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康熙平阳府地震诏文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在雄 《山西地震》1995,(3):170-172
本文就1695年山西平阳府地震康熙诏文史料。分析、论述了康熙对地震的看法、救灾的思想以及对本次地震采取的救灾措施和对策,提出其在今天防震减灾实践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系统工程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讨论了目前地震预报、工程地震、地震社会学及地震对策研究的方法和特点,提出了系统工程用于地震对策研究的必要性,同时,也讨论了防震救灾系统工程,提出这工程是以大中城市为研究对象的事务工程管理技术。最后,对救灾组织指挥系统、指挥人员的达标内容及与此有关的信息数据库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1970年通海地震及震区的人口、交通等情况;地震造成的直接伤亡、破坏和滑坡次生灾害;政府部门在组织救灾机构、救灾布署、救灾急需物资的供应、运送和合理使用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地震部门在震区进行地震考察、建立观测台网、宣传地震知识方面的对策;地震后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的对策,其中重点是恢复农业生产和修建房屋;在最后的几点启示中指出,该震推动了我国西南的地震工作,提出如何减轻山区地震滑坡的次生灾害、控制救灾人员去灾区等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以大城市为例,着重叙述了大震的震前预防、震时避震、震后救灾及恢复重建等对策,同时对地震发生所涉及到的群测群防、大震速判、救灾、交通、通讯、医疗救护、次生灾害防治、灾民生活安置、社会治安、强余震预报和重建家园的烈度评定以及重建总体规划等提出了有科学和实用价值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中国地震对策组织体制的特点和作用。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十分重视地震对策工作。我国地震对策包括地震预报对策、抗御地震对策和震害救灾对策。因此,中国地震对策组织体制也由相应的三部分组成。中国地震对策按组织体制划分为政府对策和非政府对策,前者是国务院和地方两级政府的对策;后者是政府以外的与对策有关的各部门的对策。国务院的对策为国家级对策,以战略性对策为主;其他为部门对策,以战术性对策为主。  相似文献   

6.
破坏性大震后的救灾工作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步骤。为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是本章讨论的主题。本文简述了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类型,以及救灾任务和对策,但不涉及救灾工作的全部内容,主要是讨论地震救灾紧急阶段有关救灾工作的部署与组织指挥,现场对被埋压人员的援救,以及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生命线工程的紧急抢修与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7.
毁灭性的大地震是一种极可怕的天灾。在古代,地震被列为“灾祥”事件,是获罪于天的惩罚。科学发达后,人们逐步在认识地震。在地震发生前后,人们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一些预测预防和救灾的措施和方法,减轻了灾害的损失。地震对策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即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研究减轻地震灾害、以获取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战略和战术。它包括震前预测和预防、震时和震后早期救灾措施和震后晚期恢复重建三个方面的内容。地震对策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地震本身的运动特征及其所造成的直接破坏;二是人与社会对地震灾害的反应,即“地震社会学”。这二者都是亟需长期深入研究的科研课题。由于地震的科学预测尚未成熟,地震对策还是一个新课题,尚需积累更多的经验,作更深入的研究。本书借助于半经验的研究,总结了我国近20年来减轻地震灾害方面的经验,较系统地提出震前预测和预防、震后救灾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地震对策,它是我国第一部地震对策的论述,是开展防震救灾工作的实用参考书。  相似文献   

