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测量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鳔的早期发生、分化和形成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显示:条石鲷为闭鳔鱼类,在水温为23.5℃±0.5℃的条件下,鳔的形成过程可分为鳔原基出现、鳔管形成、鳔腔充气、鳔管退化及气腺形成4个时期。1日龄(孵化后第2天)仔鱼,在食道与肠的交界处分化出鳔原基;4日龄,鳔管原基出现;5日龄,气腺原基出现;6日龄,迷网出现;8日龄,鳔管形成;10日龄,鳔开始充气;17日龄,鳔充气完毕,鳔管开始退化;20日龄左右,鳔管从幽门处完全脱离;25日龄,气腺迷网发育完全;30日龄,鳔管完全消失,鳔的发育基本完善。在条石鲷的苗种培育过程中,鳔器官的发育影响到条石鲷仔鱼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2.
采用组织切片和显微观察方法,对孵化后1~30d的真鲷(Pagrusmajor)仔稚鱼鳔的发育与分化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孵化后1~2d的仔鱼,开始在消化道的前端背部出现鳔原基,接着出现导气管、鳔腔、气腺和迷网,而后鳔囊开始充气。到孵化后20~30d,鱼鳔分化发育基本稳定。真鲷仔鱼鳔器官的分化发育早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鳔腔扩大阶段,约在仔鱼孵化后的3~4d,此阶段的发育是非功能性的;二是鳔囊充气阶段,大约在孵化后9~10d左右出现,形成一个缓慢向前方伸展的椭圆形鳔囊,此阶段鳔的发育是功能性的。此时鳔器官的发育好坏对真鲷仔鱼的生理、生态影响很大,反映在成活率的高低方面显得非常明显。真鲷鳔器官的分化发育在仔稚鱼期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3.
应用组织切片研究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初孵仔鱼至60日龄幼鱼免疫器官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免疫器官原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头肾、脾脏和胸腺。1日龄仔鱼可以观察到头肾原基,包含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5日龄时,脾脏原基出现,其淋巴化开始于27日龄且发育速度较慢。13日龄时,大菱鲆仔鱼胸腺原基出现,且...  相似文献   

4.
Cu^2+,Zn^2+对罗非鱼鳃盖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水体中含Cu2+和Zn2+的浓度越高,鱼中毒越深,鳃盖运动振幅的增大和频率的减小就越显著。(2)Cu2+/Zn2+混合液对鳃盖运动的影响具明显的协同作用,它的致毒效应分别为单一因子的3~5倍。(3)毒性次序:5×10-6Cu2+/50×10-6Zn2+>2.5×10-6Cu2+/25×10-6Zn2+>5×10-6Cu2+>50×10-6Zn2+(V/V)。(4)频繁的咳嗽反应是Zn2+中毒的主要症状,驱逐反射是Cu2+中毒的主要症状,两者均可作为单一和混合重金属离子污染的敏感生物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采用干法授精方法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观察了光唇鱼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光唇鱼受精卵呈圆球形,沉性、弱粘性。在水温23—25℃下,胚胎发育历时46h45min,经历了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孵化等阶段。在水温24—27℃下,仔、稚鱼发育历时22d,初孵仔鱼具有较大的卵黄囊,胸鳍原基及肛门原基形成;4日龄仔鱼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7日龄仔鱼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体侧8条横斑形成,各鳍均已出现,进入晚期仔鱼阶段;14日龄仔鱼各鳍鳍条发育基本完成;16日龄仔鱼鳞片开始出现,进入稚鱼期;22日龄稚鱼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  相似文献   

