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市生态经济区划:以承德市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承德市生态经济区划为例,探讨城市生态经济区划的指标体系,原则和方法。并提出承德市各生态经济区的开发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2.
煤炭城市转型中的社会空间结构——以阜新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魏冶  张哲  修春亮 《地理科学》2011,31(7):850-857
作为煤炭工业城市,阜新市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中,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以及演变特征与国内外通常关注的综合性中心城市的案例均有所不同。利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得第一手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得到阜新市社会空间结构的5个主因子,即贫困人口、"体制内"就业人员、(原)矿业人口、私营及个体从业者以及棚户区及老旧住宅居民等;利用改进的区位商方法结合GIS制图,展示了5个主因子的空间集聚状况;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提取出"体制内"就业人员聚集区、原矿业人口他转移地区、原矿业人口自转移地区(私营及个体从业者聚集区)、待改造棚户区、贫困人口高度集中区等5类社会区;最后根据这5类社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抽象出了转型中阜新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简化模型。探讨了阜新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认为原矿业人口的转移、铁路的分隔作用、资源开发的阶段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煤炭城市特殊的生态环境问题、职业分化的体制因素等是促使阜新市独特社会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117,自引:6,他引:117  
生态足迹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定量测度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生态足迹分析可定量反映城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本文以广州市为案例,估算2000年广州市的生态足迹,并分析了1995~2000年间广州生态足迹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00年广州市生态足迹为2.5ha/人,当地生态承载力为0.2ha/人,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12倍半;近5年间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但人均生态足迹略有上升。这说明广州市总体上经济发展方式正逐步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但今后仍需注重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提倡节约型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模式,减少其生态足迹,逐步迈向生态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城市:21世纪城市发展目标--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明确了生态城市内涵、特点、结构与功能。在分析南京城市生态系统现状和面临主要矛盾的基础上,阐述了南京建设生态的必然性,最后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和转型是中国诸多工矿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迫切问题。在企业家型城市的理论视角下,对"钢城"马鞍山的成功转型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城市定位与时俱进是马鞍山成功转型的关键,它为马鞍山的城市转型提供了旗帜和方向。在转型中,马鞍山通过实施传统钢铁改造升级、城市空间"南进"、"东扩"战略与园林城市建设等企业家型政府的行动,在城市中创造了新的工业空间、新的消费空间,并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此外,通过实施制度创新战略,在城市内部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在区域层面则实施了积极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加强与更大区域的合作,提高了城市综合竞争力。马鞍山的成功转型经验可为其他类似工矿资源型城市提供启示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杭州生态城市建设途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论述了城市建设首先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必然结果的生态城市,就是要在城市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通过调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及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杭州市区为例,剖析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实证研究——以枣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滞后已成为我国经济进步的制约因素之一。造成资源型城市衰弱的根本原因是城市本身在长期依赖资源的情况下导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选取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其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做出科学评价,由此提出转型方案,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提供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8.
依据生态位理论,界定了城市生态位等相关概念。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1980-2010年人口、产业和投资等数据,根据城市生态位宽度模型、分异指数模型和重叠指数模型,分析了该城市群中各城市生态位空间宽度、生态位结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为实现城市群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视角。结果表明:天山北坡城市群中,乌鲁木齐和石河子的人口生态位较大,而在经济生态位及资源生态位方面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位居前两位,说明城市生态位具有不连续性特征。天山北坡城市群中经济生态位宽度最大值的城市是最小值城市的32倍,说明天山北坡城市群中城市生态位宽度的差异悬殊。同时,天山北坡城市群的人口、经济及资源生态位分异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人口与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得以改善,城市之间人口、经济发展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天山北坡城市群正逐渐由“单中心”城市群向“多中心”城市群演进。在城市生态位重叠指数方面,城市之间的重叠指数呈现不断增大趋势,说明天山北坡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性增强,同质竞争日趋激烈。针对天山北坡城市群城市生态位特征,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要求,提出了城镇组团错位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生态位理论作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已被广泛引用到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之中.在相关学者对城市生态位研究的基础上廓清了城市生态位的深刻内涵,通过选择反映城市生态位的指标因子,根据城市生态位的计量模型,测算并分析了河南各省辖市城市生态位指标因子值.针对各省辖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城市生产生态位、生活生态位区域差异显著以及城市环境生态位存在的问题,在生态位扩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扩充河南各省辖市城市生态位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徐丽婷  姚士谋  陈爽  徐羽 《地理科学》2019,39(8):1228-1237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案例区,运用熵值-TOPSIS模型评价城市生态化水平的变化及差异,运用障碍度模型探究影响城市生态化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化水平在稳步提升,城市间生态化水平差异显著并呈扩大趋势;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城市生态化水平与城市规模等级成正比,直辖市、省会城市和经济强市生态化水平要显著优于其他城市;城市在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3个层面指标上的评价得分具有不平衡性,各城市优劣势有所差异,并且经济和社会层面的生态化水平差异大于生态环境层面的差异;对大多数城市而言,经济层面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要素是主要障碍因子。未来生态城市建设应立足城市自身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提升城市生态化水平,建设高质量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1.
