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挖掘中医方剂治疗胃癌的药对配伍规律。方法:收集近30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发表的采用方剂治疗胃癌临床疗效确切的文献,提取元数据建立“胃癌方剂数据库”,统计药对配伍。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共176首,得到药对4381对,经2检验,有90对药对是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核心药对;核心药对的功效配伍规律为:补虚药、利水消肿药之间及与理气药、清热解毒药、消食药、温化寒痰药、化湿药、破血消癥药之间的相互配伍是胃癌治疗的特色配伍。结论:通过分析核心药对的功效配伍,构建药对功效配伍的网络关系图,梳理得到药对配伍特色、特色配伍及代表药对,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挖掘《中华医典》中治疗水肿的相关内容,探讨清代医家治疗水肿的用药及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华医典》医案部分中清代医家诊疗水肿的相关著作,采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21.0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录280首处方,包含44本医家著作,涉及中药260味,其中频次≥21次的药物34味,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多辛、苦、甘,归经多为肺、脾、肾经;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和理气药;高频药对为泽泻-猪苓、白术-附子;聚类分析得到7个核心处方。结论:清代医家治疗水肿注重攻补兼施,遣方用药以利水渗湿为主,同时兼健脾理气、温补脾肾、宣肺解表。  相似文献   

3.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黎月恒教授运用“保胃气”思想治疗恶性肿瘤经验。黎教授认为,在恶性肿瘤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注重“保胃气”思想的运用。“保胃气”思想包括健脾和胃,保护胃气;行气理气,调畅胃气 ;补中和胃,扶助胃气;培补后天,恢复胃气;预后吉凶,胃气为本。中医学“保胃气”与“肠道微生态”理论关系密切,认为肠道微生态定位在肠,功能属胃。肿瘤患者手术后、放化疗后均可在肿瘤经验方的基础上配伍 “保胃气”中药,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总结梅国强教授的六组常用药对,分别是泽泻配煅牡蛎、苍术配黄柏、黄连配吴茱萸、当归配川芎、天麻配钩藤、全蝎配蜈蚣。梅师认为药对有协同增效减毒之功,且药简力专,疗效确切,临床运用颇多。在临床学习中应灵活运用,辨证论治把握病机,抓住中药配伍的核心所在,潜心钻研,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理气温阳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用药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扶阳流派工作室门诊医案中脾胃虚寒型胃痛医案121则,提取其方药信息,并基于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和IBM SPSS Statistic 22.0软件建立方-证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提取核心网络药物及药对,建立理气温阳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数学模型。结果:纳入中药方剂199首,涉及中药76味,累计用药频数2677次。高频药物共26味,排前5位的是海螵蛸、砂仁、生姜、厚朴、白蔻仁;药物功效以化湿、理气、补虚为主;药性以温性药为主,其次为寒性药、平性药;药味以辛味药为主,其次为苦味药、甘味药;药物归经主要归脾、肺、胃经。聚类分析提取到2个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味中药药对14对,3味中药药组3组,其中生姜、桂枝尖与其他药物关联性最高。结论:扶阳流派辨治脾胃虚寒型胃痛,临证常以扶正补虚为本,温通中上焦为要,如温阳佐以理气,或燥湿化痰以温阳行气,或理气和中以温阳止痛,或纳气补虚以温阳化阴。  相似文献   

6.
