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Google Earth(GE)遥感影像资料,完成了对世界沿海国家的围填海分布及平面设计特征的研究。研究表明:世界围填海主要分布在4大区域,即东亚、波斯湾、欧洲西部和北美沿岸;中国的围填海总量最多,平均粒度第二;4大区域的围填海平面形态呈现规律性,东亚填海基本以几何形状居多,波斯湾填海多为仿自然形态,欧洲西部填海善于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北美填海有大量突堤游艇码头。讨论了造成围填海平面形态区域差异的原因及本次研究的优缺点,可为围填海管理和围填海平面设计研究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成果数据为基础,选取 “十五”和 “十一五”期间渤海海域围填海项目的数据,通过对六大重点产业在渤海海域围填海的现状、布局、结构以及历年变化进行分析,反映出渤海海域空间资源利用现状,总结出各重点产业围填海发展模式,最后指出了渤海海域围填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建议。  相似文献   

3.
《海洋信息》2021,36(2)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严管严控围填海迫在眉睫。本文研究提出了基于卫星遥感的全国围填海高频管控体系,阐明了从国家层面监管着手,围填海管控的类别、关注指标、遥感判定方法和各级层层管控的运转流程,初步构建完成了自上而下、逐级监管、责任清晰、链条完整的围填海管控形势,从设计上保障了国家对围填海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最后,也提出了后续还能继续改进和完善的方向,不断优化完善全国围填海管控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围填海活动的海洋环境与生物资源影响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拓展城市生存空间,围填海活动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然而,围填海工程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对近岸区域的海洋环境与生物资源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为此,文章分析围填海活动对海洋水文动力条件、水体质量、防灾减灾等海洋环境带来的威胁,探讨其对生物多样性、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产生的损害。最后,在完善围填海国家政策法规管理制度、强化生态修复规划研究、建立围填海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3个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沿海地区健康可持续发展、围填海生态影响研究及相关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围填海导致的生态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围填海现状和驱动力,重点阐述了围填海造成的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提出初步的管理方法和对策,为国家海域管理和围填海开发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对围填海开发的管理,提高围填海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基于遥感影像、统计资料与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数据,文章对1990—2015年以来河北省围填海规模发展状况、产业开发特征以及围填海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河北省累计围填海总面积达6.21万hm2,以港口、工业和城镇建设围填海为主,围填区实体项目所涉产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与仓储业、制造业。围填海未利用面积占比达53.14%,其中计划用于制造业的围填海未利用面积较大。2015年河北省围填区域生产总值达296.23亿元,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0.99%,但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低于邻近省、市。分析认为,河北省围填海未利用率高、经济效益较低的主要因素包括腹地支撑程度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形势低迷及港口竞争优势不足等。当前河北省应重点从区域协同发展、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优惠政策等方面加强围填海开发管理,不断优化围填海开发格局,带动沿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规模围填海工程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受经济环境、企业自身经营水平和管理政策等因素影响,围填海存量资源问题日益凸显。盘活围填海存量资源,提高海域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成为当前我国围填海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海域开发时序、土地利用状态及围填海工程合法性三个角度剖析了围填海存量资源的形成路径,以此对围填海存量资源进行了界定和成因分析,并建议按照"查清存量、对症下药"、"完善制度"、"优化配置"和"提质增效"的思路盘活围填海存量资源,以期为围填海存量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近10年来椒江口两岸主要的围填海工程进行了统计,利用基于围填海强度等级控制理念的围填海潜力评估方法,对椒江口海域的围填海强度及围填海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对其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椒江口海域虽然仍有一定的围填海潜力,但围填海压力较大,椒江口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对海岸带地形地貌、海域水文动力环境、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海洋水环境质量、海洋生物资源等均存在负面影响,为此提出了强化围填海管控、重视海岸带整治修复等建议,以期为椒江口的围填海管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landsat5和landsat8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ESRI和ARCGIS等软件对广东省2006—2015年的海岸线进行提取,并对围填海信息的类型和面积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广东省围填海的地理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探讨,研究表明广东省在10年间围填海面积增加了94.936 km2,主要用途为城镇建设和养殖用海,围填海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占了整个广东省围填海面积的近60%。  相似文献   

