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地质》2014,(4):51-51
近日,长江三角洲2014年地面沉降防治省际联席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4-2020)》,表明江苏、浙江、上海联防联控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工作已得到实质性推进。  相似文献   

2.
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签署的合作协议,近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联合河北省地矿局、沧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沧州地面沉降监测预警与防治示范区。  相似文献   

3.
《城市地质》2014,(2):46-46
本刊讯(段金平王晓铀)日前,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申通地铁集团联合召开轨道交通沉降监测和信息共享工作会议,对近两年轨道交通沉降监测和信息共享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围绕落实《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相关工作,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加强轨道交通沉降监测与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正>地面沉降是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对地面沉降问题历来高度重视,防治工作不断加强,理论研究逐步深入,控制成效日益显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面沉降防治之路。2012年2月20日,国务院审批同意《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要求以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为主要目标区,实施地面沉降调查、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控采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为主要目标区实施地面沉降调查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控采  相似文献   

5.
地面沉降是我国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城市化进程中资源与环境由对立走向统一的焦点之一。上海市区地面沉降系统的监测、研究与防治工作起步较早,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需要认真的总结与深刻反思。本文仅对其中的部分现象与问题提出了个人意见。 上海市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的动态监测已四十年,对地面沉降规律、机理与防治措施的研究取得显著的成果。现在,上海市地  相似文献   

6.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和上海市地质灾害防治政策,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单位根据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的要求编制了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对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作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本文从<规程>的编制原则出发,解析了<规程>的主要内容和几个重要环节,为技术人员在<规程>执行过程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记者从国土资源部获悉,为应对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地日趋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我国将实施地面沉降调查、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控采与超采区治理、地面沉降防治技术创新等四大工程。  相似文献   

8.
记者近日从国土资源部获悉,为应对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地日趋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我国将实施地面沉降调查、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控采与超采区治理、地面沉降防治技术创新等四大工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上海市重大市政工程变形监测逐渐走向常态化,由于多种原因,重大市政工程变形监测由多家单位实施,存在监测基准、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因此建立上海市重大市政工程变形监测技术体系十分迫切。文中对重大市政工程变形监测中沉降监测进行重点研究,建立起全市统一的沉降监测技术体系,实现全市沉降监测"一张网",编制出《上海市重大市政工程设施及周边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规定》,建立了变形监测信息系统,实现了统一的沉降监测基准、统一的技术要求、统一的数据平台,为《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地面沉降是上海地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对上海市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较为明显的影响。解放后.上海市不断探寻科学有效的地面沉降防治措施。1965年,通过大规模压缩地下水开采、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等措施,有效的控制了地面沉降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规模不断加大,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地面沉降又呈现出微量增长的态势,为此,“十五”期间,上海市进一步采取措施,开展地下水专门回灌工作,并针对工程建设对地面沉降影响开展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地面沉降研究领域并加强了地面沉降防治管理。要使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得到全社会的重视,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是难以实现的,“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的正式出台,标志着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将有法可依,将进一步规范地面沉降防治与管理工作。本文将结合“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回顾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措施开展所取得的效果,并对进一步加强地面沉降管理与法制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2年2月20日,国务院审批同意《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要求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地区、汾渭盆地为主要目标区,实施地面沉降调查、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控采与超采区治理、地面沉降防治技术创新四大工程,全面推进重点地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防治战略设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深入分析研究我国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淮北平原和松嫩平原大多数城市地面沉降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面沉降调查监测的指导思想、原则、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了地面沉降的防治战略。  相似文献   

13.
2002年4月23日国土资源部孙文盛副部长一行在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蔡育天局长、张阿根副局长、罗定一副局级巡视员等的陪同下,来我院考察了地面沉降防治及监测工作。 考察过程中,张阿根副局长汇报了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及监测工作情况,内容包括上海地面沉降历史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不同河口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的易发程度,针对中国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市、越南红河三角洲的河内市,开展了地面沉降发育背景对比研究。选取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第四纪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要素,进行地质背景条件对比;分析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建设活动等诱发因素对两个城市地面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市与河内市都是地面沉降易发地区,且受诱发因素影响,两个城市地面沉降长期发育。两个城市存在的共性和特性特征,可为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防治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德州市地面沉降具有发展历史久、沉降量大、分布范围广、持续发展等特征,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形势紧迫。为分析《山东省德州市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8—2025年)》控沉目标如期实现的可能性,以德州市地面沉降现状及现有防治手段为基础,通过区域地面沉降速率公式量化计算及中心沉降速率预测进行控沉目标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条件下,控沉目标可以实现。针对地面沉降防治存在的问题,如地面沉降监测手段及监测频率有待提高、防治经费缺乏保障、地面沉降成因机理研究不深入、治理欠缺等,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出发,提出了包括健全监测网络、控采地下水、加大地面沉降知识宣传等控沉建议。该研究可为德州市切实有效进行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在新世纪发展较快,目前已经形成了由基岩标—分层标监测、精密水准测量、GPS测量、InSAR监测和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一体的监测系统,在地面沉降灾害监测、机理研究、灾害防治等方面均取得长足发展。本文从基础研究、地下水控采、法治建设、区域联动和多部门配合、线路工程地面沉降防控等多个方面对北京市地面沉降的防治工作进行了探讨,指出:多个途径控制地下水超采问题,是从源头上防治地面沉降的根本方法;法治建设是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制度保障;区域联动和多部门配合是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必然趋势;高速铁路等线路工程是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上海国土资源》2005,(3):F0002-F0002
200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市长韩正、副市长概括杨雄,在上海市房地资源局局长蔡育天、副局长陈华文的陪同下,视察了位于外淮的“上海地面沉降监测展示馆”,听取了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专题汇报,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文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江浙沪地调院开展的“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环境地质综合研究”项目之子课题——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规划方案研究之初步成果的介绍,着重介绍该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地面沉降监测的技术方法和分布,并对今后监测工作做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上海地面沉降风险评价及防治管理区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阐述地面沉降风险基本内涵及特征基础上,以上海市为例,详细介绍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的工作流程、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以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结果为基础,结合上海目前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体系,将地面沉降风险管理与地面沉降防治管理主体相结合,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上海地面沉降风险管理区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20.
地面沉降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为推动世界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根据近几年的地面沉降研究成果,对国际地面沉降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分析国际先进的地面沉降研究思路、方法、技术和管理政策,为中国今后的地面沉降工作方向提供指导。从地面沉降监测手段、监测网布设、监测精度,以及沉降机理研究和管理措施几个方面对比了国内外地面沉降工作,分析了中国在地面沉降工作中的长处与不足。中国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在沉降监测、机理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