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针对常规水井酸处理法增产效果有限、对地下水污染严重的问题,提出了水井酸处理的周期性负压法,该方法通过产生周期性负压,不断向裂隙中压入井筒里活性较强的酸液,并及时清除裂隙中的反应产物,因而使用一次周期性负压法,具有多次常规酸处理加物理洗井的增产效果,同时它利用周期性负压和少量多次注酸, 限制水井酸处理的污染范围,降低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使用结果表明:与常规水井酸处理法相比,水井酸处理的周期性负压法可使水井酸处理效果平均提高186%,酸处理后的污水排出量减少59%。另外,该方法简便易用,使用成本低,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成都市红层水井运行现状,采用问卷调查和抽样调查方式对成都市红层水井展开调查,并运用标准指数法和综合评价法对红层区地下水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2013年成都市红层水井综合使用率为69.21%;有30.79%的水井因水量小(或无)不具备使用价值、水质感观不好、垮井、建设用地占用水井、搬迁以及使用代替水源等原因不再使用;搬迁为水井废弃主要因素,占未使用水井总数的32.29%。地下水质量评价表明,红层水井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差,占取样总数42%的水井处于较差~极差状况,硝酸盐、总硬度为主要超标指标。为此提出了加强红层水井管理的一些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水井酸处理用酸量和用酸浓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井酸处理中用酸量和最佳用酸浓度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学推导,提出了一套水井酸处理用酸量的确定方法,即通过被处理碳酸盐岩含水层张开裂隙数目来计算用酸量;研究表明,用酸浓度越低,水井酸处理的效果越差;对华中科技大学供水井分别注2.4mol/L盐酸4t,4.8mol/L的4t,9.5mol/L的3.7t,进行了3次酸处理,井的涌水量分别增加0%,20%,100%,说明水井酸处理应尽量用浓酸。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掌握广饶县地下水水质情况,根据实地调查情况选取代表性地下水井进行水质监与评价.其中,浅层地下水井57眼,深层地下水井81眼,在污染河流两侧近距离加密井点布设.结论表明,县内浅层地下水水质呈整体面状和带状污染,Ⅳ类和Ⅴ类地下水井占调查总数的73.7%,污染参数的超标率较高,污染程度较重;小清河南部深层地下水水质状况较好,85%以上地下水井适宜做饮用水水源;小清河以北深层地下水水质状况普遍较差,Ⅳ类和Ⅴ类地下水井占调查总数的58.8%,不宜直接做为饮用水水源.  相似文献   

5.
黑河中游绿洲农区地下水硝态氮污染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区域采样的方法,对黑河中游绿洲农田灌区71眼水井硝态氮(NO-3-N)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水井的NO-3-N平均含量为(10.66±0.19) mg·L-1,其中32.4%的水井NO-3-N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NO-3-N含量>10 mg·L-1),16.9%的水井NO-3-N含量严重超标(NO-3-N含量>20 mg·L-1).被调查的手压水井NO-3-N平均含量为17.41 mg·L-1,比饮用水机井((5.75±0.20) mg·L-1)、灌溉水机井((11.44±1.70) mg·L-1)分别高67.0%和34.3%,超标和严重超标机井所占比例分别为52.4%和28.6%;地下水观测井NO-3-N含量的平均值为(11.53±0.92)mg·L-1,超标和严重超标机井所占比例分别为50.0%和25.0%.该区域浅层地下水受到的污染较为严重,区域内深层水井也受到污染威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下水NO-3-N含量顺序为:蔬菜大棚>制种玉米>菜田>带田>水稻>小城镇.蔬菜大棚、菜田和制种玉米种植区域内的地下水污染情况严重.沙质土壤地区地下水NO-3-N含量平均值为(27.20±1.96)mg·L-1,比壤土地区的(9.93±0.87)mg·L-1高2.74倍,地下水NO-3-N含量的最大和最小值均高于壤土地区,超标率高28.3%,严重超标高52.5%,表明地下水NO-3-N污染受土壤质地影响,沙质土壤区域内的地下水更易受到污染.  相似文献   

