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气象科技》1973,(Z2)
引言我们在研究夏季亚洲100mb大陆高压活动规律与500mb副热带高压(包括西藏高压和太平洋高压)以及与川西暴雨、川东伏旱的关系时,发现在成都单站高空风时间剖面图上,每次平流层底部东风的下传,都与副热带环流形势的重大变化相联系。我们认为,这些现象可能是平流层底部和对流层高层大型流型改变的反映。1972年夏季,我国天气异常,四川也出现大范围干旱,就连以夏、秋雨著称的川西地区,也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伏秋连早现象,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这年盛夏,对流层中低层天气系统活动异常,而这种异常情况又与100mb大陆副高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作好夏季环流形势和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进一步开展对流层高层 相似文献
2.
夏季亚洲南部100毫巴流型的变化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的关系 总被引:60,自引:5,他引:60
通过对夏季亚洲南部100毫巴流型变化的研究,我们发现夏季我国西藏高原上空的反气旋是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势力最强并稳定的大气活动中心。这个高空反气旋绕着其平均位置来回振动。在振动过程中,亚洲南部的100毫巴流型发生调整,并表现成两类基本的流型,其中第一类流型表现反气旋偏离高原,这时候在高原东西两侧(50°E和110°)各有新的反气旋建立,而在高原上则是低气压区;第二类流型表现在反气旋重新返回高原上空。在这两类流型转变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在中国大陆上出现一次进退过程,而且每年我国长江流域梅雨期的结束也与上述第一类流型的建立有联系。其次,我们对中国大陆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过程与100毫巴流型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者关系甚密切。当100毫巴第一类流型出现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西伸。而在第二类流型出现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东南撤退。根据这些关系并结合我国预报员有关副热带高压进退的预报经验,我们提出有关副热带高压进退预报的几个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1979年7月23—26日南亚高压活动同我国降水天气之间的关系。发现:①主要降水区发生在南亚高压的中心和脊线附近,有随高脊北移而增强的趋势。②小—中雨区同300毫巴等压面上的上升气流区以及100毫巴等压面上的气流辐散区配合一致,而大—暴雨区则吻合较差。但大—暴雨区多在100毫巴散度梯度很大的地方发生。说明那里由于对流层上部有十分明显的非地转效应产生,有助于低层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这可能是产生大—暴雨天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普查1979年5—9月的历史天气图,从100毫巴流场型式发现南亚高压中心或脊线附近出现明显辐散区,当天到次日基本上都有大—暴雨。这个定性分析的特征,可以用来作短期内大—暴雨落区预报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100毫巴极涡和南亚高压的活动与东北区夏季低温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利用10O毫巴面资料,计算了位势距平场及纬向地转风速,讨论了极涡、南亚高压的活动与我国东北区夏季低温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东北区夏季异常低温的形成,是南亚高压弱、极地冷空气经常在中纬度活动的结果;2.冬季(11—2月)100毫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夏季的南亚高压有关系,他们的相关系数等于0.62;3.1—5月100毫巴面极涡的频数分布有三种类型:a.当极涡经常在极区活动时,则东北区夏季气温偏暖;b.当极涡持续偏心在欧亚大陆活动时,则东北区夏季气温偏冷;c.如果极涡的频数分布有两个高频数中心分别在欧亚及北美,则东北区夏季气温的偏暖或偏冷决定于南亚高压的偏高或偏低,他们彼此成正相关;4.东北区夏季气温与欧亚大陆冬季的雪盖面积和青藏高原的降雪量成反相关。 相似文献
5.
