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后三穴”为大椎、哑门、风府三穴,其具有解表散寒、疏风散热之功,三穴配伍可用以治疗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湿骨痛等外感风证,及湿疹、痤疮、瘾疹等皮肤疾患;在治内风方面,三穴可治疗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所致中风、癫狂等内风疾患,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 Python语言探析《杂病广要》中骨伤科疾病痛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杂病广要》中骨伤科疾病痛症的中药方剂,构建数据库,并运用Python语言分析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功效、关联规则等。结果:共纳入方剂120首,涉及中药151味。药物使用频次共1026次,高频药物依次为炙甘草、当归、茯苓、肉桂、白芍、川芎、附子、白术。药性以温、平为主,未使用凉性药物;药味以辛、甘味为主;归经以脾、肝经为主。中药功效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补虚、解表、活血化瘀。对频次≥10次的高频药物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得出3组药物组合,84条关联规则。结论:《杂病广要》中骨伤科疾病的核心药物为当归、白芍和川芎,并辅以补虚、温里药物以补益肝肾;同时针对外感邪气,运用解表药物以祛邪。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述周仲瑛教授外感热病学术思想对江苏中医急诊诊治思路的指导作用。方法:通过文献整理,归纳总结周教授外感热病学术思想;通过病案分析与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周教授学术思想在中医急诊外感热病中的运用。结果:周教授创建的中医病机辨证理论是外感热病中医急诊辨治新体系的重要特征,主张审证求机,重视病机演变,提出截断逆转、祛邪外出两大治则。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江苏中医急诊学临床运用的外感热病诊治思路、方法与周教授的学术观点、学术理论相一致,学术思想一脉相承。结论:以周教授中医病机辨证理论为特征的外感热病中医急诊辨治新体系为临床诊治提供了纲领性指导,对中医急诊临床的学术影响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解表类药物的性味,从方剂配伍的角度来分析解表类药物在肺系、脾胃、肝胆、心系、肾系病证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扩大解表类药物治疗疾病的范围。因解表药味辛能行能散,故在肺系病证中功以发散邪气;在脾胃病证中疏导气机以升阳举陷、宣散郁火;在肝胆病证中疏理肝气而解除郁结,祛风止痉以止抽搐;在心系病证中疏通气血以疗疮疡痈疽;在肾系病证中升发阳气,祛除伏邪。  相似文献   

5.
介绍陈学忠教授运用桂枝汤治疗外感病的经验。陈教授认为诸多外感病多因误用或滥用苦寒制剂或抗生素,导致伤阳耗气,加重病情,变证丛生。其主张临证辨证论治,内外兼调。同时本文对桂枝汤治疗外感病的机制进行了阐述,举例说明了柴胡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运用,扩大了桂枝汤加减方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风药质轻辛散,药性升浮,既能祛风解表,又能疏通经络、升发清阳、芳化湿浊、调达气血。运用风药燥湿健脾、疏肝解郁、祛邪解表、升举清阳、开通玄府等功效,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可取得良效。风药多辛散,易耗气伤津,临证应根据病情,因时、因地灵活掌握味数与用量,且勿滥用,应注意固护正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7.
介绍魏小维主任医师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经验。认为小儿外感咳嗽常伴脾虚,脾为生痰之源,脾虚不运则痰湿内停。临床治疗用药除应宣肺止咳外,还应温运脾阳,常用止嗽散合三拗汤加干姜、茯苓、桂枝、细辛,但因干姜、桂枝、细辛为辛温燥烈之品,故不宜久用,须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8.
