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科技信息     
科技新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三队员参加中国第 17次南极考察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有三名队员参加中国第 17次南极考察 ,他们将于 12月初启程赴南极长城站、中山站考察 ,执行GPS国际联测任务。GPS国际联测是由SCAR_WEEI(国际南极考察委员会下属的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工作组 )组织实施的国际合作项目 ,旨在测量南极板块和微板块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和方向。此外 ,还将进行由于冰盖融化及海洋负荷变化而引起的南极地区的垂直形变测量。本次GPS国际联测时间为 2 0 0 1年 1月 2 0日 0 0 :0 0 (UTC)至 2 0 0 1年 2月 10日 2 4:0 0 …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与格罗夫山地形图测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俊  彭文均 《地图》2001,(1):24-26,52
一、第 1 6次南极测绘考察概况中国第 16次南极考察计划执行的是“一船两站”运行方案 ,雪龙船于 1999年 11月 1日从上海启航 ,按上海—中山站—智利蓬塔—长城站—中山站路线行驶 ;2 0 0 0年 3月 1日从中山站正式返航 ,4月 5日抵达上海。整个航次历时 15 7d ,航行 5 0 10 2km ,累计破冰 6 5km ,创造了雪龙船六下南极离站时间最晚的新记录 ,同时也创造了我国南极考察以来航程最远、破冰距离最长、一个航次四过西风带的记录。中国第 16次南极考察任务艰巨 ,时间性强 ,危险性大 ,依赖客观因素较多。在国家海洋局的直接领导下 ,经过全体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中国南极测绘考察的研究课题之一——纳尔逊岛东北部冰川运动监测方法,得出了该部冰川每年平均以14.6米的速度向大海流去的结论,并对今后在南极开展冰川运动的监测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1987年11月,我受学校委派,作为测绘系统的唯一代表,参加了中国第四次南极科学考察。考察期间,在考察队队友的配合下,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考察任务。这里仅就几项科学考察课题的工作情况,作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5.
南极格罗夫山地形图测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是一次跨世纪的科学考察,南极格罗夫山综合是本次考察的重中之重。其中地形图的测绘又是本次格罗夫山考察最主要的任务。本文详细地介绍了格罗夫山测绘的重要意义以及测绘的一些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在南极如何进行精密水准测量,是南极测绘考察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在中国南极长城站施测精密水准的实践,由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精度达到国家一等水准测量要求;并对今后在南极施测精密水准测量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07年11月12日启程奔赴南极,执行中国2007--2008年度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是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考察。考察队将围绕中国南极内陆站建设选址、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项目、“十五”极地考察能力建设现场实施这三大主线,完成37项科学考察和10项后勤保障工作,特别是实施中山站至内陆冰穹A地区综合考察,将为中国南极考察向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测绘通报》2007,(10):72-73
早在2005年第22次中国南极科考和2006年第23次中国南极科考过程中,中国南极考察队就实地使用和测试了拓普康测量仪器.拓普康产品以其过硬的质量经受住了南极超低气温的考验和较强的磁场干扰,在环境恶劣的南极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帮助科考队员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数据,科考队上下对拓普康测量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今,拓普康测量系列产品又将在2007年第24次中国南极科考活动中挑战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帮助中国在世界之极、南极之巅修建第三个永久考察站,在世界最南端矗立起永恒的中国地标.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极地科考30年来,极地科考工作者们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换取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我国极地事业的发展壮大,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极地科考,它标志着我国的极地科考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预示着极地考察在世界极地科考的进程中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由281名队  相似文献   

10.
比例尺1:2000的《中国南极长城站地图》,是在鄂栋臣等同志第一次赴南极进行实地考察时测绘的铅笔底图基础上,经武测制图系教师精心清绘、整饰加工,由武测地图制印厂印刷而成的。  相似文献   

