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7 年中国近海海温和气温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 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较常年值偏高0.29~0.43 ℃,是自1960 年以来第三热的年份,仅次于2015 和2016 年,同时是没有厄尔尼诺事件影响的全球海洋最热年。1960-2017 年,中国近海年平均海表温度呈显著波动上升趋势,每十年升高0.16 ℃。2017 年中国近海年平均海表温度较常年值偏高0.64 ℃,是自1960 年以来的中国近海第二最热年份,仅次于1998 年。基于国家海洋局沿海海洋观测台站资料分析,1960-2017 年,中国沿海年平均海表温度以每十年0.15 ℃的速率上升(高于全球平均海表温度的升温速率每十年0.11 ℃)。2017 年中国沿海海表温度较常年值偏高0.8 ℃,是1960 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比2015 年所创的最高纪录高0.2 ℃。1965-2017 年,中国沿海年平均气温以每十年0.30 ℃的速率上升。2017年中国沿海气温较常年值偏高1.1 ℃,也是1965 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比2016 年高0.2 ℃。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美国政府气候数据中心的消息,2010年的6月份是全世界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6月,这也是连续第4个月全球陆地和海洋温度纪录被打破。目前,人们已经初步认定,2010年是1880年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根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说法,已经过去的这个6月是连续第304个平均全球陆地和地表温度高于20世纪的月份。上一个低于平均气温的月份是1985年的2月。  相似文献   

3.
末次冰期热带西太平洋海面温度的估算以及与太平洋暖涡的关系R.Thunell等西部赤道太平洋拥有一个温暖的表层水大暖涡,在全球海洋中其是具有最温暖海面温度(>29℃)的海区。通过海洋一大气的耦合暖涡中温暖的海水在调节全球气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用于本次研...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海洋上混合层温度方程的平流输运项中加入Stokes漂的影响,定量计算了波浪Sokes漂对混合层温度变化的贡献,即Stokes漂对SST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波浪Stokes漂的平流输运作用对混合层温度变化的贡献与平均流的贡献在量值上处于可比的量级,二者全球平均比值为23.43%,最大比值达到70%。而对于SST变化率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加入Stokes漂影响后,SST变化率的最大变化值达到0.989×10-6℃/s,SST变化率的全球平均变化值为0.077 8×10-6℃/s,与SST变化率全球平均量值0.516 2×10-6℃/s相比达到15.07%,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在对于海洋混合层温度计算过程中,考虑波浪Stokes漂的作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德雷克海峡上层海洋温度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验模分解方法分析了德雷克海峡上层海洋温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德雷克海峡上层海洋平均温度在1976-1986年以平均每年0.124 ℃的速度下降,而在1987-1998年以每年0.144 ℃的速度上升.与南方涛动指数的年代际时间尺度分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海面气压场的变化对德雷克海峡上层海洋温度的年代际变化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武昌  赵苑  董逸  赵丽  李海波  肖天 《海洋科学》2018,42(10):137-145
生态学代谢理论(metabolic theory of ecology, MTE)指的是生物的代谢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生物个体大小(即生物量)的增加而异速增长。根据MTE理论可预测异养过程与自养过程对温度的反应不同,低温对异养代谢的抑制要明显;而随着温度升高,异养代谢升高的速度比自养代谢升高的速度要快。MTE理论可以对海洋浮游微食物网生物的代谢研究进行理论指导,用于解释一些低温造成的海洋浮游生态学现象,以及预测全球变暖的影响。多年来人们一直根据MTE理论开展理论分析和实验检验,发现低温会抑制细菌和微型浮游动物的生长,并可以降低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春季高纬度海区的海水温度会抑制细菌的生长,而浮游植物则几乎不受影响,从而造成春季水华发生。温度和底物浓度是冷海(水温≤4℃)细菌生长率低的原因,但在永冷海(周年温度≤4℃的海区,包括极地海区和深海的大部分)中究竟是低温还是底物浓度限制了细菌的生长率仍被争论。全球变暖的预测认为本世纪海洋表层温度会升高2~6℃。根据MTE理论,温度升高对自养和异养过程的影响不同,围隔实验证明全球变暖将导致水华与细菌、水华与微型浮游动物的时滞变小,促进微型浮游动物对细菌和浮游植物的摄食,改变有机物质自养生产和异养消耗之间的平衡,使更多的物质和能量进入呼吸作用,使得生态系统变得更加异养。但在温度升高对海洋细菌生长效率和细菌生物量变化的研究方面,MTE理论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检验。  相似文献   