6.
在岩溶地区进行水井钻探施工中,常见溶洞、裂隙串等复杂地层,给施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本文以近年在贵州省实施的地下水勘查项目中,分别选择了白云岩地区与灰岩岩石地区的一水井施工为贯通式空气潜孔锤反循环钻进的实验场,通过施工实践,总结了该工艺在岩溶地区的参数体系特征.以此为基础,经应用解决了岩溶地区溶洞、裂隙串等复杂地层的钻进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某废弃物处理场周边控制措施对地下水内污染物的影响,基于GMS(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软件HUF(Hydrogeologic-Unit Flow)模块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分别对处理场周边设置防渗墙、抽水井和防渗墙与抽水井共同布置三种工况下的污染物扩散范围、超标范围和最大扩散距离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控制范围上抽水井的效果要好于防渗墙,但是在最大扩散距离上抽水井要优于防渗墙。将防渗墙和抽水井结合使用为最佳使用方式;Pb离子的影响范围、超标范围、最大扩散距离分别比正常状态下减少72.1%、71.9%、76.5%,该结论可以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示踪试验在淄博裂隙岩溶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在山东省淄博市地下水遭受石油污染的地区合理地布置治理工程,我们进行了两次裂隙岩溶水的示踪试验。试验在深井中进行,示踪剂用131I同位素。第一次用来确定污染源附近(靠下游)的金岭断层的水力性质,为治理地下水污染的水力截获带的布置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该断层是透水的,而且是污染最严重的地带,根据这一结果布置了水力截获带。第二次在水力截获带运行时进行示踪试验,以确定该带运行时的降落漏斗范围、地下水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为用曝气法、ClO2氧化法和微生物法进行地下污染治理提供水文地质依据。两次试验求得的地下水实际平均流速(视速度)为111.84m/d和187m/d,说明研究区裂隙岩溶地下水的运动速度也相当大,地下水污染问题是一个对流占绝对优势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污染脆弱性是指污染物自顶部含水层以上某一位置到达地下水系统中某一特定位置的趋势和可能性,进一步分为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地下水污染脆弱性受地下水流系统和地球化学系统的影响和控制.其主要评价方法有主观分级评价法、统计或基于过程的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三大类.中国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已有很好的工作基础,评价工作中应以地下水系统为单元,以饮用水井、集中供水水源地、区域含水层系统的补给区为重点保护目标,评价方法应综合区域地下水流系统的过程分析和指数评价方法,并利用已有的区域水质资料进行检验,增强评价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某单井分层真空抽水综合试验,使用新型分层抽水试验装置,对试验方法进行技术改进,使分层抽水工作省时高效、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将该工艺方法监测数据与常规方法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地层、真空负压对抽水效果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详细分析,得出真空分层抽水井管周围渗流场的变化性状。对比试验表明,分层真空抽水工艺方法在提高单井出水量、洗井效果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溶质暂态存储是岩溶地下水溶质运移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为揭示岩溶管道与裂隙介质间溶质暂态存储机制,本文构建室内管道-裂隙物理模型,开展集中补给条件下的定量示踪试验,运用双区对流弥散模型实现溶质运移过程模拟。研究表明:随着集中补给水动力条件的增强,裂隙暂态存储水量呈线性增加趋势,溶质穿透曲线由单峰型向双峰型转变;管道和裂隙中的平均流速呈负相关关系,溶质在管道和裂隙中的滞留时间差决定了穿透曲线的形态;溶质暂态存储引发了穿透曲线的拖尾效应和双峰现象,对岩溶地下水溶质运移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地浸采铀矿山地下水污染碱性中和清洗法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浸采矿方法可引起地下水环境的严重污染,文章对地下水污染过程及治理机理进行了阐明,针对地浸铀矿山的污染特点,提出了碱性中和清洗治理方法的设想,并对碱性中和清洗法治理地浸铀矿山的地下水环境污染的方法及治理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水文地球化学模式PHREEQC1.6来模拟计算中和清洗液的最佳pH值,提出了对现场清洗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重要指标——清洗比,实验结果表明,碱性中和清洗法对治理地浸矿山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效果明显.为我国地浸矿山地下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针对台兰河地下水库大口径辐射井抽水效果的数值模拟问题,在分析了大口径辐射井渗流行为基础上,提出了应用辐射井子结构法和子结构开关器等辐射井精细模拟技术,并联用改进的截止负压法、迭代增量法和求解大型稀疏矩阵的预处理共轭梯度算法进行有辐射井影响的地下水非稳定渗流场的有限元分析。应用自主研发的三维可视化渗流有限元计算软件GWSS对台兰河地下水库辐射井抽水试验过程中的非稳定渗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观测井计算水位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22 m,单井水位的平均误差最大值为 0.40 m,最小值为0.02 m,各观测井地下水位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吻合较好。经验证算法的合理性和程序的可靠性较好。提出的辐射井子结构法可以精细模拟辐射井的渗流行为和局部精细渗流场,可用于分析辐射井抽水过程中的地下水非稳定渗流变化及取水效率评价。  相似文献   

