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CiteSpace对1984—2020年中国知网(CNKI)中干旱区城镇化研究的2703篇文献进行分析,利用发文时间分布、作者与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和突现词检测分析了干旱区城镇化研究的发文趋势、阶段划分、核心作者与机构网络、主题演变与历史热点.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先升后降,可以划分出萌芽、快速、蓬勃、成熟4个时期.涌现...  相似文献   

2.
马海涛  孙湛 《地理学报》2021,76(2):367-382
丝绸之路经济带快速发展形势下,开展中亚国家城镇化的深入研究非常必要.本文通过建立综合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亚五国独立以来1991-2017年间的城镇化时空格局和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从"内—外双向力"视角分析了综合城镇化的动力因素.研究认为:①中亚国家的城镇化过程受政治经济形势的影...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生态补偿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运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中学术期刊收录的生态补偿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更客观、科学的参考。结果表明:国内有关生态补偿的研究在2000年左右开始出现,并于2009年迎来第一个研究热潮;国内学者多从生态补偿的内涵、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监管与补偿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对生态补偿进行研究和探讨,特别是有关生态补偿标准的文章相对较多。同时,生态补偿研究还常常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联系。未来,研究者应着重关注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体系、探索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重视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机制,以及加强生态补偿效果评估的相关研究,以推动生态补偿理论朝着纵深化方向发展,为我国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中亚的地缘政治意义十分重要。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主要包括打击"三股势力"的边疆安全战略、力争大国在中亚地区维持政治格局平衡的地缘均势战略和确保中亚稳定、可持续的油气资源供给这三个层面。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创造了安全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增进相关国家的合作,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湖泊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高原湖泊极易受先天条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保护和治理好高原湖泊意义重大。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法,利用WOS和CNKI数据库对高原湖泊主题进行可视化分析,归纳了2001—2021年国内外高原湖泊研究的文献量、研究热点和前沿演进趋势。结果表明:国外高原湖泊研究的发文量远远高于我国;我国更重视政府职能管理,而国外更注重数据模型的模拟跟踪;国外的研究一直聚焦于治理技术更新,我国则倾向于根据政策导向来选择研究方向。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亟需制定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长期性政策,提高民众的关注度,加强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知网1992-2011年城市化方向24 528篇期刊文献为基础,运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中国城市化研究热点主题、视角、方法和案例区等方面的演变。结果表明,从2001年起中国城市化研究产出开始加速增长;宏观经济管理、农村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建筑科学和环境科学是城市化研究的热点视角,而社会学角度研究中国城市化的文献取得了最高的平均被引频次;热点主题经历了"乡镇企业"到"农民工"再到"土地利用"和"环境"的演变;热点方法以统计分析为主,关于城市化生态环境效应的测评类研究持续升温,而运用城市化机理类方法展开研究的文献增长缓慢;东部江苏、广东、浙江一直是城市化研究的热点案例区,西部则主要作为区域整体研究,受国家战略开发影响,"西部"、"东北"和"中部"等关键词的频次在1997-2001年和2002-2006年相继达到峰值。由此得出主要结论:经济学角度是研究者切入中国城市化研究最主要的角度,而环境角度的研究则在不断升温,社会学角度研究是潜在热点;以城市化环境效应为主题,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机理是未来研究热点之一;案例区倾向选择快速城市化地区,同时兼顾国家战略需求,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城市化应列入未来热点案例区。  相似文献   

7.
