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用珊瑚与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碳酸盐岩,主要针对ESR测年中有关测试与年龄估算的偏离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通过对珊瑚与珊瑚礁样品进行辐照剂量响应实验发现,海洋碳酸盐岩样品在低剂量辐照时要采用较小剂量辐照;在年剂量估算时应进行辐照效率实验或选择合适的k值;在测试较老海洋碳酸盐岩样品的ESR年龄时,应开展热活化实验,研究样品的平均寿命。  相似文献   

2.
Pu同位素比值在沉积物测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中137Cs的衰变使得137Cs时标法在沉积物定年研究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大的局限。与137Cs来源相同的Pu同位素,在定年上具有更多的优势。且由于核材料在制作工艺和设计上的差异,不同来源的Pu具有不同的Pu同位素比值,所以根据其比值的差异也可以推演沉积年代。在分析放射性核素Pu的来源、定年的基本原理及其优势的基础上,综述了239+240Pu及Pu同位素比值在沉积物定年中的应用,在海洋、河口、湖泊等不同的沉积环境中,239+240Pu在沉积物中分布的特征值与137Cs一样可以作为时标定年,同时Pu同位素比值也可为沉积物计年提供特异的时标。且将239+240Pu的时标与Pu同位素比值定年所得的沉积年代信息相结合,可使得到的沉积年代信息更可靠,提高定年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为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有必要对过去气候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这又基于可靠的年代学成果,故而年代尺度的高灵敏度、高精密度的测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U-Th定年技术在14C年代测定(通常仅适用于39Ar/40Ar法或裂变径迹年代测定(一般用于>500 ka的火山堆积物)之间提供了一种年代测定的桥梁。U-Th定年技术在50~500 ka测年范围内是首选。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热电离质谱法(TIMS)U-Th定年技术、单接受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SC ICP-MS)和多接受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MC ICP-MS)、U-Th定年法在沉积物领域中的研究概况,并对α谱仪、TIMS、SC ICP-MS、MC ICP-MS U-Th定年技术在测量时间、测量精度、样品需要量等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单波束测深仪是现代海洋和内河水下地形测量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测量仪器。硬件设备固有特性和水下复杂的特殊环境,易导致单波束测深仪在实际使用中产生各类型的粗差。单波束采集时按照每条测线进行处理,在数据处理上往往存在不同船只、不同测线难以一体化处理的问题。文中针对水深值粗差的特点,设计了单波束数据采集和处理一体化方法,在区域处理单波束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顾及地形的单波束水深测量数据多测线粗差检测方法,并针对上海周边实测区域对单波束测深数据采集和处理进行全方位的验证,结果表明应用本方法不但提升了数据精度和数据处理可靠性,而且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5.
盆地沉降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盆地发育过程中,沉降是盆地沉积充填的最基本条件,也是盆地发育的基础。本文所论述的西湖、基隆两凹陷之间的鞍部是东海陆架盆地重要的构造演化带。运用盆地沉降模拟原理,提出以构造沉降比重和相对沉降的概念进行系统分析。通过沉降模拟得出鞍部地区的盆地沉降具有时间及地域上的不均衡性特点,且有构造高点随时间迁移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可见构造沉降比重值的大小与盆地发展演化阶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黏土矿物组成、含量以及结晶参数的变化与古环境(气候与沉积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可以反映气候冷、暖周期性变化和沉积环境特征。近些年来,黏土矿物分析成为重建古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阐述黏土矿物的研究方法和古环境意义的基础上,对近20年来黏土矿物在海洋、黄土、湖泊古环境恢复当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和评述。指出随着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引入与创新,黏土矿物分析已从定性研究转向半定量、定量研究;黏土矿物记录与孢粉、硅藻、粒度和氧同位素反映的古气候基本吻合,说明黏土矿物是古气候研究的有效方法。但气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能引起黏土矿物含量和组合的变化,因此,在进行古气候重建时必须考虑物质来源、水动力条件、地质地貌特征和地球化学环境以及构造运动等因素的可能影响。结合其他多种古环境代用指标的联合运用,黏土矿物研究将在古环境重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释光方法在油气勘查中应用的新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直接利用砂土释光信号寻找油气藏是油气勘查中的新思路。释光方法可以有效地找到环境辐射异常区,大大地提高了信噪比,突出不明显的异常区。随着信号累积时间的延长,含油区与非油区之间的样品释光强度差异也会由小变大。样品释光连续累积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沉积环境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金衢盆地TX红土剖面元素迁移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衢盆地汤溪红土剖面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揭示:(1)主量元素组成以SiO2、Fe2O3、Al2O3为主,K、Na、Ca、Mg等易溶组成含量很低。SiO2含量的平均值略低于UCC均值,Fe2O3、Al2O3含量则略高于UCC均值,符合亚热带地区风化成土中硅酸盐矿物大量转化为黏土矿物的脱硅富铝化过程的特征。(2)汤溪红土化学风化强烈,全岩样品的CIA指数(化学蚀变指数)高达89.10%~89.68%,ba(风化淋溶指数)系数为0.19~0.21。烧失量LOI与SiO2/AL2O3、SiO2/R2O3、CIA、ba系数之间均存在线性相关,对红土脱硅富铝和化学淋蚀程度具有一定指示意义。LOI值越大,脱硅富铝程度越强。(3)SiO2/Al2O3和SiO2/ReO3较好地指示了TX剖面从网纹红土至均质红土风化强度渐弱的趋势,TiO2一Al2O3、TiO2-Fe2O3、TiO2-SiO2、AlO3~K2O等元素对协变分析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网纹红土风化程度较均质红土更强。(4)以zr为参比的元素剖面迁移特征表明,Fe2O3、Al2O3沿剖面向下呈相对富集态势,SiO2则相反,呈亏损态势;Na、P沿剖面均呈迁出特征,K、Mg、Ca呈波动式迁出,个别层段有轻微言集;Mn沿剖面向下呈亏损态势,与铁呈反向变化;Ti相对于Zr的迁移虽有波动但迁移量最小。τj.w系数总体上也反映TX剖面从上至下脱磕富铝化程度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古红土的发育与演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布于江南丘陵地的第四纪红色粘土,通常由均质红土质、网纹层和砾石层所构成,它是第四纪初期的沉积物,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成土作用的特征,故称为古红土。深厚的红色风化壳、酸性和高度富铝化是古红土的特点,而古红土上发育的红壤继承、保留了古红土的原有特征,又在生物作用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生物富集的、表层复硅的、高度风化、发育的特征。因此,人有昔日和现在环境双重特征的地表红壤是由古红土发育、演变而成的典  相似文献   

