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华南寒武纪牙形石生物地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认为寒武纪副牙形石均为时限较长的分子,不能用于进行详细的地层划分和对比。得出这种认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地质条件;其二是研究程度。安太庠充分利用中国华北和东北南部有利的地质条件,基于辽宁、河北、山东等剖面,于1982年提出了华北... 相似文献
2.
青海大通中寒武统毛家沟群产丰富的牙形石,共有7属8种,以原牙形石占优势,而副牙形石仅有少数个体。与华北和华南相比,这一组合所含副牙形石的比重明显降低,而且缺乏等类型。 相似文献
3.
青海大通中寒武统毛家沟群产丰富的牙形石,共有7属8种,以原牙形石Jiangshanodusaf.triangulus、Gapparodusbisulcatus、Phakelodustenuis占优势,而副牙形石Westergaardodina、Prooneotodus仅有少数个体。与华北和华南相比,这一组合所含副牙形石的比重明显降低,而且缺乏Laiwugnathus、Furnishina等类型(图版1)。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排列了贵州奥陶系14个牙形石带,论述了牙形石生物地层特征、层序、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和宏观化石的关系,并和中国南部奥陶系牙形石带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6.
自1985年以来,主要在湘西和湘西北地区三条基干剖面采集了总重量逾14t的样品处理了牙形石。证明了时代早于晚寒武世晚期的剐牙形石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上是有用的。从中寒武统至奥陶系最底部共建立了13个牙形石带。讨论了这些牙形石带与美国西北,加拿大纽芬兰西部以及伊朗地区所建牙形石带的对比问题。自下而上,这13个带为Gapparodus bisulcatus—Westergaardodina brevidens Zone, 相似文献
7.
山东青州地区炒米店组上部牙形石组合及寒武、奥陶系界线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明祖山剖面的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的综合研究肪区域地层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明祖山剖面可划分为五个牙形石带,寒武-奥陶系界线位于Cordylodus proavus陶系分界在青州地区已位于炒米店组之内部,而且整个两河口阶全部位于炒米店组上部。 相似文献
8.
牙形石动物分类归属研究新进展—牙形石是最早的脊椎动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简要回顾牙形石动物分类位置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近十年来这一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英国古生物学家们通过牙形石动物的软体解剖学研究,发现眼睛、脊索、神经索、肌肉组织、尾鳍等软组织;牙形石分子硬体组织学研究揭示了细胞状骨骼、球状钙化软骨、类珐琅质及牙质等硬组织。新的证据表明牙形石动物是脊椎动物,从而将脊椎动物的历史向前推移了40~50Ma。 相似文献
9.
根据所获的丰富的牙形资料,较系统地将黔北地区上寒武统顶部及下奥陶统底部建立了四个可进行区域性对比的牙形石带,把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界线控制在M.S带与C.P带之间18.29m的范围之内,这是我省目前已知的寒武,奥陶系界线控制的最短距离资料,为准确划定黔北地区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界线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0.
滇西南耿马地区泥盆纪牙形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耿马东部大龙塘等地的硅质岩系中新发现大量牙形石,可建立两个牙形石带:Palmatolepis gigas带、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带。此套含牙形石硅质岩系的时代属于晚泥盆世弗拉斯阶—法门阶,对比为曼信组。 相似文献
11.
鲁西晚寒武世风暴事件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西晚寒武世为一浅海碳酸盐台地,其沉积体层序中广泛发育风暴事件沉积。岩石类型有近积型粗颗粒风暴岩、次近积型粗颗粒风暴岩、次远积型风暴岩(风暴碎屑流沉积)及风暴浊积岩(风暴密度流沉积)。尚有风暴介壳滩及风暴再改造滩。各岩石特有的组构分别指示它们是在风暴中心涡旋、卷扬以及巨大涌浪的推挤、倾倒作用下快速停积而成。其次,则是风暴衰减后的重力流动搬运再沉积的。近积型与次近积型风暴岩最发育,表明当时鲁西主要是风暴中心控制区,所在华北地块的古纬度(北15°~30°)也证实是风暴主要作用区。粗算飓风的产生周期为1350~2640年发生一次,可与现代墨西哥湾等地类比。 相似文献
12.
保山地块作为冈瓦纳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西缘发育有以平河岩体为代表的大量早古生代侵入岩,但由于缺少野外调查资料,其地质意义存在长期争议.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详实的野外接触关系证实平河岩体存在两期侵入岩.沉积作用及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赋予了其新的地质意义.潞西地区早期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应用LA-ICP-MS获得锆石U-Pb年龄为488.3±3.9 Ma.通过主、微量元素分析,其岩石属高温富黑云母含堇青石过铝花岗岩,属高钾钙碱系列岩石,具中等负Eu异常稀土特征,属"南岭型"花岗岩.结合沉积作用和区域地质构造背景,认为该期侵入岩为晚寒武世保山地块与腾冲地块碰撞拼合后上地壳部分熔融产物. 相似文献
13.
豫西早寒武世辛集组的一个双壳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所描述的双壳类卵形波杰特蛤(新种)Pojetaia ovata(sp.nov.)系采自河南方城杨楼辛集组上部灰岩之底部的碎屑灰岩层,位于Bergeroniellus层位之下。其时代应属早寒武世沧浪铺早期。可与澳大利亚南部产有Pojetaia runnegari Jell的地层相对比。本种是我国目前最低层位的双壳类。 相似文献
14.