广西区气象局结构调整指导小组 《气象研究与应用》1992,(3)
根据国家气象局布置和要求,我区气象部门的结构调整,开拓服务、发展综合经营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不仅较好地促进广西经济发展,而且气象事业也得到了健康发展。对照1990年青岛全国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提出的结构调整三年目标任务,还存在着困难与差距。为此,必须认真学习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谈话 及时总结回顾,研究如何加大改革力度,抓住机遇,进一步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56—1982年北半球100毫巴和500毫巴月平均高度资料,计算分析了我国夏季降水与前期9月到同期8月二层高度场的相关关系,对比对流层中层和高层平均环流形势与我国天气的关系。分析表明,100毫巴和500毫巴月平均高度场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在时空分布上有着基本的共同性,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相关特点。这些分析结果,在长期天气预报工作中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夏季亚洲大陆上空大气环流的结构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作者分析了1951—55时期中850、700及500毫巴的7月平均气流场的构造,以及1956年7、8两月亚洲上空200毫巴平均等高线图.又作了1956年7、8两月东经75度、90度、105度和120度经线上平均风场和温度场的剖面.我们发现,在夏季有三种基本气流组成亚洲大陆上空三度空间的气流场:即,(1)中纬度的西风气流,(2)高空热带和副热带的东风气流,(3)位于高空热带和副热带东风气流下面的西南季风.此外,对于1956年从春季到夏季的过渡时期中,亚洲上空大气环流的转变,亦作了研究.我们发现,从春季到夏季的过渡时期中,亚洲上空的大气环流有着一个跳躍的转变.在这个时期中,喜马拉雅山南边的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向北撤退,在西藏高原的纬度上空,建立一个副热带高压脊线,并且在亚洲南部上空(北纬12度以南)建立一支高空东空急流.同时印度的西南季风和我国长江流域的梅雨时期开始出现.作者又发现,夏季在中国大陆上,雨带的北移和西风带北撤以及相应的西风带强度的削弱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西伯利亚高压对亚洲大陆的气候影响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6,他引:36
西伯利亚高压是冬季影响亚洲大陆地区的重要环流因子 ,本文用冬季 (1~ 3月 ) 70°~ 12 0°E ,40°~ 6 0°N区域平均海平面气压值代表其强度 ,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从 192 2年到 1970年代中期 ,西伯利亚高压略有增强趋势 ,但并不显著。但近 2 0多年来的显著减弱非常突出。用NCAR资料计算的线性趋势是 - 1.78hPa/ 10a(1976— 2 0 0 0年 ) ,用CRU气压资料计算的趋势是 - 2 .15hPa/ 10a(1976— 1995年 )。西伯利亚高压对中高纬亚洲大陆平均 (30°~ 140°E ,30°~ 70°N)温度和降水都有显著影响 ,与两个要素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 - 0 .5 8和 - 0 .44。如果同时考虑其他的影响因子 (如北极涛动、欧亚遥相关型等 ) ,72 %的温度变化及 2 6 %的降水变化能得到解释。其中北极涛动对亚洲大陆的温度贡献最高达到 30 % ,西伯利亚高压的贡献为 2 4%。而区域平均降水变化的 9.8%与西伯利亚高压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参考計算环流指数的方法,計算了亚洲地区(60—150°E)500毫巴多年月平均图上的緯向和經向环流指数,研究了它們随緯度变化的性貭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并与全北半球的环流指数相比較.在詳細地計算了亚洲中高緯度地区(60—150°E,45—65°N)逐候(或自然天气周期)的环流指数的基础上,討論了月平均环流指数的性貭、分布情况和季节变化的特征,統計分析了它們的某些天气气候規律。最后,分析了亚洲环流指数的多年变化及与我国天气的关系,指出它們具有长周期的振动,并与太阳活动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关于华南春季冷害的研究,过去多数是用对流层中下部资料进行的,本文试图探讨100毫巴环流特征与华南春季冷暖的关系。首先分析了华南春季特暖年与特冷年北半球100毫巴环流型的基本差异,并用5个特征量来概括这些差异。其次,分析了暖春年与冷春年环流差异的前期演变特征,发现夏季100毫巴南亚地区的高度及入秋后各月等压面下降的速度,大体上能指示次年春季华南冷暖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自然正交函数分解气象场的方法,对亚洲地区500毫巴候平均环流进行了天气统计学的分析研究,以期在此基础上,对五一十天的形势预报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和途径。分析计算表明,自然正交函数前五项有一定的天气学意义,尤其是前三项的天气学意义更明显,在所对应的时空尺度上,它们主要反映了长波系统的状况。对前五个特征向量场的时间系数演变进行分析以后发现,广大台站常用的45天,60天,90天,180天,300天的韵律关系,在这里有所反映,最后,用“分段方差迭代法”分析了时间系数序列,井进行了历史序列的拟合尝试,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2.
