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介绍王意兰主任医师治疗血液透析患者汗症的经验。王老认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汗症可分为透时汗症与透析间期汗症,病因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提出防重于治、标本同治、治汗需治血的“治汗三法”。对于透时汗症急以益气养阴或回阳救逆法治之,透析间期汗症则善于将“补、敛”二法合用辨证施治。并举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介绍于志强教授从“火”论治口腔溃疡的经验。于教授将本病病因病机统概为实火型和虚火型两大类,擅长从“火”论治口腔溃疡,主张“实以祛邪为主,兼治其本;虚以扶正为先,再驱其邪”。实火治宜清热泻火,临证选用导赤散合泻黄散加减;虚火治宜滋阴降火,方选甘露饮或三才封髓丹化裁,在临床中收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3.
介绍龙华君教授基于“肝-肾-脑”轴论治中风病的临证诊疗思路。龙教授治疗中风病,不忘脑系病之病机,同时不泥于脑系,亦强调肾水枯涸,肝失濡润,气机升降失因,痰瘀互结,郁而化热,引动肝风,脑目受扰,脑髓逆乱,发为中风,创造性提出“肝-肾-脑”轴失衡是中风的病理关键。临证治疗时揆度虚实,进退有度,补中寓通,不拘一法,达到“补而不滞、补不碍邪、补中能消、补中寓通”的临床疗效。临床上分期用药,随症加减,效如桴鼓。并附验案 1 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介绍胡陵静教授运用治血四法论治膀胱癌血尿的经验。胡教授认为膀胱癌血尿主要病机可概括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不摄血、血溢脉外,湿、热、瘀、虚是其病理因素,临证借鉴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中治血四法的学术思想,临床主张辨因止血,急则治其标;消瘀止血,血止不留瘀;宁血调气,从脏腑论治;培补脾肾,邪祛后扶正。临床创制经验方滋阴止血汤,随证加减,屡获佳效。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5.
介绍胡国华教授辨治产后身痛的经验。胡师认为,产后身痛总的病机为产后气血耗伤,营卫不充,复感寒湿,属本虚标实;治在补寓温通,当益气养血,兼温经通络祛风;其应用朱氏妇科“从合守变”四法调治产后身痛,制定经验方产后身痛方,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6.
“项后三穴”为大椎、哑门、风府三穴,其具有解表散寒、疏风散热之功,三穴配伍可用以治疗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湿骨痛等外感风证,及湿疹、痤疮、瘾疹等皮肤疾患;在治内风方面,三穴可治疗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所致中风、癫狂等内风疾患,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7.
介绍范发才主任中医师治疗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的经验。其总结出肺、脾气虚是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的主要病理基础,痰浊既是主要病理产物,又是重要致病因素,痰、热相互为患是该病病程经久绵延的主要原因。岭南地区气候湿热,气虚痰热者居多,故治宜益气清痰,其采用四君子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临床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8.
介绍王行宽教授基于“间者并行”理论论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经验。王教授认为,本病病性属本虚标实,多由年老久病体虚、情志不调、饮食失节、劳逸失当、寒邪侵袭等所致。气虚痰瘀内阻为其主要病机,心肝失调为病机关键,终致“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临床上多以两者相兼为患,故以“间者并行”治之,王教授注重辨证遣方用药、分期补通兼施、兼症同治,各有侧重,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9.