湘西中、上寒武统剖面在寒武系全球层型的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 ,其中三叶虫生物地层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 ,但一些重要层段的牙形刺详细研究尚未进行 ,而牙形刺在全球界线层型研究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文内详细介绍了湘西中、晚寒武世牙形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并结合《国际地层指南》(第二版 )对全球层型的要求以及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的最新工作进展 ,提出了今后几年湘西中、晚寒武世牙形刺的研究方向及主要任务是建立该地区中、上寒武统候选层型剖面的标准牙形刺序列 ,为我国摘取寒武系内部的“金钉子”并力争用中国的阶填补《国际地层表》中寒武系的空白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鲁中寒武系馒头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近几年在鲁中不同地区发现馒头组石店段中均有震积岩产出。震积岩形成于干燥的潮坪泻湖环境,发育在下寒武统的上部。它们具有记录强地震事件的泄水构造(地震成因泥晶脉)、液化卷曲变形、阶梯状小断裂、层内错断和液化网状裂纹等层内构造的特征。本文通过地层综合对比,论证了不同地区震积岩的等时性。认为:鲁中早寒武世末有一个地震活跃期;地震序列属乔秀夫(1994,2001a)提出的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的原地系统;震积岩分布范围是约在510Ma前,以古郯庐带为震中的强地震之7-11度烈度区。为区别于张增奇(1996)提出的鲁中新元古代石旺庄期地震事件层,将此地震成因地层名之为馒头期地震事件层。 相似文献
16.
从瘤体与基质的矿物组成、岩石的结构构造出发,深入探讨了滇西施甸地区保山组瘤状灰岩的沉积环境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滇西施甸地区上寒武统保山组瘤状灰岩存在3种成因:一种是呈互层状的泥质和灰质沉积物在半固结或弱固结状态下,经差异压实-压溶作用而形成瘤状构造,岩石中各组分含量及后期压溶作用强度的差异导致了瘤状灰岩不同的存在形式;另一种是泥质和灰质沉积物在半固结或弱固结状态下经斜坡滑塌作用形成串珠状、砾屑状灰岩;第三种则是泥灰质沉积层间歇性地暴露干裂,移位磨蚀,并被后期沉积物充填胶结形成瘤状灰岩。 相似文献
17.
湘西排碧位于中上扬子陆块的东南缘,前人认为在寒武纪第三世时期该地区位于以各种类型的“碳酸盐重力流沉积”发育为显著特征的“台缘斜坡相带”内,其主要岩石类型为泥质条带灰岩及砾屑灰岩.本文通过对花桥组上段—车夫组典型沉积物的岩石组分及沉积构造进行详细研究,发现条带灰岩并非泥质条带灰岩,而是由灰岩条带——颗粒灰岩、泥晶灰岩与粉砂质条带——粉砂质灰岩、纹层状含炭质粉砂质灰岩互层组成,表现出内源碳酸盐沉积物与陆源碎屑沉积物混积以及陆棚环境沉积物的典型特征.砾屑灰岩及伴生岩石组合发育丘状(洼状)交错层理等众多风暴成因的沉积构造,为具有不同风暴沉积序列的风暴沉积物.此外,花桥组上段—车夫组沉积物中含各种藻类等浅水生物及大量三叶虫骨刺.因此,认为花桥组上段—车夫组的沉积环境应为正常浪基面以下、风暴浪基面以上,受周期性强风浪作用影响的混积陆棚环境. 相似文献
18.
鲁西地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西侧鲁中隆起区济南、莱芜、金岭、潘店等地。济南地区铁矿资源丰富,亦是鲁西四大接触交代型铁矿成矿区之一。铁矿床形成于中生代燕山晚期中偏基性侵入杂岩与奥陶纪马家沟群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济南地区杂岩体受齐广断裂控制,铁矿体在空间上严格受接触带的控制。通过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分析,结合精细锆石LIMS U-Pb测年,发现济南地区中生代侵入杂岩形成时代约为130 Ma,属早白垩世燕山晚期,岩石类型具有同源岩浆演化特征;岩浆活动过程中有早期壳源物质参与,原始母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与下地壳,是在源区与早期拆沉的下地壳物质混合熔融所形成的产物。鲁西地区中生代燕山晚期侵入杂岩体源岩及围岩为铁矿提供铁质及矿化剂并提供热动力条件,各类构造为矿液运移提供通道及容(储)矿空间,接触交代变质为成矿提供动力条件,从而在该地区形成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 相似文献
19.
20.
记述了产自山东诸城上白垩统王氏群中一个较完整的蜥脚类恐龙肱骨(ZJZ-57)。它具有一些进步特征,如肱骨三角胸嵴向远端扩展,肱骨近端外侧1/3处发育隆凸,表明其属于较进步的巨龙类成员。另外,它具有一些独特的鉴定特征组合区别于其他任何巨龙类:近端横向强烈扩展,近端最大宽度与骨干长度之比为0.55;骨干粗壮,粗壮指数为0.39。综合研究表明,ZJZ-57所属个体代表了一种新的巨龙类恐龙:臧家庄诸城巨龙(Zhuchengtitan zangjiazhuangensis gen.et sp.nov.),它可能与Opisthocoelicaudia的亲缘关系较接近。这是山东晚白垩世地层中首次发现的巨龙类恐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