7.
通过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ST)产品已经成为海洋和大气研究中的重要数据源,我国海洋水色遥感卫星(HY1C和HY1D)的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COCTS)具有两个热红外通道,可反演全球SST遥感产品。对比Terra和Aqua卫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SST产品,分析COCTS海表温度产品对MODIS相应产品的可替代性。比较了两种卫星的全球SST单日和月平均融合产品的图像空间结构,分析了匹配像元SST值的离散度,统计了HY1C/1D的误差结果,讨论了HY1C与HY1D产品的一致性、不同质量控制方案对SST产品影响以及遥感产品质量对昼夜SST变化研究影响等问题。结果表明,以2020年6月SST(Terra)为真值,HY1C白天SST的单日全球遥感产品的平均偏差、绝对偏差、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分别为0.04℃、0.60℃、0.78℃和0.98,夜晚SST的单日全球遥感产品的平均偏差、绝对偏差、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78℃、0.95℃和0.86。以2020年6月SST(Aqua)为真值,HY1D白天SST的单日全球遥感产品的平均偏差、绝对偏差、均方根误差和相...  相似文献   

8.
最近许多国家的学者致力研究了形成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这个过程形成的原因是地球上在碳的长期作用下,人类不断活动的结果。但直到现在,科学家们对许多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根据预测到2020年,大气中的CO_2浓度将要加倍。学者们认为,在中纬度上产生飓风也与温室效应气候的变暖有关。美国的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将要变暖,首先引起海水温度的变化。在1989年12月旧金山召开的地理学学术讨论会上,学者们认为:由于温室效应到2052年海平面可能提高0.3~0.7m。全球大气平均温度将提高3~5℃。 HOAA在80年代完成的海洋遥测资料证明:每年温度平均提高0.1℃,而海平面平均提高  相似文献   

