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正不久前江苏一名电视台记者在苏北一处秸秆焚烧现场做直播,结果说着说着,人就"消失"了,完全被浓烟"埋没"。这样的画面让大家在调侃之余,心里也很沉重。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天气越来越冷,北方各地进入供暖期,北方的雾霾天气更加严重,据环保部门表示北方的雾霾天主要是由于气象、烧秸秆和供暖三大原因汇聚而成。  相似文献   

2.
马云川 《地球》2012,(6):64-65
通过将秸秆颗粒化并采用全新的燃烧技术,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的技术人员成功克服了秸秆利用产业化的两大技术瓶颈,成功地将秸秆转化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不仅仅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且,对于缓解农村地区的能源危机,促进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月21日,合肥工业大学教授邢献军等人与安徽丰原生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发的"生物质  相似文献   

3.
植物秸秆作补充碳源对人工湿地脱氮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魏星  朱伟  赵联芳  陈家伟 《湖泊科学》2010,22(6):916-922
研究以芦苇杆、树枝及芦苇杆+树枝这三组植物秸秆作为碳源,分别补充于人工湿地基质表层(0-5cm)和中层(30-35cm)对脱氮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条件下,补充植物秸秆能将人工湿地系统的TN去除率从44%提高到53%-66%,秸秆材料种类对脱氮效果影响不显著;对于三组植物秸秆材料,补充在中层均能较表层更好地提高脱氮效果,而且具有更强的抵抗进水氮负荷冲击能力.沿程氮形态分析表明:补充植物秸秆后,可以解除由于有机碳源不足产生的硝氮、亚硝氮积累,提高总氮的去除效率;而秸秆补充于中层,由于未干扰进水氨氮的硝化过程,增加底物硝氮、亚硝氮的反硝化反应,从而较之补充于表层有更好的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4.
何宝庭 《地球》2014,(1):28-30
不久前江苏一名电视台记者在苏北一处秸秆焚烧现场做直播,结果说着说着,人就“消失”了,完全被浓烟“埋没”。这样的画面让大家在调侃之余,心里也很沉重。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天气越来越冷,北方各地进入供暖期,北方的雾霾天气更加严重,据环保部门表示北方的雾霾天主要是由于气象、烧秸秆和供暖三大原因汇聚而成。  相似文献   

5.
"茅口期"类绝灭过程中的类群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茅口期"绝灭事件中,类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类群表现出了不同的绝灭过程.南京类物种的大量绝灭发生在绝灭事件的早期;希瓦格类和新希瓦格类的物种分异度呈阶梯状下降,但两者发生物种绝灭高峰的次数及其开始的层位却有所差异;费伯克类物种的绝灭高峰则发生在"茅口晚期".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适合我国国情的轻型木结构发展,介绍了一种自主开发的轻型定向秸秆板-榫卯连接木骨架剪力墙,该剪力墙由墙体模块、顶梁板、底梁板三部分组成,墙体模块的木骨架间采用榫卯连接,面板采用定向秸秆板.通过12片分别由3个剪力墙模块组成的剪力墙的水平单向加载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得到了剪力墙的破坏特征、抗剪强度、滞回性能、延性及耗能等性能指标,分析了洞口大小、洞口位置及竖向荷载对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以及剪力墙与单个墙体模块抗震性能的区别.结果表明:剪力墙的破坏主要是面板破坏及面板与钉的连接破坏,剪力墙的抗剪强度比墙体模块的要低约10%,滞回曲线呈明显的反S型并有明显滑移,等效粘滞阻尼系数约为0.13.  相似文献   

7.
用刚收割的水稻(Oryza sativa L.)秸秆浸提液代替水配制培养基培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追踪测定微囊藻的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膜透性、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光合膜自发荧光强度等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研究水稻秸秆浸液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质量比≥1/100(水稻秸秆/水)的水稻秸秆浸提液对微囊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如下:藻细胞生物量在实验过程中逐日降低,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和光合速率急剧下降,呼吸速率和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膜透性迅速升高,细胞光合膜自发荧光强度显著衰减.用不同的有机溶剂对该浸提液进行萃取,浓缩后用滤纸片法在固体培养基上做抑藻实验,乙醚和乙酸乙酯萃取液能明显看到抑藻圈,证实其中含有抑制物质.  相似文献   

8.
王铸金 《地球》2013,(5):50-53
正仿佛真应了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的预言,2012年,长沙、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合肥、鞍山、广州、沈阳、哈尔滨、南京等地频繁发生地陷现象,让人们有一种世界末日的恐慌。如今2012已经过去,虽然世界并没有末日,但是地陷危机依然令人"步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5,(8)
传说,一千四百年前的梁代,云光法师在南京南郊讲说经法,这次讲经感动了上天,从天上落下花雨,花雨触地便化为石,由此得一成语"天花乱坠"。而这些跌落凡尘的石头,便是今天在藏石界有着"世界第一观赏石"之称的雨花石。今年7月5日,南京最大的雨花石交易市场在"雨花石之乡"六合区横梁街道开市,让雨花石从地摊搬进专门的展柜,供藏石玩家欣赏、挑选。今后,横梁雨花石交易市场也将作为南京雨花石活动中心长期运作,为赏石、藏石的爱好者打造一个交流的专属平台。  相似文献   

