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天芸  王莹 《地理研究》2014,33(6):1119-1128
基于对国内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详细梳理,运用广东县域的数据进行研究,为金融机构空间集聚的重要性及金融机构空间集聚促进经济增长提供论证。研究表明: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与广东县域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关系,机构集聚初期与经济增长呈正向关系,随着机构集聚的增强,这一相关性逐渐减弱。金融机构集聚能部分解释广东省县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同时,广州作为金融机构空间集聚的区域中心,影响着广东县域的金融机构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北京农村空间的商品化与城乡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鹏飞 《地理学报》2013,68(12):1657-1667
基于后生产主义理论,讨论了北京农村空间的商品化与城乡关系问题,并从理论抽象方面取得了以下认识:(1) 无论农村与城镇,空间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理论上,自然界的纯粹空间不具有商品价值意义。空间的商品化是与一定的人类经济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相联系而存在和逐步显现的;(2) 在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力的增强、后生产主义思想的蔓延,人类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空间的商品化也进一步显现;(3)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农村的景观、土地利用、就业、生活形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北京农村空间生产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多样化愈趋增强,北京农村空间的商品性也日益突出;(4) 随着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北京地区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北京地区长期扭曲的城乡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增长驱动因素与空间溢出效应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闫东升  王玥  孙伟  李平星 《地理研究》2021,40(11):3137-3153
准确把握经济增长驱动因素与空间溢出效应,对于进一步理清城市相互关系、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广东省为例,采用不均衡指数、地理集中度探析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并基于空间计量方法,对经济增长驱动因素与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① 21世纪以来,伴随着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的稳步提升,研究区域经济格局也呈现差异化演变态势,但“核心-边缘”格局均未明显改变。② 空间计量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增长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但经济增长均存在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长江三角洲空间溢出效应更强。③ 进一步的分解、对比表明,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经济增长驱动因素存在差异,空间溢出效应也表现为时间上的逐渐增强、空间上的核心区更强。基于距离变动的分析发现,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均呈现“倒U”型趋势。本研究有助于揭示研究区域城市间相互关系,也为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合理引导城市群扩容等提供前瞻性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选取2007—2016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分析高铁开通对广东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对广东地区经济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与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高铁开通不仅促进了沿线城市的经济增长,同时对广东各城市经济的融合与协同发展、优化经济增长的空间布局具有积极作用。广东地区间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资本形成、工业化程度以及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与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反映出虽然广东各地区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但地区间具有较好的经济、产业协作与联动,有助于广东整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新光  黄安民 《地理科学》2018,38(2):233-241
搜集福建省58个县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两机制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同时考虑空间邻接和区域通达时间距离两种权重来检验高铁开通对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福建县域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通过高铁缩短城市间的通达时间比简单的相邻地区间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大;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均为正,并且前者小于后者,福建经济增长主要以劳动力带动为主;高铁开通前后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有显著差异,开通后的溢出效应小于开通前,这有利于地区经济向均衡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许勇 《地理教学》2000,(12):21-22
地理科学是以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生物圈(最大的生态系统)以及其它各级生态系统内容不仅是教材的重点,也是学科研究的主线之一。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能力与空间不断扩大,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何在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同时维持生态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选择中国内地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各地区经济基础差异,将其划分为经济高水平区和经济低水平区两类,运用C-D生产函数,构建2003—2017年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不同经济基础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①经济高水平区与低水平区城市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研究期内低水平区的空间相关性呈不断上升趋势,高水平区的空间相关性则趋于平稳。②经济高水平区与低水平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均能显著促进区域内经济水平提高,同时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③与低水平区相比,经济高水平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大,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高水平地区更容易实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④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发现高产出弹性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三大中心性区域与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地区。  相似文献   

8.
在低碳经济全球发展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充分发掘农村低碳消费潜力,为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构建两型社会提供契机。本文结合实地调研,对川西北农村低碳消费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提供指导,促进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发展,推进四川地区"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实现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乐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7):1325-1337
集聚经济理论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着本源联系。论文系统梳理集聚经济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归纳集聚经济阐释城市空间形成与发展的核心思想,明确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是具有本源联系的。进一步回顾集聚经济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程度与机制,发现以人口密度等指标为代表的集聚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可从“宏观过程”与“微观过程”两大视角探寻城市集聚经济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解释机制。这一工作不仅是以往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相关文献回顾的一个延续,也为后续集聚经济影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参照。  相似文献   