余琳  吴悦芳 《热带地理》2015,35(1):81-88
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张与城市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文章以佛山为例,从历史的角度回溯佛山城市休闲空间发展及演变的过程,并将叙事的脉络深刻植入到佛山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框架中。明清时期以前,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背景下,佛山的墟市、街道、河涌等成为城市经济活动的交换中心,集市繁荣起来,而居民的休闲生活在商品的贸易中逐步萌芽,休闲空间雏形形成。明清时期,由于商业中心确立和土地利用形式的改变,城市规模扩大,休闲空间则成为根植于人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改革开放后,佛山城市休闲空间得到全面拓展,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新佛山,基于当地传统与记忆,关注休闲空间的修复与革新,着力于改善残旧的旧城地区,致力于提供一种普遍的可识别性,以及相同历史与文化现实的归属感,从而促进休闲空间和城市历史街区的交流与延续。  相似文献   

12.
广佛同城化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人口密度模型等工具对1990―2010 年广佛都市区的人口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广佛都市区人口空间分布可以用单中心人口密度模型进行解释;同城化地区与总体规律相比,同城化进程对边界地区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这种提升具有主体的差异性。广州市没有主动向佛山发展的动力,而次一级的行政区域主体(佛山市)对融入广州市中心的发展则呈现较高的意愿。  相似文献   

13.
韩然  叶长盛 《热带地理》2020,40(3):562-574
以珠江三角洲基塘发源地——佛山市为例,采用市场价格法、影子工程法等方法,对2000、2009和2017年其基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进行估算,分析其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7年佛山市西、北部的芦苞镇、荷城街道等少数镇(街道)基塘面积有所增加,东、南部北滘、乐从镇等地基塘面积减少明显,期内基塘净减少19 244.47 hm2,主要转出地类为建设用地。2)2000、2009和2017年佛山市基塘ESV先降后增,3个年份中调节类功能占总价值比例均高于86%,为核心功能;各单项功能中旅游休闲价值增加最多,调节气候价值下降明显。3)佛山市基塘ESV空间变化呈西、北增而东、南降的特征,除塘鱼生产和旅游休闲功能外,其余单项功能的价值变化均呈现西南和北部增加明显的特征。4)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变化量是影响佛山市基塘ESV时空变化的首要因素,其次是GDP、人口密度变化量等。建议采取控制开发规模、恢复绿色植被、加强生态监测和基塘整治、发挥基塘景观优势等措施来提高基塘ESV。  相似文献   

14.
旅游信息系统建设模式探讨——以佛山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当前旅游信息系统开发的两种主要基础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媒体制作系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多媒体制作系统缺乏旅游地图的有效管理,空间查询,分析和统计功能,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则缺乏旅游信息的多媒体表达能力。从实用性和普及性出发,集合二者优点开发模式具有更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因此,论文提出在同一界面下基于GIS和多媒体集成的旅游信息系统开发模式;(1)在GIS中增加多媒体信息表达能力,以关系数据库为核心,把多媒体文件名信息存储在地理信息系统属性库,依靠多媒休段实现多媒体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图形和属性的关联,实现查询的基本概念;(2)在多媒体系统中开发部分GIS空间查询功能。以此思路,佛山科技学院GIS技术实验室利用VB进行GIS和多媒体二次开发,成功地完成了佛山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方法,对2 756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1)公众对低碳旅游认知不够深入,具有学历、收入和职业差异.(2)大部分公众愿意学习并实践低碳旅游,其参与意愿具有学历和职业差异,但对于旅游结束后计算“碳排放”并补偿“碳排放”持观望态度;公众不愿意参与低碳旅游的原因多元化,多数人认为低碳旅游只是一个口号,降低了旅游过程的舒适性.(3)大部分公众能采取出行前制定周详的计划、主动关闭电视机和选择有机食品等低碳行为,但只有少数人自愿减少更换被单次数、接受循环使用的旅游包(帽)和自带个人卫生用品入住酒店等.基于上述状况,文中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低碳旅游的推广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以佛山南海区为例,采用遥感、土地利用调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多种数据,运用遥感影像人机交互解译、景观格局指数以及田野调查、案例分析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87年以来南海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对土地产权变革的响应。