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丕远  吕明 《地学前缘》1997,4(2):195-200
全球环境变化很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最紧迫的国际问题,这是因为人类活动的能力已经大到足够影响到全球的环境,而全球环境又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文章探讨了人文因素在全球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于人类在对待环境要素变化时,有选择其行动的自由,所以人文因素没有像大气,海洋那样,称为全球环境变化的子系统。这一点在建模中应给以充分考虑,文章讨论了各类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产性定义,并以海平面、农业林业、渔业和人类健康为例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发展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人类如何合理地管理"地球生命支撑系统",以满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是全球环境变化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 ,GEC)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 t ionalHumanDimensionsProgramm eon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IHDP)侧重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HumanDimensionsof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HDGEC)研究方面。在对国际HDGEC研究发展大势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概述了中国HDGEC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HDGEC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我国HDGEC研究的未来发展走势。展望未来,我国HDGEC研究应立足国情,着眼全球,把握趋势与时机,在重大研究问题、能力建设等方面有所发展、突破。  相似文献   

3.
全球环境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全概念的内涵有了重大扩展。全球环境变化作为威胁人类安全的因素之一,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新的挑战。由全球环境变化所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一方面直接与全球环境问题相联系,另一方面是通过国际事务中的冲突表现出来的。中国未来发展面临全球环境变化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需要关注可能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环境变化问题,重视科学地评估中国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对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的脆弱性,积极推动中国国家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将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纳入风险管理之列,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构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部和CNC-IHDP筹备处联合主办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成立大会暨中国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HDGEC)研究研讨会于2004年8月30~31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宣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部同意成立CNC-IHDP的批复文件,通过了第一届CNC-IHDP章程(草案),协商产生了第一届CNC-IHDP委员,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东部位于欧亚草原带东端, 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但目前对这里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还缺乏系统的整体性研究。文章根据已有的考古资料、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研究结果与具体的实地考察, 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 系统地分析了内蒙东部地理环境特征与人类活动遗址时空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从气候环境的角度上看, 全新世的湿度呈从较干燥到湿润再到干燥, 温度由偏凉到温暖再转凉的趋势。在环境温暖湿润时, 文化较为稳定, 每百年文化数量较多, 在气候变凉变干之后, 遗址点数量明显减少; 2)从空间分布看, 各个时期的遗址点南部比北部多, 尤其以东南部的赤峰市和通辽市遗址最为密集; 从时间分布看, 内蒙古东部人类遗址数量的高峰期出现在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与辽金时代; 3)通过城址数量分析, 发现在短期内除了气候变化会影响人类活动外, 人文因素如政策、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等对遗址的时空分布也有较大影响, 特别是在历史时期, 人文因素的影响不断上升增加; 4)气候的变化会使得主要植被类型改变, 进而影响人类活动范围与生业模式的选择。该研究可以增加对内蒙东部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化及其相关科学概念的发展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回顾全球变化科学产生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全球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环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在概念和内涵上存在混淆的情况,就全球变化等概念的内涵、产生的过程及其联系进行了综述、分析和比较。提出全球变化是指对人类现在和未来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直接或潜在影响、由自然因素或人类因素驱动在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地球环境的变化,或与全球环境有重要关联的区域环境的变化。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范畴包含在全球变化之中,但又各有其关注领域和交叉部分;而地球系统科学是解决全球变化问题的科学理念、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简要叙述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性、特点和中国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回顾和评述了近十多年来我国所开展的有关全球变化的研究进展。据统计,在1985年至1995年期间,我国全球变化研究项目已达350项左右,由国家级项目、部委级项目和一般项目组成。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已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一些核心计划,如全球古环境变化、全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全球大气化学、全球海洋通量研究以及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文章进一步指出,我国研究重点应放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陆地生态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地球环境演变历史及其变化原因、地球系统的综合分析和模拟、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等领域。最后,笔者提出今后“九五”期间以及到下一个世纪初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8.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综览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全球变化研究是80年代兴起的跨学科、综合性的迄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研究活动,其目的是研究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全球环境问题,即研究造成这些全球环境问题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以解释当今日益显见的变化的意义,从而提出措施以减缓或适应全球变化的结果。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计划(HDP或HDGECP)组成。本文浓缩介绍了这三个计划及其核心计划的科学目标、研究内容、实施期限、预期成果等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9.
