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夏州是以旱作地为主的农业区。全州保灌地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27.8%,大部分农田以自然降水为水分来源。当地农业生产中,有“麦收隔年墒”、“清明、立夏、夏至三场雨”及“两涝(春涝、伏秋涝)一旱(春末初夏旱)”等谚语,说明自然降水对夏秋作物有直接影响。其中,隔年墒及当年关键期降水对粮食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曲江酸雨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海辉 《广东气象》2009,31(2):53-55
通过对曲江1993~2007年酸雨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曲江属于较重酸雨区,降水pH值变化范围在2.98~8.36,平均值为4.83;酸雨频率为73.6%,其中37.9%酸雨属于较强到强酸雨;具有春季降水pH值低、酸雨频率高,秋季降水pH值高、酸雨频率低的季节分布特征。近年来,曲江的降水pH值变化不大,酸雨频率却呈上升趋势;曲江酸雨的形成不仅与SO2排放量高有关,也与天气系统和气象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贵州省19个测站1951~2000年夏季逐月降水资料,计算了降水量的月平均(区域平均)标准化距平。并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小波分析,研究了贵州夏季降水异常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贵州夏季降水在近50 a中存在5个明显的气候段:20世纪50年代前期为多雨期;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前期为少雨期;60年代中后期为多雨期;70~80年代为少雨期;90年代以后进入多雨期;降水呈增多的趋势。全省一致性是贵州夏季降水的最主要特征,同时还存在区域差异。贵州夏季降水异常有5种空间分布型,即:全省旱(涝)型、东旱(涝)西涝(旱)型、南旱(涝)北涝(旱)型、中东旱(涝)西南涝(旱)型和西南旱(涝)其余涝(旱)型。各型降水具有多时间尺度振荡的特点,存在10~12 a、4~5 a、2~3 a的周期。  相似文献   

4.
利用渭北旱腰带地区24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0年逐月气温、地表温度、降水、相对湿度等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近60 a以来渭北旱腰带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并探讨区域气候变化对渭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和苹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60 a平均地表温度和气温分别为134 ℃和111 ℃,且呈显著上升趋势(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四季的地表温度和气温均缓慢上升,且冬季、春季、秋季的地表温度和气温上升显著(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2)年降水量呈缓慢增多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缓慢减小;冬季和夏季降水量缓慢增多而春季和秋季明显减少,以春季最显著;春季、冬季和秋季平均相对湿度呈减小趋势,以春季最显著(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夏季缓慢增大。(3)渭北旱腰带地区可以利用气候变暖带来的热量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在农业选种育种方面应培育晚播早熟小麦品种与晚熟玉米品种,苹果主产区可以向黄土高原迁移。  相似文献   

5.
近30年来中国气候的干湿变化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本文利用1951—1980年的月平均温度,计算了中国各地水分需要量。根据水分需要量和降水量大小,将我国划分成潮湿、湿润、半湿润、半干燥和干燥5类气候区;并对这5个气候区1950年前后各30年时段的气候干湿状况进行讨论;此外还对影响气候干湿变化的重要因子,我国近30年来的降水进行了分析。 近3O多年来,各气候区的降水及气候状况呈现了不同的变化:潮湿和湿润气候区50年代降水较多,60年代降水偏少,70年代降水呈多变态;半湿润和半干燥气候区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为多雨时段,1965年始,降水偏少,处于少雨阶段,  相似文献   

6.
利用1951~2001年洛阳降水与气温资料,分析了2001年春夏连旱的气候特征以及近半个世纪以来洛阳的气温、降水变化,得出洛阳气温越来越高、降水越来越少、气候逐渐向暖偏旱的方向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采用珠江流域1954~2003年51站的月降水资料,利用主分量分析方法,研究珠江流域4~9月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珠江流域4~9月平均降水量在600~1900mm之间,最大中心在广东阳江附近,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其标准差分布基本上是从东向西减小,最大变率中心仍然在广东阳江附近。珠江流域4~9月降水存在5种主要分布型态:全区涝(旱)型、南涝(旱)北旱(涝)型、东涝(旱)西旱(涝)型、东西涝(旱)中部旱(涝)型、南和北旱(涝)中部涝(旱)。珠江流域出现全区性涝(旱)和南旱(涝)北涝(旱)的分布型态较多,占总年数的64%。珠江流域夏半年降水场在1983~1992年呈较显著的全区偏旱分布;在1967~1971年前后东涝西旱的分布较显著;在1979年前后中部涝东西旱分布较明显。在1985~1986年前后有南北部涝中部旱分布特征。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分布交错出现,没有明显的集中分布期。  相似文献   

