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董冠鹏  张航  郭雨臣 《地理研究》2023,42(2):495-513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动力由内部功能集聚转向外部关系协调,城市间的关联作用愈发重要,成为“城市的第二本质”。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空间计量模型逐渐成为城市网络外部性定量测度的主要方法之一。从研究设计角度,空间计量模型作为城市网络外部性的定量建模工具,存在至少两方面的问题:城市网络外部性的非对称效应和城市网络的多尺度问题。本文结合城市网络外部性测度与建模,首先阐述如何规范地解读空间计量模型参数及其与网络外部性测度的对应关系;其次基于蒙特卡洛模拟实验论证非对称城市网络外部性和多尺度城市网络外部性的建模方法。研究表明:(1)忽视城市网络外部性中潜在的非对称效应会显著降低模型参数估计的准确性,本文开发的非对称空间效应模型(Asymmetric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ASEM)可以准确识别网络外部性的非对称效应,给出更加准确的参数估计;(2)忽略现实存在的多尺度网络效应,只在单一尺度对网络效应建模会造成参数估计失真,而空间多尺度统计模型(Hierarchical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HSAR)为多尺度网络外部...  相似文献   

2.
3.
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空间尺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分析空间尺度选择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等指标在省、市和县三级空间尺度重复使用的方法和尺度方差分析法,选取人口、GDP和人均GDP 3项指标,分析1990-2007年我国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尺度效应。1)采用同一指标在3个尺度上重复使用的方法分析结果存在很大差别,市、县尺度上区域经济差异都有扩大趋势,但与省尺度上的趋势相异,尤其2003年后市、县尺度上区域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而在省尺度却呈缩小趋势;2)尺度方差分析也显示市、县尺度上结果较为一致,并在1997年达到低值后均有明显扩大趋势,这与省尺度上的趋势相异,尤为明显的是,2003年后区域经济差异在省尺度呈缩小趋势。尺度方差分解和锡尔系数分解结果表明:市际和县际差异是造成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省际差异的影响很小。因此,在进行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时应尽量选择较小空间尺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改进型多流向算法的地形指数空间尺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斌  张万昌  刘传胜 《地理科学》2007,27(5):683-688
地形指数ln(α/tanβ)是流域径流源面积和地下水水位空间分布特征的近似表征,是地形特征参数化的重要指标。基于改进后的地形指数多流向计算方法,在0.5×0.5°的区域气候模式尺度框架下,探讨了地形离散和平滑效应分别对地形指数尺度变化的影响程度;研究了地形指数在100和1000m栅格尺度上的相关性,给出两者在空间尺度上的转换关系;分析区域尺度和全球尺度下地形指数尺度转换的差异及原因。研究结果可以增强地形信息在大尺度水文模型及陆面水文过程中的适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西安城区2000,2005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图为基础,结合移动窗口法和迭代自组织聚类法,实现城市发展对其周边地区影响的多尺度分析与聚类并绘制成图,按照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城市核心区、半城市化区、城市边缘区和乡村地区。结果表明,在局地尺度(0.81 km)上,2010年城市核心区、半城市化区、城市边缘区和乡村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分别为96%,59%,38%和8%。城市核心区集中在碑林区、莲湖区和雁塔区,是西安城市化水平和质量最高的地区,半城市化区多呈斑块状镶嵌在城市核心区周围,城市边缘区连片环绕城市核心区分布,乡村地区分布在区域最外围。在区域尺度(16.11 km)上,各类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比例逐年增加,西安城区整体的城市化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缓冲区分析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空间对象缓冲区分析定义,区别在于邻域半径:前者为常量,后者为变量。设计实现基于空间对象缓冲区分析算法,该算法以空间对象为计算粒度,分为计算缓冲区边界点、生成缓冲区多边形、筛选缓冲区多边形内空间对象3个步骤,并从算法执行机理的角度对其做定性与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该算法解决了传统缓冲区分析难以处理图层内以空间实体为分析粒度的问题,时间和空间复杂度亦优于传统缓冲区分析算法。  相似文献   

7.
