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震》1981,(5)
地磁“红绿灯”法,是利用地磁垂直分量(z)预报地震时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设A、B为两个不同纬度,经度基本相同的地磁台,两台每天相同整点时刻值相减,其最大差值与最小差值的差,称为“红绿灯”值z_(io)令  相似文献   

2.
任熙宪  张玉敏 《地震学报》1998,20(5):503-508
对数字多道预测滤波技术应用于排除小型地震地磁台网短周期总强度数据噪声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通过利用外源磁扰矢量来有效地拟合总强度差值中的内源电磁感应差值场,从而成功地降低差值的噪声水平.本文采用的两对差值实例中,滤波质量因子Q分别达到0.86和0.68.频谱分析表明,在无大的地磁事件发生的通常情况下,拟合差值的周期成分以与Sq变化周期相应的1~4次谐波为主.最佳滤波器的长度主要取决于差值中可预测能量频率的高低,同时,还可能与输入和期望输出间的位相差异有关.研究表明,难以得到同时满足磁扰日与磁静日的普适滤波器.对京西延庆-怀来盆地地磁资料的实例分析,显示出该地区地下电导率的分布可能极不均匀.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ldquo;2005.0中国地磁测量rdquo;地磁测点空间分布均匀性特征,基于分形理论,介绍了用分形学描述地磁三分量测点空间分布均匀性的方法.该方法将测点存在的区域以不同尺度划分为相等面积的小方块,提取不同方块区域内的三分量测点的数目与尺度,在双对数坐标中进行线性拟合,直线斜率的绝对值即为分形维数Df,并以此作为评价地磁三分量测点空间分散均匀性的指标.通过对ldquo;2005.0中国地磁测量rdquo;地磁测点均匀性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区域、大陆105deg;E以东和105deg;E以西区域地磁三分量测点的分形维数Df各不相同,分别为1.748, 1.796和1.609; 105deg;E以东区域比105deg;E以西区域的分形维数更接近于其嵌入维数E=2(地球表面),意味着105deg;E以东区域的地磁三分量测点空间分布更均匀.   相似文献   

4.
任熙宪  张玉敏 《地震学报》1993,15(4):441-447
利用北京台的地磁矢量资料实现了对华北地区地磁总强度21点差值大地噪声的拟合.通过上述拟合研究了该地区总强度大地噪声的水平与特点,并提出一种判别拟合是否可信的有效方法.分析表明,对于构造磁效应而言大地噪声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噪声.华北地区总强度差值的磁化率效应比较弱,方向性效应是该地区大地噪声的主要成分.同时,由大地噪声特点推测了华北地区介质磁性异常分布的大致特点.另外,通过对排除大地噪声后剩余噪声的研究,得到了该地区地磁总强度21点值台网的平均观测水平值与源场噪声水平值及其与台距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电离层对流和极光区电集流的地磁链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31个高纬地磁台站资料考察1997年5月15日一次中等磁暴期间极光区电集流和电离层对流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其中20站处于纬度60°N~80°N之间的西半球,而另11站是偶极磁经度约为120°E的欧洲IMAGE地磁站链.对此纬度链和经度链上各站1 min精度地磁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极光区电集流中心的相对强度及其纬度位置是随世界时和地方时区不断变化的.电集流中心所处位置的变化可能是其中心的南北移动造成的,也可能是中心带与磁纬圈间的相互倾斜所致.另一方面,电离层对流形态和晨昏对流圈的经向跨度及其两端的位置是基本不变的.有关结论得到同期的非相干散射雷达EISCAT观测的证实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海洋磁测日变校正的纬度改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在远海开阔性海域磁测中,尚难以有效设立日变站,致使日变改正仍存在着困难.本文利用地磁台站实测资料对地磁日变的纬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日变值随纬度变化具有由Sq电流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增的规律,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二次函数近似描述。以此规律为基础我们建立了纬度改正方法,该方法以经度链为基站,利用基站数据得到日变值与磁纬度的拟合函数以进行纬度改正,再调整时差作为经度校正即得到计算站的日变值.实测数据计算结果表明,相较于加权平均法,此方法在远距离(经度差达40°)仍能保持较高的校正精度(4 nT),因而能更好地适用于远海磁测.  相似文献   

