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性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桂清 《地震学报》1998,20(4):427-431
分析研究了太阳活动,包括太阳黑子相对数、太阳10.7 cm射电流量、以及太阳质子事件与M6的地震之间的关系.发现:① 在太阳活动的极小年附近,地震活动频繁;而多数在太阳黑子极大的后一年,也就是说在太阳极区磁极性反转时期,地震活动相对少些;② 在太阳活动极小年,地震发生频数与上个太阳黑子相对数极大年均值、10.7 cm射电流量极大年均值和整个活动周的太阳质子事件数有非常好的正相关关系,与太阳质子事件的关系尤为密切;③ 按上述相关性,曾预测1995~1997年是地震活动非常频繁的时段.文中还对上述几点作了简要的物理探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750年到1981年期间太阳活动与四川省强震(主要是七级以上地震)及降水异常关系的研究,发现四川省七级以上地震与太阳活动及干旱现象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一、太阳活动与强震的关系从1750年到1981年,四川省共发生7.0—7.9级地震12次(表一)。对这12次地震与太阳  相似文献   

3.
1989年重要天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是太阳表层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表现为黑子活动、日珥和日冕变化、耀斑及射电爆发等现象。各现象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就基本周期(11年左右)来说,1986年是第21周(单周)的结束,也是第22周(双周)的开始年份。此后太阳活动较快地上升。 以  相似文献   

4.
爆发型太阳活动是日地系统中重要的扰动源。本文介绍日地系统学中最剧烈的爆发型太阳活动-太阳耀斑的观测研究进展。综述了最近两个太阳周的地面与空间观测所得到的耀斑的物理图象和统计性质,简单讨论了空间观测设备的发展和面临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七年重要天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是太阳表层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表现为黑子活动、日珥和日冕变化、耀斑及射电爆发等现象。各现象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就基本周期(11年左右)来说,1986年是第21周的结束,也是第22周的开始年份。1987年太阳活动将回升,估计到1990年前后将达到本  相似文献   

6.
《地震》1989,(6)
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是太阳表层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表现为黑子消长、日珥和日冕变化、耀斑及射电爆发等现象。各现象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就基本周期(11年左右)来说,1986年是第21周(单周)的结束,也是第22周(双周)的开始年份。此后太阳活动较快地上升。以观测的黑子数年均值来看,1986年为13.4,  相似文献   

7.
1988年重要天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是太阳表层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表现为黑子活动、日珥和日冕变化、耀斑及射电爆发等现象。各现象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就基本周期(11年左右)来说,1986年是第21周(单周)的结束,也是第22周(双周)的开始年份。1987年的观测表明,从此年的  相似文献   

8.
林美  魏柏林 《华南地震》1994,14(3):8-15
研究了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58.3%的M≥6.0级地震都发生在太阳活动峰年后的1~4年;应用周期图分析方法外推得出,1997年为下一个太阳活动峰年。根据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在太阳活动周期的位相分布规律,指出1998~2001年该带有发生M≥6.0级地震的可能。研究表明,广东及其邻近地区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较为密切,规律亦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杜品仁 《地震地质》1990,12(1):1-11
分析中国大陆大地震与月球运动和太阳活动周期的相关性,发现:青藏断块区的M≥7.5地震活动与18.6年月球交点运动周期相关;新疆断块区的M≥7.1地震活动与8.85年月球近地点运动周期相关,整个中国大陆的M≥7.0地震有在太阳黑子周谷期附近以及在太阳周双周内多发的趋势;M≥8的中国大地震还有集中发生在太阳活动世纪周峰、谷值年代附近的趋势。依据这些相关性作出了地震活动趋势预测:中国大陆,特别是西部地区,这一个地震活跃期可能延续至本世纪末,下一个活跃期估计是2006—2015年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我国深源地震以及大陆地区,台湾地区、全国范围的浅源和中源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分析了2000多年来我国不同地区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与太阳活动11年周期相位的关系,认为太阳活动影响我国地震的效应具有地区性。  相似文献   

11.
特殊天象组合期与地震发震关系的检验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加林  张元东 《地震》1993,(3):32-37
本文分析了1951—1980年内全球≥7级地震、中国≥6级地震发震时刻与特殊天象组合期的关系。分析结果得到:就全球大地震来说,组合期的意义不大,但对中国≥6级地震来说,则有一定意义。组合期内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平均比平常要大1.12倍,特别是华北地区大达2.25倍。发现太阳活动强弱对于地震发震的调制作用是比较明显的。 据30年的检验,认为天象组合期及太阳活动性对于中国地震,特别是华北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今后应继续发布每年的“组合期”及太阳活动程度,以供地震部门使用。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1954—2019年6个完整太阳活动周内云南省及周边MS 5.0及以上中强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太阳黑子活动对地震活动有一定影响,49.6%的地震集中在太阳活动下降年(尤其是双周期下降年),发生在双周期的地震占全部震例的63.0%,在极小年及极小年附近,年均发震频次高于其他阶段。  相似文献   

13.
对地球的全球地震活动性特征(每年发生灾难性地震的数目及其总能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太阳的11年活动周期可能影响地球的地震活动性。赛金斯基(北极和南极科学研究所,列宁格勒)研究了强烈地震的发生时间与对形成行星际介质扰动起极重要作用的太阳活动区和日冕空穴位置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震通常都发生在太阳的活动区通过中心(相对于地球)的太阳子午线之后的第3天。与高速的太阳等离子流有关的日冕空穴的  相似文献   