不同尺度下道路网络干扰效应空间分布差异研究及其驱动因子识别,对进一步研究道路网络引起的生态系统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表示道路网络干扰效应的RV(Roadless Volume)指数.以云南省纵向岭谷区为案例区.在不同尺度上分析了道路网络干扰效应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云南省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干扰效应总体呈现中部高、两边低的趋势:地州及县域尺度上,干扰效应主要集中在昆瑞公路沿线的地州及县市;流域内部分区尺度上,各个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干扰效应较强;流域尺度上,红河流域相比其他流域干扰效应强.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道路网络干扰效应受生态承载力、道路密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驱动.  相似文献   

8.
基于空间集聚的中国入境旅游区域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残差空间自回归模型、地理权重回归模型及基尼系数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2001-2010年中国地市入境旅游的区域经济效应及其空间差异变化。在提升区域经济水平上,中国地市入境旅游对区域经济总体上具不断增强的促进效应,且存在持续而显著的空间集聚作用;局部上具显著促进效应的地市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及其邻近地区,且表现为促进效应不断增强、集聚范围不断扩大的态势。在调整区域经济差异上,入境旅游具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效应,但局部上集聚范围的扩大表明其总体上的扩大效应在逐渐减弱;基于空间集中性的分析也表明,不仅在总体上也在各地带的内部区域上,这种扩大效应存在且具不断减弱的趋势。研究表明,地市入境旅游区域经济效应的发挥主要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作用,而其变化趋势也反映了政府宏观调整与区域旅游发展政策及规划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9.
基于综合城镇化视角的省际人口迁移格局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刘颖  邓伟  宋雪茜  张少尧 《地理科学》2017,37(8):1151-1158
采用第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基于流出、流入“双向”视角解析人口迁移格局及演变过程;采用空间计量模型,阐释综合城镇化及各城镇化分量值对省际人口迁移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2000~2010年省际人口迁移量成倍增长,人口迁出区域空间不断扩散,迁入区域空间虽无明显变化,但内部差异性变化明显; 省际人口迁移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特征,省际人口净迁入率变化明显受周边地区的正向影响; 综合城镇化率变化对省际人口迁入有着重要作用。 人口、经济和土地城镇化率变化对人口净迁入率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且经济城镇化仍为影响省际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社会城镇化率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高秀丽  孟飞荣 《热带地理》2013,33(6):703-710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有效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文章首先对省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空间依赖性进行了检验。然后,基于我国1997―201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引入因变量空间滞后项和自变量空间滞后项,构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2个方面分析物流业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着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物流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显著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而且对邻近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唐雪琼  徐海妙  尹铎 《地理科学》2022,42(1):136-142
选取易武斗茶会为研究案例,以尺度转换为理论分析工具,通过参与式观察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深入分析易武斗茶会的发展历程并展示推动其发展演变的多元社会主体的不同行动与实践。研究发现:① 易武斗茶会的演变过程中存在2种尺度转换的方式,一种是为迎合普洱茶市场细分而进行的尺度下推,另一种是根据地方发展需求而进行的尺度上推。② 易武斗茶会尺度转换是在地方政府的推动、茶企的支持、茶农的配合以及茶客的偏好下共同驱动的。③ 多元主体的行动在推动易武斗茶会尺度转换的过程中满足了各自群体的利益诉求,地方依凭茶叶经济实现了本土发展。从节事的角度对中国茶文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为茶村如何通过地方性节事活动实现本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新疆春夏季大气降尘分析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梁云  刘新春  何清  霍文  李军 《中国沙漠》2008,28(5):992-994
  在新疆沙尘暴主要发生区布设了22个大气降尘观测点,对2007年春夏季大气降尘总量进行监测。分析表明:南疆大气降尘总量远高于北疆,塔里木盆地的高值中心位于盆地偏南部;将大气降尘与气象要素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大气降尘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大气降尘与沙尘天气发生日数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区春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利用1951~2004年54年88个站3~5月日降水量资料,计算云贵喀斯特地区春旱强度指数,对该区春旱强度指数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分析,揭示云贵喀斯特地区春旱强度指数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结果表明:全区范围内春旱强度指数序列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和突变点,春旱强度指数存在22年左右的周期特征。特重区、严重区13~15年的周期也很显著,并存在2~3年的主周期;中旱区和轻旱区还具有9~11年的周期,存在3~4年的主周期。根据主周期进行预测,特重区、严重区干旱程度将加重;轻旱区、中旱区干旱程度将减轻。同时还分析了春旱的分布特征、形成的环流场和物理因子。  相似文献   

14.
