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伊洛河流域是我国原始农业发展最早地区之一,也是水利开发较早地区之一,本文探讨这一地区水利开发的历史过程,并总结人类改造利用的经验教训.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简要地论述了影响伊洛河水利开发的历史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二、论述了历史时期伊洛河水利开发的大势.三、就历史时期伊洛河水利开发的三个主要方面,即漕运、灌溉、防洪作进一步的探讨.四.论述了在水利开发的历史过程中,由于人类活动,对伊洛河的水系变迁带来的影响.文章最后认为:伊洛河水利开发的历史,其趋势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水利开发中以漕运最有影响,开发地区主要在伊洛河水中下游的河谷地带,尤其是洛阳附近,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受社会经济,尤其是受洛阳城市发展的影响.从历史发展并结合现状来看,今后本区的水利开发应以灌溉为主,适当兼顾航运、防洪、城市用水等.  相似文献   

2.
贡嘎山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贡嘎山地区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虽然发展旅游业带动了贡嘎山地区经济的增长,但是粗放的旅游开发方式已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对如何处理好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3.
青藏地区城镇开发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通过对青藏地区域镇发展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对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如自然条件、交通条件、资源开发条什、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提出符合青藏高原地区发展条件与环境的城镇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4.
辽中城市群范围界定与规模结构分形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辽中城市群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地域,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基于引力模型,结合城市群的城市交通流分析,首先对辽中城市群范围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形理论与方法对辽中城市群的人口、经济规模结构的分维值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辽中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分维值大于1,而经济规模分维值小于1,人口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分布错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和开发历史有着密切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辽中城市群的分维值影响因素,发现科学支出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论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体系的互动与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就形成了紧密地地缘经济关系,上海依靠市场的力量,对这一地区发挥着重要的地缘经济整合功能。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实现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更加迫切。尽管目前整个稀薄工三角洲地区的市场体系发育已相对寒带,但仍角要推动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更深层次的互动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自然资源为物质基础,而自然资源的开发在空间上的实现,又必然离不开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自然资源既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也是资源地区经济起飞的突破口。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的运行系统之中,受传统管理体制束缚较深;目前在开放与封闭、市场竞争与政府调节两种力量双向运行之间又缺少有效的调节机制。因此,给资源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造成了许多不利,使资源的开发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没有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江苏省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陈雯  孙伟  段学军  陈江龙 《地理科学》2007,27(3):312-317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农业及生态保护用地被侵占,开发可持续性受到威胁。从协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出发,空间开发强调因地制宜,即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社会经济活动;而让生态价值高、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农业和生态维护功能。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以生态-经济为导向,借鉴已有区划方法,采用要素层-关系层-逻辑层-应用层的技术路线,评价适宜各单元的开发强度,划分开发与保护空间。将这一方法运用于江苏省的案例研究之中,以县和省辖市市区为基本评价单元,通过选择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两方面的指标,综合分析生态和经济重要性指数,将江苏全省划分为优先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适度保护区域、优先保护区域和灰色区域等五大类型区。这一结果可以作为引导空间开发秩序、实施区域建设空间管制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考察香港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文章将其房地产业的发展划分为起步、升温、繁荣与低迷4个阶段;分析了香港房地产业在经济中占据的地位、房地产的重点开发地区、主要开发类型等特点;探讨了影响房地产发展的经济因素、人口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并预测了房地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私人住宅和商业楼宇仍将是香港房地产业消费热点,环境优美的地区仍是投资热点地区,房产价格近期内难以上扬。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全局。西部大开发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非均衡区域经济理论是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重大实践问题的核心理论,我国西部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及潜在的区位优势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全局.西部大开发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非均衡区域经济理论是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重大实践问题的核心理论,我国西部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及潜在的区位优势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承德市是北方以畜牧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地区。文章采用经济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该区对于发展畜牧产业虽然存在不利的自然环境发展。但也存在有利的经济环境,作者对此采用弹性经济理论进行了详细分析,探索了市场驱动下该区农业模式和农业结构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丁建军 《地理研究》2014,33(5):948-960
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益贫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但鲜有文献考察连片特困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性。以国家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区域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近12 年来经济增长益贫性的时空差异、空间差异演变规律以及增长益贫性差异对空间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近12 年来,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总体上具有益贫性,但时空差异明显,其中重庆、贵州片区为益贫性增长,湖南、湖北片区分别为涓滴式增长和均衡增长;② 武陵山片区内部区域差距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演变趋势,湖南、湖北、贵州、重庆4 个分片区内部差距是最主要的贡献,片区间的差距次之。4 分片区内,湖南片区内部差距最大,其次是贵州片区,重庆、湖北片区最小;③ 经济增长益贫性对空间差异演变有重要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受贫困增长曲线斜率(益贫、益富程度) 的制约。最后,针对武陵山片区整体以及4 个分片区分别提出了提升经济增长益贫性、空间格局优化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贫困地区环境类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指出贫困是困惑人类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中国存在592个重点扶贫县,按照环境特点可分为三大类型,即:(1)中部山地高原环境脆弱贫困带,包括蒙古高原东南边缘风蚀沙化贫困区、黄土高原沟壑水土严重流失贫困区、秦巴山地生态恶化贫困区、喀斯特高原丘陵环境危急贫困区、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封闭型贫困区等类型;(2)西部沙漠高寒山原环境恶劣贫困带,包括新疆、青海及西藏三省区的沙漠地区及青藏高原高寒区等类型;(3)东部平原山丘环境危急及革命根据地孤岛型贫困带,包括东北沿边地区、华北平原低洼盐碱地区;东部岛状分布的丘陵山区革命根据地贫困区.文中还论述了环境与贫困度的关系,即环境愈脆弱,贫困度愈高,脱贫难度愈大.但致贫因子又错综复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自然环境较好,而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技术落后,也阻碍致富.同一环境不同的政策机制,可以引发不同的结果.环境改造与脱贫,一定要有宏观战略规划和分类指导的方案,并有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贫困地区即使解决了温饱,依然是低标准,向贫困开战仍将是21世纪中国的一项艰巨工程,只不过那时的贫困线划定标准有所变化而已.  相似文献   

14.
