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海海域油气资源与选区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优化勘探目标的选择,加快东海海域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步伐,在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和资源潜力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地质综合研究的方法进行了东海海域的油气勘探战略选区评价。东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但不同区域勘探潜力不一,以东海陆架盆地最为重要,冲绳海槽盆地次之。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勘探以西湖凹陷最具潜力,瓯江凹陷和闽江凹陷次之,其中西湖凹陷的油气勘探以始新统和渐新统为重点层系,瓯江凹陷以古新统为主攻目标,闽江凹陷以中生界为主要勘探层位。冲绳海槽盆地具备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以陆架前缘坳陷最为有利,以中新统为重点勘探层位。  相似文献   

2.
选取横跨丽水凹陷的典型地震剖面,应用平衡剖面分析技术,计算了丽水凹陷新生代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伸缩率。研究表明,丽水凹陷在新生代沉积过程中整体处于伸展状态。从时间演化上看,古新统月桂峰组、灵峰组沉积时期丽水凹陷处于强烈伸展期,且古新统灵峰组沉积时期的伸缩率总体大于月桂峰组;古新统明月峰组、始新统瓯江组和温州组沉积时期丽水凹陷总体伸缩率较小。从空间演化上看,丽水凹陷各演化阶段不同构造部位的伸缩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结合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了丽水凹陷的构造演化过程。伸缩率的时空变化以及凹陷的构造演化过程是对东海陆架盆地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的局部响应。  相似文献   

3.
古近系原型盆地的恢复是关乎西湖凹陷主要勘探层系花港组和平湖组沉积体系和成藏地质研究的关键问题,对西湖凹陷东缘钓鱼岛隆褶带构造演化的合理认识是解决古近纪原型盆地难题的钥匙.受限于研究区薄弱的资料基础,创新性地通过重、磁、震资料综合分析以获取地质认识上的突破.研究表明钓鱼岛隆褶带早期为"东海陆架外缘隆起"的一部分,后期经历了强烈的岩浆增生改造.在结构上,隆褶带内T20界面之下主要由古老变质基底、岩浆岩体和残余洼陷充填层构成.隆褶带内的残余洼陷及地层具有北东向、雁列式分布的特征,这些地层主要为渐新世岩浆增生改造前沉积的始新统平湖组,局部为渐新统花港组,是古近系西湖凹陷原型盆地东缘残留的一部分.西湖凹陷古近系原型盆地东边界位于现今的钓鱼岛隆褶带范围内,为北东向雁列式分布的断裂,断裂之间存在不同类型的变换过渡.在钓鱼岛隆褶带岩浆增生过程中,岩体顺边界断裂上涌,"淹没"了原型盆地边界,原型盆地东缘地层经受了大规模隆升剥蚀,原有的构造面貌和形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东海陆架区的物探、化探和钻井等方面资料分析了陆架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东海陆架盆地具有叠合复式盆地的特征。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之下叠置了中生代和古生代的盆地和含油气层,巨厚的前第三系地层为油气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化探资料以及荧光、酸解烃和甲烷等指标表明,在诸如海礁凸起等高构造区有极好的油气异常显示,油气存在于前第三系之中。钻探证明,瓯江凹陷东侧(又称丽水凹陷)的侏罗系中有烃源岩,前古生界的变质岩中有油气显示。因此,海礁凸起、渔山凸起、瓯江凹陷东侧、长江凹陷与西湖凹陷之间以及浙闽隆褶带的前第三系是东海陆架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天然气来源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西湖凹陷天然气的来源是很多学者争论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计算出来的西湖凹陷部分天然气的成熟度与源岩的热演化程度不一致,因此准确确定天然气成熟度是关键。利用甲烷碳同位素演化二阶段分馏模式,计算出的天然气成熟度则明显分为两类:一类与西湖凹陷已钻遇渐新统花港组和中上始新统平湖组煤系烃源岩演化程度一致;另一类高于其演化程度,可能来自古新统-下始新统烃源岩。同时从天然气的地球化学参数:iC4/nC4、碳同位素分布、碳同位素系列倒转、煤型气δ13C—R o关系、热模拟实验5方面论证了西湖凹陷天然气存在2种不同来源的天然气。同时分析了天然气的运移特征,认为西湖凹陷的天然气具有垂向运移特征,垂向运移为西湖凹陷下部深凹部位和上部煤系烃源岩产生的天然气混源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6.
正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是中国近海最大的含油气凹陷,面积约5×10~4 km~2,沉积厚度最大15km。该凹陷以新生代碎屑沉积为主,地层自下而上包括前宝石组,始新统宝石组、平湖组,渐新统花港组,中新统龙井组、玉泉组、柳浪组,上新统三潭组以及第四系东海群。西湖凹陷油气勘探始于1980年,至今近40余年,已钻探井100余口,证实其勘探潜力大,但所探明的大中型油气田不多,  相似文献   