介绍李心沁运用综合疗法治疗焦虑症经验。李教授认为素体阳虚为本病发病基础,脾胃虚弱、神失所养、气机失衡乃病机关键所在,病位在心、肝、脾,继而提出“阳为神之母,神为阳之用”“阳不足则鬼神扰之”“治疗当以脾为重”等理论;治疗上遵循扶阳健脾、理气调神的治则,采用针刺调气、安神,运用中药从阳入手,以扶阳之弱、开阳之路、益阳之源,并配合隔药灸脐、督灸等方法综合治疗焦虑症,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研究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胃脘痛的学术特点及组方配伍规律。方法:搜集整理学术论著、期刊论文、报纸文章中熊老治疗胃脘痛的方剂,分析其辨治特点,并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进行用药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分析其核心组合,形成新处方以研究其组方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处方72首,涉及中药100味,多为理气药、补虚药,总用药频次875次。中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辛、甘为主,多入脾、胃经,肺、肝经次之。药物频次、组合和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多以甘草、陈皮、木香、砂仁、枳实、白芍、厚朴、半夏八味药的两味至五味配伍为主。结论:熊老治疗胃脘痛辨证首重分虚实,治疗注重行气止痛,处方以甘草、陈皮、木香、砂仁、枳实、白芍、厚朴、半夏为核心,通过不同配伍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及发现新方。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至今收录的关于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将纳入文献中的方剂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最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软件TCMISS(V2.5),利用该软件中系统熵聚类算法、Apriori算法以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核心算法,获取原发性肝癌的组方规律及发现新处方,并根据结果绘制网络图进行展示。结果:共纳入129个方剂,涉及273味中药,使用频次≥5次的中药共有75味(总频次:1339次),并进一步分析。其中补虚药使用425次,占31.74%;活血化瘀药使用232次,占17.33%;清热药使用226次,占16.88%;利水渗湿药使用159次,占11.87%;理气药使用107次,占7.99%;以上几类药使用累计频次占总频次的达85.81%。消食药、化痰药、化湿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只占少部分。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利水渗湿药及理气药为组方之首选,结合兼证配伍消食药、化痰药、化湿药。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病为临床反复发作的疾病之一,具有隐匿起病、隐匿进展的特点,临床治疗颇为棘手。慢性肾病与伏邪致病有一定相关性,因此临床组方可基于伏邪理论,一则重用补益药以补正虚;二则运用祛风药、祛湿药祛除外邪;并可配伍活血化瘀药、虫类药以活血化瘀、通达经络。由此诸药相配,正虚得补,外邪得祛,血脉畅通,有助于降低肾损害,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介绍蒋士生教授运用黄连治疗脾胃病的临证经验。蒋教授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擅于运用黄连,认为黄连一药具有清热燥湿、除满消痞、厚肠止泻、泻火解毒等功效,适用于中焦脾胃虚热证。其临证细查舌脉象,把握黄连用量,并灵活配伍,善用药对,如黄连配党参、黄连配半夏、黄连配干姜、黄连配木香等,其通过病证结合、辨证配伍,将黄连用于多种脾胃病的治疗中,并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附典型病案1则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介绍边天羽教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经验。边教授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病因为肝火脾湿郁于内,毒邪乘之诱于外,关键病机在于气血瘀滞;临床治以疏肝清热,理气解郁,活血化瘀,使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解;运用逍遥散化裁的疏肝活血汤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通过整理《伤寒论》中关于“心悸”的论述,发现《伤寒论》中论治心悸的内容分散于“太阳”“少阳”“少阴”“厥阴”四篇中。病因各有不同,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虚以先天亏虚为主,或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心脉失养;实以气机郁滞为主,气之升降出入失常,精血津液运行受阻,痰瘀由生,痹阻心脉。病位以心为主,与肝、脾密切相关。本病可分为气血亏虚、阳虚水停、阴虚阳亢、阳气郁滞、肝郁气滞5个证型,在治疗上应从把握病机出发,首辨虚实,对于虚实夹杂者,辨清主次,虚者益气、补血、温阳,配伍养血安神之品;实者理气、温通、化饮,配伍重镇安神药物,辅以心理疏导,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食欲减退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3年12月4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等有关中医药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食欲减退的文献,分析文献处方中的药物使用频次、功效、性味归经、药物配伍、聚类、复杂网络分析等。结果:共纳入处方61首,包含药物158味,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白术、茯苓、陈皮、党参、甘草;功效以补虚为主,其次为理气、消食、清热、利水、化痰;药性以温、平性为主;药味以甘、辛、苦味为主;归经以脾、肺、胃经为主;药物配伍显示白术、党参、茯苓、陈皮、甘草、砂仁之间的配伍最为频繁;聚类分析得到6组聚类组合;复杂网络分析显示四君子汤、六君子汤为核心处方。结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食欲减退的病因主要在于脾胃功能受损以及痰凝、食积、水停等,治疗上需兼顾健脾、益气、燥湿、化痰、消食、利水等,并注重补而不滞,疏而不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9—2019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国内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的文献,统计分析临床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的处方、药物组成及功效。结果:共纳入106篇文献,出现54种处方名称,组成中药共计100味,总频次1117次;根据中药的功效及分类,使用频次较多的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理气药,涉及药物种类数较多的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使用频次前2位的化痰止咳平喘药为半夏、瓜蒌,活血化瘀药为丹参、川芎,补虚药为甘草、白术,理气药为陈皮、薤白。结论: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中药治疗膝痹用药的规律,分析其治疗膝痹之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膝痹”为检索词在《中华医典》全区搜索,将所得82条相关条文进行筛选,对所载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常用组合等进行系统梳理分析。结果:所载高频药物中以活血、祛风、除湿、补益肝肾之品为主,主要集中在祛风湿、理气血及补虚类,其归经主要集中在肝、脾、肾三脏,性属温热药物(微温、温、热、大热)达62.5%,甘、辛、苦三味较高,药物配伍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类为主,兼有理气燥湿、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等药物的配伍,共奏邪去痹除之效。结论:依数据分析,中医药治疗膝痹病以理气血及补虚类药物为主,结合临床辨证辅以祛风除湿之品论治。  相似文献   

16.