8.
震后救灾宣传尤其是有关震情的宣传报道与社会的稳定关系极大,本文以常熟地震为例,通过对该次地震救灾宣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剖析,提出了今后江苏救灾宣传中应注意把握好宣传的政策性、快速性、组织性、协调性、真实性、针对性及二重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1989年至1999年10a间在山西大同一阳高连续发生了3次中强地震,这是地震预报实用化攻关后,我国大陆地区发生的几次较大地震。叙述了大同一阳高地震的震害评估、应急救灾及其对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贡献。指出,大同一阳高地震为我国开展震害损失评估、地震应急救灾、重建家园及有关法规法律的制订等工作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剖析了山西地震带的构造活动背景和历史地震活动性,分析了该地震,特别是其中段的太原-介休一带近期的地震活动性,以及整个山西地震带地震活动性增强的可能性;提出了有关该地区加强防减灾部署,包括强化该带地震监测台网与分析预报系统的建设和开展地震救灾辅助对策系统研究的某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江在雄 《中国地震》1998,14(3):70-74
本文就明代四川西昌两次强震的震害作了记述,并对震后的对策措施进行综合研究和归纳,认为其震后的一些对策措施对防震减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元代及其前历史强震目录增补与讨论(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综合处理元代及其前地震震后救灾,减灾措施及社会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研究,对缺乏震害描述的地震进行了参数厘定,并对部分疑难地震进行了讨论,弥补了这一时期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两宋是自然灾害多发时期,在这些灾害中虽然地震所占比例不大,但地震因其突发性和难预测性,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却是巨大的。以往的研究侧重于一般的自然灾害的救济政策,对宋代地震以及官方的赈济政策却论述不多,研究这一问题对于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叙述了1695年临汾8级大地震后,清政府和山西地方军政当局采取的一系列救灾措施,包括派遣中央和地方军要员赶赴现场实施救灾;救治伤员、处理遇难者、清理灾害现场;惩治罪犯,安定社会秩序;制订抚恤标准,发布减免租赋、恢复经济的政策措施;严惩救灾不力的地方官员,募集救灾款项等.研究总结了临汾大震的救灾对策,这对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综合防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力  江在雄 《地震学报》1981,3(2):211-215
1850年9月12日(清道光三十年八月七日),四川西昌、宁南一带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当时四川总督徐泽醇连续向清廷呈报了三个奏稿.本文从历史学角度,运用其他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徐泽醇的地震奏稿在震害方面的记录和描述进行了比较翔实的考证,去其夸大不确部分,复其震害的原有面貌.   相似文献   

16.
冯锐 《中国地震》2018,34(2):172-206
随着西方科学在清朝末年的传入,中国近代地震学逐渐发展起来,可大体划分为与历史背景相关的3个阶段。1918年之前为第1阶段,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以中外传教士为主体的零散性地震研究;第2阶段以新文化运动为开端,中国科学社和专业学会出现,围绕海原地震开展了地震地质研究,取得了地震的救灾经验和深刻教训;国民政府期间为第3阶段,中央研究院和专业研究所建立,地震学进入以科研体制为依托的幼年发展阶段。其间,人员伤亡万人以上的大地震有3次,分别为1920年海原地震、1927年古浪地震和1933年叠溪地震。科学前辈们的艰苦奋斗为抗战胜利和民族独立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将地震灾害等级划分为巨灾、大灾、中灾、小灾、微灾等5个等级,给出每个灾害等级的灾度下限Di。选取地震灾害的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相对值作为计算灾度的2个指标,采用“直接经济损失/年人均GDP”处理方法对直接经济损失进行无量纲化,为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地震灾害灾度大小对比奠定基础。采用椭圆方程作为相邻灾害等级之间的分界线,给出相应参数以确定分界线方程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给出合理的地震灾度模型计算公式。利用假设值和中国部分实际地震灾例验证了本文给出的地震灾度模型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比性,给出的地震灾害灾度计算模型可以推广到其他灾害。最后,比较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计算灾度值,认为唐山地震的灾度大于汶川地震,并对这一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一种城市给水管道综合防灾规划的决策方法,该方法利用综合灾害指标的计算来获得综合防灾规划的决策依据。在综合灾害指标的计算过程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了10种灾害最终的评价权重;以地震地质灾害影响因素识别和地震地质灾害风险指标的计算为例,给出了潜在灾害的风险指标计算。最后以综合灾害指标为重要衡量标准,结合给水管道功能上的布局要求和系统的整体性要求,在烟台市开发区给水管道综合防灾规划中进行了实际应用,完成了给水管道的综合防灾规划。本文以期为我国其他城市的生命线工程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申源  梁厚朗  郑逸 《中国地震》2021,37(3):586-598
传统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由于基础数据更新不及时,其评估结果准确性较差;随着灾情获取手段的不断丰富完善,利用地震现场实时获取的多源灾情信息,能够实现地震灾害损失实时动态评估。本文通过系统架构、业务功能、业务流程等设计,完成了多源灾情数据的地震灾害损失实时动态评估原型系统的研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助于震后政府部门实时动态地了解和掌握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关键灾情信息,能更好地服务于抗震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20.
承灾体基础数据是地震灾害评估的核心数据,是制定防灾减灾政策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数据获取主要靠野外调查,费时费力,研究承灾体数据的快速获取方法刻不容缓。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主城区为例,对三维影像技术在承灾体基础数据调查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数据为基础,运用三维模型构建、遥感信息提取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区域房屋基础数据信息提取,获取了研究区真实房屋空间分布、结构类型、建筑面积及层数等数据,为该地区地震预测预防、地震应急、震时救灾以及震后恢复等防震减灾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