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仔鱼发育阶段对饥饿的耐受能力较差,由于食物资源的缺乏、温度等方面的原因引起早期发育阶段仔鱼大量死亡将影响次年种群数量的剧烈变动[1].不可逆点(the point of no return,PNR)是仔鱼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饥饿仔鱼抵达该点时,尽管还能存活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能再恢复摄食能力[2].仔鱼饥饿的研究不仅是鱼类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同时也对生产起直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仔鱼发育阶段对饥饿的耐受能力较差,由于食物资源的缺乏、温度等方面的原因引起早期发育阶段仔鱼大量死亡将影响次年种群数量的剧烈变动。不可逆点(the point of no return,PNR)是仔鱼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饥饿仔鱼抵达该点时,尽管还能存活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能再恢复摄食能力。仔鱼饥饿的研究不仅是鱼类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同时也对生产起直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4.
花胚胎发育及仔鱼阶段同工酶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鱼类胚胎发育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系统工程,是基因时空综合表达结果。已有的研究证明: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同工酶时空表达变化,它是基因特异性表达的一种主要作用形式。同工酶研究是研究鱼类个体发育的有力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23±1)℃条件下研究饥饿对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the point of no return,PNR)和初次投喂最佳时间。结果表明:斑鳜仔鱼孵化后3日龄开始摄食外源食物,进入混合营养期;7日龄油球吸收完毕,进入外源营养期,混合营养期仅4 d。饥饿状态下,仔鱼生长与卵黄囊吸收密切相关,全长基本维持恒定,4日龄出现自残现象,但仔鱼身体发黑、头大身瘦、后脑部下陷;集群性、初次摄食率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初次摄食时间在3日龄,仅为5%,高峰期出现在6日龄(油球即将完全吸收),可达85%,PNR期为7~8日龄;仔鱼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为4~5 d,仔鱼初次摄食最佳投喂时间在5日龄左右。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匙吻鲟胚胎与仔鱼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温度下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的胚胎与仔鱼发育。结果表明,26℃时,匙吻鲟胚胎发育到大卵黄栓期全部死亡;在15~24℃范围内,胚胎均可孵化出膜,孵化时间与温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8~22℃,最佳温度为20℃,生物学零度为12.30℃。卵黄囊期仔鱼历时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16~22℃范围内,温度对卵黄囊期仔鱼生长的影响极显著(P<0.01),22~24℃影响不显著(P<0.05)。在22~26℃范围内,仔鱼生长的差异不显著(P<0.05),成活率低,且畸形率极显著地高于16~20℃(P<0.01)。匙吻鲟仔鱼早期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8~20℃,温度过高是造成仔鱼畸形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花染色体组型分析及细胞核DNA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HA、秋水仙碱腹腔或背部肌肉注射,活体培养法,取花肾细胞制成悬浮液,用空气干燥法制片。经Giemsa染色,镜检细胞分裂相,统计结果为2n=50,核型公式为:2n=20m+12sm+10st+8t,NF=82。同时,取花肌肉和肝脏为材料,以鸡血细胞为DNA标准(2.30pg/2c),使用EPICS-XL型流式细胞仪测定了花细胞DNA含量,分别为2.219±0.055pg/2c和2.214±0.083pg/2c。  相似文献   

8.
以人工孵化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卵黄囊期仔鱼为材料,对仔鱼早期阶段的摄食及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28~32℃条件下,军曹鱼仔鱼3日龄开始摄食,6日龄时卵黄完全耗尽,6~7日龄饥饿仔鱼进入不可逆点(PNR)期;混合营养期3~4d。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开始较低,此后上升,到卵黄囊快要耗尽时达高峰(50%),以后又下降。内营养期,仔鱼日平均生长率为0.86mm/d;PNR前的摄食期,饥饿仔鱼的日平均增长率为0.068mm/d,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为0.64mm/d;PNR后至死亡前,饥饿仔鱼体长呈负增长,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达1.04mm/d。摄食仔鱼在孵化后8d内的全长和日龄呈指数关系;前10d的口径与全长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9.
