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岫岩-海城Ms5.4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张萍  谷光峪  高艳玲 《地震》2001,21(1):98-102
应用 P波初动符号资料 ,求解得到了岫岩 -海城 5.4级地震前、主、余震 2 0个 ML ≥ 4.0的震源机制解。分析表明 ,该地区的主压应力轴 (P)大多为 NEE- SWW向 ,主张应力轴 (T)大多为 NNW- SSE向 ,P、T轴仰角基本上小于 30°,表明力轴以水平者最多。N轴大多较陡。A、B节面的走向分别为 NWW向和 NNE向。岫岩 -海城地震主要为走滑断层类型。余震震源机制解绝大多数与主震相近 ,结果比较稳定 ,表明余震的应力场主要受主震震源应力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岫岩-海城MS 5.4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引言1 999年 1 1月 2 9日 1 2时 1 0分在辽宁省岫岩 -海城地区发生了 MS5.4地震 ,这次地震有感范围广 ,震感强烈 ,为广大地震工作者所关注。截止到 2 0 0 0年 2月 2 9日止 ,共记录该地区地震 2 30 0余次 ,最大的余震是 2 0 0 0年 1月 1 2日 0 7时 4 3分发生的 MS5.1地震。岫岩 -海城地震发生于辽宁省南部台站分布较密的地区 ,全省各台站从不同的方向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序列活动。我们利用数字台网记录地震初动清楚的特点 ,在主震发生前 ,就做了几次 4级以上前震的震源机制解 ,并且密切关注较大地震初动符号的变化 ,随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省局分…  相似文献   

3.
海城-岫岩地区是辽宁省小震、震群多发地区。本文选用1975年以来具有一定发震规模,且仪器记录相对较完整的3个显著震群(1975年海城7.3级,1999年岫岩5.4级和2008年海城ML4.8级地震),将其较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海城7.3级和岫岩5.4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与主震有较好的一致性,而2008年11月海城4.8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差。我们对能否借鉴前震震源机制一致性的差异快速判断中强震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岫岩-海城Ms5.4地震余震震源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MAPSIS系统软件的P波初动求解方法,得到了1999年11月29日岫岩5.4级地震的55个ML≥3.0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余震震源机制解的优势空间取向与主震震源机制解相近。受主震的影响,部分余震的机制解空间分布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离散,表明余震震源破裂特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海城MS7.3地震震源机制、余震分布和MS5.6地震震源位置变化的分析认为,海城MS7.3地震震后产生的Coulomb静应力变化可能是这次地震的主要力源,并结合震区地壳的地球物理性质和这次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对这次地震的发震过程和邻近地区的地震形势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岫岩-海城MS 5.4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岫岩-海城Ms5.4地震序列分布范围较为集中,用平时使用的定位软件难以给出较为精确的地震参数。本文采用相对定位方法,利用辽宁遥测数字地震台网的数字记录资料,对整个序列ML≥2.0的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对整个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Ms5.4地震成功预报的震前主要预测依据及基本思路。通过对震前辽宁地区地震中短期危险性的分析,确定辽南地区是未来主震的危险地区。根据地震活动的区域特性及岫岩偏岭震群活动的规律,判定岫岩震群的前震性质。利用地震活动性参数计算结果和震前在震中及邻近地区出现前兆短临异常的统计分析,进一步论述了震前预测地震三要素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8.
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海城MS 5.4地震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海城5.4地震是继1975年2月4日海城7.3地震后又一次作出成功预报,并取得减灾实效的地震,本文简述了该地震预测预报及震后应急的整个过程,综合叙述了地震各种参数及震害情况,并对“九五”期间建立起来的辽宁地震信息网络和辽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在这次地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根据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的活动特点, 将其划分为前震、 余震密集、 余震平静、 余震衰减4个时段, 利用收集整理的1999年6月至2000年9月间该序列中161次2.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Gephart的应力反演方法, 研究了震源区各时段内构造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和时序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序列的主压应力方向与华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基本一致, 而且最大主压应力的空间取向经历了主震前相对稳定—主震后分散—最大余震前相对稳定—最大余震后分散的全过程。 该结果对主震和最大余震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1月29日在辽宁海城岫岩交界处发生了5.6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的破坏、震中烈度达到了Ⅶ度,本文阐述了这次地震的宏观地震参数,烈度划分标度,烈度分布及震害特点等内容,与一般的5.5级左右地震相比,这次地震的特点是,震害偏重,震害分布不均匀,地震波的频谱效应从震害现象得到明显反映。  相似文献   

