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受青藏高原地质构造作用和末次冰期暖湿气候的影响,金沙江深切成谷,高山峡谷区发育大量的大型滑坡,在降雨和河(库)水升降等作用下复活。为了分析降雨型深切河谷的斜坡稳定性机制,以百胜滑坡为例,采用地面调查和地质力学分析方法,对滑坡的演化过程、形成机制、地质力学模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滑坡形成及复活演化过程可分为原始斜坡、岩体卸荷劣化、挤压塑性流变、降雨诱发失稳、滑体解体压密蠕滑、局部复活等6个阶段。在深切河谷的形成过程中,斜坡岩体在卸荷拉裂、后期水弱化和泥化等多种耦合作用下由稳态逐步演化至失稳。计算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1.12,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及库水位涨落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0.98,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长白山天池及邻区火山地质和次生火山灾害的编图结果,从岩性、断裂、地形地貌和水系等方面,分析火山喷出物的地质特征与这些火山物质所导致的次生火山灾害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崩塌发生在柱状节理发育的硬质岩中,多期火山喷发以及伴生的地震活动剥蚀掏空坚硬岩层间的松散堆积体,使岩体失稳发生崩塌,局部陡崖地貌在地震影响下亦会发生崩塌灾害。软质岩和松散堆积体受流水侵蚀,河谷下切,河流两岸斜坡前缘形成开阔的滑动空间,火山地震引起山体变形,斜坡岩体结构遭到破坏发生滑坡灾害。火山先期喷出的碎屑物和崩塌滑坡产生的碎石是火山泥石流的重要物质来源,火山喷发或强地震引发的洪水灾害以及地形地貌对火山泥石流的形成、搬运和分布范围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仲巴裂谷位于藏南裂谷系的西侧,其断层发育、断错地貌清晰. 但目前,该断裂活动性研究尚属空白,制约了对整个藏南裂谷系变形机制的探索.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系统提取该区的河流地貌参数,包括地形坡度、地形起伏度、河流陡峭指数和裂点等. 对该裂谷两侧36个流域盆地的地形参数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地形坡度与ksn之间具有一致性,仲巴裂谷西侧北、中段坡度陡峭,ksn值较高,南段支流中间部分陡峭,两端较缓,对应ksn值中间高两端低;东侧坡度和ksn分布呈现中段陡峭,两端变缓的特征. 河流纵剖面上表现出裂点上下陡峭系数的差异,东西两侧河流均在出水口处河段有最高河道陡峭系数,向上游段减小,总体上西侧河道陡峭系数大于东侧. 综合地形坡度、河流纵剖面及裂点分析结果,认为仲巴裂谷西侧断裂的构造活动性可能强于东侧.   相似文献   

4.
两河口水库区索依村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依村滑坡位于两河口水电站近坝库区,为一古滑坡。本文从斜坡地质结构分析人手,结合雅砻江河谷地貌演化,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演化机制,进而评价了滑坡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滑坡发生于陡立板岩顺向层状结构斜坡中,其变形破坏模式为倾倒弯曲-拉裂型,形成于雅砻江Ⅲ级阶地形成以后至Ⅱ级阶地形成前的河谷快速下切期。是在河谷强烈下蚀作用及凹岸侧蚀作用下,斜坡岩体发生侧向卸荷,并在重力场作用下发生倾倒弯曲拉裂变形而形成。滑坡现状处于稳定状态,两河口水电站施工期导流围堰回水情况下,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对水电工程施工安全不会带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林春明  张霞  黄舒雅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10006-2022010006
下切河谷的研究不仅可以正确划分地层、确立年代地层格架、判定沉积环境演变、探讨海平面变化规律,对碳氢化合物勘探开发、地质工程等重大国民经济建设也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下切河谷体系概念、特征、划分类型、研究历程和科学意义,着重论述了晚第四纪下切河谷的形成演化、层序地层格架和控制因素。晚第四纪下切河谷体系主要是海平面下降、河流向盆地扩展并侵蚀下伏地层的下切河流体系,在海平面上升时期被充填的长条状负向地形,以区域性的地层不整合面为底界。浪控型与潮控型下切河谷体系模式有许多不同之处:① 前者存在河口砂坝、中央盆地、湾顶三角洲,后者则没有这些沉积单元;② 前者浅海沉积较薄,后者较厚;③ 前者代表了贫砂的小河河口湾,由于泥砂量少,河口湾在最大海侵线附近,后者河流作用较强,泥砂量相对大,现代河口湾不断向海扩展,较下切河谷范围要大的多;④ 前者涉及溯源堆积在下切河谷充填中的作用,但对其强度估计不足。下切河谷体系的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众多,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应、沉积过程、下切河谷形态和气候变化等是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杭州湾沿海平原大量的钻井、静力触探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了下切河谷(钱塘江和太湖下切河谷)充填物的沉积建造和沉积相,以及浅层生物气藏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末次冰期以来,随着海平面变化,杭州湾地区下切河谷演化经历了深切、快速充填和埋藏三个阶段。末次冰盛期,海平面下降的幅度大,增加了河流梯度、加强了下切作用,本区形成了钱塘江和太湖下切河谷,随后在冰后期被充填和埋藏,下切河谷的两侧为暴露地表的古河间地。根据岩石学、沉积结构和沉积构造特征,本区下切河谷充填沉积物表现为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可以划分为4个沉积相类型,有河床滞留沉积物到部分曲流河沉积体系的边滩沉积、河漫滩-河口湾沉积、河口湾-浅海沉积和河口湾沙坝沉积。在河漫滩-河口湾相沉积期间,由于海平面上升、潮流体系、沉积物供给和可容空间条件适合一个潮流沙脊体系的发育,该相中砂质透镜体可能代表下切河谷内发育的潮流沙脊。对于河口湾-浅海沉积和河口湾沙坝沉积而言,由于沉积条件不再有利,没有形成沙脊沉积。所有的商业性生物气都存储在下切河谷内河漫滩-河口湾砂质透镜体中。  相似文献   

