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已建立交桥结构地震反应上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利用积函数极值法,从地震作用的角度出发,推导并建立了已建立交桥桥墩的基底剪力的表达式。将立交桥结构简化为多自由度的空间杆系,研究了基底剪力的计算方法。已建立交桥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可能进入非线性阶段,本文探讨了怎样利用积函数极值法分析结构的非线性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工程结构地震破坏概率矩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工程结构地震坡坏概率矩阵的方法,建立了地震地面运动模型和结构分析模型,对结构进行了随机地震反应分析,并获得了结构随机分应的统计量,进而采用双参数的结构破坏模型,给出了教育处结构地震破坏概率的表达式,利用此方法计算了一座按8度要求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型,给出了计算结构地震坡坏概率的表达式,利用此方法计算了一座按8度要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地震破坏概率矩阵,本文提出了方法可以在确定抗震设防标准和进行震害预测时采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精确地评估强地面运动作用下钢筋混凝土(RC)结构和抗震性能和震害,通常要建立复杂的分析模型,进行三维非线性分析。日本震害减轻研究中心的学者正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合作开发可靠的分析模型,以便研究建筑的抗震性能,一种三维非线性动力分析计算机程序正被用于分析结构的地震反应和震害机制。通过考察仪器、记录了建筑物的地震运动反应,验证了分析模型和电算程序的可靠性。本文讨论了电算程序的性能,并且展示了用以建立某个建筑物计算模型的电算模拟技术,对该建筑物计算的地震反应与一次强震中记录结果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4.
求解结构体系地震反应的普遍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6.
复杂结构的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前使用的反应谱振型叠加法在分析复杂结构的地震反应时,可能引起较大的误差。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处理方法,不论对简单或复杂结构,只要任取两个不同的地震输入方向,仅增加少量的计算工作量,即可得到结构中任一点或截面上的最大应力或内力,且该方法可以很方便地加入到现有计算程序中。文中还提出了结构抗震主轴的概念,定义了结构整体设计合理系数以及结构能质比,为从宏观上比较同一结构在不同、方向以及不同结构之间的抗震性能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中的阻尼问题评述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本文对一般建筑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主要是弹塑性时程分析中阻尼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就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连续小波变换用于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连续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出发,提出了地震地面运动的连续小波模型,以时频特性较好的小波基Meyer小波来表示,并用于多自由度的地震反应分析,给出了相主尖的计算方法及公式计算,实例表明,所提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行波激励下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的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地晨输入问题一直是工程结构抗震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大跨度桥梁结构各地面支承距离较大、延伸较长,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时应考虑地震波有限波速传播所引起的行波效应。本文基于行波激励下大跨度桥梁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对某一大跨度的四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进行了行波激励下地震反应的数值模拟,并与一致地震激励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对该四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工程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十五"期间,中国地震局在上海市环球金融中心建立我国第一个超高层结构地震反应专用台阵,随后上海市地震局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本文详细介绍环球金融中心超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台阵的测点布设,改造后台阵观测系统技术组成、远程通信方式、台网中心数据处理系统以及获得的强震记录。本台阵建设可以为高层建筑的抗震抗风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为今后结构台阵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one section of a 23 km strategic urban overpass to be built in the so‐called transition and hill zones in Mexico City is presented. The subsoil conditions at these zones typically consist on soft to stiff clay and medium to dense sand deposits, randomly interbedded by loose sand lenses, and underlain by rock formations that may outcrop in some areas. Several critical supports of this overpass are going to be instrumented with accelerometers, inclinometers and extensometers, tell tales and end pile cell pressures to assess their seismic performance during future earthquakes and to generate a database to calibrate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numerical model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critical supports located in one section of the overpass. Sets of finite elements models of the soil–foundation–structure systems were developed. Initially, the model was calibrated analyzing the seismic response that an instrumented bridge support exhibited during the June 15th, 1999 Tehuacan (Mw = 7) Earthquake. This bridge is located also within the surroundings of Mexico City, but in the lake zone, where highly compressible clays are found. The computed response was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response in the free field, pile‐box foundation and bridge deck. Once the model prediction capabilities were established,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critical supports of the urban overpass was evaluated for the design earthquake in terms of transfer functions and displacement time histories.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tructural passive control, a new type of slit shear wall, with improved seismic performance when compared to an ordinary solid shear wall, was proposed by the authors in 1996. The idea has been verified by a series of pseudo-static and dynamic tests. In this paper a macro numerical model is developed for the wall element and the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 Then,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for a 10-story slit shear wall model tested on a shaking table. Furthermore, the seismic input energy and the individual energy dissipated by the components are calculated by a method based on Newmark-β assumptions for this shear wall model,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is shear wall are further demonstrated by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from the viewpoint of energy.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eismic damage criterion on the basis of plastic accumulative energy and maximum response, the optimal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o select design parameters for the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  相似文献   