11.
在收集了沈阳及其附近地区 (12 1°30′~ 12 4°30′E ,4 1°~ 4 3°N)已有地震震源机制解成果的基础上 ,利用MAPSIS系统提供的P波初动求解方法 ,求解了 1974年 12月~ 2 0 0 1年 12月期间 ,该区域小震复合震源机制解 (平均解 )。结果表明 ,研究区主压应力轴P轴集中分布在NEE SWW方向 ,主张应力轴T轴集中分布在NNW SSE方向 ,这与本地区区域应力场的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2.
2008年3月21日和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先后发生两次MS7.3地震,两次地震震中相距110 km. 根据大震现场考察的结果,两次地震的宏观异常表现有较大差异.本文从发震构造、 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的角度,结合发震时间和空间分布等,分析了两次于田地震宏观异常异同点的可能原因, 初步总结了新疆地区地震宏观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 物理特征和时间特征, 并结合哈萨克斯坦地震生物观测的研究现状,对我国现阶段的地震宏观观测给出一些建议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河北南部及邻近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波初动和振幅相结合的广义极性振幅技术法(GPAT),反演2007-2016年河北南部及邻近地区发生的368个ML≥2.0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利用统计方法和系统聚类方法,分析震源机制解参数特征。结果表明,河北南部及邻区中小地震以走滑地震为主;正断层和逆断层相对较少,断层面以倾斜或直立为主,断层运动表现为左旋走滑和右旋走滑,应力作用以水平和近水平推扭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14.
ntroductionXinjiangisaseismicalyactiveregioninChina,andJiashiisafocalmonitoringareainXinjiang.IntheperiodfromJanuary21toApril...  相似文献   

15.
利用Snoke方法计算赣北地区2008—2015年11个M_L≥3.0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表明,其P轴和T轴方向与该区域构造应力场基本一致。赣北地区以近EW向挤压、近NS向拉张的构造应力为主。区域内断层错综复杂,以走滑、正断型为主。其中九江—瑞昌地区受襄樊—广济断裂、郯庐断裂相互作用,在方向稳定的构造应力作用下,易发生走滑型为主的地震。  相似文献   

16.
北京时间2016年7月31日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发生M_S 5.4地震,基于海南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M_S 5.4地震震源深度较浅,最佳深度为5.1 km,其中节面Ⅰ参数为:走向340°,倾角37°,滑动角-18°;节面Ⅱ参数为:走向85°,倾角79°,滑动角-125°。初步推断苍梧M_S 5.4地震破裂面运动以走滑为主,兼有正断性质,反演参数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7.
我国部分早期震源机制解答的重新测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不同作者对同一地震震源机制解的不同测定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来估计测定结果的相对可信度。用此方法对1985年IASPEI东京会议选定的51个地震不同作者测定的结果作了分析,同时也对我国有两个以上测定结果的震源机制解答作了分析,结果说明,我国现有震源机制解答测定精度总体上有待提高。用5°×5°×5°的格点尝试法重新处理了国家地震局震源机制研究小组1973年所著《中国地震震源机制研究》第一集中所载除台湾地震和深震外的229个地震的P波初动方向数据,最后只得出了47个可供参考的震源机制解答。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OnDecember31,1994andJanuary10,1995,twoearthquakesoccurredconsecutivelyinBeibuwanarea,China.TheirmagnitudewereMs=6.0andMs=6.1respectively.ThehypocentralparametersoftheseearthquakesarelistedinTable1.Thetimeintervalofthetwoewthquakesis10dandtheirepicentrallocationsareneartoeachotherTheyarethestrongestewthquakesinBeibuwanregiononrecord.Since1980,just12earthquakeshadoccurredinthe50kmrangearoundtheepicentresofthesetwoearthquakes(Wu,etal,1996).Thelargestearthquakeamongthe12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9.
A method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for the analysi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site nodal plane solutions for small earthquakes. With this method, the interested region is devided into small areas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region. As an example, 107 composite nodal plane solutions are calculated for the adjoining region of Shaxi, Hebei and Neimenggu.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ations of the solution parameters before and after the great Tangshan main earthquake in 1976 have been analysed and some interesting results are obtained.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logica Sinica,13, 9–20, 19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