生态经济型防风治沙体系优化配置技术规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辉  刘千枝 《中国沙漠》1996,16(4):368-373
通过对景电灌区农林业生产状况、自然环境条件、以及风沙危害程度的实地调查,应用系统工程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研究提出:景电灌区防风治沙工作应该走系统工程和生态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以封沙育林草为主导措施发展沙区自然植被系统,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工程治沙系统,并营造和发展人工生态经济型林草植被系统。通过这三大子系统的合理搭配和联合交互作用,使新灌区形成新型的生态经济型防风治沙体系。文章就该体系的合理配置问题及建设技术规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乌鲁木齐旅游业与旅游资源开发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发展乌鲁木齐的旅游业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重点开发博格达峰冰川公园景区、南山西景区、南山东景区、亚洲大陆中心景区、水磨沟景区、天山一号冰川景区、达坂城景区、月亮台子景区。以博格达峰冰川公园、亚洲大陆中心、南山二个滑雪场开发为先导,重点规划设计,重点投资建设。完善已有的南山东、西两个景区建设,使旅游业产生新的经济动力。同时,发挥乌鲁木齐市的枢纽和纽带作用,促进新疆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雅静 《热带地理》2007,27(3):259-263
“汉三角”位于湖北、湖南、江西3省交界处的精华地带,属于中部发展中地区,具有区位与交通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品种多样、人文气息浓厚等多种优势,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区。同时伴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在中部地区营造汉三角经济增长极,通过发挥其巨大潜力,不仅将完善我国区域经济空间布局,而且对促进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中对汉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提出汉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云南哀牢山的梯田景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陆玉麒 《热带地理》1994,14(2):180-185
云南哀牢山区哈尼族人创造的独具特色的热带山区梯田景观,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过程中,巧妙地解决了农耕中的关键要素水分与肥料,创造了较高的粮生产水平,并以聚落分布的适中高度,均衡建构中介,最终内化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自然与人文在此所形成的高度协调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直学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形起伏是约束山区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在山地平原过渡带其约束作用更为显著。以位于秦岭-黄淮平原过渡带的豫西山区为例,基于200 m分辨率DEM数据,采用均值变点法确定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并提取地形起伏度;以1∶10万土地利用、乡镇人口和县域各产业数据为基础,建立人口和经济空间化模型,同时生成200 m分辨率的栅格人口和经济密度图;在系统分析地形起伏度、人口和经济密度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基于栅格单元定量揭示了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并与其他地形因子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 豫西山区地形起伏度以低值为主,58.6%的区域地形起伏度小于等于0.5个基准山体的高度(相对高差≤ 250 m);空间上呈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的格局,与海拔、坡度均呈较强的正相关,且与坡度的相关性更大。② 被选作验证的人口和经济数据与对应模拟值的线性拟合度分别为0.943和0.909,表明空间化结果能反映人口和经济分布的实际状况。③ 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强于其他地形因子的影响,与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呈较好的对数拟合关系,拟合度分别为0.911和0.874;豫西山区88.65%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不超过0.5的地区,88.03%的生产总值分布在地形起伏度不超过0.3的地区。相对人口分布,研究区的经济发展向地形起伏度低值区的集聚态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新疆经济区划与天山南北坡经济带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山北坡经济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心区域,天山南坡经济带则是新疆经济发展中仅次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一个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经济区域。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其经济区划的演变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是两大经济带形成的主要因素;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区与行政区界限关系的协调、经济中心的有效辐射距离、支柱产业的聚集优势、城市辐射效应,以及两地带水同源的生态依据等是天山南北坡经济带区域范围形成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I.HistoricalAssessmentonTumenRiverGrowthTriangleSincethelate1980s,Asiahasbeenreputedforitseconomicdevelopment,economicgrowthtriangleshaveemerged.AhostofcountrieshavejoinedhandsinSoutheastandlaterinNortheastAsia.Althoughtheyarestillintheincipientstage,the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