地方生产网络是分析地方经济十分有效的理论工具,而空间尺度、形态结构和组织方式是地方生产网络研究内容的3个重要方面。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地方生产网络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在空间尺度方面,对网络行动者不同空间尺度的相互关系研究较多,地方内部关系的变化机理少有探讨;在形态结构方面,理想化类型的总结较多,具体案例分析较少;在组织方式方面,往往局限在某个时段内,缺少对不同时段组织方式演化动力的研究。未来可以与城市研究相结合,通过城市生产网络的研究,为城市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旨在探索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科学路径与基本模式。从"人口—产业"的分析框架出发,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应遵循"(消费群体的)人口分析—节事资源的创意开发"的路径。结论如下:1)节事的集聚效应揭示了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内在机理,是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基础。2)节事旅游人口的分析应按"需求-认知-行为"的逻辑进行。3)节事资源的创意开发要基于节事资源的创意性分类,走产业融合之路,具体采取发展节事旅游产业的策略。其中节事资源的创意分类,可根据不同节事的属性差别分为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与名人资源,并根据与旅游业的融合程度分为旅游型、强旅游型、半旅游型、弱旅游型四类。4)节事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包括两种基本模式:属地化模式与飞地化模式,这为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路径提供了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6.
定量遥感尺度转换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远  陈曦  钱静 《地理科学》2019,39(3):367-376
首先对遥感科学和气象学、水文学、生态学、地理学和的尺度概念及其转换方法进行了区分。其次对遥感数据空间尺度转换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比对了目前空间尺度转换常用6种转换方法:统计转换法、分类转换法、数据融合转换方法、分形分析法、基于局域动态模型的转换方法和基于物理意义尺度转换方法及其各自所属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再次以遥感时间尺度转换应用最为广泛的地表蒸散发和农业旱情监测等2个领域为例,对遥感时间尺度转换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预测了今后定量遥感尺度转换研究可能的研究重点,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尺度效应和尺度转换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秀梅  常学礼  张宁 《中国沙漠》2009,29(2):279-287
分析了分析尺度对祁连山地区0.61 m分辨率的QuickBird影像目视解译数据提取的影响。景观水平、斑块等级水平和斑块类型水平都反映,随分析尺度增大,斑块数迅速减少,形状趋于规则,景观破碎度降低,使景观结构简单化,主要是小型斑块损失引起。分析尺度对小斑块、中斑块影响大于大斑块和巨斑块。分析尺度较小时尺度效应变化速率大,分析尺度≥1∶8 000后尺度效应变化减缓,尺度依赖性减小。就文中涉及的5个分析尺度而言,可划分为小于1∶4 000,1∶4 000~1∶8 000,大于1∶8 000三个尺度域,1∶4 000和1∶8 000是尺度阈值,1∶4 000是最佳分析尺度。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东部沙尘天气与武威市大气污染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1991-2003年春季污染浓度资料和1971-2003年气象要素资料, 分析污染物浓度与各种气象要素和非气象要素的关系, 找出造成河西走廊东部春季污染严重的气候成因, 并提出大气污染治理对策。结果表明, 春季3~5月沙尘暴发生日数和颗粒物污染资料两者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达0.8, 沙尘暴天气是造成河西走廊东部春季空气重度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小区域水平土壤有机质动态变化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李忠佩  王效举 《地理科学》2000,20(2):182-188
采用动态比较的方法,分析评价了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站区范围内开垦利用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总体变化情况及不同利用方式下变异特点。结果表明,具有我国南方低丘红壤区典型特点的千烟洲试验站在人为利用后,站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11年间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原来14.78g/kg上升到目前的15.13g/kg。不同土壤之间,原土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砂红壤、水稳土、潮土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1.41g/kb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沙地玉米的水肥因子进行了量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沙地农田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67.2%,施用尿素52.5 g·m-2和施用磷肥36.7g·m-2时,可以获得1.32 kg·m-2的最高产量。影响玉米产量形成的敏感因子首先是氮肥施用量,其次是土壤相对含水量,而磷肥施用量对玉米增产效果不明显。玉米的产量(Y)与土壤相对含水量因子(X1)、氮肥施用量因子(X2)和磷肥施用量因子(X3)的关系为:Y=5.16+0.151x1+0.284x2-0.182x3+0.199x1x2+0.403x1x3-0.215x2x3-0.193x12-0.415x22-0.002x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