军曹鱼仔鱼期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人工孵化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卵黄囊期仔鱼为材料,对仔鱼早期阶段的摄食及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28~32℃条件下,军曹鱼仔鱼3日龄开始摄食,6日龄时卵黄完全耗尽,6~7日龄饥饿仔鱼进入不可逆点(PNR)期;混合营养期3~4 d。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开始较低,此后上升,到卵黄囊快要耗尽时达高峰(50%),以后又下降。内营养期,仔鱼日平均生长率为0.86 mm/d;PNR前的摄食期,饥饿仔鱼的日平均增长率为0.068 mm/d,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为0.64 mm/d;PNR后至死亡前,饥饿仔鱼体长呈负增长,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达1.04 mm/d。摄食仔鱼在孵化后8 d内的全长和日龄呈指数关系;前10 d的口径与全长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及响应曲面法研究吉富罗非鱼仔鱼开口率与温度和盐度的量化关系,预实验确定温度范围为20~34℃,盐度为2~10,通过模型优化确定初孵仔鱼从出膜到开口这一阶段最适温度和盐度组合。结果表明,温度对仔鱼的开口率(First feeding rate,FFR)的一次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盐度对仔鱼开口率的一次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度和盐度的交互作用对开口率的影响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温度对仔鱼开口率的二次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盐度对仔鱼开口率的二次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度对开口率的影响较盐度更重要。建立开口率对温度和盐度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其决定系数为0.986 1,矫正决定系数为0.972 1,预测决定系数为0.911 2,表明所建模型拟合度极高,且可通过温度和盐度预测罗非鱼仔鱼的开口率。对模型方程优化的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9℃、盐度为5时,罗非鱼仔鱼的开口率达到最大值87.97%,可靠性达到0.972。  相似文献   

11.
用酶学分析法研究太平洋鳕仔鱼发育过程中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酶的比活力均在初孵时即可检出,但比活力变化趋势不同;胰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孵化初期较高,随后显著降低;酸性蛋白酶比活力在早期仔鱼阶段比较低,且较为稳定,从14日龄开始显著升高;淀粉酶比活力在3日龄即达到最大值,之后显著降低,并一直保持较低的比活力;脂肪酶的比活力一直较低,在5日龄达到最大值,之后比活力大幅度下降。仔鱼发育过程中,各种酶活性变化显著(p<0.05),太平洋鳕在仔鱼期已经可以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在水温18℃±1℃和盐度27.0±0.5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对褐菖鮋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的平均耗氧率为1.082 mg.g-1.h-1;饥饿组耗氧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饥饿期间,褐菖鲉的平均耗氧率为0.893 mg.g-1.h-1,总体上低于对照组。排氨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下降趋势呈阶段性变化:饥饿1 d、3 d后的排氨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3~7 d,排氨率下降幅度变大,饥饿7d较饥饿3 d的排氨率下降了185.075%;饥饿14 d、21 d后排氨率分别为0.053 mg.g-1.h-1和0.028 mg.g-1.h-1,呈继续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减缓。褐菖鮋的nO∶nN比值始小幅度上升,7 d时开始迅速上升,21 d后升高至27.754,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对罗氏沼虾各期蚤状幼体摄食卤虫无节幼体量及早期饥饿对蚤幼发育变态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幼体从ZⅡ开始摄食,ZⅢ摄食量明显增加,日摄食卤虫无节约体量为19个,随着蜕皮变态.日摄食量逐渐增大.到ZⅥ日摄食量达90个,但在蜕变皮间期内日摄食量差别不大,从Z1发育至P1平均每尾幼体摄食卤虫无节幼体总量为1094个。饥饿对罗氏沼虾幼体早期的变态和成活有明显影响,罗氏沼虾幼体的PNR10O约为4d。  相似文献   

14.
热红外地表方向性辐射温度与半球辐射温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温度是陆面过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利用地表温度的遥感反演算法只能获取卫星传感器观测角度条件下的地表温度(即某个方向上的辐射温度),但地球表面普遍存在非同温像元,反演得到的像元地表辐射温度具有方向性特征。本文利用热红外辐射传输模型4 SAIL(Scattering by Arbitrarily Inclined Leaves),以及方向性热辐射参数化模型,针对非同温均匀冠层,考虑冠层结构、太阳位置和观测角等因素的影响,模拟得到方向性辐射温度数据,与半球辐射温度数据比较,得到估算半球辐射温度的最佳观测角度。此外,开展热红外地面观测试验,对热红外地表辐射温度的角度效应,以及利用模拟数据得到的半球辐射温度最佳观测角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太阳高度角较低时,均匀草地的地表辐射温度,会随着观测天顶角的增大而增加,受观测方位角的影响较小,当观测天顶角为75°时,倾斜观测与垂直观测得到的辐射温度差值达到2.7 K,说明热辐射存在明显的方向性特征。同时,将热红外地表方向性辐射温度与同步观测的半球辐射温度进行对比分析,当叶面积指数小于1.0时,半球辐射温度的最佳替代角度为51°,与模拟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5.