7.
河流沉积/侵蚀过程和水系演化对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侵蚀基准面的响应过程与机制是流域地貌的重要科学问题。长江源地区河流受高寒气候和走滑断层引起的局部多种构造活动样式的影响,是河流地貌过程对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响应的典型案例。文章通过野外考察、地貌指数(陡峭指数(ksn)、 Chi(χ)、 Gilbert指数、河谷宽高比(Vf))的计算、沉积学和地形分析,探讨了长江源水系演化对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通天河和澜沧江支流从上游相对年老的谷地(北西-南东向低ksn值、高Vf值的宽谷)转变为下游相对年轻的谷地(南西-北东向高ksn值、低Vf值的陡峭峡谷),表明南西-北东向河流对北西-南东向河流的袭夺。通天河和澜沧江支流上游地区显示的高χ值、低起伏地形向下游方向快速转变为低χ值、高起伏地形,也指示澜沧江和通天河向上游溯源侵蚀、袭夺分水岭地区原有老年期水系。局部分布的北西-南东向河谷(风口)、一系列间隔分布低洼地内河流沉积物和初步光释光年测年结果(13.3 ka和> 115 ka)表明该地区在晚第四纪(可能在暖期)发育一条南...  相似文献   

8.
川西硕曲河流阶地及其对山地抬升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刘兵  周尚哲 《冰川冻土》2007,29(4):603-612
山地抬升和气候变化是影响内陆地区河流地貌发育的两个关键因素,不同地区的河流对它们的响应方式多种多样.位于川西高原西部活动构造区的硕曲河谷下游亚金段保留有6级河流阶地,运用ESR和TL技术对其中T2到T6级阶地的砾石层及邻近的冰碛物进行了测年,并结合阶地沉积物特征分析了阶地对山地抬升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亚金T2~T6级阶地砾石层均堆积于冰期;阶地基座均形成于间冰期-冰期过渡时段;形成这些阶地的下切过程均开始于冰期晚期,可分别与深海同位素阶段的MIS 2、6、8、14和16阶段晚期相对应.自MIS16阶段晚期以来,硕曲河谷亚金段平均下切速率约为1.22 mm·a-1,小于该地区山地同期平均抬升速率2 mm·a-1,这与"河谷下切速率不大于山地抬升速率"一致.  相似文献   

