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京延庆县后城组蜚蠊目化石(昆虫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载了北京延庆后城组(J3h)新发现的4个昆虫化石新种。根据在延庆后城组新发现的十余种昆虫的特色,建立延庆昆虫组合,归后城昆虫群,时代属晚侏罗世早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载了北京延庆后城组新发现的4个昆 虫化石新种。根据在延庆后城组新发现的十余昆虫的特色,建立延庆昆虫组合,归后城昆虫群,时代属晚侏罗世早期。  相似文献   

3.
肖丽芳  林晓丹  任东 《地质学报》2022,96(5):1654-1679
昆虫植食是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地史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中昆虫植食行为的起源与演化是探究古环境重建及古气候变化的重要切入点,其结果将更好地揭示现生昆虫取食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及生态学意义。本文梳理了昆虫植食的研究历史;阐述了植物化石上的生物损伤与非生物损伤的主要区别;介绍了昆虫植食研究的化石证据以及功能性取食组 损伤类型研究体系(Functional feeding group damage type, FFG DT)。昆虫植食多样性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过程分为8个阶段:① 志留纪—泥盆纪(444~359 Ma)为昆虫植食的起源时期;② 石炭纪(359~299 Ma)为昆虫植食的扩张时期;③ 二叠纪(299~252 Ma)为昆虫植食的稳定时期;④ 三叠纪(252~201 Ma)晚期,昆虫植食再次多样化;⑤ 侏罗纪(201~145 Ma)昆虫植食程度进一步加强;⑥ 白垩纪(145~66 Ma)裸子植物逐渐为被子植物所替代,昆虫植食大幅度增加;白垩纪末期,昆虫植食水平下降;⑦ 古近纪(66~23 Ma)昆虫植食水平提高;⑧ 新近纪(23~26 Ma)昆虫植食与现代基本相似。影响昆虫植食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环境、昆虫和植被多样性、昆虫口器类型、植物群落组成和微生物等。目前,统一昆虫植食研究体系和方法、填补各历史阶段的缺失信息等问题在昆虫植食研究中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4.
新疆吐哈盆地地质古生物组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洪友崇  梁世君 《现代地质》1995,9(4):426-440,T002
对吐哈盆地生油层的地质特点和地层划分、古气候、古生物组合进行了全面研究;根据三间房组的昆虫性质与特点,建立了“吐哈昆虫组合”,其归属于燕辽昆虫群的区系范围。文中报道了叶肢介1个新种:Pseudograpta?tuhaensiss.n.和昆虫3个新种和1个新属:Mesobaetissanjianfangensiss.n,M.maculatas.n,Tuhanectesxinjiangensisg.s.n。上述研究结果对石油勘探开发区的地层划分、时代确定及与邻区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河北后城组昆虫化石的新发现和后城昆虫群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次发表了晚侏罗世后城组中新发现的昆虫化石。在此基础上建立后城昆虫群,完善了北方从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昆虫的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昆虫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洪友崇 《甘肃地质》1995,4(1):1-13,T004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下白垩统环河-华池组昆虫化石,共有9个属种,其中有3个新属5个新种,包括未正式发表的1个属种的模式标本。这些昆虫化石在鄂尔多斯盆地是首次发现与公布的,不但丰富了该盆地的化石门类,也为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迄今得到世界公认的、证据确凿的有翅亚纲昆虫化石发现于晚石炭世纳缪尔期(Namurian stage).在这个时期爆发出大量且多样性的昆虫群,形成地史中第1个繁盛期.