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中日两国亚训季风机制合作研究协定于1993年签订、1999年3月在北京召开厂第7次中日工作组会议,通过了“合作研究科学成果评述”。合作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的观测和分析中日双方自1993起在西藏拉萨、那曲、日喀则和林芝4地设立了热量平衡自动观测站(A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地区总辐射超太阳常数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地区(以拉萨站为代表)太阳总辐射的变化情况,分别使用常规观测站资料和自动观测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使用的是逐日太阳最大总辐射以及出现太阳最大总辐射的时刻。1993年开始实施的中日亚洲季风研究市场调节太阳总辐射是敏隔20min采集一次。基于上述资料研究发现有青藏高原太阳总辐射大于太阳的反常现象。并对这种反常现象进行了统计,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最后在非局域力学平衡(NLTE)假设下,  相似文献   

3.
2007年1~9月南宁市降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分析2007年1~9月南宁市新城区地面观测站与市区内自动观测站的雨量和雨日,得出新城区地面观测站的一些特征.结果表明:南宁市区的东面是南宁市今年以来暴雨的高发区,给南宁市东面带来暴雨的回波的主要路径是从西南面往东北面移动.  相似文献   

4.
利用NCEP-FNL资料、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和区域自动站资料,以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等资料,对2020年5月31日发生在珠三角地区且预报偏差较大的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生成环境条件、触发机制以及雷达回波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暴雨过程是在高层辐散、中层弱波动过境、低层西南季风的有利天气背景下,由弱冷空气南下渗透,形成长时间维持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不断触发对流造成的.西南季风气流的风速脉动为对流提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使对流不断发展增强.强降雨过程以低质心的暖云降水为主,强降雨后期东莞出现嵌有气旋式切变的强对流单体和较长生命史的弱HP型超级单体.  相似文献   

5.
现在,自动化几乎在气象学领域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在美国气象业务中,自动化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观测、通信和预报.现就美国这三个方面的自动化现状及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概述如下.一、观测1.地面自动观测现状在最近几年里,美国国家天气局已经研制了好几种陆地和海洋自动观测站,其中有自动气象观测站(AMOS),遥测自动气象观测站(RAMOS)、自动水文气象观测站(AHOS)、自动观测站(AUTOB)、部分参数自动观测站、大型导航浮标站(LNB)、自动浮标站以及暴洪报警站等.到1978年年底为止的各种自动观测站布站情况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6.
详细介绍了自1993年开始以来《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研究计划》在青藏高原上观测研究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三个部分:观测仪器的特点、观测环境的气候特征和观测项目(要素);观测资料的特点;部分观测资料的初步分析结果介绍。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季风对我国西北干旱区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及同期高原和我国西北干旱区观测站温度与降水资料,分析高原季风与西北干旱区气候的关系,对比高原典型强弱季风年平均大尺度环流和水汽输送条件的差异,探讨高原强弱季风年西北干旱区气候差异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季风与我国西北干旱区气候相关关系显著;高原强弱季风年对应的大尺度环流和垂直环流系统存在明显差异;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好坏与降水量多寡配合得较好,即强高原季风年,高原北部边缘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更有利于降水,而弱高原季风年,高原北部边缘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偏差,对应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称南信大)建校60年来季风研究的主要历程以及在亚洲季风,特别是在东亚季风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中美季风合作、中日季风合作和“南海季风试验”3次国际季风合作研究的顺利实施,极大地推进了南信大季风研究团队的组建和壮大,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团队首先揭示了东亚季风与印度季风环流的差异,提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明确概念;发现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建立独立并早于南海夏季风;揭示了“亚澳大陆桥”是北半球春季亚洲季风区对流最活跃的地区,其对流的建立和推进对东亚夏季风的建立至关重要;较早开展了东亚季风区季节内振荡北传特征和机制的研究并成功应用于东亚季风区延伸期预报。这些创新性成果的取得为季风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南信大秉承“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推动了季风研究。作为国际季风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南信大季风研究团队将始终坚守季风研究阵地,不断深化季风理论认识、提升季风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9.
吕文华  边泽强 《气象》2009,35(2):106-110
为了解决目前的计量检定标准设备和方法不适于地面气象观测站仪器,检测的自动化水平及工作效率低等矛盾,研究设计了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检测系统,特点是将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温度、湿度、大气压力、风速风向和降水等传感器和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数据采集器分开进行性能的自动检测.传感器自动检测系统采用多通道设计,可同时进行多个传感器的自动检测并自动输出检测结果.数据采集器自动检测系统可以对气象台站使用的各种不同的地面气象观测站数据采集器系统进行性能测试.文章所设计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检测系统提高了地面自动观测仪器的检测效率,确保了各台站的地面气象自动观测仪器观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0.
一次引发华南大暴雨的南海季风槽异常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年8月10日第7号台风"帕布"在广东沿海消失后,尾随而上的南海季风槽给华南沿海和台湾岛带来持续多日的暴雨和大暴雨.由于南海季风槽是华南最主要的降水系统,因此研究了8月第3候引发华南大暴雨的南海季风槽的异常特征及其可能的原因.首先分析了季风槽的气候平均时空特征.研究表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位于季风槽的南侧,表现了季...  相似文献   

