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4,(1):F0002-F0002
<正>汤中立院士1934年生,安徽安庆人,长安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地质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历任祁连山地质队、甘肃省第六地质队、甘肃省区域地质调查队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甘肃省地质矿产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原地质矿产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顾问。汤中立院士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岩浆矿床的研究工作,是中国镍矿工业和甘肃省金矿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其中对金川镍矿二矿区深部隐伏矿体的勘探和突破,使该镍矿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镍矿。作为中国"镁铁—超镁铁岩及岩浆硫化物矿床"的主要研究者和学科带头人,通过长期对中国金川等矿床的深入研究,提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喀拉通克、黄山东、金川和白马寨4个铜镍矿床亲铜元素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所有矿床具有相似的左倾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模式和铂族元素明显亏损的共同特点;其亲铜元素质量分数却明显不同,铂族元素质量分数最高的金川铜镍矿床以Ni为主,喀拉通克矿床则表现为Cu占优势;矿床的初始岩浆为铂族元素不亏损的玄武质岩浆,应是地幔岩石较高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少量硫化物预先熔离是造成中国铜镍矿床成矿母岩浆亏损铂族元素和w(Cu)/w(Pd)远大于原始地幔(w(Cu)/w(Pd))的控制因素;不同程度(量)的硫化物熔离导致母岩浆中亲铜元素质量分数不同,R值低不是主要原因;早期发生硫饱和可能是铜镍矿床成矿的必要条件,成矿的关键可能在于新鲜岩浆的不断补给;少量硫化物预先熔离结合不含矿岩石亏损铂族元素,暗示这些矿区深部具有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3.
岩浆硫化物矿床勘查研究的趋势与小岩体成矿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09年西安Ni-Cu(Pt)岩浆矿床国际学术研讨会和近10年来的勘查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岩浆硫化物矿床勘查领域的发展趋势为:与大型层状岩体有关的铂族矿床仍然受到关注;Sudbury矿床的特殊性和不可参照性取得了共识;小岩体矿床是勘查研究的主流;通道成矿作用受到重视。以大型层状岩体Bushveld为例,介绍了其中的Merensky矿层、UG-2矿层和北翼接触带的Platreef矿床。由于中国没有发现这种大型层状岩体,因此应当重视那些中小型层状岩体中可能赋存的铂族矿床。迄今为止,除了Sudbury矿床这个特殊的实例之外,国内外所有具有经济意义的Ni-Cu矿床都寄生于小岩体中并自成一个成矿系统。这个小岩体成矿系统包含成矿背景、邻近深大断裂、原始岩浆、先导性岩浆成岩作用、继发性岩浆成矿作用以及深部熔离-分期贯入-终端岩浆房聚集成矿等。近10年的勘查实践进一步说明,这类小岩体矿床仍是中国今后的主要勘查研究方向。最后,介绍了Noril sk-Talnakh和Voisey s Bay矿床的深部熔离-通道成矿机制,这种机制增添了小岩体成矿作用的多样性;但是,其现存空间是开放性岩浆通道还是封闭性终端岩浆房,还有待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甘肃金川超大型Ni-Cu-PGE硫化物矿床经过50多年的开采,在深边部寻找新的矿体,特别是富矿,以保持生产效率,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首先需要解决找矿方向问题。金川矿床的4个主要矿体不仅在空间上是相互独立的,空间分布格局还与矿区的成矿后断裂系统关系密切。在前人对各个主要矿体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矿区断裂构造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基础上,提出金川矿床的岩浆通道系统存在多个岩浆通道分枝,且每个分枝的启动时间不同,因此,每个矿体不仅成矿过程存在差异,也存在先后次序。在分析成矿后断裂对金川岩体和矿体空间分布状态的影响基础上,还对深部找矿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深部找矿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5,27(2):F002-F002
汤中立院士著名矿床学、地质矿产勘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34年10月生于安徽省安庆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沃伊西湾铜镍矿床是20世纪末加拿大发现的最大矿床,而且近年还有新增储量的发现。该矿床储量不仅在世
界同类矿床中排在前几名,而且是岩浆通道模式最经典的矿床。岩体控制矿体,该基性侵入体位于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Labrador)
北部中元古代奈恩深层岩套(Nainplutonicsuite)中,岩体主要由西帝普斯岩体和东帝普斯岩体组成,它们由一条隐伏的岩浆
通道所连接,矿体就位于岩浆通道中,形成典型岩浆通道成矿系统。岩浆通道的膨大部分形成了奥韦尔德矿床。对该矿成矿特征
及其成矿模式的总结,对于寻找与岩浆通道成矿有关的矿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七宝山铜金矿位于五莲-胶南成矿带(Ⅳ)五莲七宝山铜、金、铅锌成矿远景区(Ⅴ)内,该区域是山东省金及多金属矿重点勘查区,20世纪70年代至2008年,相继发现了七宝山铜金矿、钓鱼台硫铁矿和七宝山多金属矿,成矿潜力巨大。2008年至今,该区域虽然开展了大量矿产勘查工作,但收获甚微,外围找矿效果不佳。通过对比研究山东七宝山铜金矿与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区域成矿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发现:2个矿床都处于受深大断裂控制的陆相火山盆地中,矿床类型为斑岩—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及多金属矿,矿体受隐爆角砾岩筒(脉)控制,矿化垂直分带明显,成矿物质均来自于潜火山岩,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含少量大气降水;相对紫金山铜金矿,七宝山铜金矿剥蚀较浅,垂直分带更为复杂,深部缺少斑岩型铜钼矿床。结合紫金山矿集区的勘查实践,认为七宝山潜火山岩体深部和外围潜火山岩与青山群角砾熔岩的接触面是寻找斑岩型铜金矿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8.
