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本文以安徽省霍邱县彭店新农村示范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为例,通过露采坑回填、排水系统修筑等工程措施以及植被重建等生态措施治理后,不仅消除了矿区地质灾害隐患,恢复了土地利用类型,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还改善了矿区的地质环境,实现了废弃矿山与新农村建设点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从根本上解决废弃矿山对新农村建设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海英  顾尚义  吴志强 《贵州地质》2006,23(4):302-306,318
省矿业废弃地破坏和侵占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其生态恢复成为当前世界尤其是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废弃地的研究现状以及我国矿区废弃地复垦的紧迫性,同时总结了矿区废弃地的复垦技术以及复垦后的效果影响。  相似文献   

4.
孙廷仁 《探矿工程》2018,45(10):109-114
土地资源禀赋有限、土地供给紧张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引发了多种社会问题;废弃地生态系统结构被破坏,存在地质灾害隐患,亟待治理;废弃地分布零散、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利用过程中存在过多不必要的损耗,需要集约规划。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废弃石灰岩矿破损山体排险修复工程设计及建设光伏电站场地改造方式进行探讨,意在提出合理、实用的解决方案,为类似废弃地潜在利用价值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福建省南安市废弃矿山及周边环境进行野外实地调查,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成果为基础,根据矿山开发占地类型对废弃矿山土地进行分类。挖损的土地根据"木桶原理"判别出短板因子并建立评价模型,压占的土地根据周边环境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建则建"的原则再利用,分别评价南安市废弃矿山土地农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适宜方向。评价结果表明:南安市宜作为城镇建设的废弃矿山图斑有513处,可利用土地面积14.95 km2;宜作为农业发展的废弃矿山图斑有451处,可利用土地面积15.17 km2,后期可根据政府规划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6.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况顺达  杨胜元 《贵州地质》2006,23(4):296-301
本文论述了利用遥感技术开展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的方法与技术路线,对贵州全省因矿山开采而诱发或产生的矿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岩溶石漠化的加剧、水资源污染、地质灾害等各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遥感影像特征进行了总结。快速、准确、经济地摸清贵州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地质环境、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恢复与重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以宁波市镇海区废弃矿山治理和矿地利用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镇海区废弃矿山的类型、特征和存在问题。对规划治理的21处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方式和矿地综合利用方向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削坡、固坡、喷播、种植绿化等多种常用矿山治理技术方法,组合应用的生态环境治理方式和土地利用型、生态修复型、景观开发型和资源利用型矿地开发利用思路。通过可行性研究对治理可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预测,为宁波地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矿地综合利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矿山环境保护和矿业废弃地环境恢复整治示范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矿业经济发展由“资源开发”向“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转变,江苏省域内已涌现出一批矿业生态示范工程,并逐步建立了一批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园。关闭矿山废弃地的环境恢复整治示范工程也已初见成效,打造出景观再造、科普园区、应景改造、循环经济、工程整治、生态保护等环境恢复整治模式,显然对江苏生态省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和推进作用。本文力图对已有的典范进行归纳,总结出矿山环境保护和矿业废弃地恢复整治的示范模式,为江苏省今后矿山环境保护(整治)提供技术支撑,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贵州作为西南岩溶山区的中心,又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大省,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而矿山地质灾害首当其冲。本文以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在介绍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矿山资源利用现状和地质灾害类型进行了阐述,探索了生态治理的新模式,并进行了典型案例探讨。以期从“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的生态思维转变助推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矿区闭坑后,区域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以及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可能对环境影响较大。本文以徐州东部废弃矿井为 研究对象,在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集地下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的 水化学类型具有明显分带性,从西北向东南由HCO3·SO4-Ca型、SO4-Ca·Mg型向HCO3·SO4-Ca·Mg型、HCO3-Ca·Mg型依次 过渡。矿井关闭后,地下水位抬升,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改变,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相应有所变化。对研究区水化学特征的演 化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地下水受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影响,呈现出Ca2+、Mg2+、SO42-增大,Na+、K+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用下降曲线估算废弃矿井煤层气资源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废弃矿井的甲烷涌出速度对时间的曲线是一条双曲线,而通过对西安分院大量的煤层气钻孔煤心样的解吸数据的分析,发现甲烷的解吸速度与时间的曲线也是一条双曲线.用钻孔煤心现场解吸数据可以近似得到废弃矿井甲烷涌出速度对时间的下降曲线.对废弃矿井甲烷涌出速度对时间的曲线按时间积分到无穷大,可以得到计算时刻的废弃矿井资源量.  相似文献   