7.
磁暴的发生与环电流的变化密切相关.除了对称环电流外,部分环电流在磁暴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部分环电流通过场向电流与极区电离层中的电流形成回路.本文应用INTERMAGNET地磁台网北半球中低纬区域地磁台站数据,对不同强度4个磁暴事件主相和恢复相期间部分环电流和场向电流的磁地方时分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对于每一个磁暴事件,在低纬地区(地磁纬度约0°—40°N)选用地磁经度上大致均匀的8个台站,通过坐标转换计算平行于磁偶极轴的地磁场水平分量H来分析磁暴期间环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扰动;在低纬地区8个台站的基础上增加中纬地区(地磁纬度约40°N—60°N)地磁经度上大致均匀的6个台站,计算地磁坐标系下地磁场东西分量Y来分析磁暴期间场向电流在中低纬地区引起的磁场扰动.结果表明,磁暴主相期间的部分环电流主要作用于磁地方时昏侧和夜侧扇区,并且主相和恢复相期间部分环电流引起的磁场变化随着磁暴级别的增大而增大;磁暴主相期间向下的场向电流多出现在夜侧至晨侧扇区,向上的场向电流多出现在昏侧至午后扇区,且中纬地区向下和向上场向电流的展布范围明显大于低纬地区;恢复相期间弱、中磁暴事件的场向电流呈现与部分环电流相同的减弱趋势,而强、大磁暴事件在恢复相末期场向电流引起的磁场变化明显不同于恢复相的其他时刻,这可能与高纬较强的亚暴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山东省地磁FHD观测的基本情况,选取各台2011—2015年的观测数据,从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仪器背景噪声,相对差值,数据变化形态及主要干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各台地磁FHD观测资料保持了较高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数据能满足分析预报的使用要求;仪器背景噪声良好,整体在全国省级地磁台网中处于中上水准;通过多台相对差值检测发现我省地磁FHD数据总体拟合程度较好,一致性较高,数据可靠,可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数据变化方面,地磁静日变化平缓,曲线平滑,呈比较规则的"双峰一谷"形态,波谷时间点相对比较固定,不同季节的地磁总场F数据变化幅度存在差异;地磁扰日,特别是磁暴发生时,地磁各分量出现明显突跳,多为无规则变化形态。日常观测中,主要受到高压直流输电、信号线长度过长和交流电线路并行及人为等干扰。  相似文献   

9.
1993年8─11月,在马起乏与新测点上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地磁场对比观测,获得了大量准确可靠的地磁资料。应用通化处理法、同步差值法、日变特征量比较法、快速谱分析法(FFT)、幅比与位相差值法,分析研究了地磁对比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段内,各测点地磁变化形态相当一致,两个测点之间的同步差值平稳。由各测点地磁场总强度日变化的定量分析比较得出,其日变化是相当一致的。快速谱分析显示,在相同时间段内,各测点的幅度随周期的变化形态十分相似,总体上看,FFT幅度随周期的减小呈下降趋势;从FFT幅度A,位相以及快谱幅比A_i/A与位相差的定量比较结果上看,各测点的FFT有着良好的一致性。此外,还得到了新老测点之间的地磁数据的接点差。  相似文献   

10.
选取中国地磁台网中6个地磁台站基线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套绝对观测仪器对同一分量所定出的两条基线,在经过墩差和仪器差改正之后,仍不能完全重合,D、H、Z三分量的基线值差值存在明显的起伏变化.初步判断,造成两套仪器基线值差值变化的原因很可能为两仪器所在墩差的变化,也就是说,在同一个观测区的不同点位,地磁场的差值也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利用转换函数方法计算自理了乌鲁木齐台1990年1月~1997年12月地磁短周期T为9~200min的复转换函数A、B之模A、B、总方差σz以及帕金森矢量,并对其 在乌鲁木齐地区250km范围内15次4.0~5.7级地震发生前后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周期的转换函数A、B以及总方差σz值在震前均有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2.
地球磁场长期变化动力学的Hamilton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尺度O(1)—O(10~2)年的地球磁场长期变化,是由地球液核中导电流体的运动产生的.在合理的框架下,将支配地核流体的动力学方程组加以近似和简化,无论从正演还是反演的角度都是极为重要的.本文将理想地核流体的磁流体动力学方程组表述成Hamilton 形式,包括非正则动力学变量组U={V p,S,B},Hamilton 泛函H(u),Poisson 括号及与之等价的辛矩阵J.期望Hamilton 力学方法对地球磁场长期变化的动力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应用神经网络建立加速度峰值衰减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建文  温瑞智 《地震研究》1997,20(3):278-285
在假定了加速度峰值衰减规律的形式后,本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拟合实际加速度峰值观测资料来求取方程中的待定系数。为加速神经网络的训练,本设计了基于BP学习算法的目标分段网络训练法。  相似文献   