龙根铅锌矿床λ于念青唐古拉铅锌多金属成矿带西段,目前该矿床的矿物学特征研究较为薄弱.以主要 矽卡岩矿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其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龙根铅锌矿床是由深部岩浆结晶分异 产生的成矿流体从深部向上运移过程中,在温度与压力的驱动下沿灰岩和花岗斑岩的岩性分界面选择性交代形 成,属于岩浆热液接触交代型矿床.研究结果表明:龙根铅锌矿床从花岗斑岩至灰岩矽卡岩矿物分布具有良好的 空间分带性,矿床从早到晚可划分为2个成矿期、5个成矿阶段;成矿环境由早期的弱酸性、中低温、高氧逸度转变 为晚期的碱性、较低温度、较高氧逸度;矿床不限于铅锌矿化,深部可能有 CuGMo矿的成矿潜力,下一步矿区勘探 工作应该Χ绕岩体接触带进行布置,继续往深部进行勘查.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冰沟南地区铜镍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区位于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山,北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为邻,西北邻近阿尔金山。昆北断裂呈北西向从测区南侧通过。矿区内存在多种成矿类型,通过近两年的勘查,发现了铜镍矿体,出露具一定规模,并向深部有很好的延伸,反映出良好的找矿前景,也为该区域寻找岩浆硫化物矿床拓宽了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最大、世界第三的金川铜镍(钴)硫化物矿床,其钴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0%以上,明确金川矿床矿石中含钴矿物特征及其超常富集的赋存规律,对于关键金属元素成矿动力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超常富集成矿过程与驱动机制有着重大意义。从金川矿床形成及影响矿化特征等方面来探讨其中钴元素成矿机制与成矿规律,同时通过包括元素共生分异规律、共伴生富集成矿的主控因素来研究钴元素赋存状态。结果表明:金川矿床矿石中独立的钴及含钴矿物极少,多为硫化钴镍矿物和硫砷化钴镍矿物,主要为辉钴镍矿、辉砷镍钴矿、硫砷钴镍矿、辉砷钴镍矿,其中辉砷镍钴矿与辉砷钴镍矿常与磁黄铁矿或镍黄铁矿连生,尤其大部分存在于镍黄铁矿和镍铜微晶中,暗示其成因与岩浆作用有关;Co主要分散于硫化矿物组(约占90.30%)中,其中约97%分散于镍黄铁矿和镍铜微晶中;约2.85%的Co分散于羟镁硫化矿物组中,其中44.46%分布于墨铜矿中;6.51%的Co分散于脉石矿物组中,其中约73%分散于蛇纹石中。在镍黄铁矿中Ni/Co值约为44.00,镍铜微晶中Ni/Co值约为2.00;在磁铁矿中Ni/Co值约为11.00;在金川矿床分布最广泛的蛇纹石等脉石矿...  相似文献   

11.
局属动态     
<正>祁漫塔格矿床三维预测开辟勘查新方向"青海祁漫塔格地区大型—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过程与定量评价"项目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构建了铁、铜等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型,探索了大型—超大型矿床的三维找矿模型和定量评价模型,圈定并优选了三维深部找矿靶区。整合梳理区域成矿动力学背景,总结控矿构造—岩浆—成矿演化规律。项目组对区域内早—中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展开年龄谱分析,构建岩浆岩演化过程;详尽分析区域致矿岩体特征,测试表明区域内三叠  相似文献   

12.
从小岩体成大矿和岩浆通道成矿理论的提出、发展、完善及其主要成矿控制因素展开探讨,结合典型矿床实例,指出这两种理论在勘查实践中的贡献和应用价值,并比较其异同点。小岩体成大矿与岩浆通道成矿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小岩体成大矿理论中岩浆管道与岩浆通道成矿理论并非同一概念;深部熔离预富集是前者的主要控制因素;前者是硫化物深部熔离-脉冲式贯入占主导,而后者是硫化物就地熔离-局部聚集为主;在硫化物熔离机制方面,后者要求外来硫的加入是必需条件,而前者认为外来硫的加入并非不可或缺,在岩浆深部就可以发生硫化物不混溶作用;在成矿物质聚集方式上,后者认为含矿岩浆分凝和上侵是连续过程,而前者则强调岩(矿)浆上侵是脉动式过程。在找矿实践过程中要重视小岩体,并注重含矿小岩体的下盘和岩浆上升的管道位置,这些地区是扩大区域找矿前景、增加资源储量最具潜力的部位。  相似文献   

13.