6.
牙鲆性腺分化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组织学方法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性腺分化和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牙鲆的性腺发育可分为3个阶段,即原始性腺阶段、性腺分化阶段和性腺分化后阶段.培育水温为18℃~20℃下,孵化后第45天、平均全长为22.0 mm±2.8 mm的牙鲆,其性腺分化尚未开始,属于原始性腺.70日龄、平均全长为38.0 mm±1.7 mm的牙鲆,部分个体中观察到卵巢的雏形,其余个体中性腺变化并不大;到了第110天、平均全长达到86.5 mm±5.9 mm时,雌性个体卵巢的卵巢腔进一步增大,并出现卵原细胞向卵母细胞的转变.精巢的分化开始于90日龄、平均全长为63.5 mm±3.4 mm的幼鱼,此期精原细胞快速增殖,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并逐渐形成输精管原基;进一步的细胞学分化则出现在100日龄、平均全长为76.0 mm±8.6 mm的个体中,此时可以看到精小叶的形成;在平均全长为140.0 mm±15.2 mm时,精巢中出现初级精母细胞,标志着性腺分化的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7.
皱纹盘鲍鳃细胞培养适宜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年来 ,我国皱纹盘鲍养殖业发展迅速 ,是北方沿海主要的养殖贝类之一。但各种病害亦随之而来 ,先是细菌病害居多 ,近几年又出现病毒性疾病[1]。发展鲍细胞培养技术 ,不仅对深入研究鲍病毒病带来了方便 ,而且也为鲍遗传学、细胞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对皱纹盘鲍鳃细胞培养的适宜条件进行了研究 ,以期建立鲍组织细胞的培养技术。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动物 :皱纹盘鲍取自烟台芝罘岛隆海养殖场 ,2龄 ,壳长4.0~5.0cm ,壳宽2.5~3.5cm。培养基 :MEM(GIBCO) ,M199(GIBCO) ,RPMI1…  相似文献   

8.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早期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黄姑鱼胚胎发育特征和胚后发育的仔、稚、幼鱼发育阶段的形态学,2010-06-08在实验室利用显微镜和显微镜数码摄像显示系统对黄姑鱼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拍摄,描述并记录其发育过程和时间。结果表明,黄姑鱼卵为圆球形的端黄卵,盘状分裂,中央有一个油球,卵径为(0.89±0.028)mm,油球直径为0.25mm;在水温为24℃、S为27条件下经22.5h完成孵化,胚胎发育可分为24期。胚后发育阶段,1~3日龄为卵黄囊期仔鱼;4日龄仔鱼开口,卵黄囊完全消失,此时仔鱼处于混合营养阶段,进入前弯曲期;6日龄仔鱼油球完全消失,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16日龄仔鱼尾鳍担鳍骨形成,脊椎末端上曲,进入弯曲期;21日龄仔鱼尾下骨后缘与尾索垂直,鳍条数不断增加,同时背鳍、臀鳍和腹鳍原基出现,进入后弯曲期;26日龄鱼苗全身被菊花状黑色素细胞,尾柄处开始被鳞,进入稚鱼期;31日龄以后,鱼苗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在水温为25~27℃,S为26~28的条件下,仔、稚、幼鱼全长与日龄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研究表明,黄姑鱼进入稚鱼期之后,其生长速率明显增大,为减少自残,应及时分池和投足饵料。  相似文献   