9.
大渡河金川-巴底河段河流地貌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渡河中游金川-巴底河段水系格局、河谷形态、河流阶地及第四纪沉积物进行研究,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发育演化史,为区域稳定性评价提供依据。研究表明,该区域为具有夷平面的深切峡谷地貌区,发育三级夷平面和4~6级阶地,河流地貌发育经历三个阶段,河流地貌的形成与演化受构造、岩性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杨房沟坝址高边坡工程地质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杨房沟坝址高边坡稳定性情况及治理措施,采用现场调查及室内分析计算方法对河谷高边坡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及稳定性展开了全面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高边坡花岗闪长岩可划分为块状、次块状及镶嵌结构等类型;边坡岩体质量从坡面向内分别为Ⅲ2、Ⅲ1、Ⅱ类,Ⅳ类岩体很少;天然边坡存在松动张裂、楔形体滑动及崩塌等破坏形式,控制性结构面为顺河向卸荷裂隙;从河谷演化角度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现今边坡应力分布、塑性区范围、变形规律及总体稳定性,认为坝址区天然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降雨或地震等不利条件边坡可能存在浅部块体滑移失稳。  相似文献   

11.
渝利铁路青石岩段为深切河谷型边坡,该边坡表部岩体在风化缷荷作用下结构复杂且稳定性差。此外,浅表层岩体在降雨、地震及工程开挖等影响下,局部已经出现了不同模式不同规模的变形失稳现象,严重影响工程建设和运营期间的安全。因此,本文根据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及风化缷荷特征等工程地质条件,结合不同失稳模式的危岩体,提出了相应的稳定性评价理论和方法。最后,针对不同规模和不同稳定状态下的危岩体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根据水压致裂法及孔径变形法的应力实测成果,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河谷形成的下切过程。结果表明,最大主应力在河谷谷底部位较为集中,其迹线在坡面附近发生明显偏转;断层造成地应力局部分区和局部地应力集中,但未改变应力场的整体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对认识深切河谷区斜坡应力场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兰州黄河阶地演变过程对滑坡活动的控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特殊地质环境-河流阶地孕育滑坡的相关性, 更深入地认识这类河流岸坡的变形破坏过程, 在广泛分析区域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 从第四系地貌学与工程地质学相结合的角度, 研究了兰州市黄河河谷演化发育的阶段性特征和黄河阶地演化对滑坡的控制效应及其诱发模式.研究表明: (1)黄河河谷的演化对兰州地区滑坡发育的控制作用具有时间上的阶段性和空间上的分带性, 在河谷演化不同阶段滑坡有着不同的发育模式和形成机理; (2)阶地型滑坡主要诱发因素为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黄河强烈下切以及阶地形成期相对湿润的古气候.第三系泥岩地层间形成的软弱夹层可诱发大型黄土泥岩滑坡, 而黄土层内多发中小型崩滑.河谷演化期间, 滑坡的发生可能导致部分阶地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清江流域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复杂,特别是沿清江库岸地质灾害频发;而过往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多针对行政区域范围,鲜有针对库岸带的专门评价,并且所用评价指标体系的针对性以及评价方法的可靠性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构建一套更加符合清江流域库岸带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获得更加准确、适用性强的易发性区划成果,以清江流域渔峡口—资丘段为研究区,以两岸涉水斜坡体为研究对象,以斜坡单元为评价单元,构建坡度、坡向、高差、坡型、归一化植被指数、地形湿度指数、斜坡结构类型、工程地质岩组、堆积层厚度、河谷演化类型等10个指标组成的易发性评价体系;采用基于归一化确定性系数的Logistic回归和随机森林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并得到不同易发性区划成果。评价结果显示: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清江干流渔峡口东—资丘东段左岸顺向斜坡体的中-下部涉水区域,且Logistic回归模型在地形地貌复杂的库岸段的适用性要优于随机森林模型。研究表明:所选堆积层厚度及河谷演化类型指标很好地代表了清江库岸段的独特地质背景条件特点;在非行政区划范围的特定研究区且当历史滑坡样本数量有限的情况下,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学习灾害发...  相似文献   

