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2005年7月—2009年12月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观测站逐月和旬的降水和温度实况资料、国家气候中心制作的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的图形资料,采用预报评分法(P)和距平符号异同评分法对内插预测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月动力延伸预报产品对各月温度距平同号率要明显高于降水距平百分率预报与实况同号率,对各月温度距平的预报评分比较稳定,而对各月降水距平百分率的预报评分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童文林 《四川气象》1998,18(1):10-13
利用阿坝州气象局提供的1967-1996年各月雪灾资料及500hPa环流特征指数资料,经遥相关分析,建立预报因子和预报对象之间的联系和阿坝州雪灾长期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3.
ENSO与宁夏夏季降水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中计算了太平洋地区各月海温距平与宁夏6、7、8月降水指数的相关,发现各月的高相关区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所不同,分析了9次ENSO当年和次年宁夏各月降水变化的总体特征,发现宁夏夏季降水ENSO当年偏少,偏少程度占年偏少的65%~79%;ENSO次年偏多,偏多程度占年的59.2%~87.9%。对宁夏夏季降水和NINO指数的谱分析发现,宁夏6月降水没有明显周期,7月降水存在15年和3年左右的周期,8月降水只有3年周期,NINO指数存在3.75年左右的周期。对凝聚谱和位相谱值的分析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变化超前宁夏夏季降水变化1.67年,这就为宁夏的夏季降水长期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河北平原夏季旱涝与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烈庭  张耀 《大气科学》1979,3(4):352-361
本文根据1951—1975年北半球500毫巴旬平均图和月平均图资料,分析了河北平原旱涝前期东亚上空强西风带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河北平原7—8月的降水与前期各月500毫巴高度场的相关分布及其天气学意义。发现东亚上空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过程与河北平原夏季旱涝有密切联系。并提供了一些预报指标,可作旱涝长期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疆北部雨季降水对ENSO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香  陈菊英 《气象》2002,28(9):22-27
分析研究了新疆北部地区近50年(1951-2000年)全年各月降水的气候分布特征和各季降水的年际变化规律,重点揭示了北疆多雨季节(4-7月)及各月降水量对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SST和南方涛动指数SOI的显著响应关系,并用前期SST和SOI作为预报因子,建立了北疆地区雨季降水量的预报方程,该方程对北疆地区雨季降水量的长期预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根据1960—1988年的历史资料,将预报对象进行分类,综合分析各类预报对象与前期月或季的500hPa形势场特征的关系,着重研究各类预报对象前期的500hPa距平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提出了用分类分析方法制作长期天气预报的可能性和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7.
春播期间天气的冷暧趋势和主要的连续低温阴雨时段的预报,是我们制作中长期天气预报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为了提高这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服务质量,我们加强了对这类天气过程的分析研究工作。从大量的单站资料出发,结合大气环流特征,运用前期多因子的特殊值反映,进行综合计算分析;利用西风带环流的前期周期和付热带高压的强弱变化,制作春播期冷暧趋势的长期预报。运用特征日的环流型和多因子特殊值综合分析,制作三月中旬的低温阴雨的中期预报,经过近三年的预报实践,取得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分布的季度预报方法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近40年来我国夏季降水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提出了一个制作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大范围降水趋势分布的长期预报方法。经近37年资料检验,拟合率达95%。1989—1991年的试验预报效果也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东营市月降水量与大气环流特征量的相关分析 ,得到了与各月降水量相关显著的环流特征量。以这些特征量为因子制作月降水量预报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吕玉芳  陈克  席林华  王国兰 《气象》1987,13(3):25-28
一、长期分片指导预报 苏州气象台站长期预报工作从1981年起进行了有计划的调整,经过6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技术思路、工作方法和业务体系。与1981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1.由市气象台制作发布长期天气分片指导预报,气象站接收指导预报开展服务,必要时做些补充订正预报 1981年市气象局制定了统一做长期天气预报的改革实施方案,决定由气象台2人和气象站2—3人统一制作全市各气象台站的汛期预报。经试验后,1982年起改为由市气象台2人承担。1983年,全部工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健 《黑龙江气象》2001,(3):24-25,33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展开(EOF)方法,研究黑龙江省夏季(6-8月)各月降水时空分布的主要特征。通过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与夏季(6-8 )各月降水的相关场,得出夏季各月降水的影响因子。再利用月T63动力延伸预报,作出各月影响因子的预报。用最小距离法判断出相似年,进而作出黑龙江省各月降水预报。  相似文献   

