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1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我国首部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该《规划》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类,并明确到2020年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转型任务基本完成。资源型城市的土地利用,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土地利用政策达到土地的科学合理利用,是需要探讨的话题。国外资源型城市,在这方面有诸多成功经验可供我们借鉴。本期针对美国资源型城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所采取的土地利用及相关政策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李霏霁  刘薇 《新疆地质》2021,(1):176-176
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一书从介绍资源型城市兴衰规律入手,分别研究了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成本、机制、政策、效果评价,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资源开发补偿、衰退产业援助和替代产业扶持"三个机制",为乡村脱贫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勘察设计》2012,(10):13-13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国资源型城市与独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及棚户区改造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独立工矿区转型,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三位一体"推进,着力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带动内需扩大和就业增加,走可持续的新型城  相似文献   

4.
谢双喜 《湖南地质》2009,(10):48-51
国务院今年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加上去年确定的第一批12个城市,目前我国共有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了有助于这些城市更好更快地进行经济转型,中央财政将给予这两批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5.
魏平  谢红彬  罗琳 《江苏地质》2023,47(1):73-83
资源型城市的粗放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城市绿色发展的要求,矿业废弃地严重阻碍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进程,如何对矿业废弃地进行合理再利用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我国262个资源型城市为案例地,筛选出117个矿业废弃地改造项目。根据矿区的内源性因素,划分出地表形态、分布区位、矿产类型3大类别,并剖析各个类别的特点;基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视角,归纳出7类再利用模式和10种改造方向;综合考虑战略任务、发展需求及再利用目标3方面的因素,提出矿业废弃地综合再利用思路。  相似文献   

6.
2009年3月,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湖南省首次有3个城市名列其中——资兴市、耒阳市、冷水江市。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支柱产业衰落、地方经济发展缺少支撑点、财政收入不足、环境欠账多等共同问题。如何谋求地方经济转型的长效机制成了所有资源枯竭城市的关键发力点。  相似文献   

7.
2011年娄底涟源市被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如何利用好这一转型发展的难得机遇,是我们应当思索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阜新市作为曾经辉煌的煤电之城,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萎缩,已经成为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批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试点市。如何深刻领会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守红线促发展,支撑阜新市的经济转型,更好地服务阜新经济,成为全市国土资源系统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阜新市最近两年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体现在用地方面则是建设用地规模大幅激增。  相似文献   

9.
2009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一些当初的资源型城市摇身一变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煤炭去产能政策的实施,我国关闭煤矿数量逐年增加,煤矿关闭后产业如何转型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关闭煤矿大都集中在煤炭资源型城市,关闭煤矿的发展与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密不可分,其优势产业的选择应与所在城市产业转型方向相一致,才能使关闭煤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据新结构...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质工作作为基础性、先行性工作,贯穿于城市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城市建设发展分为选址布局、规划建设、运行完善和转型升级四个阶段,对应于城市建设发展不同阶段的地质工作,可划分为区域地质资源环境调查、城市地质资源环境调查评价、城市地质资源环境监测预警,城市地质环境功能恢复等。本文重点讨论了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提出了城市地质工作在城市不同建设发展阶段的工作目标、任务及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2.
我国煤炭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袁朱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6):679-686
我国共有煤炭型城市63座,其中典型的煤炭城市31座,一半以上分布于东北三省和山西省。煤炭型城市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经济结构单一,煤炭企业普遍亏损,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严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社会矛盾突出,城市布局分散、功能弱化。实现煤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以下基本思路:①加强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与深度加工;②积极探索和发展非煤替代产业;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企业组织结构;④加强生态型城市建设。煤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有内部动力,还要有外部支持系统、相应的政策措施作保证,如建立煤炭型城市经济转型储备基金,运用政府补偿的财政支持手段,实施产业援助等优惠政策,尽可能减低各种税费支出,尽快将环境补偿费纳入资源补偿费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王永生 《广西地质》2010,(12):38-40
2009年5月18日至21日,笔者随《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一行来到湖北省大冶市调研。课题组采取现场察看、座谈等方式,对湖北省大冶市"矿山环境保护与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关情况作了详细了解。管中窥豹,通过调研,课题组了解到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矿山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实现矿山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是解决人地矛盾,释放城市空间,优化设施布局,保障城市安全的宝贵资源。上海市作为我国最早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城市之一,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规模巨大。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挑战。本文对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要素的数字化现状和特点进行总结,对城市地下空间要素的数字化路径进行探讨,认为可以从可视化、可实用和可持续三个维度来思考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要素的数字化进程。首先,标准统一的可视化全要素城市地下空间数字底座是数字化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数字底座实现应用级别的业务功能是城市地下空间要素数字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发力点;最后,实现数字底座全生命周期的共建、共治和共享,保障其生命力和可持续是数字化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要素的数字化目前正在由可视化向可实用和可持续方向迈进,整合各类已有城市地下空间要素数据资源,通过数字化支撑政府管理和社会运维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92年、 1997年、 2002年、 2007年、 2012年和2017年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得到东北三省的城市建成区, 计算了各省及整体灯光重心位置, 统计了各类资源型城市的灯光总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讨论了灯光变化的影响因素。利用对数变换将DMSP和VIIRS夜间灯光数据的DN值变换到同一范围, 从而提高了研究的时效性。结果表明: 得益于区位、 交通、 政策等优势, 近25年来, 沈阳、 大连、 哈尔滨和长春等区域中心城市持续发展, 对灯光重心的拉动作用明显且不断增强, 各省的灯光重心及东北三省整体灯光重心均向哈尔滨 - 长春 - 沈阳一线靠拢。非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差距逐步加大, 且资源型城市整体发展较为缓慢。在非资源型城市中, 沈阳、 大连、 哈尔滨和长春的灯光总量始终保持较快增长, 与其他城市相比始终保持绝对优势。资源再生型城市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 内部差异尚不明显。资源成熟型城市个体间差异逐步加大, 而资源衰退型城市之间的差异较小。整体上, 东北三省城市发展的两极分化和区域不均衡现象愈加突出。  相似文献   