池养条件下军曹鱼仔鱼的消化道内容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镜解剖观察的方法对池塘培育的1~20日龄军曹鱼仔鱼消化道内容物的种类、数量和大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军曹鱼仔鱼于2日龄开口,主要摄食桡足类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及枝角类;在2~20日龄阶段,桡足类在军曹鱼仔鱼食谱中占据主要成分;从13日龄开始摄食虾、蟹类幼体等大型浮游动物,两个阶段的食物选择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引入温度递减率,和地表温度一起作为独立参数对加权平均温度进行拟合,并根据所建立的温度递减率模型,分析其对加权平均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高精度的温度递减率有利于改善加权平均温度模型拟合值的分布,使其不再与地表温度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即使不同探空站的地表温度相同,它们计算的加权平均温度也不相同,从而提高GPS气象学中PWV的转换精度。  相似文献   

17.
用4种不同浓度的甲状腺素(T4)分别浸泡斜带石斑鱼卵黄囊期仔鱼,研究T4对仔鱼发育、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孵化后24 h内,T4对仔鱼发育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在孵化24 h后,T4对仔鱼消化道的发育有促进作用。在孵化后72 h,0.01 mg·L-1 T4处理组仔鱼小肠管径、直肠管径、全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明显;0.10 mg·L-1和1.00 mg·L-1 T4处理组仔鱼小肠和直肠管径显著比对照组大(P<0.01),1.00 mg·L-1 T4处理组仔鱼全长显著比对照组短(P<0.01),而0.10 mg·L-1处理组仔鱼全长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孵化后第8天,0.10 mg·L-1 T4处理组仔鱼存活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1),而0.01 mg·L-1 T4组和1.00 mg·L-1 T4组与对照组之间存活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果提示0.10 mg·L-1 T4处理能促进斜带石斑鱼卵黄囊期仔鱼的消化道发育并提高其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通过杂质对导电类型的影响的研究,得出了同种矿物的不同导电类型与矿物形成温度的规律:电子型(n型)导电矿物的形成温度大于电子与空穴混合型导电矿物的形成温度,又大于空穴型(p型)导电矿物的形成温度,绝缘体矿物的形成温度低于上述三种导电类型矿物。应用矿物热电图谱仪,天然金刚石半导体测试仪对闪锌矿、黄铁矿、金刚石等矿物的导电类型进行了测试,并探讨了导电类型成因,证实了上述规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饥饿和再投喂的尼罗罗非鱼胃、肠、肝胰脏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1)尼罗罗非鱼蛋白酶的活性以胃为最高,肠为最低,且胃蛋白酶的活性极显著高于肠、肝胰脏(P<0.01),肠和肝胰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饥饿后,蛋白酶活性呈降低的趋势,饥饿处理25d后,胃、肠、肝胰脏的蛋白酶活力分别降低到饥饿处理前的42.7%、41.0%、61.5%,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3)再投喂后,饥俄15d以内的鱼蛋白酶活性上升迅速,经过15d恢复投喂,基本上就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且消化酶活性甚至高于一直投喂对照组,而饥饿20、25d的鱼蛋白酶活性虽缓慢上升,但仍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研究在(27.0±1)℃条件下,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幼鱼[初始体重为(2.49±0.31)g]短暂饥饿处理后再投喂的补偿生长。结果显示:在恢复生长时期,饥饿3、6、9和12d处理组的特定增长率和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的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变化趋势相同,均随先饥饿再饱食的顺序先下降后上升,而淀粉酶活力变化趋势不明显;恢复投喂后,各组奥尼罗非鱼幼鱼的消化酶活性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表明饥饿3d组的奥尼罗非鱼幼鱼在恢复生长中具有超补偿能力,饥饿6d组幼鱼具有完全补偿能力,饥饿9和12d组幼鱼具有部分补偿能力。奥尼罗非鱼幼鱼短暂饥饿后出现的补偿生长效应主要通过增加食欲、提高摄食率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