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铁氰化铜-硅胶现场浓集γ能谱法测定海水中137C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用无机离子吸附剂CuFC-SiO_2从海水中浓集~(137)Cs,然后用r能谱仪测定海水中~(137)Cs活度的简易分析测定方法。研究了过柱海水速度和海水中~(137)Cs活度变化时吸附剂对海水中~(137)Cs吸附效率的影响,探讨最佳过柱速度和吸附效率。本方法与磷钼酸铵-碘铋酸铯-β计数法有良好可比性。方法准确,简便,安全且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2.
海洋中的大量微细悬浮物,由于其表面积很大,所以有很强的吸附效应,它们对于微量元素(包括放射性核素)在海洋中的转移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悬浮物中的无机组份对海水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吸附,国内外曾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对放射性核素的吸附性能研究得比较少。为了进一步探讨青岛近海的自净能力,我们对该海区的悬浮物含量、组成及吸附性能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着重调查研究了长寿命裂变产物~(90)Sr,~(137)Cs,~(106)Ru及感生同位素~(60)Co在海水和天然悬浮物之间的分配情况,并用~(137)Cs,~(60)Co两种示踪剂对悬浮物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同位素示踪和γ能谱测定方法,就海水对近岸沉积物中放射性同位素~(90)Sr(~(85)Sr)、~(137)Cs、~(60)Co及~(106)Ru的解吸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海水对沉积物中四种同位素解吸性能的变化顺序为~(90)Sr(~(85)Sr)>~(106)Ru>~(60)Co>~(137)Cs,沉积物吸附的~(90)Sr(~(85)Sr)易被海水解吸,而~(137)Cs和~(60)Co则易被沉积物吸附固定。  相似文献   

4.
螯合离子交换树脂,具有离子交换和络合反应的特性,有可能从海水中选择地络合吸附微量重金属元素.1968年,Riley等[1]首先引用Chelex-100螯合离子交换树脂,进行海水中29种金属离子的吸附与解吸试验.  相似文献   

5.
水合氧化钛是一种无机离子交换剂.它对海水中铀的吸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离子交换过程.除了一般的离子交换外,可能还伴随有络合[螯合][1]过程.在一般的情况下,离子交换的决定步骤是离子扩散.根据体系的性质不同,可以是离子在交换剂粒子内部的扩散(粒子扩散),或是在围绕粒子周围的液膜内部的扩散(液膜扩散).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海水中痕量锶—90和铯—137同时测定的方法,在酸性条件下采用磷钼酸铵(AMP)浓集铯—137;0.45mol/dm3 HDEHP—正庚烷直接萃取钇—90(锶—90子体),沉淀源分别为碘铋酸铯、草酸钇进行低本底β—计数。本方法简便、快速,对主要核素去污效果较好;精密度和准确度均好,测定方法最低检测活度90Sr为4.5×103Bq/dm3,137Cs为5.7×10-3Bq dm3。  相似文献   

7.
过去几十年中,各国多偏重于海水中~(137)Cs的研究,而对沉积物中~(137)Cs的研究较少。1981年,我们乘“科学一号”船在冲绳海槽区取得了部分沉积物。本文试就~(137)Cs在沉积物中的分布及相关因素作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研究离子交换-电沉积法制源和离子交换-沉淀法制源,测定海水、海洋生物和沉积物中65Zn的方法。化学回收率和放化回收率基本一致,对于海洋生物和沉积物样品大于90%,对于海水样品在85%左右。本方法对主要放射性核素(90Sr,137Cs,59Fe,60Co,108Ru,95Zr等)的去污因子均大于103。在海水样品预富集和电沉积制源方面作了较好的改进。可以认为是一种比较简便、快速测定海洋环境样品中65Zn的放射化学分析法。  相似文献   

9.
孙国清 《海洋科学》1986,10(2):24-28
海水氧化镁(烧结后亦称海水镁砂)具有纯度高、成份稳定,既可制得高质量产品,生产中又易于配料等优点,因而是炼钢炉碱性耐火材料的优良原料。 当用石灰乳以海水沉淀镁时,因Mg(OH)_2胶体带正电荷,海水中硼呈B(OH)_4-负离子,由于静电吸引,将硼一起吸附下来;若海水中硼全部被Mg(OH)_2胶体吸附,可使MgO中的硼含量达到0.7%(以B_2O_3计)。Byrne和Kestor指出,海水中B(OH)_4-负离子有部分与Na~+,Mg~(2+),Ca~(2+)等形成络合物NaB(OH)_4,MgB(OH)_4~+,CaB(OH)~+,它们不带电荷或  相似文献   