7.
西湖凹陷渐新世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充填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近海最大的沉积盆地,而西湖凹陷又是其中规模最大的富油气凹陷。多年的勘探实践证明渐新统花港组为西湖凹陷主力产气层段,但其层序地层划分长期存在较大争议。在分析了西湖凹陷盆地结构与构造格局的基础上,依据测井、岩芯以及地震反射特征,将西湖凹陷渐新统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与12个体系域,建立了其等时地层格架;并通过大量岩芯的写实性描述,结合沉积构造与遗迹化石鉴别以及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对沉积环境进行了判识,分析结果认为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沉积时期发生过两次较大的海侵事件,形成“南海北陆”的沉积格局,并发育了河流、三角洲、潮控河口湾以及无障壁海岸四种沉积体系,其沉积体系类型较多,从南到北变化巨大。西湖凹陷渐新世整体表现为“东西短轴三角洲”、“南部潮汐河口湾”、“东北缓岸滩坝”的沉积体系展布格局。系统分析了沉积相在各层序中的展布特征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层序演化过程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构建了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构造-沉积成因模式,明确了“断坳转换,海陆交替”的盆地构造背景与沉积充填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东海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发现海绿石东海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东部凹陷带,属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由下第三系的平湖组、花港组和上第三系的龙井组、玉泉组、柳浪组和三潭组构成,主要含油气层位为下第三系。以往的研究成果认为,平湖组为半封闭海湾条件下的海陆交互及...  相似文献   

9.
东海陆架盆地新生代发育大型弧后盆地,接受了海相及陆相沉积,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 其中,丽水凹陷发育了古新统?始新统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及滨浅海相沉积,其沉积环境及沉积物源研究一直存在争议. 通过古生物学和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综合分析,对丽水凹陷古新统?始新统沉积环境及潜在源区进行系统的源汇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丽水凹陷古新统及下中始新统以滨浅海相为特征,凹陷东侧海水较深,沉积物主要来自周边燕山期岩浆岩古隆起. 然而,凹陷东、西次凹在沉积物源上存在明显差异,西次凹沉积物锆石U-Pb年龄谱系仅发育燕山期单峰,东次凹还存在明显的印支期物源;特别是进入始新世,东次凹温州组物源发生明显改变,出现大量古老锆石,沉积物来自北部渔山低隆起,显示该时期在凹陷北侧发育较大规模的三角洲沉积. 晚始新世,由于玉泉运动,丽水凹陷发生隆升剥蚀,直到中新世再次接受沉积. 丽水凹陷古新统?始新统以海陆过渡环境为主,有利于烃源岩及储集体的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0.
苏北金湖凹陷阜宁群的海侵和沉积环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苏北平原的一些拗陷内,堆积有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积,其中,下第三系层序自下而上为:古新统的泰州组,古新统一始新统的阜宁群(又分为一、二、三、四等四段),渐新统下部的戴南组和渐新统上部的三垛组(表1)。过去,大多认为苏北下第三系各层全属陆相沉积(河、湖相)。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对金湖凹陷(图1)及其周边地区阜宁群岩相的研  相似文献   

11.
《China Geology》2020,3(2):283-291
In the greater inland Jianghan Basin of South China, three salt depressions are lacking accurate geological times, of which Jiangling Depression is the largest. Evaporites are important records of paleoclimate, however, the geological ages of evaporates are very difficult to be determined because often evaporates have scare macrofossils and microfossils. Nonmarine Cretaceous to Tertiary halite deposits interbedded with mudston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China.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 had very high temperatures and attracted strong interests of geologists because these times can be compared with future climate change because of global warming.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focused on marine sediments found that during the Paleocene-Early Eocene, massive evaporate deposits formed in Jiangling depression of the Jianghan Basi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show that the Shashi Formation halite deposits formed in the Paleocene according to palynology. Most of these palynology fossils are arid types, so the massive evaporites in the Jiangling depression could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ot Paleocene climate. High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Paleocene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massive evaporates in the Jiangling Depression, until sylvite was the result.  相似文献   