13.
以平面框架结构为例阐述了结构平稳随机地震反应时域分析方法的应用。首先利用静力凝聚方法大幅度地缩减结构的自由度数目,形成一维链状模型,使得结构运动方程中只包含各层反应从而大大降低计算工作量。其次推导了结点随机反应和层间随机反应的计算公式,可以方便地获得结构在理想白噪声、金井清谱和改进金井清谱三种随机地震地面运动激励下的协方差位移反应函数和协方差速度反应函数。最后通过一个单跨双层的平面框架结构实例,阐述了这种方法的使用过程。  相似文献   

14.
结构平稳随机地震反应时域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给出了三种常用的随机地震地面运动过程模型,即理想白噪声模型、金井清模型、改进金井清模型的相关函数表达式.引入状态向量,在状态空间中建立地震地面运动激励下的结构振动方程,并求解出结构的复模态特性和复模态反应.利用复模态叠加法推导出线性时不变多自由度体系在这三种随机地震动激励下的平稳协方差反应的解析式,可在时域内直接计算结构随机反应的统计特征.该方法物理概念清晰,结论简便明确,可作为实际工程结构平稳随机地震反应的实用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结构地震倒塌判别准则是工程结构强震分析的关键问题。在层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推覆分析的建筑结构整体损伤模型,并以国内某2层2跨平面钢框架结构拟静力试验为背景,应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对平面钢框架进行了强震倒塌数值模拟。分析了钢框架结构的倒塌破坏过程,基于建议地震倒塌判别准则研究了钢框架结构的损伤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钢框架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损伤发展顺序与塑性发展顺序一致;基于推覆分析的结构整体损伤模型能较好的体现强震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损伤演化规律,且在上下界处收敛;强震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初始损伤主要由结构的残余侧移引起,而后期损伤主要由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退化引起。  相似文献   

16.
装设粘弹性阻尼器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实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设计装设粘弹性阻尼器受控结构、推进此项技术的工程应用,分别利用粘弹性阻尼器的复刚度模型和有限元模型,编制了振型分解反应谱程序和弹性时程分析程序,并对一装设粘弹性阻尼器的1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相应原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响应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郭丽娜      刘金龙  温卫平  杜轲  丁勇    林均歧  孙刚 《世界地震工程》2021,(4):064-72
本文整理了云南大理州"5.21"6.4级地震震害调研与科考过程的部分成果。穿斗木架构结构和框架结构是云南大理州在低矮建筑和多高层建筑中广泛应用的两种结构形式。该研究基于震害调查结果,描述了地震过程中穿斗木架构结构和框架结构破坏的宏观现象,总结了两种典型结构的破坏形式,对震害成因进行了探讨。在此次震害调查过程中,科考人员还通过智能手机对结构基频进行了快速评估。在震后,研究人员对智能手机智能测振应用软件进行了更新,结合应用需求加入了测振地点和路线的地图信息,为震害调查与记录提供了便利。基于漾濞县震害科考与调研结果,为云南省穿斗木架构建筑及框架建筑的抗震方法与策略提出了建议,为震后建筑结构快速评价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多自由度基础平动结构随机地震响应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用第1振型近似代表上部结构所得方程为非经典阻尼和非对称结构情况。用复模态法解耦。获得了以第1振型表示的结构地震响应的解析解。对单自由度体系。此解即为结构响应的精确解。本文方法也可用于带TMD减震结构等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与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2007年6月3日发生的云南省宁洱6.4级地震现场调查结果,简要分析了此次地震记录到的强震加速度记录及其与工程结构震害的关系,简要描述并总结分析了调查获得的各类城市工程结构、非结构附属物及设备等的部分震害状况及原因,并针对性的给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的建议,探讨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