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川石棉田塆地区的辉绿岩及其与金矿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区地处扬子地台西缘,西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带以窄小的古火山岩带相隔。在观音崖组、灯影组以及康定群变质杂岩中广泛发育有辉绿岩脉、岩墙。辉绿岩受断裂控制,岩脉边部具碎裂结构、糜棱结构、块状结构。岩石蚀变强,除少量的斜长石、辉石原生矿物残余外,主要由钠长石、角闪石、绿泥石、绿帘石和方解石等变质矿物组成。按岩石化学成分,辉绿岩属拉斑系列、钾质类型,但按辉石成分,也有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微量元素表明,辉绿岩与茶铺子细碧岩属同源岩浆产物,相当于板块碰撞后的次火山活动产物,岩浆房深度约为25km。辉绿岩的Au背景值高,是Au,Cu矿的矿源层。辉绿岩赋存的断裂是导矿构造,辉绿浆活动使康定群中的Au活化并随岩浆迁移,成矿热液沿断裂上升被辉绿岩阻挡在下盘围岩中成矿。辉绿岩是该区良好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
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的组成与结构,主要是印支期碰撞及高压、超高压变质期后伸展构造和中新生代热-构造演化的结果。在组成上,除了燕山期及其后的岩浆活动和盆地堆积产物以外,主要包括核部杂岩单元、超高压单元、高压单元、绿帘-蓝片岩单元和沉积盖层单元等,此外还有一些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体残留或侵入其中。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的整体结构样式类似于北美西部的变质核杂岩带,即以总体具穹隆形态及多层拆离滑脱带的发育为特征,构成了以罗田和桐柏山为核部的两个穹隆。超高压单元、高压单元和绿帘蓝片岩单元作为不同的岩片夹持于核部杂岩和沉积盖层之间,其分布格局受碰撞期后伸展构造格架所制约。  相似文献   

3.
在胶东地区金矿矿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 把岩浆核杂岩和拆离构造联系起来, 提出陆内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构造的新模式, 并认为中生代该区不发育变质核杂岩构造。经过10多年的构造变形蚀变岩相填图、岩浆岩结构构造填图和古地磁研究、运动学测量, 结合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发现, 胶东地区典型的玲珑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构造显示出长垣状、拱曲形态的穹窿, 表现为: ①穹窿核部由多期和多构造性质的花岗质杂岩组成; ②花岗杂岩体被断层圈闭, 这些中低角度铲状形态的拆离带剪切断裂, 其宽大的破碎岩带显示了韧-脆性变形叠加, 发生岩浆期后热液交代蚀变矿化作用; ③拆离断层上盘岩石围绕岩浆核分布, 由基底变质岩和中生代沉积岩组成, 呈滑脱凹陷状态。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构造是符合东亚陆内构造岩浆活化背景的一个新模式。通过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构造研究, 提出岩浆隆起和拉分盆地属于同一构造系统, 挤压构造岩浆隆起和引张拆离凹陷带是应力场转化过程的产物, 而拆离铲式断裂和脆-韧性叠加的构造岩带是成矿预测的目标, 并把区域成岩成矿规律作为直接观测和勘查的标志, 在区域地质成矿规律研究、地质调查、成矿预测等方面具有广泛推广价值和示范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扬子克拉通西缘穹状变形变质体的类型与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扬子克拉通西缘呈分散状产出的一系列穹状变形交质体,按其结构特征与成因,可将其划分为变质核杂岩,岩浆核杂岩,片麻岩穹隆和构造穹隆四种类型。造山后期—期后,深部上隆,浅部伸展,局部岩浆活动和造山期深熔花岗岩底辟侵位所引起的地壳局部隆升与伸展,是形成该区变质核杂岩和岩浆核杂岩的主要原因;片麻岩穹隆和构造穹隆,则分别为双向挤压收缩体制下,局部熔融—重熔花岗岩同构造被动侵位,和单纯的构造变形与叠加变形形成。它们具不同的时、空分布和控矿特征,是扬子克拉通西缘造山过程中不同构造坏境,不同演化阶段和不同构造体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蛇绿岩岩石组合及洋脊下岩浆作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蛇绿岩的岩石组合从下至上分为4个单元,即:变质橄榄岩单元、深成杂岩单元、席状岩墙群杂岩单元和喷出岩单元。各单元的岩石组合是多种多样的:变质橄榄岩单元主要由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和少量纯橄岩及斜长二辉橄榄岩组成;深成杂岩单元单元包括辉长岩-镁铁质堆晶岩和超镁铁质堆晶岩,在深成杂岩和席状岩墙群杂岩单元内在复杂的岩浆侵入事件;喷出岩单元不仅仅由玄武岩组成,还包括安山岩、玻安岩、钠长岩以及乐砾岩、凝灰岩等  相似文献   