基于熵权理论,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基础设施、生产因素四方面,对中亚五国的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五国的投资环境与吸收FDI的关联性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提供参考建议。结论如下:(1)五国中哈萨克斯坦的整体投资环境最为优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处于中等水平,塔吉克斯坦的整体投资环境较差;(2)在经济、政治、基础设施和生产因素四个方面,哈萨克斯坦的投资环境在各项指标中均表现较好,其他四国的优势因素各不相同;(3)中亚五国投资环境的优劣对吸收COFDI和全球FDI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30年来,沙产业的理论性研究和实践性成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基于CNKI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数据库,使用文献计量方法搜索以沙产业为关键词的文献,定量分析了沙产业概念提出至今的研究进展,包括沙产业的发文量、发文期刊、研究作者、文献引用情况,通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归类分析得到了有关沙产业研究领域的“防沙治沙”、“企业管理”、“区域研究”、“发展对策”四大类热点关键词,分别解释了沙产业为什么发展、在哪里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沙产业发端于甘肃的河西走廊,成长于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在新疆、宁夏等西部受荒漠化危害严重的省区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了沙区防治沙漠化和发展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但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慢、缺乏对沙区资源的定量评价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沙区要充分利用当地发展优势结合国家政策推动沙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亚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其土地与人口城镇化间的协调发展不仅影响中亚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够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基于中亚五国首都2000—2019年城市土地和人口数据,采用城市扩张模式指数、人口集中指数、等扇分析法和空间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研究了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时空耦合特征。结果表明:(1)从空间演变特征看,中亚五国首都城市土地扩张模式类型主要以蔓延式为主,扩张模式指数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人口集聚特征上,阿什哈巴德人口集中度呈上升趋势,杜尚别和努尔苏丹呈下降趋势,塔什干和比什凯克的人口集中指数在0.6~0.7之间波动变化。(2)从空间增长趋势看,比什凯克、阿什哈巴德和努尔苏丹城市土地与人口扩展方向基本相同,塔什干稍有偏差,杜尚别差异较大。(3)从耦合协调特征看,塔什干土地与人口间的耦合性和协调度都偏低,其城镇化协调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杜尚别和比什凯克耦合性较好,但协调度变化较大,处于波动阶段;阿什哈巴德和努尔苏丹协调度较高,处于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10.
何衡  蒋辉 《地理教学》2023,(7):60-64
本文以中国知网1008篇关于研学旅行的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开展文献计量分析,以知识图谱形式可视化呈现分析结果,得到的分析结果如下:第一,截至2022年,我国研学旅行研究进程可划分为初期探索(2014—2016年)、快速增长(2017—2020年)、稳步深入(2021—2022年)三个阶段;第二,核心作者发文总量占总文献的15%,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第三,学科融合、课程设计、红色研学为当下研究热点。未来研究可从以下方面深入:加强机构与学者之间的合作、聚焦微观研学旅行感知、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加强多学科之间的课程融合与开发、引入其他学科模型建构符合我国情境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1.
Zhang  Xinhuan  Xu  Wenqiang  Xiang  Xinyi  Zhang  Zhiping  Cui  Mingjie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0,30(11):1723-1738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Central Asia features an 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 and the region is undergoing urban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fragile eco-environment. The influence of...  相似文献   

12.
Zhou  Yannan  Yang  Yu  Song  Zhouying  He  Ze  Xia  Siyou  Ren  Yawen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0,30(11):1825-1848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Energy developmen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urbanization. This study employs the entropy method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Central Asia and...  相似文献   

13.
近32 a中亚地区气温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婷  邵华  张弛 《干旱区地理》2015,38(1):25-35
中亚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但其气候变化的时空格局并不清楚。该区域气象站点分布稀疏、高精度气象数据缺乏,利用单一数据源研究气候变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结合站点数据和再分析数据探索中亚五国气候变化时空格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选取31个气象站点数据(OBS)、CRU气象插值数据和CFSR、ERA-Interim和MERRA三套高精度的再分析数据,对中亚地区1980-2011年的年、四季气温的时空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近32 a中亚年均气温显著升高,增温速率为0.36~0.47 ℃·(10 a)-1,即过去的近32 a中亚地区平均气温升高1.15~1.50 ℃。(2)四季气温变化中春季的增温速率最快(0.71~0.93 ℃·(10 a)-1),而冬季气温无显著性的变化。(3)中亚中部、南部、西南部、西部地区显著增温,尤其是在1990s后期至2000s前期经历了显著性地增温过程,而中亚其它地区气温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中亚地区水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中亚地区地处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匮乏,是国际上水问题十分严重的地区。