目的:整理并总结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治疗头痛的用药规律,以期为完善和分析金元四大家学术体系及用药配伍提供客观数据支持。方法:收集金元四大家医学著作中与头痛相关的中药方剂,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方剂进行数据统计,利用Excel软件建立中药信息数据库,分别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20.0统计软件对信息库中的高频药物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并采用Gephi 0.9.2软件绘制药物网络图。结果:本研究共获得治疗头痛的中药方剂89首,其中甘草使用频率最高(49.44%),其次为川芎(46.07%)、黄芩(38.20%)、防风(34.83%)、羌活(28.09%)、细辛(23.60%)等;药物功效以解表、补虚、清热、活血化瘀及化痰为主;药性方面,以温性药使用最多,其次为平性、寒性;药味方面,以辛味药使用最多,其次为甘味、苦味;共挖掘出17对高频药对(如甘草-川芎、黄芩-川芎、黄芩-甘草等),12组高频药组(如川芎-甘草-防风、川芎-甘草-黄芩等),4组核心药物组方。结论:金元四大家治疗头痛主要从肝、肺、心三脏论治,治疗上以攻邪、补中、清热及理气化痰法为主,多用解表、补虚、清热、活血化瘀和化痰药,并根据“六经头痛”特点分经治之,可治疗外感、气虚、瘀血、痰浊头痛等,常用方剂有川芎石膏汤、羌活汤及清上泻火汤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正常高值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型,统计患者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心血管危险因素,通过危险因素和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探讨高危人群的中医体质特征。方法:采用中医体质评分量表对150例正常高值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类,运用体质九分法,并记录患者的身高、体质量、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血浆AngⅡ、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利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寻找AngⅡ、身体质量指数(BMI)、血糖、LDL-C、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等因素和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从而通过此类心血管危险因素筛选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的高危体质。结果: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在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质和湿热质人群的AngⅡ、BMI、血糖、LDL-C明显高于其他体质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湿质和湿热质属于高危体质,其发展为高血压病的风险比其他体质高,应予以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湿热体质的特征、成因及消渴的中医辨证特点,探讨湿热体质与糖尿病的相关性,并建议从生活方式、中医药、中西药联合、其他外治法等方面对于湿热体质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以期改善体质,延缓疾病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健康管理系统”对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高血压睡眠科收治的306名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检测,分析性别、年龄与其体质分布的关系,并针对不同体质患者制定合理的中医防治方案。方法:选择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高血压睡眠科收治的306 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通过“中医体质辨证、健康管理系统”分析其体质总体分布、不同年龄阶段体质分布、不同性别体质分布,并针对不同体质患者制定养生调理方案。结果:通过中医体质检测发现,306 例高血压病患者体质总体分布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19.3%,阴虚质18.0%,痰湿质15.7%,平和质13.7%,阳虚质10.5%,气郁质9.5%,湿热质5.9%,血瘀质5.5%,特禀质1.9%,其中阴虚质以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且女性>男性,痰湿质男性>女性,气虚质以20~40岁中青年居多,气郁质和血瘀质以女性居多,阳虚质以60岁以上老年人和女性居多。结论:兰州地区高血压病患者体质检测结果以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为主,不同年龄阶段高血压病患者男女体质具统计学差异,其原因与男女生理特点、生活压力、观念、气候、饮食、地域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三伏贴合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虚外感型产后身痛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虚外感型产后身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单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三伏贴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9%,对照组为7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伏贴联合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虚外感型产后身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护理人员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调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在岗的护理人员206名,采用中医综合诊断系统进行中医体质测评。结果:206名护理人员的中医体质为:平和质56名(27.18%)、阳虚质73名(35.44%)、气郁质25名(12.14%)、血瘀质14名(6.80%)、痰湿质11名(5.34%)、湿热质9名(4.37%)、气虚质8名(3.87%)、特禀质5名(2.43%)、阴虚质5名(2.43%),其中偏颇体质占72.82%。不同年龄段的中医体质中以30~40岁和50岁以上年龄段的偏颇体质占比较高,分别为88.46%和92.16%,分别与20~30岁、40~50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科室工作的护理人员的中医体质中,外科、儿科的护理人员偏颇质较高,与内科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护理人员偏颇体质占比高,这与护理人员的年龄、工作压力过大、生活不规律、工作环境等因素有关。因此,需重视护理人员的体质状况,应根据护理人员体质偏颇的情况制定相应对策,改善护理人员的体质。  相似文献   

14.