14.
虚地磁极(VGP)的角离散携带着地磁场低阶非轴向偶极子分量空间变化的重要信息.重申地球主磁场定解问题的适定性,指出McFadden等模型G存在重复计入轴向偶极子分量的内在矛盾;作为模型G基础的VGP角离散的偶极族-四极族分解仅具有数据拟合意义.证明,如果地磁场的非轴向偶极子分量相对轴向偶极子分量为小量,那么VGP角离散的纬度变化主要由轴向偶极子Gauss系数约化的低阶Gauss系数的平方和决定.因此作出估计,在过去5Ma中,赤道偶极子和赤道四极子的Gauss系数的幅度大致相当,约为轴向偶极子Gauss系数的10%.  相似文献   

15.
中层顶区Na原子分布昼夜变化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Na原子可以作为大气动力学过程(如潮汐波、重力波等)的示踪剂,因而对Na层的探测研究成为研究中层顶区的重要手段. 本文建立了时变的中高层大气光化学模式,并与国际电离层模式 (IRI 95) 与Na层光化学理论相结合,建立完整时变的中高层大气Na层光化学模式,着重研究Na层分布的昼夜变化. 计算结果表明,在Na原子分布的峰值附近,Na层不出现大的昼夜变化,而在Na层的上部和下部,Na原子密度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 这些特性与实际的观测结果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6.
场地脉动卓越周期在工程抗震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工程项目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所进行的场进脉动卓越周期试和剪切波速测试结果,以及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结果的研究分析,根据现行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将场地脉动卓越周期作为工程抗震中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划分的参考标准,以及与工程场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结果回归分析,结合场地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估算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应用于工程抗震设计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970年1月—1976年7 28日期间出现的水氡(长、中、短、临)异常的测值作了空间、幅度、数目等随时间变化图,并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得出一定结果,最后,以震源孕育的组合模式对一些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何跟巧  常秋君 《内陆地震》1990,4(4):367-373
观测断层气体的动态,研究它的异常变化与地震的相关性,是一种新的短临预报方法。1990年青海茫崖6.7级地震、共和6.9级地震前,断层气Rn、Hg的异常变化特点是临震突变幅度大、异常反应范围广。  相似文献   

19.
1995年7月12日至1996年2月3日短短7个月,云南地区连续发生了孟连西中缅边境7.3级、武定5.5级、丽江7.0级3次强震,本文研究了近期这几次强震前5个地震台地震图垂直分量S、P波最大振幅比的时空演化特征,动态追踪了振幅比明显偏离平稳态的突变过程。发现主震前5—8年,7级大震震中100km范围出现振幅比高(低)值突变,6级强震震中130km范围出现振幅比高值突变,当振幅比的突变在缓升(降)的背景上骤升(降),或突变异常的地震次数明显增加,则中长期异常进入中短期阶段。在强震震中130km范围内的地震台(近台)振幅比值高达15.2以上,而远离强震震中250km以外的地震台(远台)振幅比最大值仅为9.8,近台的突变幅度至少比远台大30%。而强震成组发生前一年半时间内,位于强震震中110km范围内的近台振幅比的突变幅度比远在250km外远台大55—75%。对振幅比的突变和时空演化特征从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和模拟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成因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地心的变化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和高精度全球定位系统(GPS)及人卫激光测距(SLR)的应用,研究地心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定义、理论和实测三方面探讨了地心的变化及原因.比较地心变化的计算结果和SLR的观测结果,可以看出,地心变化具有明显的周年和周日变化,幅度大约在 2-6mm之间,在高精度大地测量的数据处理中应加以改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