9.
岱衢洋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胚胎与仔稚幼鱼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养殖岱衢洋大黄鱼进行人工催产、自然产卵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观察了其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岱衢洋大黄鱼受精卵呈圆球形,浮性;2)在水温23.0~24.0℃、盐度22.1条件下胚胎发育历时25.5h,主要经历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及孵化期等阶段;3)在水温22.0~24.0℃、盐度22.1~23.4条件下,仔鱼发育经历了前期仔鱼(0~7日龄)和后期仔鱼(8~18日龄);4)19日龄进入稚鱼前期,各鳍齐全;5)29日龄进入稚鱼后期,鳞片出现;6)36日龄以后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仔稚幼鱼生长方程为TL=0.570 3 D+0.750 1(R2=0.965 8),全长和日龄呈极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条斑星鲽免疫器官个体发生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法,对从孵化后到变态完成(55~60日龄)的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Jordan et Gilbert)仔稚幼鱼早期发育中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描述了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实验表明;在13~15℃,条斑星鲽免疫器官原基出现的先后顺序为肾脏、脾脏和胸腺。孵化后即出现肾脏原基,8日龄和12日龄分别出现脾脏和胸腺原基;而免疫器官淋巴化的先后顺序较为特殊,首先淋巴化的器官是头肾,其次为胸腺和脾脏,不同于大多数海水鱼类。在其免疫器官发生后期除头肾和脾脏外,在胸腺中同样出现黑色素巨嗜细胞中心,虽然在数量和形态上不如头肾和脾脏丰富。作者通过对条王醺星鲽免疫器官发生过程研究,初步了解了其免疫器官发生,成熟过程以及特点,为进一步开展条斑星鲽的规模化养殖,以及人工疫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的早期生长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显微观察和测绘法对条斑星鲽早期生长发育的数量和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条斑星鲽成熟卵子为悬浮性、端黄卵,圆球形,卵径1.7—1.9mm,无油球。在水温(9.0±0.5)℃条件下,受精卵经196.3h孵化出膜。在水温12—14℃条件下,7日龄(DAH,days after hatching)仔鱼卵黄囊消耗殆尽,开口,肛门与外界相通,开始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仔鱼开口饵料为轮虫,8日龄仔鱼开始摄食轮虫,12日龄开始摄食卤虫无节幼体,30日龄开始进行配合饲料转化,40日龄后苗种摄食配合饲料良好。生活史无鳔。脊椎骨末端上曲发生在21日龄,至28日龄完成。70日龄幼鱼鳞片和侧线已形成,鳍条数量与成体完全一致。变态过程:32日龄苗种进入变态期,左侧眼睛开始上移,42日龄眼睛转移至头顶,50日龄眼睛转到右侧,完成变态。研究了鳍的发生及生长过程:背鳍、胸鳍、腹鳍、尾鳍、臀鳍分别发生于19、0、20、19、10天,至50日龄幼鱼,除胸鳍外其它鳍的鳍条数与成鱼一致。  相似文献   

12.
黑鲷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于1995年3-6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养殖池采集养殖黑鲷的各期仔鱼、稚鱼和幼鱼样品,利用组织切片技术,综合外观特征,在显微和电镜水平对其消化系统的发育特点和细胞结构等作了系统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黑鲷仔、稚、幼鱼消化系统的发育煌阶段性,胃、肠、肝、胰和幽门盲囊在仔鱼期开始发育,后逐渐成熟。仔鱼在饵料转换期内的死亡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其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尚不完善。饵料的种类和适口性亦可直接影响仔  相似文献   

13.
应用组织切片研究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初孵仔鱼至60 日龄幼鱼免疫器官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 免疫器官原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头肾、脾脏和胸腺。1 日龄仔鱼可以观察到头肾原基, 包含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5 日龄时, 脾脏原基出现, 其淋巴化开始于27 日龄且发育速度较慢。13 日龄时, 大菱鲆仔鱼胸腺原基出现, 且发育速度较快, 分为外区和内区。在大菱鲆早期发育过程中, 胸腺和头肾之间出现细胞迁移现象。免疫器官淋巴化的顺序是胸腺、头肾和脾脏。在免疫器官发育后期, 脾脏和头肾中均发现了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MMCs), 脾脏中较丰富, 但在胸腺中尚未发现。在大菱鲆仔鱼早期发育阶段, 免疫器官尚未发育完善, 非特异性防御机制起着重要的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虾培苗,自1960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室内获得成功后,现已在沿海养殖场普遍进行工厂化育苗。但由于海湾的污染和致病微生物的危害骤增,影响苗的成活率,有时甚至整池的虾苗死亡。为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培苗场采用漂白粉消毒,然后用硫代硫酸钠中和的办法处理培苗海水,既可沉淀部分钙离子,  相似文献   