10.
海州湾海域赤潮灾害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2006年海州湾海域共发生有记录的赤潮7起,涉及海域面积近2000 km2,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本文根据近年来海州湾赤潮发生的情况和相关资料,阐述了海州湾赤潮的发生及其影响、赤潮主要藻种,从物理、化学、气候、生物等因素上分析和讨论了海州湾赤潮发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1)加强赤潮的研究工作;(2)控制陆源污染物的入海,防止海水富营养化;(3)加强赤潮监测.  相似文献   

11.
海底地震仪(OBS)技术是近年来新引入我国南海水合物地震勘探中的调查方式,其“密点放炮、稀疏点接收”的观测方式,导致一次反射波浅层照明范围窄;基于下行波与上行波具有相同的震源,且下行波的传播路径更长的特征,利用下行波成像可有效地解决照明范围窄的问题,提升成像精度。针对OBS水检分量气泡严重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气泡压制算子,对水检数据进行气泡压制;在此基础上基于双检合并技术进行上行波、下行波波场分离;对下行波数据进行成像处理,获得了很好的成像效果;且最终的成像数据具有丰富的低频信息,能有效地弥补常规拖缆缺失的低频信息,利于后续进行储层反演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OBS(海底地震仪)的发展现状、结构和工作方法,针对南黄海海域多道地震调查难以解决的深部沉积层速度求取和地层结构问题,设计并实施了南黄海地区OBS调查,获得了有效的深部反射波和折射波数据,为解决南黄海深部地质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海洋地质资料作为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归档工作是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海洋地质资料归档过程工作流的分析涉及到海洋地质资料的产生、归档整个过程,依据现阶段海洋地质资料形成和归档情况,针对归档的过程进行描述、总结和抽象,分理出任务和其活动操作,确定出工作流的各个阶段。利用Petri网模型,依据资料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控制资料归档过程。海洋地质资料归档过程工作流覆盖资料的形成到归档到汇交整个过程,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组织水平和工作效率,保障整个流程的顺序性和可控性,进一步实现海洋地质资料归档管理的自动化与信息化。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海域条纹环沟藻赤潮的生消过程和环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2年6月4—9日珠江口海域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条纹环沟藻Gyrodiniuminstriatum赤潮,面积约150—200km2。赤潮高峰期平均盐度为4.98,细胞密度最高达2.5×106cells·L-1,占浮游植物总数量的60%—77%,持续时间为2d,其后逐渐消失,优势种被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所取代。对该次赤潮的生消过程和环境因子变化的监测分析表明,赤潮盛期表层水体各形态氮的含量较高,是本次赤潮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赤潮盛期叶绿素a最大值为136.78mg·m-3,高出正常海区数十倍。DO和pH均出现异常高值现象。从6月9日起出现强降雨天气,是导致本次赤潮逐步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