10.
刘佰琼  徐敏  刘晴 《海洋科学》2015,39(6):81-87
针对港口及临港工业围填海的特点,运用多目标决策理论与方法,构建了港口及临港工业围填海规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现状评定和综合影响两类评价因子,包含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资源环境影响、效益评估四类评价要素,共计15个评价指标。并根据成本型、效益型和固定型指标的特点提出了各自的标准化方法,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和法计算港口及临港工业围填海规模方案的综合得分,以此为依据确定围填海规模的适宜程度和适宜等级。以江苏辐射沙洲半岛式浅滩腰沙为例,运用港口及临港工业围填海规模综合评价方法,确定腰沙海域最佳的港口及临港工业围填海规模为理论基面+3.0 m。提出的研究方法能够为沿海省市港口及临港工业围填海规模评价提供参考和方法借鉴,对于围填海规模决策和围填海总量控制指标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新中国成立后珠江口海域的围填海演进过程进行了回顾和统计,分析了围填海历史规律,并对围填海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围填海的影响和危害,不是要否定围填海,更不是放弃围填海,而是要科学管控围填海行为,从全局、长远的角度权衡围填海的利弊,尽可能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2.
胡聪  尤再进  毛海英 《海洋科学》2016,40(8):150-156
为了拓展发展空间,围填海已经成为沿海国家海洋开发活动的重大举措,围填海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海洋资源会产生许多不利影响,要确定围填海对海洋资源影响程度,急需采用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受围填海开发活动影响的海洋资源及其影响程度评价指标和权重的确定方法,构建了用于评价围填海开发活动对海洋资源产生影响程度的层次结构指标体系。利用德尔菲法通过三轮专家咨询给出了影响评价指标的权重。研究结果表明:围填海开发活动影响的海洋资源可划分为港航资源、旅游资源、渔业资源、空间资源和其他资源5个方面,在20个评价指标中,浅海滩涂损失率、自然岸线损失比例和珍稀物种资源损失价值的权重较大,陆域空间利用率、人工岸线增加比例、游客增长率、旅游开发投资和海域使用金的权重较小。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5—2018年6个时间段的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使用面向对象的遥感提取方法,通过选取空间利用结构、开发利用程度、景观指数及质心转移分析了沧州市围填海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3年间研究区内围填海活动剧烈,1985—2018年,沧州近岸海域新增围填海面积137.05 km2,围填用海规模随时间变化不断扩大。1985—2003年,围填海空间利用结构和类型经历了从以围填养殖用海为主到各类型围填用海兼备的演化过程。研究区内围填海强度逐渐上升,2018年围填海开发强度指数达到274.55。港口用海逐渐成为沧州近海海域围填海的主要类型,围海养殖用海次之。1985—2018年,沧州市围填海景观的聚集度指数与蔓延度指数均较高,平均聚集度指数高达99.4004,围填海景观分布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沧州市围填海质心不断向东南方向移动,说明沧州市围填海开发的重点区域逐步迁移至沧州南部海域。在当前围填海现状下,应注重后续围填海开发活动的合理规划和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调查分析国内外围填海遥感工作的研究进展与北海区围填海遥感监测业务规范需求的基础上,对北海区围填海遥感监测业务流程进行规范;阐述了围填海遥感监测业务规范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应用和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卫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通过人工目视解译获取了1990—2005年来辽宁省海岸线的变化信息,系统分析了辽宁省海岸线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并初步探讨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海岸线总体长度变化不大,但略有删减;人工岸线长度增加明显;1990—2000年,围填海增速较快,2000—2005年,围填海增速减慢;围填海增长地区差异较大,大连地区围填海增长面积最多,其次为锦州市、盘锦市、葫芦岛市、丹东市和营口市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卫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通过人工目视解译获取了1990--2005年来辽宁省海岸线的变化信息,系统分析了辽宁省海岸线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并初步探讨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海岸线总体长度变化不大,但略有删减;人工岸线长度增加明显;1990--2000年,围填海增速较快,2000--2005年,围填海增速减慢;围填海增长地区差异较大,大连地区围填海增长面积最多,其次为锦州市、盘锦市、葫芦岛市、丹东市和营口市。  相似文献   

17.
广东海岸线漫长而曲折,围填海已成为沿海地区缓解工业及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最有效途径。文章在分析广东沿海应因地制宜选择围填海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规范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改进围填海总体布局与平面设计的必要性,总结在围填海占用滨海湿地、导致近海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背景下,围填海应充分关注公众利益,避免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矛盾与冲突,并从构建围填海生态补偿评估标准、多渠道筹备围填海生态补偿资金、公众积极参与围填海生态补偿等方面,探讨广东沿海围填海过程中引入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为依法、规范开展围填海活动提供相关决策参考,实现广东沿海大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围填海工程是人类利用、开发海洋的重要方式,但是频繁开展的人类围填海活动对当地的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淇澳岛附近水域为研究区域,调查该水域围填海前后环境因子与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从环境的变化趋势以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在围填海前后种类及多样性的变化入手,研究从2010—2014年淇澳岛水域南部半潮礁围填海工程对当地水域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填海工程对水体的重金属污染及富营养化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并降低了当地水域生物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种类较围填海之前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9.
围填海是开发利用海洋的主要方式,多年来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海洋生态环境受损的状况,围填海的问题成为近年来海洋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笔者根据近几年从事填海项目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涉海工程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等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结合个人的心得体会和经验,从技术和管理角度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围填海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向海洋谋求发展空间的一种基本手段。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之一,探索其近岸河口区域围填海时空过程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对海岸带综合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多源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为数据源,通过影像数据处理分析探讨了珠江口围填海历史变迁过程,并对其围填海生命周期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珠江口围填海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后,其中1978—1988年围填海面积为18 572hm2,1988—1996年间围填海面积为25 528hm2,1996—2005年间围填海面积为13 911hm2,2005—2015年间围填海面积6 723hm2。截至2015年,珠江口共围填海面积64 753hm2,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岸段。基于历史围填海时空演变过程,通过围填海生命周期图进一步对珠江口未来的围填海工程实施潜力进行形式预判。结果显示,珠海岸段和深圳前海岸段是珠江口今后实施围填海热点区域,其他区域围填海速度会相对减缓,但随着珠江口海岛逐渐与陆地海岸带相接,该区域围填海过程也将会终止。围填海生命周期分析可为海岸带实施围填海工程规划提供相关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