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武器装备备件库存决策支持系统是应用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实现武器装备备件库存的动态管理,介绍了此系统的设计过程与实现方法,包括系统的结构,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以及采用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由一个仓库和一个加工车间组成的库存-加工系统模型,该模型具有随机的需求过程和随机的供货时间.在假设允许缺货,订货带有批量折扣,并采用(s,S)库存策略的条件下,用排队论得到了该系统的无穷小生成元,给出了系统的费用函数,并对库存策略进行了优化分析.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变电站设备数据管理的精细化、查询高效化和操作可视化等新需求展开深入的研究.传统变电站部件管理方法存在查询困难、管理模糊、效率低下、设备巡检耗时耗力巨大、危险性高等缺陷,无法满足变电站部件管理的需求.本文以GIS技术与BIM技术相结合为出发点,利用基于GeoSOT的北斗空间网格编码在数据组织的高效性优势,提出一种基于GeoSOT的电力变电站系统设备数据管理和无人巡检设备路线规划方法.研究证明在变电站设备管理和无人巡检规划初级阶段,通过海量设备数据管理和分层显示,巡检机器人空间路径规划,动静态目标空间位置关联分析和协同管理,实现了电网设备业务仿真场景设计,提升了变电站系统的大数据管控水平.  相似文献   

4.
针对国家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项目管理信息交互和操作协同需求,将Web Service和工作流技术引入系统研发过程,根据各阶段工作实际,创建了能够动态实现不同任务环节自动组合的工作流模型,研发了基于四层架构的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了工作流驱动的计划制定、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等管理任务的高效管理。本文提出的方法和系统,可为同类项目管理的研发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城市部件普查数据采集工作量大且非常繁琐,野外作业人员任务非常艰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分析了城市部件数据普查的数据采集要求和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移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采用.NET平台设计和研发一个基于PDA的部件普查数据采集系统.其实现改进了传统的部件普查作业方式,符合测绘工作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气象探测设备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传统的人工纸质化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气象装备保障的智能化管理需求。采用基于B/S架构的Web技术建立气象装备保障智能信息管理系统,实时、准确、高效的完成气象装备的库存管理、需求管理、通知预警、统计查询及系统日志管理等功能,为气象业务人员的检定维修、计划采购、需求申请等工作提供一体化平台,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管理使用的工作效率并降低数据出错率。系统也是现代气象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电子政务流程化的特点探讨了电子政务GIS的权限管理.将电子政务系统中的GIS权限分为非流程权限和流程权限。提出了角色、业务及动态流转中都可具有GIS的功能和数据权限。重点分析了基于业务流程的GIS访问控制,通过角色设定业务功能模块,业务实例化形成动态的业务,通过实例化业务规则确定GIS权限,通过业务流转指定动态权限继承的权限模型框架。采用分层权限管理模式以及权限包进行GIS权限的“访问验证”和“访问控制”,实现了权限按需、按流程分配,而权限的分配与回收由系统动态实现。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广西锡矿资源禀赋特征、我国精炼锡需求与GDP等多个因素关系的研究,依据经济社会对锡资源需求的发展模式以及2000~2014我国锡资源的实际需求量,建立线性、非线性等多个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估,选择对数曲线模型预测广西锡金属资源的需求量,并就广西锡金属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程度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9.
针对地籍记载的众多对象和地籍对象时空变化联动性特点,在对地籍对象分类,分析地籍对象时空变化基础上,探讨了地籍对象的全生命周期,改进了传统基于事件时空数据模型中的事件含义,建立了基于全生命周期和改进事件的地籍对象时空数据模型,体现了地籍对象时空变化的联动性,研发了地籍时空管理原型系统,实践表明,研发的系统较好地满足了地籍动态管理中的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土地执法巡查工作存在着作业方式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巡查效率低和巡查人员不易监督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分析土地执法巡查的业务需求和移动GIS技术的特点提出构建基于移动GIS的土地执法动态巡查系统,在此基础上完成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和功能设计,分析系统实现的移动GIS技术、数据库引擎技术、Web Services技术和基于时间维的GIS管理技术,重点阐述移动GIS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最后完成系统开发。系统的使用改善了执法巡查现状,提高了巡查效率。  相似文献   