13.
长期的矿产资源开采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关闭/废弃矿井(山),包括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等。矿井关闭废弃后仍赋存着方方面面的可利用资源,除了伴生的各种矿产资源外,还拥有巨大的地下空间资源(采空区和巷道),特别是部分井下仍然有多种废弃物(设备、材料等)和空间设施可再利用。通过总结一些关闭/废弃矿井资源综合利用状况,研究其功能定位和综合利用战略,并提出将关闭/废弃矿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部署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马金城  昃庆民 《山东地质》2013,(10):119-121
废弃矿坑治理是落实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工作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青州市人民政府结合该市实际,认真落实节约集约和资源优先战略,在废弃矿坑治理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的新路子,为全市露天采矿权监管和低丘缓坡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综合运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贵州省九个地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贵州省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而,结合贵州省特殊省情——喀斯特石漠化的发育,建立了喀斯特石漠化与景观指数之间相关关系。所得基本结论为:(1)贵州省北部和西部地区景观破碎严重;南部和西南部斑块形状相对规则;东部和北部的景观连接度高;九个地区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均匀度基本相等,景观多样性较低,景观分布较均匀;东部和西部土地利用的空间镶嵌结构最复杂,稳定性最强;从南到北中部狭长的一条带上,土地利用的空间镶嵌结构最简单,稳定性最弱。(2)潜在以上石漠化与耕地景观形状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斑块数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375、0.5713和0.8676,说明耕地景观形状越简单、景观多样性越高、斑块数量越多,石漠化的分布就相应越广泛。  相似文献   

16.
广西阳朔思的村铅锌矿尾矿砂坝坍塌造成了大面积农田污染,已往报道多集中在金属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及大量固体废弃物堆砌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较少关注因尾矿砂坝坍塌所造成的这种土壤重金属特殊污染模式。本文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铅锌矿尾砂坝坍塌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玉米地、柑橘园、水稻田)造成的重金属(铅、锌、铜、镉)污染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碳氮比、pH值)的影响。CCA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污染以铅、锌、镉为主,铜次之,其中锌和镉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更明显,并且镉对水稻田产生的环境风险最高。此外,在土壤中尾矿砂分布不均的前提下,土地利用类型是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不同的重要驱动力,受土壤质地和矿砂性质的影响,重金属污染引起的酸化效应在供试土壤中不明显,使得CCA图中pH值所代表的点远离重金属箭头连线;阳离子交换量距重金属连线较近,受重金属影响明显并随重金属污染的加剧而减小;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速效养分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与施肥配比和农业管理密切相关;有机碳与重金属箭头连线分布象限相同且包裹于其中,与重金属质量分数呈正相关关系,相较于玉米地和柑橘园,水稻田中有机碳积累量更大,达到18.14 g/kg,可能因稻田中微生物的碳源代谢利用能力明显降低,土壤中有机碳的矿化分解受阻,导致水稻土中有机碳的积累。此外,尾矿砂作为土壤重金属的持续性释放源,尽管对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尤其是速效养分的影响并不明显,但能够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间接影响土壤碳循环。  相似文献   

17.
冉启洋  杨洪 《贵州地质》2010,27(1):54-58
通过对土地复垦方案采用的几种方法的比较及分析,选择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与移动角组合判别法的方法,圈定出矿山因开采易导致地表塌陷的区域,为矿山土地复垦方案中主要拟破坏土地的确定提供方便、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