8.
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南北半球大气质量交换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珠江流域1954~2003年51站的月降水资料,利用主分量分析方法,研究珠江流域4~9月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珠江流域4~9月平均降水量在600~1 900 mm之间,最大中心在广东阳江附近,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其标准差分布基本上是从东向西减小,最大变率中心仍然在广东阳江附近.珠江流域4~9月降水存在5种主要分布型态:全区涝(旱)型、南涝(旱)北旱(涝)型、东涝(旱)西旱(涝)型、东西涝(旱)中部旱(涝)型、南和北旱(涝)中部涝(旱).珠江流域出现全区性涝(旱)和南旱(涝)北涝(旱)的分布型态较多,占总年数的64%.珠江流域夏半年降水场在1983~1992年呈较显著的全区偏旱分布;在1967~1971年前后东涝西旱的分布较显著;在1979年前后中部涝东西旱分布较明显.在1985~1986年前后有南北部涝中部旱分布特征.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分布交错出现,没有明显的集中分布期.  相似文献   

9.
兖州市近四十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兖州市1971—2007年的气温、日照与1951—2007年的降水资料,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近40年来气温、日照和降水的变化倾向、阶段性等变化特征,并计算了旱涝等级。表明了兖州市历年和四季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成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却呈现非对称性,冬季气温的递增对气候变暖贡献最大;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且夏季下降最为明显;年降水量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较为缓慢;旱涝灾害年以轻涝和轻旱为主。  相似文献   

10.
曲江前期气温、地温与汛期降水关系的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5,自引:14,他引:1  
杨万春 《广东气象》2008,30(1):40-41
选取位于韶关市曲江区的韶关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月平均地面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0~320cm共9层地温,分别计算它们与曲江前(4~6月)、后(7~9月)汛期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曲江部分时段的气温、地温与后期汛期降水存在较好的相关,表明前期下垫面热力状况对后期汛期降水状况有一定的影响。并从中找出相关性好的预报因子,建立汛期降水回归预报方程,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从而为曲江汛期降水趋势预测提供较好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8年春季(3—5月),农业区气温偏高,大部降水偏多。5月上旬,农业区大部出现透雨,对增加农田土壤有效水分十分有利,加之2007年秋季全省各地降水偏多,农田土壤底墒充足为次年春耕生产打下良好基础。3月上旬至4月上旬,农业区春小麦、油菜等农作物较历年提前2—17d播种。夏季(6—8月),大部气温正常或偏高0.1~0.9℃,降水偏少,个别地区出现了轻旱;大通、湟中、互助出现中旱,同时农业区局部地区小麦出现病虫害。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作物生长季降水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汪宏宇  龚强 《气象科技》2005,33(4):345-349354
采用东北地区52个测站1951-2000年4-9月降水量资料,对东北地区作物生长季降水异常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生长季降水存在减少趋势,旱灾略多于涝灾,主要存在3-7、12和30a左右的周期变化;可划分为7个降水异常区,其中相邻的3个区(东北中部、南部和东部的大范围地区)有变旱倾向,辽西地区的旱涝灾害最频繁。根据降水减少的趋势,提倡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58~2000年有代表性的周边县树木增减资料、1984年10月~1986年9月树冠对降水的截流观测资料及1950~1999年西峡县山洪资料,分析了伏牛山南坡森林覆盖率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平均年雨量值大;林区树冠和植被对降水的截流率在60%以上,植被越好,树林郁闭越大,山地的山洪和水土流失就越小,不但可减轻洪水灾害,而且蓄水于地下,以丰补欠,调节林区水分供应;西峡县因森林覆盖率的降低,山洪次数增加.因此,应治山造林,绿化荒山.  相似文献   