体质根植于先天本基,养赖于后天培育,中医理论体系在其发展源流中贯穿体质理论,论治中注重体质作用,在中医体质学说指导下,正确选择舍证从体论治、舍体从证论治及证体合辨论治利于精准治疗。希望《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一步细化,实验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学术研讨更加注重其科学性与临床实用性,以推动中医体质学说更加深入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国内中医体质学研究肿瘤疾病的文献,总结肿瘤疾病在中医体质学上的特征与规律,并探讨中医体质学在肿瘤疾病方面的发展趋势。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2000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发表的关于中医体质学研究肿瘤疾病的文献为资料来源,对纳入文献采用Note Express软件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29篇,其数量于2017年增长最快;其研究领域以乳腺癌为最多;其研究要素以预后因素与证治分型为主;其体质中以气虚型体质与肿瘤疾病的发病最为相关。结论:中医体质学在提高肿瘤疾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幼科升降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外感发热风热夹滞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幼科升降汤治疗,对照组采用中成药小儿感冒退热糖浆治疗。以3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显效病例退热起效时间、发热消失时间、主要症状消失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45/50),对照组为74.0%(3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病例退热起效时间、发热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流涕、食欲不振、腹胀消失时间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幼科升降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证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非哺乳期乳腺炎(NPM)的相关性,为NPM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38例NPM患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判定患者体质类型,并对身高、体质量、年龄、哺乳时间等指标进行测量,观察记录病程、肿块的大小、肿块数目、乳房疼痛等情况。分析中医体质类型对NPM预后的影响。结果:NPM患者以痰湿质、气郁质、平和质为多。平和质的年龄最低,病程最短,肿块最小;气郁质体质量指数(BMI)值最小,年龄最大;痰湿质的BMI最大,肿块最大,病程最长(P<0.05)。结论:平和质、气郁质、痰湿质是NPM的高危体质,不同NPM患者临床特征不同,提示不同体质下NPM的预防及治疗应有侧重。  相似文献   

18.
介绍舒兰教授论治小儿抽动障碍经验。舒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从五脏分别选用疏肝解郁,平肝息风、疏风解表,息风止动、清心养阴,镇静安神、健脾益气,平肝息风、滋肾养肝,息风止抽五法治疗小儿抽动障碍,临床收效甚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初诊肺结核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分析常见体质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南京市第二医院(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结核科住院治疗的初诊肺结核患者359例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中医体质判定表》的问卷调查,采用SPSS 22.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常见病理体质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①在被调查的359例初诊肺结核患者中,平和质占3.80%,偏颇体质占96.20%,偏颇体质中尤以阴虚质、气虚质和阳虚质为主。②阴虚质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所占比例为42.70%(P<0.05);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得出合并糖尿病是气虚质肺结核患者的危险因素。③阴虚质肺结核患者在吸烟患者中所占比例为45.60%,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质、阴虚质患者在接触粉尘或化学气雾的工作环境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2.84%、57.30%,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接触化学气雾或粉尘是阳虚质肺结核的危险因素。结论:初诊肺结核的发生与中医体质类型有关,提示要调节体质综合防治肺结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调查年轻女性的痛经情况,对原发性痛经的影响因素、中医体质进行分析,为原发性痛经的防治提供思路。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在校女生和医院体检的女性进行中医体质、痛经影响因素的调查,并分析其结果。结果:共回收1012份有效问卷,调查人群中,无痛经者157人(无痛经组),痛经者855人(痛经组),患病率为84.49%。痛经组偏颇体质中,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占比较大。痛经组和无痛经组各个体质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经组有多个体质的复合性改变。痛经组和无痛经组在睡眠、运动、情绪、家族史、饮食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发展与体质类型紧密相关,多种复合体质的人更易发生原发性痛经,而保持良好睡眠状况、稳定情绪、节制饮食并配合适量的运动,有益于防治痛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