12.
根据裂变径迹测年及氧同位素序列与深海记录的对比,对茫崖凹陷(尤其是狮子沟构造)井下下第三系以前的地层划分方案及时代进行了修正:路乐河组形成于 67—59Ma B.P.,应归属于早古新世及其以前,下干柴沟组形成于59—43Ma B.P.,应归属于晚古新世及早、中始新世,上干柴沟组形成于43—24Ma B.P.,应归属于晚始新世及渐新世.  相似文献   

13.
济阳坳陷煤成气富集成藏的盆地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地区具有煤成气聚集成藏的物质基础和盆地动力学背景。主要表现在石炭—二叠系在济阳坳陷的某些中、新生代断陷区块内保存完整,以含煤地层为主要特色的生烃生气岩系发育;石炭—二叠系上部(如上石盒子组分布广泛而稳定的砂岩)具有良好的储层发育条件,区域盖层为煤成气成藏创造了封闭条件。因此,石炭—二叠系本身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序列,是济阳坳陷煤成气聚集成藏的最重要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4.
The Paleogene–Neogene stratigraphic scale of the Zerkal’naya River basin is modified with account for new isotopic and paleobotanical data. It is established that the Tadushi Formation and underlying volcanics, which were previously considered as representing transitional Cretaceous–Paleocene strata, are separated in the section of the Ustinovka quarry by a significant stratigraphic hiatus. According to the new data, the volcanics and the Tadushi Formation are established as Campanian and Late Paleocene in age, respectively. The Bogopol Formation in the type section is dated back to the Middle–Late Paleocene. The Svetlyi Formation is now considered to be Early Eocene in age, rather than Late Eocene–Oligocene as previously thought. A new variant of the stratigraphic scale is proposed for the Paleogene–Neogene deposits of the Zerkal’naya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珠江口—琼东南盆地白垩系—下渐新统记录了华南大陆边缘从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的转换过程。基于盆地构造-地层、单井相、地震相等特征的综合分析,结合南海中南部的沉积环境和区域构造演化,探讨南海北部白垩纪—渐新世早期的沉积环境演变及构造控制背景。研究发现: (1)南海北部白垩系广泛分布,古新统分布极为有限; 始新世早-中期,琼东南盆地只在部分凹陷深部发育了小规模的滨浅湖相和扇三角洲相沉积,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以大规模发育的湖泊相为特征; 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都受到海侵作用的影响,以海岸平原相和滨浅海相为主。 (2)构造演变包括5期:包括白垩纪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的“弧—盆”体系发育期,古新世区域隆升剥蚀山间盆地发育期,始新世早-中期裂陷发育,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陆缘破裂期,渐新世晚期东部海盆稳定扩张期。最后,探讨了南海盆地中生代末/新生代初的动力学转换过程及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王约  王训练  王野 《地球科学》2016,41(7):1099-1109
新疆叶城南部西昆仑山区的赛力亚克达坂一带,发育于麻扎-康西瓦构造带内的一套含煤碎屑岩系被命名为“赛力亚克达坂群”,并被认为是早-中三叠世沉积的地层.作为西昆仑和喀喇昆仑两板块分界,也是欧亚板块与“古特提斯域”分界的麻扎-康西瓦构造带,该陆相含煤碎屑岩系的时代对于西昆仑地区的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演化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套地层从岩性上大体可分为3个部分:下部以砾岩为主,中部以含煤及煤线为特征,上部以含砾砂岩为主.其中部产有以苏铁类(25%)、真蕨类(20%)、银杏类(20%)和松柏类(15%)占优势的植物群,共17属20种的植物化石.该植物群与西昆仑山及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叶尔羌群植物群相似,为兼有北方Coniopteris-Phoenicopsis和南方Ptilophyllum-Conioptersis植物群特征的早-中侏罗世植物群.另外,在岩性和地层序列上,麻扎-康西瓦构造带内的含煤碎屑岩系可与叶尔羌群进行对比,也适合叶尔羌群的定义.因而,建议废弃“赛力亚克达坂群”这一岩石地层单位,而沿用叶尔羌群,其时代为早-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17.