14.
依据天文地震学所揭示的太阳活动,宇宙线增强与地震活动密切关联,地电学中所揭示的自然电场的存在以及地震前后岩石电阻率显著变化的观测事实和“摩擦带电”原理,提出一种新的地震成因假说,即:地震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认为地震实质上是发生在地壳中的雷电现象-由于太阳活动如耀斑爆发,太阳黑子,太阳风等向地球辐射大量带静电荷的高能粒子,以及自然电场,板块断层间的挤压,摩擦导致大量静电荷积累,极化从而引起发生在地壳中的雷电现象,强烈的地壳雷电能够导致地内岩石破裂,加剧地震的破坏性,并尝试性地运用这一观点统一地解释了板间地震,板内地震,水库,注水,采矿诱发地震等现象,认为由此可以对地震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另外,仅仅从地应力的角度来认识地震现象是远远不够的,静电力的存在至少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地震的发生往往是无序和不可预测的 ,这不仅困扰着地震学家 ,有时也使城市疏于防范。不过目前一个地球物理学家研究组报道说 ,大约每 1 4个月在太平洋西北部深层就爆发一次所谓的慢地震。这种规律可能会有助于阐明称为俯冲带的构造板块边缘的运行机制 ,甚至有可能预测强地震爆发的危险期。通常当处于挤压和受力状态的断层突然破裂时 ,地震就会爆发。在太平洋西北部 ,由于胡安·德富卡板块 ( Juan de Fuca plate)试图挤压入北美板块边缘下面而使应力增加 (图1 )。在表面看来 ,板块之间连接紧密。但在断层深处 ,岩石却越来越热 ,可塑性也越来…  相似文献   

16.
杜文平  陈爱萍 《内陆地震》1998,12(4):362-366
1997年1-5月新疆伽师发生Ms5.0-6.6地震14次。在1月21日之后发生的12次Ms〉5.0地震中,有5次地震震前出现了序列异常平现象。说明就此次伽师强震群而言,小震异常平静物征确实具有较了的临震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17.
利用调和分析以及小波分解与重构等信息挖掘方法,对1749年来的太阳黑子月统计数据,1920年来全球地震目录MS6.0以上地震年统计数据,1950年来华北地区ML4.7级以上地震目录,地球自转速率1832—1997年的年统计数据及1962年来的月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在太阳活动处于强烈期时,地球大震处于高发期且略滞后2~5年,而此时地球自转速率处于减速期,其时间跨度约22年。(2)对于太阳黑子数11年的周期变化,在正常变化下如果处于低值期,期间地球地震活动也将增加,但地震发震时间滞后1~2年。考虑太阳黑子与日冕活动有继承性及延迟性的特点,我们认为引起11年左右的地震群活动可能不是直接受太阳黑子的影响,而是受太阳日冕活动影响。因为日冕抛射物在太阳黑子磁场弱化1年左右时爆发,使得太阳外层扁率增加并经常抛射一次性质量高达1013 kg的物质,从而导致地球自转速率因摄动效应而发生同步性减慢,以及地球地震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18.
太阳活动影响地震现象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文版的《全球地震活动性与太阳活动及大气过程的关系》一书所叙述的各种结果互相验证和补充,并综合证实了全球地震活动性与太阳活动以及行星际介质中和大气圈中的一些现象有关。应当指出,奠定全球地震活动性与太阳活动、行星际介质状态和大气过程之关系的那些成果,皆据观测资料而得,也就是说确实找到了地震活动性与某些自然现象的实际上前所未有的经验关系。即使所获得的地震活动性与太阳活动和大气过程依赖关系的物理解释,从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现代概念来看不是十分明显的,然而所研究的全部资料毕竟为在  相似文献   

19.
刘复刚  王建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11):3834-3840
对于太阳活动22年周期的成因机制长期存在着争论.本文借助于行星会合指数以及开普勒第三定律,对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动周期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发现,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动存在22.1826年显著周期,这与太阳磁场变化的22.20年周期相吻合.并从太阳系角动量守恒的角度解释了两者之间的成因联系:在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动的准22年周期中,太阳系质心与太阳质心逐步接近而后逐步分离.当两个质心之间的距离接近零的时候,太阳轨道角动量与自转角动量叠加,会导致太阳自转角速度的加快;当两个质心之间的距离逐渐远离的时候,则导致太阳自转角速度的减慢.这可能是引发太阳活动和太阳磁场变化的原因.这一新认识为太阳活动准22年周期成因机制的解释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是太阳表层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表现为黑子消长、日珥和日冕变化、耀斑及射电爆发等现象。各现象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就基本周期(11年左右)来说,1986年是第21周(单周)的结束,也是第22周(双周)的开始年份。此后太阳活动较快地上升。以观测的黑子数年均值来看,1986年为13.4,1987年为29.2,1988年上升到100。而1989年的太阳活动经历了一段急剧上升的时期,黑子数月均值从1988年11月的125.6上升到1989年11月的173.0。有人据此趋势预测第22周峰年为1990年,峰值可能是近二百年来最大的。但从1990年来的观测结果来看,太阳活动水平是比较高的,但未达到上述估计。由此情况看,1991年太阳活动水平仍比较高,但总趋势是越来越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