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省第四纪地层的划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雨灼 《福建地质》1990,9(4):289-306
福建省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主要以沉积相和沉积旋回为基础,结合有孔虫、介形虫以及硅藻等指相化石分析、同位素和热释光测年、孢粉分析、古地磁测定等工作进行的。福建省第四纪地层划分的结果及其时间界限如下表所示。  相似文献   

2.
根据笔者在沂沭河中下游地区(临沂—宿迁一带)第四纪地层中所发现的有孔虫、海相介形虫组合及室内外所获其他有关资料,初步确定了区内第四系的海相层及其时代归属。  相似文献   

3.
田国强  王强  刘萪 《地球学报》1991,12(3):79-84
本文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7个钻孔的介形虫化石群古生态的研究成果,并参考有关资料,讨论了该区第四纪海相介形虫的时、空分布及其古环境。文中指出,海相介形虫的分布与该区第四纪海侵层有关,它在距今约0.30Ma形成的海侵层中富集,上述结论与对中国东部沿海平原海平面研究所取得的认识(第四纪高海面仅在0.30Ma以来才表现明显)相一致。该区介形虫化石群的成分较渤海西岸稍多,可能与该地区易受外海影响有关;而它又比广东、福建、香港的化石群简单,这可能是气候、水温差异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根据在西藏南部吉隆盆地新近纪地层沃马组中获得丰富的介形类化石, 鉴定识别出介形虫9属37种, 其中8个未定种, 根据介形虫动物群在地层剖面上的分布规律, 建立了2个介形虫组合带, 自下而上为: Ilyocypris pentanoda-Qaidamothere vena组合带和Leucocythere mirabilis-Leucocytherella组合带.通过对研究区介形虫组合带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同层位的介形虫组合对比, 将沃马组的时代厘定为中新世晚期—早更新世.   相似文献   

5.
西宁、民和盆地位于青海东部、甘肃兰州西部,是祁连褶皱东端南侧的山前坳陷盆地,侏罗纪——第三纪陆相地层发育良好。本文是作者近十年来系统研究该区中侏罗世——第三纪地层及介形虫、轮藻化石的成果。文章对西宁、民和盆地中侏罗世——第三纪地层作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化石组合特征及相关地层的时代,对地层中所含的介形虫、轮藻化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定和描述,共得介形虫化石39属、214种,其中包括2个新属、106个新种;轮藻31属、133种,其中包括1个新科、3个新属、66个新种。  相似文献   

6.
我国东部第四纪的海陆过渡相地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期间我国海区的海面升降,以及东部沿海第四纪海侵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引起地质工作者的广泛注意。有孔虫、介形虫、孢粉等微体化石的运用,在海侵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寻找海侵地层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那就是把凡是找到一点海相化石(如有孔虫)的地层,统统叫做海相层,一概划在海岸线之外。  相似文献   

7.
广东东莞盆地第四纪地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东莞盆地第四纪地层自下而上共划分为石排组,西南镇组,三角组,杏坛组,横栏组,万顷沙组和灯笼沙组第7个岩石地层单位;通过对海蚀遗迹,硅藻,孢粉,重矿物,腐木层,蚝壳层,介形虫和有孔虫等方面的研究,确认东莞盆地第四纪以来曾有3次海进一海退过程,古气候也发生相应变化,与珠江三角洲的演化历史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李友桂  杨藩 《地球学报》1983,5(3):77-86
<正> 本文所研究的材料系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西北中生代地层组和青海石油管理局古生物组王思恩、狄恒恕、朱忠浩和笔者等于1974年采自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南麓红水沟地区红水沟组。共分析了34块样品,内含极其丰富的介形虫化石。 文内共描述了9种,分属于3科4属(7个新种)。目前我国真正属于晚侏罗世的淡水介形虫动物群发现不多,正式报导尚属首次。故对于研究我国陆相侏罗—白垩系介形虫动物群的垂直变化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对于在研究过程中南燕同志给予的充分协助和黄成彦、赵黎宇等同志在化石电子扫描及照像等方面的大  相似文献   

9.
赵秀丽张锡麒  王明镇 《地质学报》2004,78(3):296-301,i003,i004
通过对山东聊城许营地区Ⅱ20、Ⅶ14钻孔石炭-二叠系与第四系(平原组)之间新近纪地层中孢粉化石和介形虫化石研究,建立了一个Magnastriatites-Ulmipollenites-Liquidambar pollenites孢粉组合和一个Limnoc ythere gudaoensis-Cyprinotus(Heterocy pris)formalis-Candona planus介形虫组合。上述孢粉组合和介形虫组合经与山东北部、渤海海域、江苏北部、陕西渭河盆地、松辽盆地、东海陆架盆地龙井构造带等地新近纪地层对比,其地质时代应归属于新近纪中中新世。  相似文献   

