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花岗岩类中钾长石巨晶成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钾长石巨晶成因认识的发展历程:梳理了钾长石巨晶的各种地质特征,讨论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若干争论,特别是两种针锋相对的模型;指出钾长石在成核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包括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强调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外部热源(基性端员或新侵位的岩浆)、结晶潜热和差应力对流等所供给的热源可使钾长石的近于固相线附近维持较长的时间。最后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花岗岩类岩石中的钾长石巨晶,有的认为是斑晶,有的认为是变斑晶。本文通过对北京周口店岩体中钾长石巨晶的野外产状、显微结构、矿物化学等特征研究,证明巨晶是在岩浆结晶作用的早—中期阶段,直接从不饱和水的熔体中生长而成的斑晶。钾长石巨晶多见于较贫钾长石组分的花岗岩类岩石(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中,其原因可能是,与花岗岩和白岗岩岩浆相比,这种成分的岩浆温度较高,粘度较小,组分扩散较快,钾长石的成核速率较小,而生长速度较大。周口店岩体中钾长石巨晶的大小和含量的变异,可能主要受冷凝梯度dT/dt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4.
花岗岩中的钾长石巨晶:以南岭佛冈花岗质杂岩体中微斜长石巨晶为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野外地质观察和岩石显微结构研究表明,佛冈花岗质杂岩体中微斜长石巨晶是岩浆结晶的产物,不是交代斑晶,也不是变斑晶,它们与基质中的微斜长石构成双峰式粒径,反映了岩浆的两阶段结晶历史,由于微斜长石是钾长石的低温变体,因此一种可能的机制是佛冈花岗质杂岩岩浆在侵位和基本固结后,冷却缓慢,使早结晶的正长石转变为微斜长石,此外,在新近的研究中,还发现了罕见的,但在佛冈花岗杂岩体中为数不少的“十字”贯穿式双晶微斜长石,以及微斜长石巨晶的“环斑”和“珠边”结构。 相似文献
5.
6.
钾长石和斜长石是花岗岩中最主要的造岩矿物,约占岩石中矿物总含量的65%。研究稀有元素在二类长石里的数量分配,是探讨稀有元素存在形式、富集规律、稀有元素与主要造岩元素的相互关系以及稀有元素矿物成因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地球化学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为了获得纯钾长石和纯斜长石,以往地质工作人员主要寻找岩石中长石斑晶,然后利用钻头和小铁锤逐粒雕取;或用氢氟酸-玫棕试剂染色法把染有红色的钾长石和未染色的斜长石在双目镜下用手工分别挑选。显而易见,用这两种方法每完成一个样品必将花费很多时间,在缺少大斑晶和需要较多数量长石单矿物的情况下,往往会迫使此项研究工作陷于停顿。为了探索长石分选法,作者先后作了优先浮选、静电选、重液分离三个项目的条件实验。鉴于钾长石-斜长石的比重、可浮性、导磁率、导电率都极其相近,是选矿学上较难分选的矿物之一,因此最初的实验都告失败。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中元古代花岗岩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海南岛中元古代花岗岩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花岗冈长岩等岩石组成,构成一个明显的 自花岗岩向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的岩浆演化系列及钙碱性演化趋势。该岩体为一套板块碰撞 后隆起期原地一半原地过铝质花岗岩。是板块碰撞引起的地壳增厚升温和随之的玄武岩浆底侵加 热联合作用下,主要由抱板群变质沉积岩及斜长角闪片麻岩部分融熔、并在幔源物质的参与下形 成的,所形成的花岗质岩浆在“走滑扩容泵吸”机制驱动下沿戈枕剪切带上升、固结就位,因而具壳 幔二元混合成因特点。化学成分以高 SiO2、K2O、Rb、Ba、Ta、Ce和贫P、Ti、Zr、Sr、Fe2O3+FeO、 MgO、CaO为特征;元素比值Zr/Nb、La/Nb、Ba/Nb、Rb/Nb、K/Nb、Ba/La及Cr、Co、Ni、V均接近 大陆中下地壳成分,Rb、Sr、Ba、Ta、Zr及比值K/Sr、Rb/Sr石r/Ba变化范围小,反映岩浆源区成分 或熔融方式上的一致性;轻重稀土较强分馏,负铕异常明显,稀土配分模式总体相似,呈左高右低 型,和抱板群变质沉积岩稀上元素组成基本一致;εNd(t)值普遍高于抱板群地层,(87Sr/86Sr)i值变化 大,暗示幔源参与信息。结合抱板群变基性火山岩的 相似文献
8.