16.
焦作市位于豫西北,土地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总人口360万人,耕地面积289万亩,基本农田面积246万亩;人均耕地0.80亩,接近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焦作是一座以煤而兴的城市,有百余年的现代煤炭开采史,200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1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  相似文献   

17.
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为了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质量,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逐步达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目的,以辽宁省阜新市为例,剖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长期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介绍了生态环境灾害的调查方法与监测手段,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方法与策略。通过建立具有系统综合性、动态可调性和实际可操作性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恢复模式,可以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文章还就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研究方向及目标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23年8月8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研究领域领军人物、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朱合华接受《上海国土资源》期刊的专访。朱院士围绕城市地质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发表了深刻见解。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正从外延式转向内涵式发展。在城市建设由地上向地下空间发展、注重品质和内涵的背景下,地质工作则应由“广”向“深”、由“有”向“优”发展。服务韧性城市和绿色低碳发展为城市地质数字化和智慧化转型带来了机遇。城市地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定位应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数字化、标准化的地质信息和模型支撑和构建开放共享的地质数字化平台。“采集数据难”“提取信息难”“形成知识难”是城市地质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瓶颈。从地质信息的获取和使用过程入手,形成采集—传输—处理—表达—分析—服务的地质工程数字赋能范式是突破瓶颈的路径,新型的地质感知技术与装备、地质信息的智能提取、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交叉融合是城市地质数字化转型的突破方向。在这样背景下,上海地面沉降防治需要通过建设多视角、高密度的地面沉降监测体系,构建城市数字孪生模型和开展动态的仿真分析来实现数字化转型,进而继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曹银贵  周伟  袁春  钱铭杰 《地球学报》2010,31(1):122-128
以老年型、中年型、幼年型这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型城市为研究对象, 一方面紧扣建设用地单位面积上的投入与产出; 另一方面更多地考虑与煤炭生产状况及其有关的环境效益, 在此基础上构建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并结合层次分析法, 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 将评价结果从煤炭型城市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和土地利用结构对集约利用影响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得到不同发展阶段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子的差异, 表明山西省样本煤炭型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度要高于黑龙江省,老年型煤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很大。并且提出了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挖潜方式, 为煤炭型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转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1 研究目的(Objective) 萍乡是江西的"西大门",素有"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赣西"明珠之美誉,萍乡以煤立市,曾被誉为"江南煤都".长期的煤矿开采,已面临资源枯竭,城市亟需转型发展.开展水文、灾害等环境地质调查,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