11.
裸岩分布信息是获取南极冰厚0等值线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是极地遥感地面验证的重要数据,因而自动提取南极裸岩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采用对岩石和冰川具有较好对比度的RADARSAT-1南极区域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基于恒虚警率(CFAR)的方法,实现了南极裸岩目标信息的自动化提取。该方法的研究以四种杂波分布模型为前提,从而分析不同分布模型的抗噪性能,并通过卡方检验准则验证了四种方法的有效性;在典型的实验样区上比较不同CFAR方法的裸岩检测性能,最终选定最优参数用于南极洲裸岩信息的自动检测。两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CFAR结合Weibull分布的方法,南极山脉的裸岩提取精度可达80%以上并将错检率控制在8%以下,能够较为精确地提取裸岩信息。  相似文献   

12.
1998~1999年南极夏季期间,中国组织实施了第三次南极内陆冰盖科学考察,深入冰盖内陆1128km,成为世界第一支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区域开展科学考察的国家队。本文着重介绍有关考察的测绘保障工作及其成果。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11月7日上午,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踏上征程,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首批执行极地测绘度夏任务的2名队员随"雪龙号"出征。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共派出5名队员执行第32次南极测绘科考任务,其中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3人,武汉大学南极测绘研究中心2人。此次出征的2名队员分别来自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和  相似文献   

14.
从2005年11月18日起,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格罗夫山考察队从上海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出发至今,已有三个多月的时间,目前考察工作基本完成。在这三个多月里,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共收集陨石5354块,超过此前我国对该地区考察时收集到的陨石总数,使我国南极陨石的拥有量接近一万块。与以往的考察任务不同的是,这次考察除收集陨石外,还同时进行冰盖进退及古气候研究、地质考察、内陆冰盖测绘、星地遥感同步测量研究等考察工作。  相似文献   

15.
南极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受到了全人类的关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南极打开了新的局面.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极具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用于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地图制图及地表运动监测等的有效手段.通过Grove山地区的实例研究和分析,进一步肯定了InSAR在南极研究中不仅可以用于地图制图,而且在冰川动力学、冰貌环境变化等研究领域也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挑战巅峰无往不达——拓普康携手中国南极科考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绘通报》2007,(9):70-70
问鼎南极冰盖最高点的12勇士重返Dome A,选址建立中国南极第三站.2007年10月,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活动又将启程.  相似文献   

17.
InSAR用于南极测图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1996年ERS-1/2tandem方式的雷达影像数据进行了生成Grove山数字高程模型的试验研究,并与实测的DEM进行比较分析,论证了利用InSAR技术进行南极测图的可行性。试验证明,在南极研究中,InSAR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不仅可用于地图制图,而且在冰川动力学、冰貌环境变化等研究领域也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斐教授及南极中心博士生张胜凯同学 ,应邀出席了在乌克兰利沃夫市召开的第 5次国际南极大地测量研讨会 (AGS’0 3)。国际南极大地测量研讨会是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 (SCAR)下属的地学常设工作组组织召开的年度会议。本次研讨会由乌克兰利沃夫理工大学和乌克兰南极中心联合举办 ,会议主题是“南极大地测量基础设施的现状与未来研究的展望”。参加该会议的有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的科研人员。本次会议内容包括 2 0 0 2 /2 0 0 3年南极夏季大地测量活动、大气对南极GPS观测的…  相似文献   

19.
在南极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数字地形图生产具有航空摄影测量、全野外数字测图等方法不具备的大范围、短周期和低成本等优势。本文以南极恩克斯堡岛、北山麓和Priestley冰川、Nansen冰架交汇区域为实验区,采用World View-3立体影像进行南极1∶5 000数字地形图生产实验,形成了一套生产技术流程方案,并对生产技术流程方案进行精度检测,验证了该技术流程在南极1∶5 000数字地形图生产的可行性。最后对利用World View-3立体影像进行南极1∶5 000比例尺地形图产品生产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为后续南极大范围1∶5 000数字地形图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GLAS高度计的在轨性能,分析了其数据产品的精度。利用高精度的ICESat卫星测高数据,以及第21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内陆冰盖考察GPS的实测资料,验证了此次考察中南极内陆冰盖Dome A最高点可能区域选取的正确性,并分析了Dome A最高点位置测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