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湖北拟钉螺属三新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在彬 《海洋与湖沼》1984,15(4):299-309
拟钉螺属(Genus Tricula)是Benson于1843年根据采自喜马拉雅山西边阿萨姆(Assam)的标本创立的新属,模式种为山拟钉螺(Tricula montana Benson,1843)。但从那以后,模式种便未再发现(Rao,1928);我国有无山拟钉螺,尚属疑问。拟钉螺在分类上隶属于腹足纲(Gastropoda),觿螺科(Hydrobiidae),拟钉螺亚科(Triculinae)。这些螺  相似文献   

2.
南海深海软骨鱼类四新种一新属一新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9年8月4—18日和1980年4—6月在珠江口外南海,水深350—1000米处,采得软骨鱼类多尾,经鉴定其中有4新种,1新属和1新科,即中华光尾鲨(新种)Apristurus sinensis Chu cI Hu sp.nov.(猫鲨科Scyliorhinidae),南海施氏鳐(新种)Springeria nanhaien sis Meng et Li sp.nov(鳐科Rajidae),斑纹扁红(新种)Urolophus marmoratus Chu,Hu  相似文献   

3.
刘升发 《台湾海峡》2001,20(3):381-385
厦门颈褶吸虫,新种Tergestia xiamenensissp.nov.发现于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靠近肛门处的肠道.它与本属较相似的种有尖颈褶吸虫T.acuta  相似文献   

4.
刘升发 《台湾海峡》2002,21(1):37-44
拟囊腔吸虫 ,新种Saccocoelioideslizaesp .nov .发现于棱 Lizacarinatus的消化道 .同已知种相比 ,无论虫体大小还是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分布 ,新种与S .magniovatusSzidat,1 954和Saccocoelioidesbeauforti(Hanter&Thomas,1 961 ;Over streef,1 971 )最为相似 .但S .magniovatus没有前咽 ,虫卵 (0 .0 95~ 0 .1 1 4× 0 .0 41~ 0 .0 60 )较大且卵黄腺几乎呈“V”形 ;而Saccocoelioidesbeauforti的食道较长 ,肠叉位于腹吸盘之后 ,肠管止于卵巢之后 ,虫卵里的毛蚴不具眼点 .  相似文献   

5.
美丽海葵属三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丽海葵属(Calliactis)属链索海葵科( Hormathiidae),有发达的基部,体壁光滑,壁孔1-3环,呈规则状排列于近基部处。柱体外胚层裸露,有时有一薄层分泌的表皮。括约肌很发达,位于中胶层。有2个水管,6对不育的完全隔膜,其收缩肌呈弥散型。海葵体与寄居蟹共栖。本文所用标本分别于1975-1976年采自东海和南海,经鉴定其中有3新种,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缢蛏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瑞  张云飞 《台湾海峡》2007,26(1):115-120
笔者对福建省闽江口、长乐市梅花镇海区滩涂的一种蛏进行研究,发现该种的壳长与壳高比、精子细胞形态、遗传基因(另做报道)等方面有别于缢蛏.新种的贝壳壳长与壳高比值较缢蛏大,生活水域的比重较缢蛏低.精子细胞核外缘呈瓣状,具8~9瓣,顶体长度约为缢蛏的1/3,为福建河口区缢蛏属一新种(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灯塔蛤科),定名为近江蛏.  相似文献   

7.
胡征宇 《海洋与湖沼》1995,26(S1):88-90
对1950,1953,1955,1957和1990年在湖北省武昌县、黄陵县、江陵县、武汉市和江苏省无锡市采集的藻类标本进行分类。鉴定表明,它们是栅藻属的3个新种:纤维藻形栅藻,球刺栅藻和湖生栅藻。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标本室(IHBA)。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记述了采集自海南陵水海域的梭螺科(Ovulidae)一新记录属:舟梭螺属(Naviculavolva)及一新记录种:折唇舟梭螺(N.deflexa),对标本进行了形态描述并附标本照,且通过比对样品的COⅠ基因序列证实了形态鉴定的准确性。本研究为梭螺科分类与研究提供参考资料,丰富了我国海域梭螺科物种的多样性,并使得折唇舟梭螺的分布范围延伸至海南省海域。  相似文献   