10.
介形类简况:1.介形类有现代还活着的,叫介形虫。还有保存为化石的。介形类生活的时代很长,从寒武纪到现代。介形类个体小,除古生代有大到几厘米的以外,一般只有零点几~几毫米。肉眼看来,介形类化石一般有半个芝麻粒大小,有少数大一点的,象绿豆粒大小。介形类有左右两壳,肉体位于其间。介形虫肉体分节,因此,在分类学上,介形类属韦肢动物门,甲壳纲,介形目(亚纲)。介形虫虽小,其肉体构造复杂,分化清楚,头部和躯干部分开,眼、脑、触角、大腭、小腭、足肢、心脏、口、食道、胃肠、肛门齐全。2.介形虫是水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现代海洋、湖 泊、沼泽、海 湾、水 塘、河流、溪水、泉水、污水坑中都有,甚至少数可以生活在地下水或硫磺泉中。其生活方式是游泳或底栖(爬行或钻穴),喜群生。介形虫的食料是腐烂的动植物、藻类、水草等。同时又是鱼类等的食料。介形虫脱壳生长,一个个体的生长发育史中脱壳7一9次,因此保存化石数量多。介形类化石与瓣鳃类、腹足类、头足类、鱼鳞、有孔虫、轮藻等共生。3.保存为化石的部分是介形类的壳。壳质为几丁质、钙质所组成。内、外几丁质层甚薄,不易保存,只有钙质层能够保存成为化石。壳体构造比较复杂,分表层、内层,包括壳面装饰、饺合构造、肌痕、边缘毛细管带等。4.介形类属微体古生物范畴。是生物地层工作的手段之一。微体古生物学是一个人为的名称,因个体微小而得名。一般需要凭借显微镜进行观察。微体古生物包括内容很多,如有孔虫、介形虫、苔藓虫、牙形虫、抱粉、轮藻以及大化石的碎片等。介形类只是微体古生物中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实测辽宁省建昌县冰沟剖面,选择其为单位层型;开展岩石地层、多门类生物化石和沉积相分析等系统研究,重新厘定陆相阜新阶定义。建昌冰沟组主要由砾岩、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分成三个岩段,第二段为煤系地层。该组为陆相湖盆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相序叠置分析属砂砾坝、分流河道、泥沙坪、泥炭沼泽和洪积平原等沉积环境。通过研究以叶肢介为主的化石发生和演变序列,及综合前人研究资料,阜新阶生物地层划分包括叶肢介组合带3个、孢粉化石组合2个、双壳类组合1个和介形虫组合2个。底界层型定在小冰沟村西单一浅湖相地层中,生物标志为叶肢介Orthestheropsis originalis的始现。依据孢粉和介形虫化石资料,阜新阶对比为国际地层表早白垩世巴列姆阶(Barremian)~阿尔必阶(Albian)。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发育含大量介形虫化石的介形虫层,介形虫层的单层厚约5~200cm。介形虫层具有低伽马、高电阻、低声波等测井响应特征。以测井资料识别介形虫层为基础,研究了介形虫层在平面上不同相带及其在纵向高频层序格架下的分布规律,探讨了介形虫群集性死亡的原因。介形虫层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大庆、龙虎泡—红岗阶地、黑帝庙等环坳带,盆地东部相对不太发育,滨浅湖是介形虫生存的有利环境;纵向上主要分布在青一段上部及青二段。高频层序旋回控制了介形虫的繁殖与死亡,介形虫群集性死亡事件主要发生在基准面下降期间。介形虫的群集性死亡与湖泊面积扩大无关,更与海侵事件无关。基准面下降造成水体变浅、矿化度增高以及砂岩进入滨浅湖可能是导致介形虫群集性死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笔者参加了“珠江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课题的工作,对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进行了初步研究。 1.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珠江三角洲现代表层样和钻孔岩芯样的微量元素分析表明,B、Sr、Ba 含量对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具有指相意义。并初步确定了本区区分海陆相指标:B>100ppm,Sr>160ppm,Ba>400ppm 为海相;B<50ppm,Sr<60ppm,Ba<300ppm为陆相。钻孔中微量元素(B、Sr、Ba)含量曲线反映出来的海陆相变化,与有孔虫、海相介形虫、海绿石的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河北阳原东目连第四纪叠层石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组成阳原县东目连湖积台地的第四纪“泥河湾层”地层中,发育多层藻迹层和一层“菜花形”、“锥体状”大叠层石(个体高20 cm),大叠层石层延伸1 km,构成古藻坪微地貌。经OSL和古地磁测试,大叠层石年龄推测为220 ka左右。镜下叠层石片子中见蓝藻门的纤细席藻种Phormidium tenue(Menegh)Genegh和湖泊鞘丝藻种Lyngbya Limnetica Lemmermann等。不同形态叠层石反映不同发育阶段,藻迹发育于高水位边缘部位,大叠层石发育于高水位与低水位之间边缘部位。亮层和暗层交替出现的纹层构造是组成叠层石的基本结构构造,它们是由蓝藻丝体生长代谢活动所致。据同位素、磁化率、粒度、地球化学元素、X衍射、孢粉和生物化石等分析,认为气候暖干、盐度高及大量苔藓虫、介形虫、龙介科蠕虫等生物存在的环境有利于大叠层石形成。叠层石可能属半咸水湖、滨湖浅水环境,但据首次在第四纪泥河湾层中发现的苔藓虫和龙介科蠕虫管分析,其成因是否与海水有过联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在河南西峡含恐龙蛋层中首次发现介形虫化石,产自红山水库-丹水剖面上白垩统赵营组下段64层,是以Eucypris-Mongolocypris-Cypridea-Talicypridea为特征的介形虫化石组合,由12属20余种组成.其中Talicypridea是中国、蒙古和东亚晚白垩世最典型的化石,在非洲刚果及南美阿根廷的晚白垩世地层中也有分布,因此赵营组的时代无疑应归属为晚白垩世.赵营组介形虫化石的新发现,为地层的划分对比、沉积环境的演变和盆地的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河套盆地东部第四纪中晚期介形类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套盆地东部DTLC孔介形类组合及其岩性、岩相的分析,着重地探讨了该区第四纪中、晚期介形类的生物地层特征及其沉积古环境意义。研究认为:中更新世早期(Q21),未见介形类,以冲洪积沉积环境为主,兼有河湖交替演化;中更新世晚期(Q22),介形类生物组合为Leucocythere plethora-Eucypris inflate-Limnocyther dubiosa,推测为封闭性的半咸水、咸水湖相沉积环境,气候偏冷;晚更新世早期(Q31),介形类生物组合为Leucocythere plethora-Limnocythere dubios,反映了封闭性的半咸水深湖相沉积环境;晚更新世晚期(Q32),少见淡水介形虫化石,以Ilyocypris manasensis-Candoniella albicans-Cypria luminosa为组合特征,反映了以河流冲洪积环境为主;全新世(Q4)为河流沉积环境。通过河套盆地区域沉积环境的综合分析认为:中更新世晚期(Q22)至晚更新世早期(Q31),河套盆地为封闭性内陆湖盆,黄河为内流河;自晚更新世晚期(Q32)以来,黄河逐渐地转为外流河,河套盆地为外流湖盆。   相似文献   