6.
辽宁南部万福变质核杂岩的发现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宏观与微观构造测量,结合白垩纪沉积盆地组成与结构、区域岩浆活动性及其测年资料等的综合分析,揭示出在辽宁南部辽南变质核杂岩东侧存在另一个变质核杂岩构造,即万福变质核杂岩。该核杂岩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拆离断层带由不同层次构造岩构成,上盘为元古宇岩石,下盘是太古宇岩石和就位于其中的同构造花岗质侵入体。万福变质核杂岩形成于早白垩世,与辽南变质核杂岩构成一个变质核杂岩对,两者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该变质核杂岩对的厘定可能为阐明华北晚中生代岩石圈的力学和流变学属性以及岩石圈减薄过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核杂岩顶部代表深处韧性变形的长英质糜棱岩,其实是温度敏感型的,在异常高的古地温梯度或同构造岩浆活动的情况下,不一定代表中地壳变形的产物.伸展的剥离断层造成相当厚的地壳柱的切失,但在长期受剥蚀的古老岩系出露处,年轻岩层(如白垩系或第三系)直接覆盖于太古宇之上,究竟是沉积缺失还是构造切失,必须加以具体分析.核杂岩隆升至地面,难以单纯用地壳变薄的重力均衡作用来解释.与变质核杂岩密切相关的局部的古地热异常、同构造岩浆岩的强力侵位等,揭示出热隆和岩浆作用在核杂岩隆升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变质核杂岩和岩浆核杂岩的密切相关;二者可能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晚造山的伸展不一定是变质核杂岩所反映的伸展作用的唯一起因.一个地区可以有多次伸缩交替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8.
辽吉朝褶皱带古元古宙岩浆核杂岩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辽吉朝古元古代褶皱带的构造演化分析,尤其对褶皱带南带内发育的典型构造组合及相应出现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为形作用的系统构造分析,提出岩浆核杂岩是古元古代褶皱带早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构造型式。岩浆核杂岩主要由3种成分、性质、特点及变质演化不同的构造单元构成,即核部岩浆杂岩、外部的滑覆体壳有其间的幔部顺层韧性剪切带。岩浆核杂岩的构造分析,揭示出它们形成于褶皱带早期阶段演化的伸展作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辽吉朝古元古代褶皱带的构造演化分析,尤其对褶皱带南带内发育的典型构造组合及相应出现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系统构造分析,提出岩浆核杂岩是古元古代褶皱带早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构造型式。岩浆核杂岩主要由3种成分、性质、特点及变质演化不同的构造单元构成,即核部岩浆杂岩、外部的滑覆体壳及其间的幔部顺层韧性剪切带。岩浆核杂岩的构造分析,揭示出它们形成于褶皱带早期阶段演化的伸展作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关于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宋鸿林 《地质通报》2002,21(4):193-197
核杂岩顶部代表深处韧性变形的长英质糜棱岩,其实是温度敏感型的,在异常高的古地温梯度或同构造岩浆活动的情况下,不一定代表中地壳变形的产物。伸展的剥离断层造成相当厚的地壳柱的切失,但在长期受到剥蚀的古老岩系出露处,年轻岩层(如白垩系或第三系)直接覆盖于太古宇之上,究竟是沉积缺失还是构造切失,必须加以具体分析。核杂岩隆升至地面,难以单纯用地变薄的重力均衡作用来解释。与变质核杂岩密切相关的局部的古地热异常、同构造岩浆岩的强力侵位等。揭示出热隆和岩浆作用在核杂岩隆升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变质核杂岩和岩浆核杂岩的密切相关;二者可能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晚造山的伸展不一定是变质核杂质所反映的伸展作用的唯一起因。一个地区可以有多次伸缩交替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1.
辽东地区新太古代构成了华北陆块重要结晶基底.以辽吉古元古代裂谷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微陆块.北部微陆块由新太古代付家堡子片麻杂岩(U-Pb法2730 Ma)、虎庄片麻岩(U-Pb法2524.85 Ma)、连山关花岗岩(U-Pb法2563 Ma)组成,南部微陆块由得胜片麻杂岩(U-Pb法2519 Ma)组成.北部微陆块岩石地球化学显示钾玄岩系列-钠质钙碱系列,正铕异常-负铕异常轻稀土富集型特征.岩浆演化由钠质钙碱系列→钾质钙碱系列.源区性质为地壳深熔,相当于变质泥岩、变质杂砂岩部分熔融.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由造山早期构造拉张环境上侵就位(付家堡子片麻杂岩)→造山主期(虎庄片麻岩)和造山晚期(连山关花岗岩)挤压环境同构造上侵就位.地壳演化由造山早期拉张→主造山挤压.南部微陆块岩石地球化学显示高铝、镁特征,与埃达克岩相近,稀土总量低,属负铕异常轻稀土富集型.岩浆具钠质演化趋势.源区性质具板片俯冲重熔特征,相当基性岩部分融熔,为板片俯冲构造背景.南部微陆块埃达克岩存在,暗示2500 Ma年前后,南部微陆块向北俯冲,形成辽东地区太古宙统一大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辽吉朝古元古代褶皱带的构造演化分析,尤其对褶皱带南带内发育的典型构造组合及相应出现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系统构造分析,提出岩浆核杂岩是古元古代褶皱带早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构造型式.岩浆核杂岩主要由3种成分、性质、特点及变质演化不同的构造单元构成,即核部岩浆杂岩、外部的滑覆体壳及其间的幔部顺层韧性剪切带.岩浆核杂岩的构造分析,揭示出它们形成于褶皱带早期阶段演化的伸展作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地壳结构的Pb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研究了大别山东部北大别变质杂岩,南大别变质杂岩和白垩纪花岗岩的全岩Pb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北大别变质杂岩与南大别变质杂岩相比,前者以相对低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为特征,按照Pb同位素组成在地壳垂向剖面上的变化模型,指出在大别山地壳垂向结构上,北大别变质杂岩应位于南大别变质杂岩之下,这一认识得到大别山不同构造岩石单元中产出的白垩纪花岗岩Pb同位素对岩浆源区示踪的有力支持,因此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是发育在北大别杂岩之上的一个构造岩片,这对进一步确定扬子克拉通向华北克拉通俯冲-碰撞的缝合线位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开岭-科洛杂岩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嫩江-黑河构造带中,其变形规律与成因一直是制约东北地区乃至邻区构造演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据详尽的野外调查,系统分析了岩石宏观糜棱面理、矿物拉伸线理、“A”型褶皱、不对称褶皱、眼球状旋转构造和显微书斜式、眼球状旋转等构造样式.构造解析及运动学分析反映杂岩带两侧整体分别向NW及SE向的伸展滑脱特征;杂岩带内黑云斜长片麻岩及侵入糜棱岩中的闪长玢岩锆石U-Pb(LA-ICP-MS)定年及区域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其韧性变形变质作用时代为中侏罗世(167 Ma),变质峰期时限为170~163 Ma,中侏罗世晚期(163 Ma)暴露于地表.新开岭-科洛杂岩具上盘盖层、拆离韧性剪切带及下盘核杂岩3层式结构特征.核内为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类,地层时代远比核外地层偏新,并无“古老”的变质岩;拆离韧性剪切带变形温度约400~500℃,其变质强度达绿片岩相,后期发生明显退变质作用.新开岭-科洛岩浆核杂岩主要是在岩浆底侵、花岗岩岩体强力侵位引起地壳隆升的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   相似文献   