10.
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测度2001—2019年环渤海地区港口发展水平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港口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增长放缓或下滑的城市港口发展水平往往也较低,且港口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2)环渤海地区港口发展水平对城市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显著,对本地和邻近城市经济均有明显的推动作用。(3)省域港口群港口发展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差异性,津冀港口群和山东港口群港口发展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辽宁港口群对城市经济增长则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4)在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多维要素中,劳动力和城市资本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仍然较大,人力资本要素的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辽宁省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空间差异新变化,人口的增长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阶段特点。作者选取1980—2012年人口增长数据,根据实际需要把辽宁省划分为61个基本空间单元,采用Geoda095i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分7个发展阶段对辽宁省人口增长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1980~2012年全省人口增长的Moran’I指数均为正值,反映出辽宁省各区域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并且随着时间变化,总体相关性呈现出“较弱-较强-较弱-较强-较弱”的阶段变化特征;同时,LISA指数反映的人口增长的局部相关及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沈阳一大连所连接起来的轴线上、环渤海地区和距离沈阳较近的辽东部分区域,且集聚模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一、研究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意义 农村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系统的基础,它一方面为人类提供必需的生活、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又容纳着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染物,净化人类的生存环境。目前,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农村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涌现。如水土流失面积由50年代的116万平方公里增长到目前的160万平方公里,50年代农作物平均成灾面积为926万公顷,80年代上升为1943万公顷;全国在被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乡镇企业也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另外,森林复盖率下降,土地沙漠化加剧,耕地锐减,人地矛盾尖锐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在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据有关资料介绍,全国仅大气污染每年的农业经济损失就有15~17亿元,30年的水库淤积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00~300亿元。如果全面估算生态破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发展地域差异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分异规律一样,作为区域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经济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该文采用泰勒(Theil)区域不平衡指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表明我国的农村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三大地带性差异,其中以非农产业的差距最大,这种差异在1993年以前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后,经济总量的差距趋于缩小,但农民收入水平的差距继续扩大。为了反映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更深层次的差异,笔者进一步提出了农村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采用层次聚类法将全国划分为六大农村地域经济类型,总结分析了不同农村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4.
黎夏 《地理学报》1997,52(3):279-287
珠江三角洲近年来经济呈现调整增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相数量的农田被推平当成城市用地。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发展最快的城市为例,利用多时相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发现该市1988年-1993年之间共损失21285.7hm^2农田。最后得到了利用空间指标和属性指标来评价农田损失的综合指标Iloss。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辽宁省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空间差异新变化,人口的增长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阶段特点.作者选取1980 ~2012年人口增长数据,根据实际需要把辽宁省划分为61个基本空间单元,采用Geoda095i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分7个发展阶段对辽宁省人口增长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1980~2012年全省人口增长的Moran'I指数均为正值,反映出辽宁省各区域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并且随着时间变化,总体相关性呈现出“较弱-较强-较弱-较强-较弱”的阶段变化特征;同时,LISA指数反映的人口增长的局部相关及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所连接起来的轴线上、环渤海地区和距离沈阳较近的辽东部分区域,且集聚模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日本农村现代化概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从农村的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生活条件和综合环境几个方面对全日本农村的现代化进行了描述。日本农村的现代化是随日本的高速经济增长而实现的,同时也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前提的。日本农业在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农村具有诸多的共同性,日本农村的现代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易于理解和对照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高速经济增长时期日本的农村与农业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战后以工业化为代表的日本高速经济增长时期,农村及农业所出现的乡村人口过疏化、兼业化、农业后继乏人、农地减少、土地经营规模零碎、农业地位不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高速经济增长中的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可资参照  相似文献   

18.
西藏人口发展的空间解析与可持续城镇化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樊杰  王海 《地理科学》2005,25(4):385-392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人口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农村的高自然增长率对城镇化产生一定的负效应,而流动人口成为新时期加速城镇化进程的主体力量。在分析人口增长与人口流动对城镇化作用的基础上,对西藏城镇的"职能-规模-空间"结构变动的综合特征进行了解析,认为经济职能是近年加速城镇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新镇的设立对城镇化贡献显著,使城镇空间分布逐渐趋于"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并进一步探讨了人口发展、城镇化同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冲突,提出可持续的城镇化是西藏人口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的地理学研究进展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地理学研究者提出信息通信技术(ICTs)的发展改变了区域空间结构的构成与形态,并多以城市作为空间结构转变的研究对象时,人们对信息时代的农村空间问题的关注则明显减少.城市与农村作为区域构成两个不可割裂的部分,信息技术影响作用的渗透是同时出现的,作者认为农村地区在信息时代的空间问题同样值得探讨.文章首先总结了地理学研究者有关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当前地理学在此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理论探讨;2)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经济意义研究;3)农村信息化发展社会意义研究.然后对研究进展作了进一步评析,并提出今后深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发展地域差异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分异规律一样,作为区域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经济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该文采用泰勒(Theil)区域不平衡指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表明我国的农村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三大地带性差异。其中以非农产业的差距最大,这种差异在1993年以前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后,经济总量的差距趋于缩小,但农民收入水平的差距继续扩大,为了反映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更深层次的差异。笔者进一步提出了农村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采用层聚类法将全国划分为六大农村地域经济类型,总结分析了不同农村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