12.
吴增福  杨庆苹 《气象科学》1993,13(2):219-225
本文利用1959—1989年雾的资料,分析了江苏北部雾的气候特征和影响的主要天气系统;运用天气型下找指标,MOS预报等方法,研究建立了冬半年各月雾的预报工具。並编制了具有一定特色的预报业务系统,采用动态调整手段,使预报方程随资料的增加而不断优化。经一年的实际使用,雾的预报概括率达90%,获得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罗伯良  施能 《气象》1991,17(8):33-37
本文对各月500hPa高度场分南北两个纬带进行分解,求得主要的系数和谐波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年和反厄尔尼诺年及台风活动多或少年在展开系数特征和振幅上有明显不同。这些结果对做台风长期预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安康市近45年汛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安康市1969—2013年汛期(5—10月)日降水量资料,分析安康汛期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安康市汛期降水量年际变化整体呈增多趋势,线性倾向率为7.47 mm/10a,但各区县不完全一致;汛期各月降水量,5、7、8月为增多趋势,6、9、10月为减少趋势。通过Morlet小波分析,发现安康市汛期降水量1975—1985年表现为准4a的周期变化,1996—2008年表现为2~3a周期变化且显著性较高,除旬阳县外各区县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年际变化较为剧烈。安康市汛期暴雨整体呈南多北少分布,紫阳县为安康市的降水中心和暴雨中心,安康市除岚皋县外其他区县的暴雨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气象台自1985年5月1日起,进行暴雨预报专家系统试报。在每日08和20时,使用新研制的暴雨预报专家系统,预报未来12—48小时内,四川盆地暴雨的有无。至6月10日20时,共制作了73次预报,统计结果见下表: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4—2014年黄山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云海发生时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等要素的垂直分布、时间演变特征,选取能够反映云海天气特征的指标作为预报因子,分析预报因子分布特征,确定其阈值及消空指标,采用指标叠套法建立了黄山冬半年各月08时云海预报模型,总体正确率为88%,T_S评分为31%。利用2015—2016年资料进行检验,总体正确率为88%,T_S评分为36%,其中3月、10月T_S评分为44%,1月T_S评分为38%,模拟结果对黄山冬半年的云海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利用1961—2014年贵州省76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贵州省秋绵雨的总体特征和分月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全省年均秋绵雨次数最大值区域位于贵州省西部和中部高海拔地区一带,贵州秋绵雨次数具有自西北向东部或向南部递减的分布规律。秋绵雨次数、天数和累积降水量3个要素均存在着多重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不同月份其时间周期也各有差异。9—11月各月秋绵雨天数最大值区域均位于贵州省西部一带,但其分布规律不尽相同,从变化趋势来看,9—11月各月秋绵雨次数距平百分率变化的倾向率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自1982年引进 ECMWF 数值预告产品以来,新疆气象台已基本上解决了中度以上天气过程的中短期形势预报问题,实现了形势预报由主观定性向客观定量方向的转化。但长期来,单站要素预报始终靠预报员的经验来制作,而预报经验的掌握和积累周期又比较长,因此提高要素预报水平受到很大局  相似文献   

19.
应用阿坝州气象局提供的1967-1996年各月雪灾档案资料,结合文献[1] 选用的长期预报因子,进行多组判别分析,最后得到高原牧区雪灾强度等级预报.  相似文献   

20.
用多组判别法作高原牧区雪灾等级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文林 《四川气象》1999,9(3):23-24
应用阿坝州气象局提供的1967- 1996 年各月雪灾档案资料,结合文献[1]选用的长期预报因子,进行多组判别分析,最后得到高原牧区雪灾强度等级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