在这种地质背景下,中国祁连山地区也爆发出迄今第1个最古老的昆虫群,命名为祁连山昆虫群(Qilianshan Entomofauna)(属祁连山动物群,也是祁连山生物群中的一个门类).中国祁连山昆虫群发现于宁夏中卫县晚石炭世纳缪尔期中-薄层黑色页岩、炭质页岩之中.中卫县地处宁夏中部,(中)卫(中)宁平原的西侧.化石产于中卫县城西南20km处的下河沿村,北邻黄河,南依香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5′、北纬37°25′,行政区划隶属于中卫县常乐镇.中国祁连山纳缪尔期昆虫的发现与研究,使笔者有机会对这一时期昆虫群的面貌、性质和演化关系,以及产地和层位的分布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本区昆虫既有全球纳缪尔期昆虫面貌的一般色彩,又有本区昆虫独特之处,不但有别于欧美的纳缪尔期昆虫,也与中国晚石炭世本溪组和二叠纪山西组、石盒子组昆虫面貌迥然不同.经过详细研究,确立了中国祁连山纳缪尔期的昆虫群--祁连山昆虫群,以宁夏中国纳缪尔翅蛉-石炭祁连山翅蛉-下河沿拟原襀翅蛉(Sinonamuropteris ningxiaensis-Qilian-shanopteris carbonica-Protoplecopsis xiaheyanensis)为代表,反映本区昆虫的特色.自1990年在宁夏中卫县常乐镇采集到纳缪尔期昆虫化石之后又连续进行了7年的采集,至21世纪初,笔者等又深入该地区再次进行采集,前后历经9年的化石采集工作,采获论文摘要曾在1995年第18届国际太平洋了大量且部分保存完好的标本,是昆虫分类与演化系统研究不可多得的新材料.阶段性科学大会古昆虫学分会上宣读,并于1998年建立了祁连山昆虫群,正式向世人公布了这一重要昆虫群的发现,其意义如下.(1)开拓了中国纳缪尔期昆虫的研究领域,从而填补了中国这个时代昆虫的空白.(2)开辟了中国早期昆虫的研究,逐步将中国中生代昆虫的研究,尤其是中三叠世昆虫的研究,向古生代晚期石炭纪-二叠纪昆虫延伸,加深了对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这一最关键时期古翅类、新翅类昆虫的死与生、老与新的演替发展过程和不同类群特色的了解、认识,进而有助于探索昆虫的系统演化关系.(3)有翅昆虫翅的发生与发展是国际上2个多世纪以来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有翅昆虫在纳缪尔期首次爆发出大量多样性的类群,形成第1个繁盛期,基本上奠定了古生代晚期各个绝灭目和衍生目的基础.以祁连山昆虫群的标本为基础,展开以分类学、系统发育为核心的研究,必将有利于对有翅昆虫翅的发生与发展的探讨和研究.(4)从古昆虫区系来看,祁连山昆虫群不但是中国,也是东亚地史上出现的第1个昆虫群.这个昆虫群由于自身的独特性质而形成自身的区系,在古昆虫区系划分上占有一定的重要位置.(5)从地层划分、对比和时代确定来看,由于祁连山昆虫群各类群的独特性,均为本区特有的昆虫,层位清楚,时代确切,为地层划分、对比和地质时代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根据.(6)祁连山昆虫群是在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它的发现拓宽了寻找昆虫化石的新领域.过去通常在纯陆相的湖泊相、沼泽相和河湖相沉积层中寻找昆虫化石,祁连山昆虫群的发现表明,不但在陆相地层中可以找到昆虫化石,在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中也可以找到昆虫等陆生动物化石.在实践中可以了解到,海陆交互地区的水量充足,气候潮湿,植被茂盛,有利于昆虫的生存和发展.居多发生在食料来源充足的亚热带-热带原始森林之中的昆虫及其他陆生动物,随着这种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而迅速繁殖、发展,使动、植物与大自然形成一系列协同进化的良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也为化石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祁连山纳缪尔期海陆交互相地层所保存的昆虫就是拓宽思路、寻找昆虫化石的一个实例.本文在对翅脉结构和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纳缪尔翅蛉科在地史中的演化规律,将该科的演化分为4个阶段原始阶段(离脉时期)、早期阶段(联脉时期)、过渡阶段(触脉时期)和特化阶段(并脉时期).这一演化规律的总结和提出,是昆虫脉序研究的一次突破性进展.文中对祁连山地区产出的数量庞大的中国纳缪尔翅蛉科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描述.此次因篇幅所限,仅发表1个新科,包括4个新属、3个新亚属和9个新种.  相似文献   

8.