本文收集了自2000年以来近15年的相关文献,从文献数量、研究机构、研究方法和主要水问题等方面,综述国内外中亚地区水问题研究成果。通过对文献分析得出以下认识:① 中亚地区水问题是地理学研究热点之一,中国、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水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流域水环境两个方面,中国在跨界河流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② 气温升高与降水增加是中亚地区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受气温升高影响,陆地水储量与河川径流减小趋势明显,水资源日趋短缺;③ 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加剧了土壤盐渍化和土地退化,加重了水环境污染,加大了流域水环境的压力;④ 复杂的地缘政治使中亚地区跨界河流管理成为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难题。从已经获得的成果还可以看出,基础数据获取方法、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分析、气候—水文—社会—政治相互作用机制等将是未来中亚地区水问题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Zhang  Man  Chen  Yaning  Shen  Yanjun  Li  Baofu 《地理学报(英文版)》2019,29(1):3-28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Under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great uncertainties still exist in the response of climate extremes, especially in Central Asia (CA). In...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中亚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其飞  陆研  李超凡 《干旱区地理》2018,41(6):1351-1357
准确评估草地生产力、碳源/碳汇功能,分析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对于草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至关重要。选取对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干扰高度敏感的中亚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Biome-BGC模型,模拟分析其NPP、NEP的年际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1979-2011年中亚地区草地生态系统NPP年平均值为135.6 gC·m-2·a-1,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下降速率为0.34 gC·m-2·a-1。(2)NEP的年平均值为-8.3 gC·m-2·a-1,表现为碳源,且该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上升速率为0.58 gC·m-2·a-1。(3)NPP高值区域在降水较为丰富的天山山脉附近以及哈萨克斯坦北部。(4)NPP的年际变化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关系数为0.52;NPP与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28,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本研究实现了Biome-BGC模型在中亚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应用,对评价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功能及其在全球碳循环和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实现中亚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完善区域和全球碳循环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期数据集的中亚五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目前中亚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和分布格局方面的信息相对匮乏,现有资料较为陈旧且零散,无法满足中亚生态与环境变化研究需求的现状,利用全球的UMD, DISCover,GLC2000,GlobCover2005和GlobCover2009的5期土地覆被遥感数据集,提取中亚地区长时间序列土地覆被信息。并针对上述4个土地覆被分类系统无法进行直接对比和变化分析的问题,分别将其综合为4类土地覆被类型:耕地、自然植被、水体和其他,以分析近30 a中亚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趋势。中亚土地利用类型多样,草地、裸地、农田、灌丛占绝对优势。自前苏联解体以后,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期间,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至2010年尽管有所恢复,但仍无法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水平。而自然植被表现出了相反的趋势,这说明在此时间段内,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建立,耕地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弃耕,弃耕地通常转换为草地、灌丛等自然植被。近10 a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前苏联解体后所弃耕的土地又被收复和重新开发为耕地。90年代初至2000年期间,水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利用全球基于多期不同信息源获得的中亚土地覆被数据,尽管分类体系不统一,但均可较好地表征当时地表覆被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亚地区土地覆被数据不足的现状。通过对耕地、自然植被、水体及其他土地覆被类型进行大类合并,可基本体现中亚土地覆被的宏观特征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中亚地区与中国西部同属一个完整的内陆地理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极其相似,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间大发展,对中亚地区荒漠化的研究,将更好的服务于我国向中亚开放发展的战略。依据2000—2015年SPOT VEGETATION为数据源,引入像元二分模型法(DPM),得到2000—2015年间中亚地区的植被覆盖度数据,通过计算转换,最终获取4期中亚地区土地荒漠化程度分布图与荒漠化等级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亚地区荒漠化总体呈“7”字形分布,基本沿东北西南方向对称;中亚地区整体荒漠化情况不容乐观,荒漠化面积比例约占到中亚地区面积的80%;荒漠化有扩张趋势,2000—2010年,约以每年20 km的速度向北部扩张,但从2010—2015年以后增速明显放缓。总体来看,中亚西南部荒漠化程度依然在加剧。研究表明,基于遥感数据对中亚荒漠化问题的研究,可以有效弥补地面数据不足这一劣势,为以后大尺度的遥感制图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和森林对气候的反馈作用是全球变化研究前沿,也是森林生态学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亚洲中部干旱区山地森林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正经历着显著变化,其中以高山林线的变化最具代表性.植被带谱清晰的天山北坡近50 a气候变异明显,是研究高山林线变化的理想区域.采用摄影测量技术及高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