小寺沟花岗岩体中钾长石结构状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合印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5,18(4):310-314
本文以X光衍射方法测定数值为依据,结合野外宏观现象,对小寺沟花岗斑岩体中的钾长石化有序度、结构参数、分子含量及其保留结构状态的最低温度等方面进行成因研究,为揭示该区成岩成矿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沙县琅口钾长石矿是近年来福建省发现的巨斑状中粗粒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风化型钾长石矿床.矿体赋存于巨斑状中粗粒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弱风化带中.通过野外工作,总结钾长石矿床的赋存规律和空间分布,并对矿区地质特征、成矿作用及成因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安徽太平——黄山多成因复式花岗岩基中钾长石的成分和结构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钾长石的X射线衍射图上,运用电子计算机可进行晶包参数的计算,晶胞参数的变化可以用来估计长石结构中Al/Si有序分布。测定结果表明,在组成太平—黄山多成因复式花岗岩基的两个岩体中,钾长石的成分和结构态具明显的差异。差异表明,太平与黄山岩体属于同成因。 相似文献
11.
12.
辉石巨晶中的硫化物及其成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我国一些地区玄武岩辉石巨晶中的硫化物球泡(0.02-0.05mm)呈点阵式、散布式、定向带状或微裂隙羽状分布。硫化矿物组合是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其中以磁黄铁矿为主(~90%)。根据硫化物的规则排布以及高温矿物组合推测点阵式、散布式硫化物形成于地幔。是由溶解了~1%S的硅酸盐熔体在减压上升过程中析出过饱和的硫所致。 相似文献
13.
14.
15.
对大兴安岭中南段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做了成分、物性、光性的测定,并系统研究了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差热等特征。结果发现,随成分变化,黑云母的物性、光性及各类谱学特点均呈规律性变化。同时根据黑云母的成分等得出了花岗岩的形成条件及其与成矿关系。结合各类谱学特点对花岗岩的演化规律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花岗岩类岩石分布广泛,出露面积达86×10^4km^2,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9%。花岗岩的活动时代漫长,从太古宙直到新生代呈多幕式展现。其中以中生代花岗岩的出露面积最大,古生代的次之。从太古宙至晚古生代的花岗岩在昆仑-秦岭一线以北的中国北部最为广布,中生代的花岗岩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以东的中国东部和西南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最为发育,新生代花岗岩仅分布于西藏、滇西地区。本文概略地介绍了中国不同时代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状况,并讨论了中国花岗岩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山东昌乐新生代玄武岩中发育大量长石、辉石和刚玉巨晶。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辉石和刚玉上,而长石巨晶的来源仍存在争议。本文对新生代玄武岩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长石巨晶矿物特征、包裹体成分和原位主微量元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长石巨晶主要存在于K2O和Na2O含量较高、SiO2含量较低的碧玄岩中。背散射图像下长石巨晶无环带,存在长石、辉石微晶及玻璃质组成的反应边。巨晶原位主量元素分析表明:长石为歪长石,An值为4.76%~5.62%,Ab值为49.81%~71.89%,巨晶核部Mg、Fe、Na、Al、K等元素及An、Ab的含量处于小范围内的无序波动状态,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可能为地幔环境下结晶的高温无序矿物;长石巨晶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δEu=12.37~26.22),Sm、Nd、Gd相对亏损,核部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1.98×10-6~2.46×10-6,LREE/HREE=21.71~76.51,(La/Yb)N为18.14~36.70,长石巨晶与碧玄岩的稀土元素总量比值在0.006~0.015之间,暗示两者无演化联系。综合歪长石巨晶以及寄主岩浆的成因特征,本文认为歪长石巨晶结晶于含有洋壳俯冲流体组分的地幔环境,后期被来源于软流圈地幔的玄武质岩浆捕获,带出地表。 相似文献
18.
巨晶锆石由于稳定性强,能够很好地保存其形成时的标型和化学特征而成为最重要的矿物地球化学探针之一。本文在通过对冀东马兰峪腰岭子花岗闪长岩中锆石矿物进行阴极射线致发光(CL)图像分析、晶体形态学统计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测试工作,解析了马兰峪金矿花岗闪长岩中巨晶锆石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并依据Pupin等(1980)提出的锆石类型分类的主型和亚型及其地质温度表,研究结果表明:巨晶锆石的形成温度650~850℃,巨晶锆石的LA-ICP-MS分析显示Ce正异常和不明显Eu的负异常,并且富集重稀土元素;巨晶锆石可能与区内峪耳崖式金矿存在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9.
在下扬子地区石炭系黄龙组中部,普遍发育着一套团块状巨晶灰岩,夏邦栋(1959)在研究宁镇山脉地质时,将其视为底砾岩。由于石炭系是长江中下游铁、铜等金属矿床的主要控矿层位和苏、浙、皖三省寻找油气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东部若干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中长石巨晶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汇集了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76个长石巨晶的化学成分,并与53个国外长石巨品进行了对比。文中对长石巨晶的产状、物理性质、矿物化学及微量元素进行了研究,并对国际上关于长石巨晶五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作者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