介绍朱明芳教授运用清消补三法论治过敏性紫癜的经验。朱教授认为过敏性紫癜的发病与“风、热、湿、瘀、虚”相关,将其分为初期、进展期及恢复期三期辨证论治,应用清消补三法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清”凉血消斑,以“消”祛瘀除湿化斑,以“补”扶正止血退斑,遣方用药灵活,祛邪补虚,从源头治病、防病,并将消法贯彻本病治疗的始终。如久病耗伤气阴,兼感风热之邪,当清补并用,祛邪避免伤正,补虚切勿留邪,并配以少量行气活血化瘀之药以促进皮损消退,退后不留瘀;若因虚致痰湿、瘀血内生,则应消补并行,标本兼治。朱教授认为明确其病因病机,切中要害,灵活结合清消补三法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症状,同时减少复发,缩短病程,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苗医“毒”学说与消渴脱疽的关系进行文献整理,阐述苗医对“毒”的认识,探析该学说对消渴脱疽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的作用。“毒”学说是苗医药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湿、热、瘀、痰蕴结成毒,毒损脉络是消渴脱疽的主要病机。在治疗上多采用清毒法、败毒法、攻毒法,常配合清热、祛湿、化瘀等治法,内外合治,标本兼治。苗医“毒”学说为临床诊疗消渴脱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肺-肠”轴理论实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延伸,是连接肺部与肠道的双向轴。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参与多种肺系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等。在“肺-肠”轴的调节下,肠道菌群的改变对于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及转归都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常见的哮喘患儿多为痰瘀互结,治疗时在使用降肺平喘的药物的基础上佐以通调腑气、活血化瘀之大黄,能起到维持肠道菌群稳定的作用,即通过运用中药调节肠道菌群而达到肺病治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介绍卢敏教授基于虚、毒、瘀辨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卢教授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为本虚标实之疾,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为本,外邪侵袭、血瘀经脉为标,提出其病机为虚、毒、瘀。“虚”者,为气血、肝肾亏虚;“毒”者,有外毒、内毒之分,风、寒、湿等外来邪气为外毒,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形成为内毒;“瘀”者,或因跌仆损伤致瘀,或痰湿阻滞致瘀,或正气不足,久病气虚致瘀。其针对不同病机分别运用补益法、祛邪法、活血法进行治疗,突出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体现了三因制宜、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等理念,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 “肝为五脏之贼”为理论基础,结合“五脏皆能不寐”的观念,总结肝脏导致失眠的先导性、病理因素的杂糅性及肝病迁延他脏、影响情志的特点,提出临证当以治肝为中心,以疏肝为主,兼以补肝、镇肝、敛肝三法联合应用;重视多脏联合辨证治疗,早期介入情志治疗,为从肝论治失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补土派医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本文就“肺之脾胃虚”论从理论来源、辨治思路、临证用方三个方面进行了探析,并总结其代表方升阳益胃汤在肺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以供参阅。  相似文献   

15.
介绍仇湘中教授运用“三期三型”辨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经验。仇教授认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的病情演变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分别对应五脏渐亏、寒邪凝滞、瘀血阻络3个证型,其根据各期病情特点辨证论治,强调“治未病”思想,对于未病的患者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提高峰值骨量,寓意未病先防;早期重在补益五脏,延缓骨量的丢失,强调有病早治;中期在补益的基础上重用温中散寒,稍加活血化瘀之品,意在既病防变;晚期则以活血化瘀为中心,但仍注重补益与驱寒,同时强调功能锻炼,预防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旨在病胜防危。善用虫药、藤药,善补后天以助先天,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介绍刘新祥教授基于“阴火怫郁玄府”理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刘教授认为“阴火内生”乃糖尿病内因,“玄府怫郁”是其重要病机演变,而“阴火怫郁玄府”推动糖尿病向糖尿病肾病发展。因此,其提出补益肾水、潜纳阴火以治内热之糖尿病;健运脾胃、清化湿浊以祛除糖毒,疏通玄府、滋养肾络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并列举临床验案予以佐证,以期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介绍黄政德教授治疗四肢烦热的临床经验。黄教授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脾胃气虚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谷气下流郁遏于下焦,郁而生热上冲,伏于四肢肌肉脾土之中而蒸蒸化热,从而出现四肢烦热之症状。运用李东垣“阴火”理论,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审证求因,采用甘温除热的方法,补其脾胃、升其清阳、复其元气、泻其阴火,以补中益气汤化裁进行辨证施治,取得显著效果。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鱼鳔素有“海洋人参”之誉,在我国食用鳔有悠久的历史,北魏贾思勰《齐名要术》中就有把石首鱼鳔进行加工食用的记载。到唐代,鱼鳔成为贡品。《新唐书·地理志》载:吴郡(今苏州市)每年贡“压胞(鱼鳔)七斤”。到清朝,鱼鳔列为补品。《本草新编》载:鱼鳔“补精益血”。现代中药学认为,鱼鳔味甘性平,养血止血,补肾固精。用鳔配合中药,可冶疗消化性溃疡、肺结核、风湿性心脏病、再  相似文献   

19.
“提壶揭盖”法最早由朱丹溪提出,是一种立足于整体观并应用援物比类、直觉顿悟等思维而创立的一种深层次的治本之法。人身诸窍气机相互影响,临证论治时,启一官窍之郁闭可疏通另一官窍之气机,反之塞盖可止流。本法可应用于癃闭、水肿、臌胀、便秘、痢疾、霍乱、闭经、强中、缺乳、遗精、遗尿等诸多疾病的治疗,尚可启发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20.
总结李春红教授运用“六经病欲解时”思想治疗不寐的临证经验。李教授认为,“六经病欲解时”是疾病加重或向愈的关键时间节点,是临床辨治不寐的有效抓手,其精髓在于通过“时间节点”快速定位病变经。李教授指出,不寐的发生是三阴三阳开阖枢转化失调所致,其确立精准定位六经、开阖转枢气机的治疗方法,以伤寒经方加减化裁,对于本病多经合病的情况选择分时服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