9.
利用来自NCDC(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的温度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功率谱分析方法、MK(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了近百余年来(1891—2011年)全球温度偏差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891—2011年期间,全球温度偏差整体上以0.0068℃/a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该递增趋势在各个季节都有显著体现,其中逐1月(0.0072℃/a)、逐4月(0.0072℃/a)温度偏差的递增趋势稍强于逐年递增趋势,逐7月(0.0064℃/a)、逐10月(0.0061℃/a)温度偏差的递增趋势略弱于逐年递增趋势。(2)近百余年来,全球气温偏差主要存在两次较为显著的递增阶段:1910—1944年、1981—2011年。(3)近百余年期间,全球温度偏差存在显著的2a,2.4~2.5a,2.85~6.15a,8.9a的变化周期,以及80a左右的长周期震荡。(4)近百余年期间,全球温度偏差无显著突变,MK检验发现:1911—2011年,全球温度偏差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递增趋势,也与全球变暖大背景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高精度CTD剖面仪温度传感器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高精度CTD剖面仪是国家863任务中818项目02专题的一个核心,温度的高精度测量传感器是其中重要参数。本文通过该传感器的研究,报告了我们研究的基本方案和方法,给出了目前达到的水平,本传感器具有体积小,精度高,优于0.003℃,可以达到0.001℃,响应时间快,时间 常数为70ms,耐压40MPa,能在3000m深度内正常工作,适用于深海温度场结构研究,海洋微结构研究,也可用于海气交换测量的研究,全球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流,生态,渔业水产等诸多领域的高科技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1.
温度、盐度、光照强度和pH对海洋原甲藻增长的效应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采用微量移液稀释法对海洋原甲藻进行无菌培养,以研究温度、盐度、光照强度和pH对海洋原甲藻增长的效应。结果表明,海洋原甲藻最大增殖速率发生在温度为(25±1)℃、盐度为31、光照强度为3000lx、pH为8.0的环境条件下。海洋原甲藻在温度18—28℃、盐度为25—34、光照强度为1000—6500lx、pH为7.5—8.3范围内适宜生长。这一结果与观测到的海洋原甲藻赤潮发生时环境条件相近,其中温度的效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不同温度条件下无机碳浓度增高对石莼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在不同光温条件下石莼(Ulva lactuca)光合作用对无机碳的需求,于1999年6-7月,在提高海水无机碳浓度(8.8mol/L)的条件下,对石莼光合作用的光温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机碳浓度增高对石莼光合作用的影响对温度有依赖性。增加无机碳浓度,在30℃较高温度下,显著地提高了光饱和光合速率,而在10℃较低温度下,其影响不明显,在温度20-30℃范围内时,无机碳浓度增高使光合速率的温度系数增加,而在温度10-20℃范围内时则没有影响,较高的光温度条件使石莼光合作用对无机碳的需求增加。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群具有远见卓识的海洋科学家订立了共同的目标,经过积极争取和周密筹备,1979年7月29日,中国海洋学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大连召开,中国海洋学会肩负着“弘扬海洋文化、普及海洋知识、推进海洋事业”的使命诞生了。在建国60周年的今天,中国海洋学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这是一部崭新而又厚重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正值“98国际海洋年”十周年,为了更好地引导全民参与,做到通过连续、大规模、多角度的宣传。深刻挖掘海洋文化,促进全社会认识海洋、关注海洋、善待海洋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从2008年开始,国家海洋局将每年的7月18日定为“全国海洋宣传日”。而在首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中国海洋学会也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成功组织各“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海洋科普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15.
对基于POMgcs海洋模式建立中国海及邻近海域三维温盐流数值预报系统的海面温度产品,进行检验分析。利用2011年预报的月平均海面温度数据同卫星观测的月平均海面温度资料相比较,发现三维温盐流数值预报系统预报偏高。此外,分别利用2011年GTS海洋观测海面温度数据和2012年2、3、4月份卫星融合海面温度数据,与该系统海面温度预报逐日产品进行检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预报精度随着预报时效逐渐降低;预报海面温度高于观测值1℃~2℃。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化影响下青岛海岸带地理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全球变化的影响下,近50多年来青岛海岸带地区的地理环境要素发生了许多超常的变化。其中,年平均气温1991-2002年比20世纪50年代上升了0.94℃,同期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上升了2.18℃,≥10℃的天数由每年207.6d增至218.5d,近海年平均海水温度在20世纪60年代为13.45℃,而1991-2002年为14.20℃,上升了0.75℃。海岸沙滩侵蚀加剧,20世纪90年代以来灵山湾每年蚀退达7m;胶州湾面积由1952年的559km。缩减为2002年的382km^2;滨海漏湖湿地几乎全部消失。由于海岸带气候和水温的变暖使研究区动植物群落发生变化,如茶树从南方引中成功并形成产业,一些本来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越冬的鸟类(如大天鹅)已迁至山东半岛越冬;某些生活在温暖海洋中的海洋动物也频现青岛。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利用共轭方程研究海洋对于局域大气平均气温的作用的方法。在现今海洋基本动力方程基础上导出了球坐标系下的海水温度共辊方程。分析了海水共轭温度的意义,其量值(或垂直梯度量值)表征了不同区域海洋对于局域气温的相应贡献,它在全球海洋中的分布对于局域气候形成与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98年1月发布的通告指出,1997年气温记录是本世纪最高的一年。研究结果显示,关于全球气温变化的结果显示,关于全球气温变化的结论依不同地区和检测方法而有所不同。该管理局科学家提出,他们的结论的依据是陆上温度检测结果,数据所反映的升温趋势可以部分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专家还指出,温度变化不能只归因于任何一种原因,如厄尔尼诺,人类活动,或其它因素。在1998年1月8日的记者招待会上,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气候数据中心的资深科学家T.Karl提出,过去几十年中,全球气温在逐渐上升。1997年,这…  相似文献   

19.
温度和活动对仔鲱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93年春在苏格兰采用微电量测氧仪测定大西洋鲱仔鱼在封闭式呼吸器内的耗氧量,并以其作代谢率,通过红外光源录象系统同步纪录仔鲱的游泳活动,从而首次实现仔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代谢与活动的相关。同时,还分别测定仔鲱在浅麻醉(静止)和黑暗状态下的耗氧量,仔鲱的实验和饲养温度一致,分为7.3,11.0和12.9℃3个组别。结果表明,仔鲱在常规,静止和黑暗条件下的耗氧量均与体重显著相关,且随温度而提高。仔鲱  相似文献   

20.
亚丁湾海域是印度洋西部一个重要海洋运输通道,其海水性质变化多样,海水运动复杂,对航海等起着重要作用。利用了海浪-环流耦合模式建立的全球大洋环流预报系统2008年的预报结果,结合实时/准实时的Argo观测资料,针对亚丁湾海域进行了模拟与观测的对比研究。对比分析包括:不同季节代表月份的预报结果与Argo剖面的比较、预报结果与全年Argo观测温度误差的统计分析等。比较表明:该预报结果与Argo观测剖面吻合较好,温度预报在整体上具有较小的误差,在100 m以深的海洋下层有75%的温度误差分布在±1℃范围内,而100m以浅的海洋上层的温度误差在该范围占67%。比较结果也显示预报的上层混合作用仍略偏弱,剖面中的逆温现象没有在预报中反映出来等,其机制有待深入研究,可能受分辨率低的限制。这些结果为将来在该海域建立高分辨率的海洋环流预报系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