10.
大气层的核试验可以产生大量放射性同位素,而且可以通过局部沉降、带状沉降和全球性沉降等方式污染整个大气、陆地和海洋。137铯(137Cs)是重要的核裂变产物之一。它是通过137I的衰变而形成的。 137Cs是中毒性核素,半衰期较长(30年),并易被生物和人体肌肉组织吸收,所以研究这一核素对于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以及海洋科学研究均有一定的意义。 1963年之后, Baranov等, Folsom等, Nagaya等, Volchok等, Shiozaki等和Saruhashi等都曾报道了北太平洋中的137Cs含量。日本茨城县公害技术中心也定期测定了近海海水的137Cs含量。 1978年5-7月我们对东海及邻近大洋(东经123°00′-129°00′,北纬26°28′-32°33′)进行了调査。了解和分析了当时这一海区的137Cs污染情况。现报道所测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海水中~(137)Cs的快速富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亚铁氰化铜(CuFC)作为吸附剂,采用循环吸附的方法制备用于海水中137Cs富集的富集材料,同时采用湿样制源的方法制备样品源.研究结果显示当流量在5.0、6.0 dm3/min,且富集体积保持在900 dm3以下时,对海水中137Cs的富集效率保持在85%以上,且随富集体积的变化并不明显;当流量增大到7.0、8.0 dm3/min,且富集体积从500 dm3增大到1 000 dm3时,其富集效率从85%左右下降到75%左右,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当流量进一步增大到10 dm3/min时,富集效率急剧下降到68%左右.研究结果表明,将流量控制在5.0~8.0dm3/min且富集体积在500 dm3以下时,可以在保证较高的富集效率的同时有效地减少富集时间,达到快速富集的目的.此外,湿样制源的方式缩短了样品前处理时间,提高了样品处理效率.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海水中137Cs的富集和分析方法总计耗时约需8h左右,只相当于传统分析方法耗时的1/5左右.  相似文献   

12.
张正斌  王强 《海洋学报》1979,1(2):227-242
在前文中,我们在天然海水条件下,具体研究了铀(Ⅵ)-水合氧化钛体系及其它体系的离子交换动力学,确定控制速率的步骤为扩散,并进而提出《液膜递进模型》理论,具体确定为液膜扩散控制的机理.其结果与B、A、M理论处理的结果一致,两者还存在着较严格的定量联系.但是,在海水物理化学研究和海水提铀等研究中,并非只限于天然海水体系.因目前海水分析水平所限和进行加速试验等原因,常常要研究加浓海水体系.那末,在加浓海水条件下,《液膜递进模型》理论及其计算公式是否仍然有效?文献上未见报导.本文中我们仍从海水中铀(Ⅵ)与水合氧化钛体系为例,在一系列的铀浓度下作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证明:在本文试验条件下(铀浓度从天然海水的3.3μg/l至几百μg/l或更大)《液膜递进模型》理论仍然正确,与B.A.M理论仍然有较好的定量关系,并得出一些天然海水条件下未发现的新结果.  相似文献   

13.
崔清晨 《海洋与湖沼》1979,10(2):119-124
随着海水提铀研究工作的开展,海水提铀的机理问题普遍地受到了重视。这一问题虽在十年前即被提出,但至今还没有解决。英国Davies、Keen等认为海水中的铀以UO_2~(+2)的形式吸附在水合氧化钛上面,吸附的方式为阳离子交换。而日本的尾方昇则认为是阴离子UO_2(CO_3)_3~(-4)配位吸附,但后来又说:“在海水pH范围内阳离子交换性较强”。1975年,本文作者曾提出为化学吸附,被吸附的是UO_2(OH)_3~-。张正斌等提出了新的论据,认为是阳离子交换,同时还指出,或许可以用“脱水络合”机理来阐明。此外,还有人主张用阴离子交换等等。意见很不一致,论据也不尽相同。 这里根据一些现有的实验,对海水中铀在水合氧化钛上的吸附机理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制备Al(OH)_3-Fe(OH)_3复合吸附剂的最佳条件,在常温和一定浓度下吸附剂沉淀终点pH值的选择,以及在同样条件下纯Al(OH)_3纯Fe(OH)_3、与Al(OH)_3-Fe(OH)_3复合吸附剂对海水中吸铀量的比较。这种吸附剂的吸铀量已达到459μg/g,接近同样条件(40—60目通海水15天)下,以TiCl_4为原料制得的TiO_2吸附剂的最高吸附量。  相似文献   