河北丰宁中生代晚期昆虫群落与生态地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河北丰宁森吉图地区一条中生代晚期地质剖面进行生态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6个昆虫化石群落,恢复了它们所代表的环境,并对相应的生态地层剖描述,作出了生态地层柱状图、该生态地层剖面由2个昆虫群落带、2个间隔带和1个昆虫化石组合层构成。生态地层划分的结果显示了中生代晚期在冀北许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盆地学演变的一般模式,古地理分析表明森吉图地区在古生代晚期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共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
北京延庆后城组蜚蠊目,鞘翅目长翅目化石(昆虫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北京延庆后城组(J3h)中新发现的昆虫化石5个新种和1个新属。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分析现生昆虫微观结构的研究较多,但在化石昆虫的应用方面还比较少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采自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中新统上干柴沟组的昆虫化石进行了细致分析,并结合光学体视显微镜,观察了该昆虫化石微细构造特征与宏观特征,在此基础上鉴定该化石为潜蝇Agromyza sp.(sp.nov.)。文中对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在昆虫化石研究中的应用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杨瑞东  魏怀瑞  陈吉艳 《沉积学报》2009,27(6):1050-1056
贵州清镇陡山沱组为浅海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在陡山沱组底部泥质白云岩中产大量的圆盘状炭质化石,个体直径为2~15 mm。由于以前发现类似的化石主要保存在泥岩中,而碳酸盐岩中这类化石只有俄罗斯地台上发现过,从化石保存的结构分析,其应该归属藻类中的Chuarid。通过对陡山沱组帽白云岩的碳同位素分析,其具有典型的帽碳酸盐岩碳同位素负异常的特征,这表明在冰后浅海滨岸泻湖环境,球形藻类已经繁盛。同时,研究发现浅海滨岸泻湖环境冰后碳酸盐沉积是一个钙质(白云质)逐渐增加的渐变过程,而非Hoffman等认为的非常快速沉积。  相似文献   

12.
Albizzia is a leguminous genus belonging to the subfamily Mimosoideae with approximately150 modern species,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of Asia,Africa,Australia and America.Among them,17 speci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southern and southwestern China.Abundant fossils of the subfamily Mimosoideae,including leaves,pods,flowers and wood,have been reported from the Cretaceous and Paleogene strata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However,Neogene records of Mimosoideae are relatively scarce.In this study,fossil pods and leaves belonging to the genus Albizzia from the Bangmai Formation of Yunnan,China were described.They were assigned to three species,including Albizzia scalpelliformis Guo,Li and Xie Emended,Albizzia cf.kalkora(Roxb.) Prain and Albizzia sp.The occurrence of Albizzia fossils from Lincang not only giv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the Neogene plant diversity from Yunnan—a worldwide famous biological hotspot—but also provides additional evidence for its phytogeographic history.  相似文献   

13.
Extant Asplenium is one of the most widespread fern groups and occurs in the temperate and tropical regions. However, the fossil records of this genus are poorly documented, especially in the low latitudes. Here, a new species, Asplenium sanshuiense sp. nov. is described from the early Eocene of Sanshui Basin,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 China. This is the lowest modern latitude fossil record of Asplenium and the first fossil assignment of A. section Darea (Jussieu) Bak., as well as the first fossil record of Asplenium reported from South China. This new species shows that Asplenium had already spread into South China by the early Eocene and the section Darea (Jussieu) Bak. was identifiable within the genus Asplenium during that time. This new species, combined with previous fossil spore-pollen records indicates a warm and humid climate in the Sanshui Basin of the early Eocene.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来,中国化石双壳类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基础资料的积累到向基础理论方向发展和关门自守到走向世界的过程,逐渐摆脱了“标准化石”和从属地位,走上古生物学发展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我国几代双壳类古生物学工作者们的努力,中国各地质时期的双壳类组成总貌和双壳类化石的层序地层学已经得到揭示和确定,双壳类的起源、演化、埋葬、古生态和古生物地理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研究或探讨。双壳类古生物学已经并正在积极而有效地指导或支持地质生产。顾知微院士是我国化石双壳类学科最重要的承传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黄土区第四纪脊椎动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黄土研究中,脊椎动物化石一直具有重要地位。二十至三十年代,杨钟健、德日进、裴文中等对黄土中脊推动物化石做了比较深人的研究,为黄土地层划分奠定了基础。1962年,刘东生、张宗祜根据山西隰县午城剖面的脊推动物化石及地层的不整合关系,划分了午城黄土、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而后,刘东生等在“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和“黄土的物质成分与结构”等著作中,对黄土区的脊椎动物化石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李东津  吴昌桓 《世界地质》2007,26(3):267-274
通过对吉林省晚中生代含煤地层中木化石的系统调查,共采集162块木化石,均属裸子植物,共5属8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者为异木属,其次为落羽杉型木属等,Taxadiorylon albertense,T.pseudonlbertense两种在中国为首次发现。笔者将木化石称Xenoxylon latiporosum-Taxodioxylon pseudoalbeltense组合。研究表明,异木属主要生长在温湿的温带气候环境;据目前的资料还不能证明该属是适应能力极强的树种。本文还记述了上述木化石产出的地质概况,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和古环境。  相似文献   

17.