10.
Ms≥7地震发生后,除了一些中强震、强震在余震区发生外,还有一些Ms≥5的地震,数月内会在几百甚至数千千米的区域内相继发生.这些地震相继发生的"连锁反应"现象已引起地震预测研究领域的关注,并称其为"响应地震".  相似文献   

11.
何宝庭 《地球》2013,(9):26-29
正伴随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的种类、频率和强度将发生改变。"厄尔尼诺"、"拉尼娜"周期在不断缩短。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极端天气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气象事件,其发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但社会影响大。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全球气候异常的最强信号,这在气象  相似文献   

12.
<正>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8.0级特大地震引起了国际地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地震发生后,综合已有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与形变测量资料,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刚性块体挤出"、"下地壳管道流"、"多单元组合"等多种模式解释汶川地震的力学成因。在构造应力场方面,许多学者从构造地质、地震活动、地应力测量等方面对龙门山断裂带的区域构造应力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资料,并大体上确立了人们对龙门山区  相似文献   

13.
以片状颗粒成分为主的片状结构砂与常用的圆形颗粒标准石英砂相比,在物理力学特性上有显著的差异。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振动孔压上升会导致土体刚度发生软化,当振动孔压累积达到一定水平时,会产生液化现象,从而引起土体结构发生破坏。采用英国WFI动三轴仪,研究了南京片状细砂在循环荷载作用下,静偏应力水平、循环应力比水平和循环次数对其动应力一应变关系的影响,考虑每一次循环过程中动应力—应变关系滞回曲线的卸载及再加载割线动剪切模量Gsec和最大割线模量Gmax的变化特性,建立了动剪模量软化的经验公式;静偏应力水平对动剪模量软化有显著影响,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动应力—应变滞回圈逐渐向应变累积方向滑移和向应变轴方向倾斜,且彼此分离;考虑循环软化特性,采用修正的Masing准则,描述了循环荷载下南京片状细砂的动应力—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4.
1984年5月21日,在南黄海海域的勿南沙一带发生M_s6.2级中强震。本文分析该地震序列的基本特征。 地震参数 从南京台513强震仪和南京台、连云港台DK-1仪器记录的地震波形可以清楚看出,在主震之前一分钟左右发生一次直接前震(图1)。根据江苏及邻区地震台网的仪器资料,测定前震参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第十一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共同承办,将于2013年10月25~27日在江苏南京召开。本次会议专题: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新方法。会议的主题:(1)岩土本构模型与参数研究;(2)岩土工程重大工程实例;(3)岩土试验与测试技术;(4)环境岩土工程;(5)土动力学与土工抗震。联系方式:"第十一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组委会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甘肃昌马7.6级大震发生50周年。我国自办的第二个地震台—南京地震台,正是在那一年兴建的(第一个台是1930年李善邦先生在北京鹫峰建立的)。今年7月我国地震界曾举行了南京台建台五十周年纪念。回顾此台建立后头一年记到的我国的第一个大地震就是1932年昌马大震。值得指出的是南京台是我国地震界老前辈之一金咏深先生创办的。他从日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巢湖蓝藻水华频繁暴发,对流域内居民生活和社会生产产生了严重影响.由于缺乏蓝藻水华全方位监测、高精度模拟和智能化分析手段,传统方法难以实现"现状掌握、异常识别、原因追溯、未来模拟"的目标,无法满足巢湖蓝藻水华科学防控与应急处置的要求,蓝藻水华引起的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本文针对巢湖蓝藻水华的全面监测和应急决策...  相似文献   

18.
南京地震台地电阻率异常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南京地震台电阻率NS向观测2005年4月初出现明显的转折变化,经过外线路巡查、仪器标定及对比分析后认为,该变化是地电布极区附近的东新村拆迁,自来水管网拆除引起,非背景场变化,也非地震异常.  相似文献   

19.
1 研究背景 一次中强地震发生后,关于地震序列类型、强余震发生等问题往往引起广泛关注.通常,在震后几小时或几天内的余震序列早期活动特征,在判定序列类型、预测强余震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实际上大多数余震序列远比大森公式所描述的简单负幂衰减模型复杂,显示"余震激发余震"的特性.Ogata(1988,1989,1992,2001)将自相似思想引入大森公式,认为余震序列中任何一次地震均可能激发自身高阶余震,建立了"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 ETAS).  相似文献   

20.
极盖等离子体云块是极区空间天气重要现象之一,其形成过程是当前重要研究课题.观测表明,日侧磁场重联对应的极区电离层高速流可能对舌状等离子体(TOI)形成"切割"作用,最终形成极盖等离子体云块.伴随磁场重联,同时存在极光粒子沉降,会引起F层等离子体密度的增大,阻碍"切割"效应.本文利用耦合极区电离层模型,模拟研究电场和软电子沉降共同作用下F层等离子体密度的演化.结果表明,在局部电离层电场大于一定数值(80 mV)的情况下,"切割"效应能有效发生.并详细分析了"切割"效应发生时等离子体各参量的演化过程,对"切割"效应的内在物理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