从胸痹心痛与五脏的关系及“五经配伍”阐述湖湘针推学术流派“五经配伍”治疗胸痹心痛的临证思路。胸痹心痛的病位在心,涉及肾、肺、脾、肝,其主要病机在于心脉痹阻,病因不外乎不通则痛之实证和不荣则痛之虚证。根据“五经配伍”学术思想,以补虚泻实、抑强扶弱为基本治疗原则:针对虚证,应“虚则补其母”,并抑制“克我之经”及“我克之经”,扶助表里之经;针对实证,则需“实则泻其子”,并扶助“我克之经”及“克我之经”,泻表里经。选穴多以五输穴及原穴为主,取穴原则根据穴位五行性质而定。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总结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结节病的经验。朱老认为,结节病主要是因痰作祟,责之于肺、脾、肾、三焦。朱老辨结节病以痰凝为主,兼有瘀滞或气阴两伤或寒痰交结或痰凝日久郁而化热,治以化痰散结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理气、益气养阴、温阳散结、清热散结。用药以生半夏、炒白芥子、紫背天葵、炙僵蚕、夏枯草、生牡蛎为基础组方,并擅用虫类药以增强化痰散结、通络活血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介绍张烨教授运用角药治疗卵巢早衰(POF)的临证经验,阐释POF的病机特点及药物配伍特点。张教授提出POF以肾精亏虚为主要病机,与心肝脾三脏密切相关,其补益肾精的治法特点贯穿疾病始终,常用“熟地黄-黄精-山茱萸”补益肾精而生血,“党参-白术-山药”健补脾胃,使运化有源,“香附-丹参-当归”活血化瘀,“香附-柴胡-川芎”疏肝行气以调冲任,“酸枣仁-远志-首乌藤”养心安神,运用角药配伍逐个击破,共奏补肾调经之效。从其机出发设5组角药并附验案1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介绍胡陵静教授运用治血四法论治膀胱癌血尿的经验。胡教授认为膀胱癌血尿主要病机可概括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不摄血、血溢脉外,湿、热、瘀、虚是其病理因素,临证借鉴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中治血四法的学术思想,临床主张辨因止血,急则治其标;消瘀止血,血止不留瘀;宁血调气,从脏腑论治;培补脾肾,邪祛后扶正。临床创制经验方滋阴止血汤,随证加减,屡获佳效。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何永恒教授治疗功能性便秘(FC)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何教授门诊诊治的FC患者病案资料,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进行辨证分型统计,对使用药物进行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纳入医案174则,患者174 例。辨证分型频次以气滞秘、热积秘、阴虚秘为主;共涉及中药82味,药物使用频次前3位者依次为白术、火麻仁、枳壳;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多归脾、胃、大肠经;药物功效频次排名前5位者为补虚、理气、清热、泻下、利水渗湿。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以“白术、白芍、火麻仁、苦杏仁、枳壳、厚朴、决明子”为核心药物的组方。聚类分析发现5组药物核心组合。结论:何教授治疗FC强调行气导滞、清热利湿为核心治则,确定了“白术、白芍、火麻仁、苦杏仁、枳壳、厚朴、决明子”的核心组方,为临床治疗FC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