林海 《地球科学进展》2004,19(6):1056-1057
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变化(GEC)和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人类不仅受到来自变化中地球的冲击,而且人类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速度影响着地球系统,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水平。GEC是由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相互交织的系统驱动所造成的一系列陆地、海洋与大气的生物物理变化。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变化科学的进展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全球变化科学对揭示和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运转的机制、变化规律及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的建立与米兰科维奇理论的发展、高分辨率冰芯记录的研究、短周期气候变化、突变事件的发现、南北半球古气候对比的研究以及我国学者对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贡献等角度论述了地球环境变化历史的研究进展;并在对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臭氧洞、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以及水资源等研究和现代观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当前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在新世纪全球变化科学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与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王焰新  马腾  郭清海  马瑞 《地学前缘》2005,12(Z1):14-21
环境变化研究是当前国际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作为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地下水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受体和信息载体。地下水及其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指标,诸如地下水水位、宏量组分、微量组分、同位素、惰性气体等可以用作不同时间尺度上环境变化的指示剂。从地下水及其沉积物中识别和提取高分辨率的环境变化信息,实现对环境变化的预警功能是地下水科学向环境科学延伸的重要方向;而随着全球淡水资源紧缺形势不断恶化,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成为水文地质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The portrayal of 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 in An Inconvenient Truth is largely correct. Some aspects of the film, such as the discussion of Hurricane Katrina, oversimplify the complex factors involved, while others conflate global warming with other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at may not be related. However it is not in question that continuing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by human activities will cause greater climate change in the future, and that the impacts of such change are likely to be negative. The chief message of the film—that this fact places important moral and ethical choices before society—is therefore an accurate one.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极气象考察与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中国南极长城气象站和中山气象台常规气象观测及与气象有关的科学考察资料 ,对中国南极气象台站的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南极和邻近地区气候变化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多样性。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正好处于南极半岛和东南极两个不同的气候区。近 10余年来 ,当位于南极半岛地区的长城站显著增温时 ,位于东南极的中山站恰有较明显的降温趋势。南极地区的温度变化趋势与全球平均变化有较大差异。这种变化和差异很难简单地用全球温室效应来解释。近 7年来 ,中山站地区的大气臭氧总量有减少趋势 ,与全球大气臭氧总量变化趋势相同。在南极地区 ,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 ,积极获取代用资料 ,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4.
Climate change has profoundly impacte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It is one of the basic forces that have led to the rise and fall of regional civilization. The manifestations and ultimate consequences of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social development are the product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society, which are both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o the adaptation of human society. Based on the published papers on climate change and civilization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five patterns of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ivilization were summarized. They are periodic changes, pulse, adaptive transition, collapse, migration and replacement. Periodic changes and pulse occurred when climate change impacts were within the resilience of human social systems. Thus, there was no need for major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human society. Adaptive transition was a fruit of successful response of the human system when the extent of abrupt climatic change or the trend of climate change exceeded the available range of human social systems In contrast, collapse was a result of failed response of the human system. Migration and replacement, in which people moved from their original living place to other regions and sometimes even replaced the aboriginal civilizations with the colonized civilization, could occur no matter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had exceeded the resilience of human system. The summarization is expected to be useful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civilization, and for coping with the challenges of future global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5.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重要挑战。IGBPⅡ在探索地球系统变化规律的同时,力图将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更紧密地结合,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背景和依据。根据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动向与我国的具体情况,今后我国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研究的重点应放在那些兼备显著区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学问题上。其中值得着重解决的10个科学问题包括:水循环与水问题、人类活动与区域碳循环过程、季风亚洲的人类活动与气候集成、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变化、人类活动与大气气溶胶、边缘海及海陆过渡带与人类活动、全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性、过去环境变化与中华文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谈判的科学支持、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研究基础信息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6.
Zhang  Jiawen  Liesch  Tanja  Chen  Zhao  Goldscheider  Nico 《Hydrogeology Journal》2023,31(5):1197-1208

Karst areas contain valuable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high biodiversity, but are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impacts. Land-use change is the cause and consequence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The releases of the 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Land Cover (CCI-LC) and World Karst Aquifer Map (WOKAM) datasets have made it possible to explore global land-use changes in karst areas.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ses the global karst land-use distribution in 2020, as well as the land-use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1992 and 2020. Then, two indicators, proportion of land-use change and dominant type of land-use change, are proposed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use change in global karst areas. Finally, three examples of land-use change in karst areas are analyzed in detail. Land-use types and proportions of the global karst areas from large to small are as follows: forest (31.78%), bare area (27.58%), cropland (19.02%), grassland (10.87%), shrubland (7.21%), wetland (1.67%), ice and snow (1.16%) and urban (0.71%). The total area of global karst land-use change is 1.30 million km2, about 4.85% of global karst surface. The land-use change trend of global karst is dominated by afforestation, supplemented by scattered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The tropical climate has a higher intensity of land-use change. Regions of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a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population density. These results reflect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on land-use changes in global karst areas, and serve as a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planning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7.
环境沉积学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本忠  姜在兴 《沉积学报》2005,23(4):677-682
面对生态、环境、灾害、全球变化等重大问题和环境科学、沉积学的发展,环境沉积学应运而生。环境沉积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和兴起2个阶段,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研究始得以广泛关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厘定了环境沉积学的概念和研究目的,指出其研究内容既包括沉积学中的环境问题,又包括环境科学中的沉积问题,4个研究方向分别为原生环境沉积学、污染物环境沉积学、生态环境沉积学和全球变化环境沉积学。环境沉积学以环境和灾害研究为己任,将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地质灾害、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未来沉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