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原理复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冯锐  武玉霞 《中国地震》2003,19(4):358-376
候风地动仪复原研究的分歧源于工作原理不清,影响到外形复原的合理性和对地动仪科学地位的公正评价。针对百年来悬垂摆和直立杆这两种基本原理的猜测,作者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出发,对验震器的特点、《后汉书》的记载、都柱结构与运动、陇西历史地震、洛阳的烈度以及洛阳地震台的现代地震记录图等进行了研究。认为候风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悬垂摆,触发地动仪运动的是瑞利面波,共振起到放大作用。长期流行的直立杆原理(曾一度被误称为“倒立摆”)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张玉君 《地球物理学报》1990,33(04):463-467,497-498
本文介绍一种独特的航放数据图象复原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技术关键是:提出航放数据图象复原原理和理论基础;建立航放数据图象复原处理流程;制定重建数据网格文件的途径;进行航放数据图象复原效果及误差评价.  相似文献   

3.
张玉君 《地球物理学报》1990,33(4):463-467,T002
本文介绍一种独特的航放数据图象复原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技术关键是:提出航放数据图象复原原理和理论基础;建立航放数据图象复原处理流程;制定重建数据网格文件的途径;进行航放数据图象复原效果及误差评价.  相似文献   

4.
张衡地动仪的外形需要重新复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最流行的王振铎1951年复原的地动仪模型,不仅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不对,其外形也是错误的。这个外形既不符合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也不符合考古发现的汉代文物,更被灵台遗址的考古发掘结果所否定。因此,不能继续用这个模型的外形再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重新复原已是不可阻档的历史潮流。坚持不改,拖延下去,会有损于中国古代文化乃至今天中国的形象。在重新复原时,对于模型的整体外形、蟾蜍、龙以及其他装饰的处理问题,提出了应该遵循的3个原则。  相似文献   

5.
张衡候风地动仪原理复原方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有关记载,明确提出张衡候风地动仪所具有的各项性能及原理复原的目标及方案。按本文提出的原理复原方案,地动仪能够接受地震波中的"首波",并可以此来确定地震的大致方位,在首波较弱,不足以报警时,则利用它来抑制后续横波,使横波不干扰方位角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张衡候风地动仪原理复原方案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有关记载,明确提出张衡候风地动仪所具有的各项性能及原理复原的目标及方案。按本文提出的原理复原方案,地动仪能够接受地震波中的“首波”,并可以此来确定地震的大致方位,在首波较弱,不足以报警时,则利用它来抑制后续横波,使横波不干扰方位角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数字地震数据的处理研究—真实地面运动的复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讨论了在频域中真实地面运动的复原问题,借助于一个稳定的六阶带通滤波器可使地震仪反演系统趋于稳定,最后由关分方程递归求出真实地动位移,结果表明,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仪器其原始响应不同,但由其复原的真实地面运动结果却有相当好的一致性。这证明了所采用的复原方法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8.
在频率域内恢复地面运动时,有可能产生包含虚假低频成份的不正确结果.为了检验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记录在频率域内复原效果.本文介绍了根据现代控制论原理所建立起来的数字模型,并描述了频率域复原方法的改进.本文所给出的例子表明.所提出的改进措施确实改善了真实地面运动的估计.  相似文献   

9.
李鸿吉 《地震学报》1992,14(1):90-99
在频率域内恢复地面运动时,有可能产生包含虚假低频成份的不正确结果.为了检验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记录在频率域内复原效果.本文介绍了根据现代控制论原理所建立起来的数字模型,并描述了频率域复原方法的改进.本文所给出的例子表明.所提出的改进措施确实改善了真实地面运动的估计.  相似文献   