低纬度100毫巴流场的季节变化东半球比西半球明显。在东半球低纬度冬季为绕极西风,而到夏季为强东风气流,并在亚非高空产生强大的副热带大陆高压。流场变化过程与东亚季节转换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作者建议这种现象可称为“大型季风”。沿30°N波数为1的振幅与位相的变化可作为大型季风转换的一个表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科实资料对1979年5—8月青藏高原切变线进行分析后发现:高原切变线可以分别在东西风带分界的零线附近、西风带中和东风带中产生。由于大尺度环流背景的差异,相应地其热力结构、动力结构等也有显著的不同。依性质可区别为暖性、斜压性和冷性三类。其中冷性切变线的厚度可达到300毫巴以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亚欧500毫巴月平均环流的角度探讨鲁西南地区夏季早涝时期及其前期的环流特征,以便为旱涝的长期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根据可预报性原理和时空尺度理论,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小时间尺度的单点资料分析方法,对降水量进行了时间和空间的平均, 相似文献
15.
北半球100毫巴月平均图实质上是超长波(驻波)合成图,绝大部分纬圈的1、2波占绝对优势;100毫巴超长波随季节调整的范围是准常定的,而超长波在中高纬度调整的方向与中低纬相反;在中高纬与中低纬之间有一个狭窄的过渡带。沿纬圈的100毫巴位势高度廓线的季节变化与该纬圈近似的拔海高度廓线的配合很一致。 相似文献
16.
17.
贝加尔湖南侧大陆高压与东亚夏季风和中国夏季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500 hPa高度场资料,尝试对夏季亚洲中纬度出现的大陆高压(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0 a夏季大陆高压以维持日数在3 d及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大陆高压存在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其中在贝加尔湖南侧(35~55°N,90~105°E)区域的大陆高压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异常偏多,尤其在7和8月。这正与气候突变后我国北方干旱的频繁发生相对应,说明大陆高压的异常活动与中国的气候年代际异常有密切的关系。运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势函数、风场和我国160站月降水、气温资料,分析了贝加尔湖南侧大陆高压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我国夏季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陆高压正异常年,东亚Hadley环流偏强,导致贝加尔湖南侧发生异常偏强的下沉运动,在我国东部的低层存在北风异常;高低纬环流相互作用削弱了东亚夏季风,与其相联系的季风水汽输送减弱,造成我国夏季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水汽通量散度正异常,华北大部降水偏少,长江流域降水偏多,中国北方地区气温偏高。 相似文献
18.
100hPa南亚高压特征向量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关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对10°-40°N,60-130°E的区域内的1956-1984年4到8月的月平均100hPa位势高度进行了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分离出了主要四个特征向量场,它们分别表示了南亚高压的平均强度,南北摆动、东西振荡和脊线走向的主要特征,为进一步分析南亚高压及其活动特征提供了新参数。本文还分析了南亚高压的主要活动特征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及其活动特征对我国夏季降水具有重要影响,这与天气经验是一致的。它们与降水的相关关系也为长期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青藏高原加热场与青藏高压发展和维持的影响程度进行了一些阐述,着重分析青藏高原的热量变化以及热量传递的主要方式,并对青藏高原加热场与青藏高压位置对应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对于甘肃省河东伏秋干旱的问题,已有不少研究,但由于资料所限,或局限于500毫巴一层,或仅限于亚欧范围,以致对伏秋干旱的认识受到限制。本文利用北半球1956—1976年共21年100毫巴月平均高度和距平资料,对比分析了甘肃省河东伏秋干旱年与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