结果发现,南海区土地产权变化分为3个阶段:即土地有偿投包制阶段(1987-1992年)、土地股份合作制阶段(1993-2002年)和土地紧缩及“三旧”改造政策下的政府主导模式阶段(2003-2013年),这3个阶段土地产权的演化具有以土地的“所有”为中心向以“利用”为其中心转变的趋势,这是市场需求和资源利用高效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土地由资源转变为资产及资本的过程。南海区土地产权变化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具有较为显著的关联性及规律性。土地利用在不同时段变化的速度、强度和结构等对土地产权变化的响应明显,其空间格局也同样呈现“农用地集聚-乡村工业化破碎格局-集聚与破碎化共存”3个阶段性变化特征。南海区土地利用变化是众多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诱致机制、引导机制、引擎机制及调节机制。宏观上,土地股份制改革和分散的管理体系导致了土地利用的粗放扩张和破碎化格局;微观上,不同土地利用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土地收益分配方式及产权割裂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原因。未来经济转型与土地再开发过程中,如何针对土地产权变化新趋势,兼顾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是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空间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黄耀丽  聂磊  李凡 《热带地理》2003,23(4):376-379
专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为旅游者提供游览、鉴赏、购买产品和服务的经营企业,其本质属于文化产业,该类经济产业具有双重特征--文化是其属性,旅游是其功能.挖掘、整理、开发佛山丰富而零散的文化旅游资源,并使之进行产业化组合,建立大旅游产业结构体系,即可发挥其独特旅游吸引功能,又可成为诸多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环境管制影响下的佛山陶瓷产业区位变动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沈静  魏成 《地理学报》2012,67(4):467-478
环境管制已成为影响污染产业区位变动的一项因素.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多采用统计数据的模型分析方法,但对环境管制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程度却存在很多争论.本研究以广东佛山市陶瓷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分析方法,采用区位变动中的推拉模型,探讨环境管制在(产业) 迁出地对佛山陶瓷产业区位变动的推动机理,以及在(产业) 迁入地对佛山陶瓷产业区位选择的拉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① 环境管制是影响污染产业区位变化的重要因素,并且在迁出地和迁入地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迁出地环境管制将通过企业行为影响迁入地环境管制.② 探讨环境管制对企业区位变化的影响机制从政府和企业行为互动的角度具有很好的解释,而非仅考虑治污成本的影响.③ 在中国式地方分权的背景下环境管制成为地方政府调控本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但“污染避难所”假说是否成立仍然是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的元胞自动机城市扩展(RF-CA)模型。通过在多个决策树的生成过程中分别对训练样本集和分裂节点的候选空间变量引入随机因素,提取城市扩展元胞自动机的转换规则。该模型便于并行构建,能在运算量没有显著增加的前提下提高预测的精度,对城市扩展中存在的随机因素有较强的容忍度。RF-CA模型可进行袋外误差估计,以快速获取模型参数;也可度量空间变量重要性,解释各空间变量在城市扩展中的作用。将该模型应用于佛山市1988-2012年的城市扩展模拟中,结果表明,与常用的逻辑回归模型相比,RF-CA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分别能够提高1.7%和2.6%的精度,非常适用于复杂非线性特征的城市系统演变模型与扩展研究;通过对影响佛山市城市扩展的空间变量进行重要性度量,发现对佛山城市扩张模拟研究而言,距国道的距离与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具有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机器代人”影响下的劳动密集型城镇新增长动力,文章构建了“机器代人”背景下城镇新增长模式的分析框架,以珠三角城镇增长的代表性地区--佛山市顺德区为案例,重点从技术、产业、人口和空间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机器代人”的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的技术升级,企业和政府共同推动着地区技术升级路径从“二次创新”走向“一次创新”。技术升级对产业升级和人口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促使了家电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又带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削减了普通劳动力需求,催生新的就业机会,促使地区就业结构变化。产业升级和人口变化共同促进空间组织产生变化,创新要素在空间上扩散与集聚,区域形成“大集聚、小分散”的格局,边界地区成为区域新的增长核心。在“机器代人”影响下顺德区形成了技术、产业、人口和空间相互影响与促进的城镇新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