15.
为科学评价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对海水中137Cs γ能谱分析方法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根据《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分析不确定度的来源并逐一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量化,最终计算了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结果表明,影响海水中137Cs γ能谱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分别为样品源137Cs峰区计数、标准源活度、取样体积、化学回收率、本底137Cs峰区计数及标准源137Cs峰区计数,其中样品源137Cs峰区计数的不确定度贡献最为突出。对于137Cs活度浓度为1.28 mBq/L的海水样品,其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9.78%。  相似文献   

16.
使用多种改性方法对几种国产天然沸石进行改性处理,提高其铵氮吸附率,制备符合海水硝酸盐氮同位素预处理要求的沸石。发现重力筛选可提高沸石铵氮吸附率16%以上,钠改性及酸改性后钠改性可提高沸石铵氮吸附率80%以上,微波改性和超声波改性均可进一步提高沸石铵氮吸附率。改性处理后,几种沸石在酸性条件下对低浓度铵氮吸附率达90%以上,其氮同位素分馏较美国UOP沸石分馏系数更小,且更稳定。改性后的国产沸石更适于海水硝酸盐氮同位素预处理。应用改性后沸石对长江口海域硝酸盐水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沸石可以应用于海水中溶解态硝酸盐的氮同位素分析,为海水中溶解态氮的来源问题及循环机理研究等提供了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7.
对北太平洋西部海域、苏禄海及印尼海、中国南海、印度洋东部海域、孟加拉湾及安达曼海等表层水体中放射性核素137Cs的活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上述海域表层水体中137Cs活度显示了较大的变化范围,最低值出现在南极附近的南大洋(1.1Bqm-3),较高的活度值则出现在北太平洋西部海域及中国南海(3Bqm-3)。在所研究水域范围内,137Cs活度的纬度分布特征并没有完全有效地反映出137Cs的全球理论大气沉降趋势及其纬度效应。综合本研究及Miyake等人(1988)的测定结果,我们计算出137Cs自表层海水中的析出速率在苏禄海及印尼海约为0.016/a,在孟加拉湾及安达曼海约为0.033/a,在中国南海约为0.029/a,这一结果明显低于西北太平洋日本沿海表层水体中137Cs的析出速率。这可能是因为在这些海域,横向及纵向的水体混合过程相对都较慢,而且颗粒物对137Cs的吸附析出过程也比较弱所致。  相似文献   

18.
一、罗丹明B的特点及影响要素罗丹明B(Rhodamin B),俗名玫瑰精,溶于乙醇,淡水和海水,呈玫瑰红色.在海水中,染色非常鲜明,且十分稳定.将罗丹明B置于海水中20小时均不发生沉淀;在海水中本底值很低,仅为10_(-10)-10_(-9)g/ml,易被荧光计观测到.观测范围达10_(-9)-10_(-6)g/ml;对海洋生物无毒无害,是国际上公认的最佳示踪剂.为了更好地使用罗丹明B,必须了解其溶解度及温度、悬浮物、阳光、氯气和pH等多种因素对它的影响.1.罗丹明B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9.
海水提铀的研究已将近有二十年的历史.由于海水体系复杂、且其中含铀量甚微(~3μg/l),致使其研究工作难度较大,目前,仍处在实验性阶段.水合氧化钛(或称“钛胶”)是一种提铀性能较好的,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无机提铀吸附剂(或称无机离子交换剂).它对海水中铀的吸附机制,无疑是个重要的,因而也是个为人们所重视的研究课题.这个问题的研究一般要从下述三方面着手:吸附剂的结构及其提铀性能;铀在海水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其吸附动力学和机理问题.本文先就前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其它问题准备以后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在本研究第二篇中,我们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发现海水中Fe+++或Al+++离子在适当pH条件下生成Fe(OH)3或Al(OH)3胶体沉淀后,对活性硅有相当大的吸附能力;同时还通过吸附热计算、淋洗脱附实验和重溶解实验,判断上述吸附并不是一般可逆的离子交换吸附,而比较可能是化学吸附,吸附后基本上不转化为高聚硅酸结构,而比较可能进行结构重排转入内部结构中去.根据这些结果,我们提出一个关于河口活性硅地球化学转移的理论图象:即活性硅主要通过由于pH和盐度提高而生成的铁、铝等元素氢氧化物胶体沉淀的吸附而转移,再进一步转化为比较稳定的铁、铝的硅酸盐化合物形式,沉积到海底.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理论图象的现实性,我们再度在九龙江口进行了一些现场取样分析研究,试图通过河口各处海水悬浮物中各化合形式硅、铁、铝的分布变化资料,加以初步归纳总结,并和理论图象相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