15.
长江安庆段NE向河谷中发育河流相与山麓相两套沉积体系。文章基于实测第四系钻孔资料,通过构建NW向、NNE向钻孔对比剖面,揭示了该区长江冲积平原、岗地等地质地貌单元地层组合特征;结合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气候变化等资料分析,探讨了长江河谷古河道演化历程。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安庆段河谷区发育了至少2个由含砾粗砂到含粉砂黏土的河流沉积旋回,两侧岗地同期沉积了下蜀组及戚家叽组山麓相地层;第四系沉积物由河流冲积、风成堆积等多种成因类型组成,经历了早中更新世冲洪积,中晚更新世风成堆积、河流下切侵蚀与充填等地质过程;新构造运动、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波动、海平面升降等因素共同影响了长江安庆段古河道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16.
古滑坡坐落于Ⅱ级阶地台面上,堆积物最大厚度可达50m余。利用FLAC^3D数值模拟得到的滑面在前缘位于基覆界面附近,与野外调查的结果一致。结合雅砻江河谷演化历史,从斜坡演化机制、边坡岩体的变形破坏模式,分析了古滑坡成因机制。研究表明:雅砻江快速下切使岸坡岩体浅表改造程度较为剧烈,不断增加的重力堆积静荷载与崩塌形成的瞬时冲击荷载加速了岩体的弯曲一拉裂变形进程,造成Ⅱ级阶地基座岩体发生突发性折断破坏.从而导致古滑坡失稳。  相似文献   

17.
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沉积序列和分布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最新钻取的SE2孔沉积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晚第四纪以来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相进行了精细研究,重建了研究区地层结构和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强潮型钱塘江河口湾和下切河谷的沉积模式。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河床、河漫滩、古河口湾、近岸浅海和现代河口湾5种沉积相类型,表现为一个较完整的Ⅰ型层序,其内部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海侵和海退潮流侵蚀面、体系域内海侵面发育。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自海向陆可划分为海向段、近海段、近陆段和陆向段4段,各段沉积序列和海陆相互作用程度不同。在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中海陆过渡部位首次明确划分出了古河口湾相,并对其沉积特征和分布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其形成时间在9000 a BP左右,具有与现代河口湾不同的沉积特征,表现为中部为潮道砂体沉积,向陆渐变为受潮流影响的河流沉积,两侧被潮坪或盐沼沉积包围,沉积物在平面上自陆向海呈现粗-细-粗的分布模式。现代河口湾平面上自陆向海依次发育受潮流影响的河流沉积、粉砂质砂坎、潮道-潮流砂脊复合体和湾口泥质沉积区,沉积物呈现粗-细-粗-细的分布模式,与大多数河口湾常见的粗-细-粗的分布格局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三江地区高程缓降、河流及深切峡谷发育,重建其构造-热年代时空演化为把握该地区地形地貌发育演化的内在驱动力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云南德钦白马雪山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磷灰石(U-Th)/He及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结合已发表的U-Pb和Ar-Ar年代学结果来重塑该地区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和地形演化。研究表明,该地区经历了多期快速冷却事件:三叠世的岩浆侵位活动,早白垩世和中-晚始新世的快速冷却,以及中新世和上新世以来的快速剥蚀。青藏高原隆升致使全球气候变化的同时也导致其周缘地区经受强烈侵蚀:中新世以来(21~11Ma)快速冷却速率为10℃/Myr,而上新世以来(ca.5Ma)冷却速率从10℃/Myr增至15℃/Myr。假定区域现今地温梯度为25~35℃/km,河谷剖面不同位置的侵蚀速率及剥蚀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表明(靠近澜沧江主干道处侵蚀速率远高于其支流,且对应的年龄相对年轻),河流下切及溯源侵蚀的多重效应导致该地区快速剥蚀、剥露,地形起伏加大的瞬态地貌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挽近期以来,伴随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中国西南地区河谷经历强烈、快速下切,形成西南地区所特有的高山峡谷地貌,在此过程中,河谷岸坡分别遭受垂向剥蚀与侧向卸荷作用,出现一系列浅表生结构面,将岸坡浅表部岩体切割成大小不等块体,在后期时效变形过程中以崩塌、滑坡形式失稳破坏。本文以崩塌体发育部位,堆积物岩性、块度大小、风化特征等研究为基础,结合岸坡河谷演化、构造演化历史分析,追溯形成崩塌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风化卸荷、岩体结构等河谷岸坡特征。通过上述分析,总结归纳产生崩塌的主控因素是地形地貌、岩性与岩体结构,在地形地貌适合、浅表生作用强烈的区域,岸坡岩体变形破坏也较强烈,崩塌堆积物也较发育。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防治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和营运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水文地质问题,本文以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在已有国内外岩体结构、水文地质结构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切河谷水文地质结构的概念。针对中国水电工程建设的主战场——西部深切河谷区地质环境特征,总结归纳出岸坡型、顺河型、跨河型、区域型4大类深切河谷水文地质结构及其特征表现,并初步阐述了各类河谷水文地质结构对相应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工程水文地质问题的控制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