10.
鉴于张衡地动仪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各国学者开展了复原研究,但复原模型一直处于绘制图样和展品阶段。近几十年,中国学术界在有关的史料、考古和历史地震学研究中都取得了新进展,为建立新的复原模型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新的模型不仅更加符合史料,而且首次具有了验震功能。本文将从科学思路、结构复原、造型复原和科学检验四方面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1.
用γ射线-CT机对恐龙蛋作三维成像复原恐龙胚胎骨骼形态获得成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赵永界研究员等与郑州大学物理系鲁祖惠教授等合作,用ICT-B01型Y射线一CT机对恐龙蛋作三维成像复原恐龙胚胎形态成功,已摄出在未孵化出的恐龙蛋中,小恐龙的三维胚胎图像...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扩展网络反演滤波方法的原理、计算处理过程及其发展,和该方法在鲜水河断裂带的初步实验情况.利用鲜水河断裂带的GPS等大地测昔台站的真实点位,经简化的断层几何模型和人为设定的断层滑移对该方法进行了应用实验.实验得到的经反演复原的断层滑移和滑移速率与相应的实际值的残差平方和分别为0.13和0.18.该方法能很好地分解出各台站南断层活动所引起的位移变化,反演复原的断层滑移与给定的断层滑移较符合.随着测量资料时空密度的增加,此方法有望用于鲜水河断裂带实际大地测量资料的研究工作中.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全变分原理的多震源混合数据直接偏移方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震源混合地震采集技术,即将多个震源以一定编码方式连续地激发,得到多炮混合的地震数据.该技术能减少地震采集时间,节约采集成本,但是混合数据的直接偏移会在成像剖面中引入严重的串扰噪声,影响成像效果.从数学上看,地震成像属于典型的数学物理反问题,可以采用线性反演方法求解一个正则化约束的最小二乘(LS)优化问题,获得更高质量的成像结果.全变分(TV)正则化方法是图像去噪和复原领域中广泛应用的热点技术,其能在去除噪声的过程中保留图像的边缘信息和不连续性.在对TV图像去噪复原方法原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多震源混合数据直接偏移成像问题转换成图像复原的极小化能量泛函问题,用TV正则化代替传统最小二乘偏移(LSM)中的L2范数正则化,提出基于全变分原理的混合数据直接偏移方法.该方法使用基于梯度的快速迭代收缩阈值与快速梯度投影组合算法——FISTA/FGP求解最优化问题,能有效压制串扰噪声,增强同相轴连续性,提高成像分辨率.理论模型测试结果表明:将本方法应用于混合数据,无论是去噪效果还是成像精度都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4.
张衡在公元132年创制的地动仪是人类在地震学的首创仪器,复原工作被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大众所重视.中国历史博物馆1951年展出的王振铎地动仪复原模型,其原理因袭了日本萩原尊礼1937年的直立杆推测,外形参照了服部一三1875年的部分设计.该模型曾赠送给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至今与美国赠送的月球石头并列展示在日内瓦,地位很高.但随着国内外的广泛知晓,模型复原中的偏谬日渐突出.问题不仅在于模型没有做过理论计算和仪器鉴定,而且50多年间国内没有一件(包括模型原件)验震的实例,加之日本在1939年的地震观测中得到了否定的结论.国际上对该模型的公开否定和批评已经见诸于正式的学术刊物和专著中,少数学者误以为这是中国研究的定论结果,继而认为地动仪不属于真正的科学,失传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达到科学的要求,甚至认为中国人把张衡地动仪视为"国宝",更多地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想往,而不是代表一个完满的现实,还出现了完全否定张衡地动仪在科学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相位复原问题是指在只有强度可以测量的情况下,从强度数据中提取出物体的相位信息。相位复原是同轴法X射线相衬成像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采用误差递减法,通过限制物体的空间大小,结合测量到的强度数据,在物体的空域和频域都进行约束。通过反复迭代,进行带宽外推,最终实现物面和像面的相位复原。仿真实验证明了此迭代算法的收敛性,并且以塑料管为样品,在上海光源采集到同轴法X射线相衬成像的实验数据,对上述算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地震定位的三条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明了在横向均匀、径向分层的球对称地球模型内进行地震定位的三条原理:(1)不需用走时表就可以测定出地震震中;(2)震源深度残差在某个震中距处改变符号,该震中距是震源深度的函数,但与距离残差无关;(3)在地球表面两个随机点之间的距离△以sir△分布。原理(1)意味着在没有同时求出震源深度和发震时刻的情况下也能测定震中。原理(2)指出从来不应该用4个震源参数联合回归法求解震源深度。在使用标准的最小二乘法时,为何读晚了的到时数据常常比精确读数起的作用大,原理(3)对此提出了一种可能解释。这些原理一起说明了地震定位的问题是个病态问题。只有用先验知识(如走时表)来约束容许解的范围使问题不再病态,联合最小二乘回归法才能求得震源的真实位置。但如果走时表是由震源位置解导出的,则定位误差和走时表误差会互有影响,不能去除问题的局部极小值对应的解。古登堡曾想通过假设残差是非负矢量来校正方位集中引起的残差。  相似文献   

17.
叙述地质学方法的概念和原理,回顾了80年来的经历,指出了地质学方法的潜力和优点,并进一步讨论了影响地质学方法发展的三个问题,最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贵州马鞍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上、下文化层出土了大量动物碎骨.利用动物考古的量化单元对两个文化层动物骨骼组合的种属丰度和骨骼单元分布进行了量化,并观察、分析了骨骼表面痕迹的出现情况,复原了上、下文化层沉积时期马鞍山遗址远古人类的狩猎和处置猎物的行为,发现早晚两期的远古人类除了对猎物的选择有所不同,在搬运、处理和消费猎物的行为上也存在着不同,总体上讲,晚期远古人类比早期远古人类对猎物资源开发得更彻底.通过对动物群组成、年代、环境和文化遗物的综合分析,推测环境变化、人群迁移或者人口的激增可能是导致上述不同产生的原因.这一研究通过动物考古学方法复原了马鞍山遗址远古人类的猎食行为及其变化情况,为探讨中国晚更新世末人类的生存行为和演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和数据.  相似文献   

19.
韩松 《地球》2012,(11):74-75
作为国家级的地学类博物馆,近十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古昆虫学研究、木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学等三个研究方向,发现了中国石炭纪个体最大的昆虫化石,首次发现许多化石木科,在宁夏、甘肃、河南、山东等地的古脊椎动物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首先在古昆虫学研究方面,开展了石炭纪蜻蜓目和蜚蠊目昆虫化石的研究,发现了(复原后翅展可达40cm)和最早的蜚蠊化石,对有翅昆  相似文献   

20.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李东升  黄冰树 《地震》1995,(4):379-390
文概述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和算法,利用1985-1992年全国年度趋势会商报告的资料来训练的检验神经网络。结果表明,网络经训练后具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在地震预报中有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应用的价值。最后讨论了神经网络中几个重要参数的取值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