东海盆地长江凹陷美人峰组是古近系重要的地层单元之一,但因其缺少精确的古生物化石记录,时代归属和区域地层对比关系长期悬而未决,尚无定论。本文应用LA- ICP- MS定年方法,对长江凹陷CJ- 2井所揭露的美人峰组顶部两套凝灰岩夹层进行了锆石U- Pb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来自美人峰组顶部两件凝灰岩样品分别形成于61. 0±0. 87 Ma和62. 25±0. 92 Ma,证明该组沉积时代归属于早古新世,区域上对应于丽水- 椒江凹陷下古新统月桂峰组。烃源岩评价结果显示,美人峰组发育较好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达到中等至好,有机质类型为Ⅲ型。基于地震剖面构造精细解析,长江凹陷的美人峰组可以连续追踪到浙东坳陷,该坳陷大规模发育古新统,残余厚度达800~2000 m,指示古新世,浙东坳陷发生大规模伸展裂陷,形成NNE向展布大型裂陷带,美人峰组将是一套潜在的烃源岩层系。首次在东海盆地长江凹陷美人峰组获得高精度年龄,不仅确定了美人峰组沉积时代归属,也为东海盆地古新世区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盆地古地理重建、构造演化、油气勘探与资源评价等提供了新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唐河—栗园—泌阳断层位于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是分隔泌阳凹陷与桐柏造山带的伸展拆离型控凹边界断裂,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分析泌阳凹陷的形成演化过程和研究泌阳凹陷与桐柏造山带的盆—山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区域露头、岩石测年、地震、钻井分层资料为基础,精细刻画断层的几何学特征,恢复其运动学过程并探讨泌阳凹陷与桐柏造山带的盆—山关系。根据断层走向、倾向和距离—位移曲线,将断层分为西段、中段、东1段和东2段,各段的断面形态、滑脱深度、沉积地层均有差异;认为断层是一个复杂曲面,可由3个横向轴面和3个纵向轴面分割为15个等倾角区。根据演化复原,认为断层西段在晚白垩世开始活动,中段在玉二段沉积期开始活动,东1段在玉一段沉积期开始活动,东2段在大仓房组沉积期开始活动,整体呈现由西向东逐渐活化扩展的趋势。断面及上盘地层旋转程度在中段最大,向两侧减弱;后期隆升剥蚀强度在中段最弱,东段次之,西段最强。前晚白垩世,泌阳凹陷基底与桐柏造山带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晚白垩世—始新世,泌阳凹陷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后岩石圈拆沉的地幔热流作用,早期NW-SE向逆冲断裂反转沉降形成凹陷雏形,盆—山关系具耦合特征;渐新世以来,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碰撞的弧后拉张作用,凹陷沉降—沉积逐渐受NE-SW向断裂控制,盆—山关系具脱耦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收集研究甘肃省阿干煤田及周边以往钻孔资料,梳理了阿干煤田及周边构造单元中生代地层分布特点,还原了阿干煤田一带自中生代以来构造及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一是印支运动末期至燕山运动早期盆地沉降充填阶段,主要控制侏罗系地层沉积,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兴隆山隆起区及周边的阿干煤田、水岔沟煤田、高家湾—羊寨坳陷等地区;二是燕山运动中晚期兴隆山隆起抬升阶段,主要控制白垩系地层沉积,主要分布在阿干煤田以西的广大地区。通过恢复侏罗系地层原始沉积范围及后期改造过程,确定了中侏罗统含煤地层赋存的有利区在阿干煤田、水岔沟煤田及高家湾—羊寨坳陷内,这些区域均为兴隆山隆起抬升剥蚀后中侏罗统含煤地层残留区。其中阿干煤田、水岔沟煤田已证实有可采煤层赋存,高家湾—羊寨坳陷面积是阿干煤田的近两倍,与阿干煤田、水岔沟煤田为同一套沉积体系,具备良好的找煤潜力。  相似文献   

20.
山东平邑—蒙阴地区古近纪地层时代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东平邑—蒙阴地区古近纪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该区内的古近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提供了新的ESR测年数据,并结合生物地层序列确定了该区古近系的地层顺序为:古近系渐新统汶东组(E3w)、古近系上始新统大汶口组(E2^3d)、古近系中始新统朱家沟组(E2^2Z)、古近系下始新统常路组(E2^1c)、古近系上古新统卞桥组(E12b)和古近系下古新统固城组(E1^1g)。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古近系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