15.
Our goal was to study the involvement of cytochrome P450 genes in estrogen metabolism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potentially carcinogenic 4-hydroxyestradiol metabolite is formed by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CC). Estradiol metabolism and ethoxyresorufin-O-deethylase (EROD) activity were assessed in several tissues from fish collected from three variably contaminated sites in the Mississippi River Delta, from laboratory control fish, and from fish exposed to 20 mg/kg benzo(a)pyrene (BaP) i.p. for 4 days. Liver EROD activity was induced by BaP, but Delta fish EROD activiti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higher than activities in control fish. Gill microsomal EROD activity was also induced by BaP, but activities were 8- to 77-fold lower than those from liver. The predominant estrogen metabolites formed by CC liver, gill and gonad microsomes were 2-hydroxyestradiol and estrone as detected by GC/MS. Liver and gill 2-hydroxyestradiol formation was induced in BaP-dosed fish. The trends in hydroxyestradiol formation in field collected fish were more variable. In all fish liver microsomes there was more 2- compared to 4-hydroxyestradiol formed. However, BaP-treatment increased the 4:2 hydroxyestradiol ratio from 0.04 in control fish to 0.2 in BaP-exposed fish, suggesting that BaP induces the formation of the potentially genotoxic estrogen metabolite. No detectable 4-hydroxyestradiol was produced by gill and gonad microsomes. These results will ultimately help in determining which fish P450 genes are susceptible to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may be involved in estrogen genotoxicity.  相似文献   

16.
南美白对虾卵巢结构及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南美白对虾的卵巢结构及其发育。结果表明:卵巢由卵巢壁、中央卵管和卵室组成:卵巢壁由外向内分为上皮层、肌层、基膜和分化上皮四部分;中央卵管分化出大量卵原细胞;卵室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卵巢发育具有明显的体积与色泽的变化,根据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可将其分为增殖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早期、将成熟期、成熟期和恢复期六个时期。  相似文献   

17.
日本鳗鲡早期阶段耳石中心核外周标记轮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城华 《海洋科学》1996,20(1):46-48
1989年10月自江苏太湖捕获到日本鳗鲡亲鱼,经暂养、人工催产后孵出 仔鳗。对仔鳗耳石进行观察,发现耳石中心核外周存在标记轮,与1990年4月取样 子长江口启东的白仔鳗耳石中心核外周的标记轮比较,两者无显著差别。两者耳石 中心核与其外周标记轮之间都存在两个生长轮。人工培育仔鳗耳石标记轮(第3个 日生长轮)的存在证实了白仔鳗耳石标记轮是第3个日生长轮。  相似文献   

18.
对虾WSSV人工感染螯虾及其检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人工感染淡水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感染组螯虾3-6d内全部死亡,核酸探针点杂交两次检测感染螯虾的鳃、胃、血淋巴,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92%),89%(86%),81%(75%),对照为11%(3%),3%(5%),0(0);光镜下可观察到感染螯虾的胃、鳃组织的靶细胞核肿大,嗜酸性着染,电镜下病变组织细胞核可见形态大小与WSSV一致的病毒粒子;病毒核酸原位杂交两次检测感染螯虾的胃、鳃、阳性检出率均为100%,对照阳性检出率均为0。结果表明:对虾WSSV可感染淡水克氏原螯虾,病毒核酸原位杂交是一种敏感特异的病毒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虾人工育苗中直接投喂去壳卤虫卵的饵料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地利用我国大量的低孵化率卤虫卵,我们自1989年—1992年,进行了去壳卤虫卵工厂化生产和在中国对虾育苗中直接投喂去壳卤虫卵的饵料效果的研究,应用结果表明:直接投喂去壳卤虫卵,对虾各期幼体均能正常变态进入仔虾期,其发育速度和密度与投喂卤虫无节幼虫的饵料效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