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联合针刺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熏洗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予足跟局部穴位针刺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随访6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9.52%、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联合针刺治疗跟痛症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纯中药熏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激痛点火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激痛点火针疗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评价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及JOA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激痛点火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腰背部功能,优于普通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散结镇痛方中药封包对轻中度癌痛的干预效果。方法:将轻中度癌痛患者9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各30 例。3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观察组予以散结镇痛方中药封包联合三阶梯镇痛疗法干预,对照1组仅予散结镇痛方中药封包干预,对照2组仅予以三阶梯镇痛疗法干预,观察3组疼痛总缓解率以及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结果:疼痛总缓解率方面,观察组为93.33%(28/30),对照1组为53.33%(16/30),对照2组为80.00%(24/30),观察组优于对照1、2组,对照2组优于对照1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NRS评分、QOL评分方面,3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优于对照1、2组,对照2组优于对照1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散结镇痛方中药封包联合三阶梯镇痛疗法是一种镇痛效果显著的联合治疗方法,在缓解轻中度癌痛及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单用中药封包或三阶梯镇痛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4.
介绍潘永清主任医师运用下极泉雀啄泻法联合三轴运动疗法治疗肩凝症的经验。潘师认为肩凝症所致疼痛及活动受限与手少阴心经及手三阳经密切相关,“不通则痛”,治疗上通过下极泉穴行雀啄法泻法并配合三轴运动,可祛邪外出,松解粘连的软组织,减轻患者的痛苦,再疏通手三阳经在肩关节的局部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收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激痛点刺络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 例中风后肩痛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激痛点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随访1个月的肩部疼痛程度、活动程度及生活质量情况,根据临床症状的恢复情况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28/30),对照组为73.33%(22/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治疗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常规针刺基础上配合激痛点刺络放血疗法,能有效缓解中风后肩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且远期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推拿疗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推拿治疗,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综合评分(JOA评分)评定2组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观察比较2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8.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推拿疗法结合温针灸治疗有助于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的改善,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葛氏正骨手法结合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50 例,其中Sanders Ⅱ型32 例、Ⅲ型18 例。采用葛氏正骨手法结合克氏针撬拨复位治疗,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进行足部功能评分,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20~35 min。骨折愈合时间为12~14周。术后6个月,患者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AOFAS足部功能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 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4%。结论:葛氏正骨手法结合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可靠,可有效恢复跟骨形态及解剖角度,足部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概述性地介绍了发生在海水养殖中的常见细菌性疾病包括弧菌现、链球菌症、卡诺氏菌症、细菌性肾病、巴斯德氏杀菌症、爱德华氏症、滑走细菌症和杀鲑气单胞菌症等的主要症状、流行情况及病原菌特征,通过遗传育种筛选有抗病力的养殖品种是人们正在努力的方向,目前的研究重点主要在鱼类抗病能力方差分析研究及抗病育种的方法研究,免疫接种是提高养殖鱼类对某一特定性病原菌的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已有三十多种菌苗上市,通过使用免疫刺激剂提高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已显示一定的应用前景,虽然抗菌素由于存在抗药菌株和鱼体残留,但它仍是目前对细菌性疾病疾病的常规疗法,而海洋藻类提取物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它将会成为一种有潜力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复元活血汤加减口服,配合牵引和推拿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推拿疗法配合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3%,对照组为8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8.6%,对照组为4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肝俞穴截根疗法辨治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肝俞穴截根疗法治疗,对照组予乳癖消片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乳腺疼痛评分、乳腺肿块评分及全身伴随症状评分水平,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00%(P<0.05)。2组乳房疼痛评分、乳腺肿块评分、全身伴随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乳房疼痛改善率、全身伴随症状改善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俞穴截根疗法是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有效方法,且其改善乳房疼痛及全身症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复方癌痛方采用中医定向透药法治疗瘀毒内结型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瘀毒内结型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复方癌痛方中医定向透药法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强度、阿片类药物使用量、爆发痛次数、不良反应。结果:2组在第2阶段治疗后疼痛强度较第1阶段治疗后减小,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爆发痛次数及改善便秘等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癌痛方采用中医定向透药法治疗癌性疼痛,可以减轻疼痛强度、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爆发痛次数,改善便秘等不良反应,值得在中重度癌痛患者间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强肾通督针法联合腰腹肌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HLI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 例HLI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 例)与对照组(42 例)。治疗组采用强肾通督针法联合腰腹肌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腰腹肌运动疗法治疗,均治疗20 d。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下肢窜痛、腰痛、肢体沉重、腰椎活动受限),下肢步态(步幅、步频、步速),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实验室指标[血清β-内啡肽(β-EP)、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67%(42/43),对照组为80.95%(34/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下肢步态、JOA评分、ODI评分及血清β-EP、NO、CRP、TNF-α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肾通督针法联合腰腹肌运动疗法治疗HLID,可有效改善腰椎功能及下肢步态,减轻机体炎性反应,减少疼痛介质分泌,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3.
介绍李明权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的经验。膜性肾病是难治性肾小球疾病的一种,是肾病综合征常见临床病理表现之一。李教授认为,膜性肾病多属本虚标实之候,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治疗上以病-证-症结合的思想为指导,以补脾肾之虚为主,兼清热毒、利湿毒、消风毒、祛瘀毒,获得显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腰推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单纯使用针刺治疗,治疗组42例采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疗程均为14d,比较2组治疗前后JOA评分、VAS评分,评定2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86%,对照组为85.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JOA评分、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针刺治疗有效,但针刺结合运动疗法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盆底康复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盆底康复疗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对照组为7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盆腔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盆底康复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有较好疗效,可有效缓解疼痛,降低盆腔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腕踝针治疗癌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癌痛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应用“三阶梯”止痛法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腕踝针治疗,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及干预后的镇痛效果。结果:镇痛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0%,对照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踝针配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癌痛患者疼痛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疼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五音疗法联合痛泻要方加味对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 例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8 例。西药组给予匹维溴铵片口服治疗,中药组给予痛泻要方加味汤剂口服治疗,五音疗法联合中药组在中药组基础上配合五音疗法治疗,3组疗程均为4周,评价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结果:总有效率五音疗法联合中药组为92.86%(26/28),明显高于西药组的78.57%(22/28)和中药组的75.00%(2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五音疗法联合中药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中、西药组(P<0.01);五音疗法联合中药组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OL)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高于中、西药组(P<0.05),且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方面均显著低于中、西药组(P<0.05)。结论:五音疗法联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夹脊穴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4 例给予常规推拿治疗,治疗组42 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复发率及治疗前后腰椎功能障碍指数(CODI)、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40/42),高于对照组的70.59%(2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ODI指数、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33.33%(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夹脊穴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降低其疼痛程度,减少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19.
“肚腹三里留”是“四总穴歌”之一,是古代医家在大量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对足三里治疗肚腹部疾病功效的高度总结。本文从经络辨证角度出发,针对足三里调节人体气血及本经胃经、表里经脾经、同名经大肠经的作用,根据肚腹部脏腑功能阐释足三里治疗疼痛、腹泻、便秘、乏力等消化系统疾病及遗精、遗尿、早泄或小便频数、涩痛、小腹胀痛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机制。通过现代医学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及胃肠功能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探讨其证治规律的理论实质。以辨经论治为前提,更深层次地研究经络、脏腑之间的关系,探析“肚腹三里留”的理论内涵,充实足三里治疗肚腹疾病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盆炎1号方口服配合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疗效。方法:将77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盆炎1号方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12%,对照组为80.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盆炎1号方口服与中药灌肠联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