11.
 研究矿山地面灾害监测传感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建立矿山地面灾害监测地学传感网系统,进行矿区地面灾害精准监测及预报工作,对矿山及时准确科学预报、预防和减小地面灾害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地学传感网主要是指采用GPS、测量机器人、倾斜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温度和气压传感器、全景相机、CCD相机、视频传感器、RFID传感器、地面3D激光扫描仪和地基SAR等测地型传感器和测地辅助传感器,应用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库管理软件构建的地学传感网。矿山地面灾害精准监测地学传感网的理论,主要包括:矿山时空监测基准、矿山地面灾害监测地学传感网数据整合、监测空间数据聚类分析、矿山监测功能分区、矿山区域动态形变场理论和矿山地学传感网地理信息系统模型理论。 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监测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和传感网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技术。  相似文献   

12.
菏泽市牡丹区节约集约用地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菏泽市牡丹区针对区内人均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急需增加用地日益突出的矛盾。本着"盘活存量,集约用地"的原则,牡丹区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较好地拓展了项目落地空间,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西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覆盖全国的1km栅格土地利用本底与动态成分数据时空信息平台支持下,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别计算了全国及东西部地区土地利用一级类型的单一和综合动态度,并分析了土地利用动态度的空间格局。通过分析东西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特征,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西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东西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并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结合Gabor小波和形态学的高分辨率图像树冠提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冠信息的遥感提取能有效辅助森林参数反演、林分长势监测、树种识别等森林调查活动。随着遥感信息自动化提取的需求不断加强,本文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以滁州市皇甫山林场为研究区域,设计了一种结合Gabor小波和形态学的树冠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Gabor小波提取出纹理特征,其次结合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对PCA降维后的纹理特征向量提取出阔叶林区,最后基于形态学理论降低影像噪声,并利用前景后景标记的分水岭方法进行单木树冠提取。经过与人工解译的树冠信息结果对比发现,在郁闭度较高的阔叶林区,该自动化方法提取树冠精度较高,分割准确率Ad为79.59%,F测度达到了79.00%能有效提供精确的单木树冠信息,为林业经济调查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分辨率地形模型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分辨率地形模型是大规模地形交互仿真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对地形数据简化分层、分块等数据处理建立金字塔数据模型来组织地形数据。利用视景体裁剪,基于分辨率测试的四叉树搜索算法实现了大场景数据的动态管理。其中重点对可见区分辨率进行调整,使渲染的数据块适中。通过将较高分辨率地面块边界的顶点移到相邻较低分辨率块的方法,消除了不同分辨率地形块间的裂缝。  相似文献   

16.
自然界中岩石内部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损伤的持续演化过程对岩体的稳定性极为不利。为了研究岩石的损伤演化过程,将岩石分为未损伤部分、闭合裂隙部分与张开裂隙部分,采用统一强度理论与统计损伤理论分析岩石微元强度的分布,通过分析变形协调条件下各部分的应力-应变特征得到岩石的损伤本构模型与损伤演化模型,与巴东组紫红色泥岩三轴压缩试验结果对比验证后将模型应用于某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破坏深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损伤本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巴东组紫红色泥岩的三轴压缩应力-应变特性,提出的损伤演化模型可以较好地分析巴东组紫红色泥岩的损伤演化过程,且模型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此外,根据基于损伤演化模型的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破坏深度修正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偏保守,用于岩土工程设计偏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机械制造中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条件下精节生产的需要,以多因子模糊“分枝-聚类”法进行成组分类。此零件分类成组的新方法考虑了加工工艺和机床夹具等多种因素,应用模糊等价关系来评价零件之间相似性,其分类结果具有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18.
Wetland databases can provide the basic data that necessary for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wetlands. A large number of wetland databas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world as well as in China.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China’s wetland database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RS) technology after introducing the background theory to the application of RS technology in wetland surveys. A key conclusion is that China’s wetland databases are far from sufficient in fulfilling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needs. Our recommendations focus on the use of the hyper-spectral imagery, microwave data, multi-temporal images, and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wetland inventory. Further, attention should also be paid to detect major biophysical features of wetlands and build wetland databases in years after the 1980s in China. Considering that great gap exists between RS experts and wetland experts, further cooperation between wetland scientists and RS scientists are needed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RS in the foundation of wetland datab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