14.
近58年柳州市汛期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柳州市1951~2008年的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8a柳州市汛期(4~9月)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a来柳州市汛期降水主要呈波动性变化,线性趋势变化不明显,但前汛期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降水量约增加87mm;后汛期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约减少了89mm。因此,前汛期有变涝趋势,后汛期有变旱趋势。近58年柳州市汛期降水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周期为20~25a,20世纪80年代以后,汛期降水存在周期10-15a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柳州市汛期降水主要的年际变化周期2~4a,以后的年际变化周期是4~8a。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1998年9月至1999年4月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全省 6 3个台站的降水资料 ,对 1998年 9月至 1999年 4月旱段的持续时间、范围、强度、干旱成因及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进行了诊断分析。其范围之大 ,灾情之重 ,为近 50年少见  相似文献   

16.
根据济宁2000—2010年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近11年来气温、降水和日照的变化倾向,并对期间冬小麦生长季节气候异常天气进行了分析。表明:济宁近11年来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均略有下降的趋势,其中春、夏季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平均气温秋季有上升的趋势,冬季升降不明显;日照时数秋、冬季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春、夏季降水量有上升的趋势,秋、冬降水量则有减少的趋势。由于春季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有下降趋势,春霜冻害发生机率增大;秋季平均气温有上升趋势,降水在秋、冬有减少的趋势,使得冬前发生旺长和秋冬连旱,甚至冬季冻害的机率增大。  相似文献   

17.
利用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131个测站1961~2010年近50 a降水和NECP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合成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基于秋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研究分析了近50 a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各级别秋旱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并初步讨论了各级别干旱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秋季干旱集中在川东、贵州中东部—华南,中旱、重旱、特旱主要出现在华南;近50 a来秋旱有显著增多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轻旱的增多,而重旱和特旱趋势不明显。1960年代秋旱相对较多,1970年代初至1980年代后期秋旱较少,此后秋旱频繁,其中2002年以后秋旱突变性增多,干旱范围扩大的同时,其强度也在增强;秋旱频率具有显著的2.2 a周期,其中重旱有显著的12 a周期,特旱有显著的2.7 a周期;秋旱频率高的地方连旱频率也高,连旱高频区在川东—渝北、黔中—华南,连续5 a以上的秋旱较少,个别地方可达到6 a。700 h Pa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缅槽、高原东部槽等是影响西南、华南地区秋季干湿的主要环流因子。  相似文献   

18.
近30a黔西南州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黔西南州8个气象观测站近30 a(1981—2010年)降水资料、干旱灾情和历年气候整编资料,采用贵州省气象干旱标准中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分析方法和黔西南州气象干旱与降水量的关系,对黔西南州气象干旱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黔西南州气象干旱时间分布以秋旱和冬旱最多,春旱次之,夏旱最少,空间分布为北少南多。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利用红河州12个气象观测站1963-2012年逐月降水资料,应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全州气象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部多年平均气象干旱强度最强、干旱发生频率最高,中部和西部次之,南部干旱强度相对较弱但夏季出现干旱的频率较中部和北部高;轻旱出现的次数增加时中旱和重旱出现的频率就会降低,反之中旱和重旱出现的频率就会升高;局域性干旱多发时区域性干旱和全州性干旱出现的频率就会降低,反之区域性干旱和全州性干旱出现的次数就会增多;2000年以后干旱发生次数和干旱强度迅速增加、增强,每10 a中春、夏、秋、冬四季之内轻旱约出现19~20次、中旱约出现5~6次、重旱出现约1~2次、特旱极少出现,局域性干旱出现12~13次、区域性干旱出现8~9次,全州性干旱出现5~6次.  相似文献   

20.
近47a华南前汛期旱涝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华南61站47a(1958-2004年)前汛期(4-6月)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对华南前汛期的旱涝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7a来华南有12个涝年和12个旱年发生,较严重的旱涝年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以后;前汛期旱涝变化以2~4a的年际尺度周期最为显著;4、5月旱涝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为一致,而5月与6月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一定的反位相变化特征;地理分布上,可将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分为5个旱涝异常气候区。近47a来桂南、粤西和东南沿海地区呈现旱—涝—旱的变化特征,而桂北区由旱转涝趋于雨涝的趋势明显,东北部山区由涝转旱趋于干旱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