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借助信息熵和均衡度的概念,揭示淮阴区1998-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其信息熵先后经历了"上升—稳定—再上升—下降"四个阶段,总体呈上升趋势。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园地、林地等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负相关,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正相关。最后,对淮阴区如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选取长春市2009—2018年城市用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从城市用地规模和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长春市2009—2018年城市用地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长春市城市用地总量及年均增长率均显著偏高.②长春市城市用地呈缓慢增长趋势,用地类型除其他土地面积略有下降,各...  相似文献   

3.
曹雅坤 《地下水》2012,(4):152-154
信息熵和分形理论为研究地理学中系统的有序性和复杂结构现象的不稳定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为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信息熵和分形理论为指导,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对西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分形特征和信息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8年,西安市土地利用景观结构趋于简单化,景观类型在空间上的稳定性逐渐增大;土地利用景观结构信息熵总体上呈逐渐下降趋势,即土地利用有序度逐渐上升,而无序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系统的和谐共生,对地区可持续化发展、国土资源合理配置有重大影响。将经济、社会、生态三系统单独分开进行耦合协调,并加入相对发展度模型,模拟计算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7市在2003~2019年各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值,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时空演变格局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时序上,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波浪式上升,协调类型从拮抗期的中度失调变为协调期的高度协调,实现了“拮抗—磨合—协调”的跨越,2019年所有城市实现零失调,城市间略有差异但差别不大,各系统逐步趋于优化;空间上,耦合协调发展趋势总体呈现“东快西慢”、“东北—西南”两级发展较快,鄱中地区发展增速较为匀速平稳,整体趋势处于协调状态;系统间的相对发展值明显有差异,总体呈“社会滞后—经济社会滞后—生态滞后”的变化趋势。虽然这17年三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值整体提高,但系统间矛盾依然是限制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据此建议加强产业结构改革,注重各系统的生态效益,同时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信息熵模型和多因素加权法研究万年县土地利用结构有序度以及土地经济绩效变化趋势,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两者的关联度。结果表明:万年县的土地利用结构日趋合理,土地经济绩效日益增长;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绩效存在最显著相关性的一级地类是交通运输用地,二级地类是公路用地;从2011~2017年石镇镇、梓埠镇、青云镇、汪家乡、苏桥乡、上坊乡六个乡镇的公路用地占各乡镇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增量较少,经济增长比排名靠后,需要调整土地结构,加大对公路用地的投入。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参考,为欠发达县域的经济发展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6.
谢华 《山西地质》2014,(4):111-114
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土地利用管理中最基本的问题,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分析对于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晋城市为例,运用TOPSIS法分析了本市1996-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程度,运用相关系数指标对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研究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合理程度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总体呈增加趋势,且保持在较高水平;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和农业发展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及其空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竟虎  文岩 《冰川冻土》2013,35(1):233-239
从经济紧凑度、 土地利用紧凑度、 人口紧凑度和基础设施紧凑度等方面, 构建城市紧凑度的综合测度模型.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对2009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紧凑度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综合测度. 结果表明: 紧凑度大致以"塔河-凭祥"一线为界, 以东区域的城市紧凑度水平较高, 以西的地区城市紧凑度水平低. 紧凑度Moran's I高值区连片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区域, 中心城市紧凑度的带动性和辐射性较强. 紧凑度呈现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带状分布的格局. 经济发展、 土地利用结构和人口密度是目前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紧凑度的重要决定因素, 城市土地利用因子表现相对较均衡, 而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两个主因子则表现出较强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SPSS,对1999-2013年重庆市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9-2013年土地持续利用指数逐年递增,土地开发利用强度逐年不断加大,城镇化大规模的建设是土地利用强度升高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质量除了在2000-2004年生态环境指数呈“V”字型发展之外,总体呈上升态势发展;重庆市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度由0.387 4(轻度失调衰退土地利用损益型)上升至0.754 0(中级协调发展经济主导型),但2011年情况有所变化,土地持续利用指数首次低于生态环境指数,耦合发展基本类型由生态主导型转向经济主导型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由土地利用制约型演变为生态环境制约型,生态环境效益滞后于土地资源经济效益。土地资源总体利用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重作用是耦合关系由失调发展转化为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现阶段应坚持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与保护并举,优化经济结构与技术创新齐下,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维系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运行机制,确保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近15a乌鲁木齐市城市用地扩展动态及其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粤  陈曦  包安明  马勇刚 《冰川冻土》2006,28(3):364-370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干旱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格局动态变化与城市扩展的空间特征进行定量分析.采用1987年、2002年两期陆地卫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提取了研究时段内乌鲁木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研究区城市景观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引入建成区空间密度作为定量指标,分析总结了乌鲁木齐市扩展变化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987-2002年间乌鲁木齐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城市建成区和绿地面积增长,水体面积减少;景观斑块分离度增强,边界构成曲折化,整体格局趋于复杂;在空间上,城市扩展主要沿西、西北及东北3个主要方向进行,并形成了建成区密度由内而外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0.
曹银贵  周伟  袁春  钱铭杰 《地球学报》2010,31(1):122-128
以老年型、中年型、幼年型这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型城市为研究对象, 一方面紧扣建设用地单位面积上的投入与产出; 另一方面更多地考虑与煤炭生产状况及其有关的环境效益, 在此基础上构建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并结合层次分析法, 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 将评价结果从煤炭型城市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和土地利用结构对集约利用影响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得到不同发展阶段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子的差异, 表明山西省样本煤炭型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度要高于黑龙江省,老年型煤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很大。并且提出了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挖潜方式, 为煤炭型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转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