崤山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构造岩浆带和钼金多金属成矿带,研究该区域典型矿床并建立成矿模型对指导找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入手,系统地收集整理了成矿带内有色金属、贵金属典型矿床的各类勘查和研究成果,总结了典型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矿条件和赋存条件、成矿规律,重点提取典型矿床成矿要素,建立了相关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14.
青海牛鼻子梁铜镍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地质勘查力度的加大,通过化探异常查证、结合工程揭露验证,在柴达木地块周缘发现了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牛鼻子梁、夏日哈木等铜镍硫化物矿床。其中牛鼻子梁铜镍矿床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古陆块上,其成矿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层状杂岩体有关。岩体出露面积约8km2,平面形态呈长条状,岩体具有复合杂岩体特征,多属闪长岩-辉长岩-辉石岩-橄榄岩型镁铁-超镁铁质岩。本文通过岩体岩石特征、矿体特征、矿相学特征、岩石稀土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牛鼻子梁基性-超基性岩体产于大陆边缘环境,形成于晚泥盆世,岩浆分异充分,岩石类型丰富,岩体中硫化物丰富,矿床至少经历了岩浆期、矿浆期、热液期3个成矿期和4个成矿阶段,成矿类型应为岩浆熔离型、熔离贯入改造型,并有后期热液叠加。  相似文献   

15.
沂源金星头矿床为矽卡岩型金铁共生的多金属矿床,伴生银、铜和硫。金星头地区主要成矿岩体为燕山晚期沂南序列闪长质杂岩体。一直以来,该区勘查工作主要围绕北部金星头岩体浅部进行,其深部及外围找矿工作程度相对较低。该文在总结金星头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基础上,对成矿岩体、矿体、控矿构造、蚀变矿化等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分析,结合鲁西部分金矿床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分析类比,对该区成矿潜力和赋矿部位进行探讨:该区以金星头断裂以北为重点找矿区域,围绕金星头岩体,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在岩体的西北部及东部、东北部开展深部及外围系统勘查工作,寻找有利控矿构造,综合寻找爆破角砾岩型—岩浆热液型—接触交代型—碳酸盐岩微细浸染型多种矿化类型。同时,进一步查明区内岩体间及其与金星头断裂的空间分布,指导外围及临区深部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论述了阿涌铜矿的地质背景,对矿床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目前发现了四个含矿带,成矿类型多样,具有多期成矿的特征,矿床工作程度较低,深部未开展评价工作,现有资料显示成矿条件优越,找矿前景较大;同时初步探讨了成矿地质条件,有助于该区地质勘查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7.
辽东早元古宙拗拉槽中的铅锌矿床,可划分为层状矿床和脉状矿床两大类。本文论述了后一种类型的典型代表——东胜式铅锌矿床的控矿因素和矿床特征。依据大量地质事实,作者认为:东胜式铅锌矿床的控矿构造是与基底花岗岩活动密切相关的中生代半地堑系;矿质来源于地壳深部液态矿源层;中生代岩浆活动是矿液上升的热动力。综合这三大因素,建立了东胜式矿床的成矿模式。由此,期望对进一步找矿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香花岭矿田区域地质背景和新风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认为断裂构造、岩浆活动、地层致矿元素等因素对新风矿床成矿起决定作用; 结合生产地质资料及最新生产勘探成果,认为新风矿床深部及东部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9.
湘东北地区井冲钴铜矿是湖南省境内首次发现的原生钴矿,本文运用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从井冲钴铜矿"三位一体"成矿地质特征研究入手,系统分析和总结了该矿床成矿规律,初步认为连云山岩体晚期侵入体为井冲钴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体,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在系统总结找矿标志基础上探讨了下一步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0.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源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是中国最大镍资源基地,形成于新元古界超镁铁质小岩体中,围岩是古元古界白家嘴子组一套角闪岩相变质岩,矿床的成矿关键因素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详细的地质填图发现岩体与围岩为侵入接触,呈岩席状产出,西南部为岩体顶部,东北部为岩体底部。通过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获得矿床中锆石年龄平均为(840±10)Ma,与前人获得的年龄(831.8±0.6)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代表成岩年龄的锆石εHf(t)值主要集中在-8.52~-4.85;Hf模式年龄大于锆石U-Pb年龄,表明其岩浆源区受到过地壳物质的混染或来自于富集地幔。Hf-Sr-Nd-Pb-Os同位素研究发现,形成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岩浆源区属于Ⅰ型富集地幔(EMⅠ),成岩成矿地质背景与陆内裂谷有关,这种特殊的构造环境与地幔源区可能对形成金川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发挥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