11.
利用ECMWF 600 hPa高度场加密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强、弱季风年高原近地层低压系统的移动路径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低压系统于4月在青海省西南部形成,5月沿西南方向移入西藏地区,此后低压系统呈南北向波动西移,直至到达“西至点”后转向东退于10月衰减消散;强季风年低压系统中心强度总体上较弱季风年强。强季风年低压系统移动路径偏北,南北向波动振幅较小,弱季风年低压系统移动路径偏南,南北向波动振幅较大,呈“V”形分布;孕育初生阶段低压系统的形成过程在弱季风年出现“反复”现象;发展成熟阶段高原近地层低压系统南侧印度上空低压系统形成,并且强季风年较弱季风年形成时间偏迟,位置偏南;衰减消亡阶段高原近地层低压系统西北侧的高压系统减弱消散,10月东伸高压脊的脊点在弱季风年较强季风年偏东。  相似文献   

12.
章火宝  付萍  王宏昌 《山东气象》2013,(4):54-55,57
为了提高自动气象观测站维修效能,利用 ZQZ-A 型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客户端,观察自动气象观测站故障前的各种采集数据,分析故障原因,查找故障部位。另外,根据客户端各种采集数据信息,排除供电部分自动气象观测站的故障隐患。  相似文献   

13.
廖必军 《气象科技》2007,35(Z1):75-78
针对多雷山区自动气象观测站的特点,对自动站的雷电防护工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讨论了自动气象观测站防雷的两个重要问题对雷电"拦截"手段的理解以及接地网分设与合设的理解.提出将接闪器布置在自动气象观测站外围,内外圈地网严格分开的有效"拦截"方法;在对雷击有效"拦截"的基础上,再综合运用分流、均压、屏蔽、箝位等各项技术对系统设备进行全方位保护的设计思路.对于传感器通道的内外传输电缆线难以断开安装浪涌保护器(SPD)的问题,提出设计制作配套的输入输出端口、合成功能SPD的思路.在地线接好后,SPD安装时只需进行接口插拔,而无需断开缆线.  相似文献   

14.
广州两次“黑色”暴雨过程触发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健标  张东  易爱民 《气象科技》2007,35(4):509-513
利用地面常规及广东自动观测站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MICAPS提供的物理量场、北京T213和JMA中尺度模式分析场等资料,从高层环流特征、水汽条件、热力层结条件等方面对造成2005年6月5日、21日广州地区两次发布了"黑色"信号的大暴雨过程(广东暴雨预警最高级别)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分析。着重从动力触发机制方面归纳总结了两次"黑色"暴雨过程的异同点,结果发现:①东路冷空气很可能是5日暴雨产生的触发因素;②西南季风急流的脉动和地面中尺度低压则是21日暴雨可能的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15.
基于相关分析的日照市乡镇温度精细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日照市国家气象观测站(大监站)及分布在全市各乡镇的区域自动观测站近三年日温度极值数据,按区域、天气类型分类别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各区域自动站点与大监站日温度极值数据的相关方程,从而利用地市级台站对大监站点的常规温度预报数据得到各乡镇温度预报数值,使温度预报空间尺度达到乡镇一级。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美大气科学技术合作联合工作组第六次会议纪要精神,第三次中美季风学术研讨会于1987年6月16—22日在中国昆明市举行。参加会议的除中美科学家外,还有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和香港的代表,共31人。 会议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青藏高原对东亚季风的爆发与演变的作用。研究发现高原地区的加热会加强季风环流。有的专家认为,夏季大  相似文献   

17.
利用汕尾市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和10个乡镇(区)中尺度自动气象观测站的探测资料对前汛期暴雨的时段和地域分布作出分析.为预报暴雨落区、落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章火宝 《山东气象》2010,30(4):49-50
通过近年来对烟台海岛自动气象观测站工作状况的观察,对当前海岛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工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海岛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及维护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海岛自动气象观测站遭受雷击的维修过程分析,总结此次维修经验,提出海岛自动气象观测站判断故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近年来对山东烟台船舶及浮标自动气象观测站工作状况的观察。对其当前船舶、浮标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工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船舶、浮标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及维护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