9.
转体科吸虫一新属、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nter (1961)从斐济的鱵鱼( Hemiramphus sp.)肠道内采到一种吸虫,以不具口腹吸盘,睾丸单个,虫体呈横向延长等特征建立了新属转体吸虫属 Treptodemhs ,放在二囊科 Bivesiculides 内。Yamaguti (1971) 将该属提升为转体科 Treptodemidae ,含1属,并以 Treptodemus latus Manter,1961为该科的代表。作者在整理鉴定1992年采自海南省鱵鱼吸虫标本时发现一种吸虫,按其特征应归于转体科,但体形与其内部各器官的形状、位置等均与该属差异很大,故建新属,记述如下。转体科吸虫在我国尚属首次报道。 虫体测量均为mm,卵子为μm,。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王彦海  杨文川 《台湾海峡》2001,20(2):200-204
本文报道厦门海域软骨鱼灰星鲨(Mustelus griseus)感染的四叶目瘤槽科绦虫新种——厦门平槽绦虫Platybothrium xiamenensis sp.nov.,对新种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近似种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康在彬 《海洋与湖沼》1986,17(4):276-282
本文报道了觿螺科(Hydrobildae)秋吉螺属(Akiyoshia)两新种,定名为小口秋吉螺Akiyoshia(Saganoa)microstoma Kang和车坝秋吉螺Akiyoshia(Saganoa)chebaensis Kang,标本分别采自湖南古丈县与湖北恩施县的大山区。文中对这两个新种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栖息环境作了详细描述,还讨论了新种和近似种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2.
张树乾  张素萍 《海洋与湖沼》2023,54(5):1395-1400
2021年3月在大连进行潮间带生物调查时采集到2个裸鳃类标本,经鉴定发现为欧氏针盘海牛Diaulula odonoghuei (Steinberg, 1963),为中国新记录属和新记录种。在研究中对其进行了活体拍照,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进行了观察。此外,测定了这两个标本的COI、16S rRNA和H3基因序列,将测得的基因片段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针盘海牛属Diaulula的同源序列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针盘海牛属的系统发育树。欧氏针盘海牛在我国沿海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海软体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花水母目一新科新属新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张金标 《海洋学报》1982,4(2):209-214
1978年2月至1979年1月,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和国家水产总局南海水产研究所在南海北部陆架区联合调查浮游生物,其中有5个花水母,经著者鉴定,认为是一新种,并建议创立一个新属、新科,兹将形态特征描记于下.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海鹑螺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鹑螺科是中腹足目鹑螺总科中的一个小科,包括的种类不多,数量也不大,但是它的贝壳较大,又较有光泽,而且具有整齐的肋纹和色彩,所以是人们喜爱搜集的贝类之一。它们的肉均可食用,贝壳常同其他贝类的贝売和在一起烧制建筑用灰。这一科动物全部是暖水种,世界各暖海区都有分布,而以印度一西太平洋区的种类为最多,化石出现于第三纪。 本科动物的贝壳通常较薄,呈球形或卵圆形,螺旋部短,体螺层膨大,各层表面具有平滑的螺肋。壳口宽大,内面具沟纹,外唇薄或増厚形成一个具齿的环,水管沟宽短。成体不具厣。软体部分头大:前端膨大,触角长,呈圆柱状,眼位于其基部外侧的一个短柄上。吻极长,不能完全缩入壳内,呈管状,末端扩张形成蔷薇花状的唇部,伸展时长度可超过贝壳。水管长,伸展时可直立于贝売的背部。雄性交接器极长大,弯弓形,全长具沟,末端有一尖钩。为肉食性动物,常以海参等动物为食。 我国鹑螺科的种类过去金叔初和秉志、张玺、阎敦建等曾有零星记载,国外学者也有一些记载,但对各种的分布地点记载不详。我们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保存的标本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采得的底栖动物标本进行了整理研究,共鉴定10种,其中1种仅在东海发现,4种为东海和南海共有,5种仅分布于南海;有一种,即黄口鹑螺在我国沿海尚系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5.
东海蛾螺科(软体动物:腹足纲)一新记录属和一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整理分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采集的蛾螺科标本,发现了在东海大陆架生物资源调查时于冲绳海槽水深850—1685m深海处采集的3号蛾螺科标本。经研究发现为一新记录属深海蛾螺属Bathyancistrolepis的一新记录种车轴深海蛾螺Bathyancistrolepis trochoideus(Dall,1907)。文中对其贝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对齿舌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魏靖乘  孔令锋 《海洋与湖沼》2023,54(4):1134-1148
由于部分囊舌目物种存在较大程度的种内变异,我国早期基于形态学的囊舌目研究存在种名鉴定错误、同物异名等现象。为解决我国沿海囊舌目物种种名使用混乱的问题,结合比较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技术手段,对采自山东青岛、浙江舟山、海南陵水的囊舌目样品进行了外部形态和齿舌扫描电镜的检视,并基于COI基因进行系统发育树和遗传距离分析,对国内记录的深绿海天牛Elysia atroviridis Baba,1955重新进行了分类学描述;发现华丽海天牛Elysia ornata (Swainson,1840)应暂定为三边海天牛Elysia marginata (Pease,1871);指状棍螺Placida dendritica (Alder&Hancock1843)是马场棍螺Placida babai Ev. Marcus,1982的误定。回顾了以上几种囊舌目物种及其相似物种的分类学研究历程,对E. atroviridis、E. marginata和P. babai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研究,并为解决这三种囊舌目物种的分类存疑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整理鉴定黄海、渤海软体动物前鳃类时,发现了塔螺科(Turridae) 一新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林光宇 《海洋与湖沼》1981,12(3):286-290
1962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联合组织的海南岛珊瑚礁调查期间,作者在海南岛陵水新村的潮间带中区,获得一个大形的有壳后鳃类软体动物,经鉴定属于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的一个少见的属——伞螺属(Umbraculum Schumacher,1817),并且是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