15.
云海铜镍矿位于觉罗塔格构造带西段,成矿岩体为多期次侵入的杂岩体,岩体分异演化充分,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石均有发育,主要岩石类型为角闪辉石岩、橄榄苏长岩、辉长岩、闪长岩。主量元素化学组成表明,该杂岩体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具同源演化特征,显示高铁、高镁、低钛、低铝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亏损Nb,Ta,轻稀土富集。岩浆源区有部分熔融而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混染,发生橄榄石、斜方辉石、斜长石的分离结晶。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为构造活动和地幔柱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四川石棉草科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扬子陆块西缘的石棉草科穹状变形变质体,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穹隆体经历了三次变形变质时期:早期为收缩滑脱变形的区域动力变质、中期热隆伸展动热变质和后期岩浆热接触变质。对主期变质划分出黑云母带、石榴石带、红柱石-十字石带和矽线石带,确定为低压相系,利用变质反应、矿物地质温压计及相关的同位素年龄资料,建立了草科穹状变形变质体演化的p-T-t-D轨迹。轨迹图呈顺时针形式,具碰撞造山带环境的特点,变形变质过程受变质体前缘西油房韧性剪切带逆冲-推覆作用和后缘碰撞晚期岩浆大规模上侵的双重制约,为深源岩浆热动力变质成因,属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  相似文献   