Two new species, Cretolimonia excelsa sp. nov. and Mesotipula gloriosa sp. nov., in Limoniidae of Diptera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based on three fossil specimens with bodies and complete wings. These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latest Middle Jurassic Jiulongshan Formation at Daohugou, Inner Mongolia, China. These are the first fossil records of these two genera from China.  相似文献   

18.
刘刚  牟全海  姚海涛 《地质学报》2016,90(8):1679-1691
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地质遗迹是一个以丰富的渐新世至更新世的古动物化石为特色的地质奇观。和政古动物化石地质遗迹主要发育4个古动物化石群:底部红色砂砾岩中埋藏着距今30 Ma的巨犀动物群;下部河湖地层中,埋藏着13 Ma前的铲齿象动物群;中部以红土为主,埋藏着距今10 Ma左右的三趾马动物群;上部黄土堆积中埋藏着2 Ma前的真马动物群。这些古动物化石地质遗迹记录了渐新世以来地球历史的丰富信息和演化过程,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重要证据。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地质遗迹孕育了分布密集、保存完好、种类繁多的古动物化石,且甘肃和政临近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联点。这些世界罕见的古动物化石,具有不可替代的珍藏价值、游览价值、科普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程业明  王曦  杨小男  谭锴  靳悦高 《地质通报》2016,35(8):1230-1233
内蒙古包头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发现了保存完整的白垩纪大型本内苏铁目拟苏铁科拟苏铁属(Cycadeoidea)茎干化石。茎干化石呈椭球形,保存完好,高56cm,最大直径48cm,化石表面密布的菱形叶柄基呈螺旋状排列,从基部至顶端叶柄基逐渐变小,球果不均匀散生于叶柄基之间。茎干化石从内到外包括中央的髓部、外围的木质部圆筒、叶柄基、球果等。这是国内首次发现保存比较完整的本内苏铁目拟苏铁科茎干化石。同时,在茎干化石产地附近还发现有裸子植物宽孔异木(Xenoxylon latiporosum(Cramer)Gothan)木化石。本内苏铁茎干及宽孔异木化石对于研究本内苏铁目的演化历史和当时的植物群组成特点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浙江天台白垩纪蛋化石复原恐龙类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浙江天台盆地白垩纪地层中,已发现了甲龙类及慢龙类等恐龙骨骼化石及数以千计的蛋化石,其中许多为恐龙蛋化石。根据国内外相同类型的蛋化石中迄今已发现的恐龙胚胎化石研究成果,可大致确定其中一部分蛋化石分别是由鸭嘴龙类、巨龙类、慢龙类、盗蛋龙类、伤齿龙类和暴龙类等恐龙所产。并发现鸭嘴龙类、巨龙类和慢龙类的圆形蛋、副圆形蛋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盗蛋龙的长形蛋和伤齿龙的棱柱形蛋较少,暴龙类的巨型长形蛋最少,从而反映了他们各自在生态金字塔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