17.
北戴河潮间带现代介形虫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北戴河潮间带的12个样品分析得到介形虫29属46种。由于具体的小生境,缺少淡水介形虫, 北戴河潮间带底栖动物丰富,介形虫组合的主要特征与胶州湾东北角小海湾及东、黄海潮间带和潮下带介形虫的组合相似。在风化、潮汐和波浪等作用下,潮间带介形虫的壳体表面受机械磨蚀和破坏保存不好,充分反映出其异地埋藏特点。 通过研究北戴河潮间带介形虫,为研究我国辽阔沿海地区潮间带和潮下带介形虫的组合特征、分布范围及地理分区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并对海洋地质学、古生态学及沉积相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报道了黑龙江省东部,虎林至密山一带龙爪沟群云山组和勃利盆地鸡西群城子河组之下,海陆交互相地层中的半咸水—海相介形虫化石。计2科5属12种,其中包括10个新种。在云山组中部发现了以Scabriculocypris-Mandelstamia二属为代表的介形虫化石组合,在勃利盆地城子河组之下的海陆交互相地层中,亦发现与云山组中部相同的  相似文献   

19.
河北阳原东连第四纪叠层石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闵隆瑞  朱关祥等 《地质学报》2002,76(4):446-453,T003
组成阳原县东目连湖积台地的第四纪“泥河湾”地层中,发育多层藻迹层和一层“菜花形”,“锥体状”大叠层石(个体高20cm),大叠层石层延伸1km,构成古藻坪微地貌。经OSL和古地磁测试,大叠层石年龄推测为220ka左右。镜下叠层石片子中见蓝藻门的纤细席藻种Phormidium tenue(Menegh)Genegh和湖泊鞘丝藻种Lyngbya Linnetica Lemmermann等。不同形态叠层石反映不同发育阶段,藻迹发育于高水位边缘部位,大叠层石发育于高水位与代水位之间边缘部位。亮层和暗层交替出现的纹层构造是组成叠层石的基本结构构造,它们是由蓝藻丝体生长代谢活动所致。据同位素,磁化率,粒度,地球化学元素,X衍射,孢粉和生物化石等分析,认为气候暖干,盐度高及大量苔藓虫,介形虫,龙介科蠕虫等生物存在的环境有利于大叠层石形成。叠层石可能属半咸水湖,滨湖浅水环境,但据首次在第四纪泥河湾层中发现的苔藓虫和龙介科蠕虫管分析,其成因是否与海水有过联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贵州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介形虫动物群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维城 《地质论评》1994,40(1):87-92
贵州有许多二叠系至三叠系的连续剖面,沉积类型多样,生物化石丰富,其中介形虫化石不但类型多,数量也很丰富,保存完好,发展阶段明显。即长兴阶介形虫类型多,数量也多,壳饰复杂,以具瘤刺的为多,早三叠世早期介形虫贫乏,数量及类型都不多,壳饰以光滑或具微细纹饰的为主。根据这些介形虫类型和数量的变化,以及壳饰特征的研究,表明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附近的介形虫动物群也同其它生物一样发生了重要变化。为二叠-三叠系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