17.
变质核杂岩与岩浆作用成因关系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岩浆与伸展作用的关系、伸展作用中岩浆的成因和需加强的工作进行了讨论,并重点论述了变质核杂岩形成机制与侵入作用的关系。在造山带重力势能差和深部作用等各种因素导致的拉伸应力场作用下,岩石圈地幔和地壳通过减压或深部热活动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岩浆,岩浆的上涌强化了地壳伸展,对地壳的弱化作用触发伸展构造的发生。岩浆作用是变质核杂岩形成的主导因素之一,其主要包括对地壳的加热、弱化导致拆离断层的形成及由其浮力和密度产生不均一隆升而形成穹隆。  相似文献   

18.
以南秦岭牛山-凤凰山变质核杂岩和牛山北岩浆核杂岩为例, 通过核杂岩的构造群落、变质程度、岩浆侵位与变形时代、构造层次与演化、控矿特征与控矿构造-蚀变岩相填图及测年研究, 对比2类核杂岩的特征及其控矿作用。结果表明, 2类核杂岩有相似的结构样式, 但构造群落和演化差别较大。牛山-凤凰山变质核杂岩核部为新元古代武当岩群和耀岭河岩组中深变质岩, 其中可见新元古代石英闪长岩和加里东期辉石岩-辉绿岩株, 说明是在新元古代或加里东期形成的。核杂岩与外围震旦系—泥盆系浅变质岩间由剥离断层及韧性剪切带分割。志留系梅子垭岩组为浅变质强变形的岩片组合, 发育多层次韧性剪切、固态流变、滑脱-逆冲-走滑变形3期新生面理及其置换。而牛山北岩浆核杂岩核部和外围是浅变质岩, 在核部和外围填图、测试时发现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4期侵入岩, 与岩浆核杂岩相关的有三叠纪—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株和晚侏罗世花岗岩脉2期侵入岩。研究发现, 与岩浆核杂岩伴随的岩浆侵位、韧性剪切变形与热变质增温-变斑晶加大-自然金沿S2面理分布-金矿化热液蚀变等的时代均集中在晚三叠世—侏罗纪, 指示了时代较新的陆内造山期岩浆核杂岩的脆-韧性剪切变形-立交桥式岩浆-热力垂向增生-热液蚀变成矿时空关联特点及深部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9.
胶东金矿是全球最大的与花岗岩有关的大型金矿床。前人研究多数与板块构造碰撞或俯冲联系起来,提出“造山带型金矿”或“变质核杂岩”等观点。本文指出,胶东金矿形成于中国东部板块拼合后的大陆,属于陈国达曾厘定的中生代地洼区(陈国达,1956,1985;邓军等,1998;翟明国等,2004),受控于一种“岩浆核杂岩”的构造(吕古贤等,2016)。胶东“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蚀变岩金矿床”,在全球已知金矿床类型中是独特的(吕古贤等,1999,2013)。胶东“岩浆核杂岩”构造在中国中新生代复合大陆可能较普遍发育。  相似文献   

20.

花岗质岩浆的起源、迁移及就位是研究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特性的重要方面。然而,板内伸展背景下同构造花岗岩体的岩浆来源、就位机制和岩浆流动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等问题缺乏系统性的总结。晚中生代期间华北板块东部逐渐变为区域伸展体制,同时中浅部地壳形成一系列的韧性剪切带、变质核杂岩和拆离断层,这些伸展构造往往伴有同剪切变形的花岗岩体。因此,华北东部是系统研究板内伸展背景下同构造花岗岩体的最佳区域。本文选取多个典型的同构造花岗岩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归纳总结这些同构造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资料,发现多数同构造岩体具有多个岩浆源区,且较早就位的中性岩席(单元)往往来自壳幔混合岩浆或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而较晚的酸性岩席(单元)则主要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这一特点反映了同伸展岩体岩浆源区由深至浅的演化规律,也揭示了区域伸展背景下源自地幔的流体和热量是触发地壳部分熔融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岩浆就位过程中围岩和岩体中形成的定向及变形组构,发现华北东部同伸展岩体的就位模式可分为三大类:以扁平岩床或岩基形式就位于中部地壳的水平韧性剪切带内;岩浆以近直立运移的方式形成长轴平行拆离断层的岩基,就位于变质核杂岩核部或拆离断层下盘;岩浆就位于再活化的先存断裂,通过膨胀作用、挤压围岩获得就位空间并使围岩变形,形成类似底辟作用的就位方式。剪切应力和浮力是影响岩浆运移方向的重要力学参数。岩浆自源区上升的过程中浮力起着主要控制作用,就位于韧性剪切带时剪切应力起着控制作用,就位于浅部地壳的脆-韧性过渡带时浮力的作用再次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