14.
基于ANN的苏锡常地裂缝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伴随着地面沉降灾害的发生,地裂缝作为一种新的地质灾害出现在苏锡常平原上,已有十多年历史,给地区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作者在较详细地阐述区域地质背景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在地裂缝形成中的作用。确定了“起伏的基底外加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作用”这一地裂缝成灾模式。研究认为地裂缝的发生与地下水及地面沉降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需要有量的配合。初步确定了水位埋深50m,地面沉降量达500mm这样一个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的易发环境。通过文章的研究,使得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的产生机制更加清晰。文中一些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结论将对该地区地裂缝防治区划产生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单井点和单排井点布置的真空降水现场试验及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庆科  王英辉  白冰 《岩土力学》2014,299(2):481-489
研究单井点和单排井点真空降水条件下,地层中地下水水位和抽水流量,在重力场和真空压力场耦合作用下的变化过程,并进行比较分析。试验表明,对于单井点排水条件,随着真空负压力和抽水井深度的增大,水位的下降有一定增加,而离开抽水井点较远处的水位下降更为明显。单排井点布置条件下,随着抽水井深度和抽水井间距的增大,无论是抽水井点布置方向还是垂直于抽水井点布置方向的地下水位的下降深度将有明显增大,而沿抽水井布置方向的水位下降深度更为显著。此外,在多次反复降水条件下,后续降水过程中地下水位的下降速率将有增快的趋势。试验还表明,抽水井井口的负压力小于真空泵出水口处的负压力,损失量可达12.5%,因此,在进行真空降水设计时需要考虑出水管道的长度。  相似文献   

16.
济南泉域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济南泉域水质逐年变差,查明其污染来源和影响因素,对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包含补给径流区的全区岩溶水系统分析尚未见报道.综合运用水化学(Piper三线图、离子比例系数、相关分析)和多元统计(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探讨了不同区域水质影响因素及影响强度.因子分析反映了灰岩水岩作用、工业和生活污染、白云岩水岩作用、农牧业和生活污染对水化学组分的影响,贡献率依次为33.1%、28.4%、12.0%和11.8%.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溶水水质受水岩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南部补给区、西郊及其以西排泄区水质优良,主要受碳酸盐岩溶解的影响;直接补给径流区部分岩溶水受农牧业和农村生活污染的影响,NO3-含量较高;东郊排泄区、城区及近郊开采区受工业及城镇生活污染的影响,水质较差,少数地段SO42-、NO3-、TDS和总硬度超标.   相似文献   

17.
多年冻土作为冷生隔水层,影响到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融区的分布可增加地下水的交替强度和降低地下水的矿化度。在断层破碎带及其他富水性好的地段,多年冻土厚度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8.
塔城盆地地下水“三氮”污染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氮元素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其来源和迁移转化特征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文章以新疆塔城盆地80组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测试结果为依据,研究塔城盆地地下水“三氮”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塔城盆地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好;对比2017年发布的地下水质量标准,深层承压水“三氮”均未超标;浅层地下水“三氮”污染较轻,“三氮”超标点零星分布于地下水的中下游冲洪积平原区,其中,NO3-N超标率最高,超标率为8.8 %;NO2-N和NH4-N次之,超标率均为1.3 %。沿着地下水流向,从山区到盆地中央的平原区,地下水污染逐渐变重。“三氮”重污染点主要分布在塔城市、额敏县及其周边地区。区内地下水污染点的分布与工矿企业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大型污染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城市化进程中,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是塔城盆地“三氮”污染的主要来源,而通过排污河流下渗是研究区地下水“三氮”污染的重要途径;氧化还原条件、pH值、包气带岩性结构、补径排条件等是“三氮”迁移转化及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groundwater and surface water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semi-arid Hailiutu catchment, northwest China. Several method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interactions between groundwater and surface water. Isotopic and chemical analyses of water samples determined that groundwater discharges to the Hailiutu River, and mass balance equations were employed to estimate groundwater seepage rates along the river using chemical profiles. The hydrograph separ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estimate temporal variations of groundwater discharges to the river. A numerical groundwater model was constructed to simulate groundwater discharges along the river and to analyze effects of water use in the catchment. The simulated seepage rates along the river compare reasonably well with the seepage estimates derived from a chemical profile in 2012.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river-water diversion and groundwater abstraction) on the river discharge were analyzed by calculat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imulated natural groundwater discharge and the measured river discharge. Water use associated with the Hailiutu River increased from 1986 to 1991, reached its highest level from 1992 to 2000, and decreased from 2001 onwards. The reduction of river discharge might have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riparian ecosystem and the water availability for downstream user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groundwater and surface water as well as the consequences of human activitie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implementing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Hailiutu catch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