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工有困难。就该队长上!” 江诗新在二六四大队工程公司基础分公司工作多年,先后担任过机长、施丁队长和项目经理。无论职务怎么变,他坚守工作现场的老习惯始终没有变。只要一进工地,他的工作服就不离身,在钻机进场、出场、钻机拆迁移位、终孔、下笼、灌浆等施工的各个环节,总能看见他的身影。当施工遇到困难时,他是上了早班上中班,有时事故处理时间长.他便几天几夜连轴转;遇到天寒地冻、刮风下雨的恶劣气候.他更是冲在第一线。  相似文献   

2.
斐迪南·冯·李希霍芬出生于1833年。少年时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使他对地质学产生了兴趣。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随父母游历了家乡的许多地方,并且利用暑假到阿尔卑斯去旅行。在柏林学习地质学的时候,就显示出他宽厚的知识基础,他很快就意识到对他而言,未来工作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科学家。1859年,为了获得财政支持进行欧洲以外地区的研究,李希霍芬申请参加了普鲁士政府向东亚派遣的一支探险队,开始了他最初对中国地质的研究。1862年当探险队的成员开始返回柏林,他独自到了上海开始他自己在中国的研究工作。只是由于太平天国起义,他的计划没能立即实现。1868年新年前夕,他和他的朋友对全球地质勘探的状况做了一个回顾,认为中国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应用上都是最有研究价值的国家之一。于是他选择了中国作为他进行地质研究的对象。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他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向和工作方法。李希霍芬希望建立一个系统的中国地质学的基础。他认为野外工作是第一位的。除了对可开采的矿床进行了估计,他还特别注意了中国煤炭沉积的储量和产量。在1868到1872年期间,他在中国先后进行了7次旅行。他是第一位对中国地质从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外国地质学家。旅行的资金有一部分是来自加利福尼亚银行和上海商业会馆。他提交了一份地区经济信息的报告,这个报告包括了中国的交通、贸易路线,煤矿的形成、品位和储量、可采性以及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等。他重要的科学文献是关于经济、运输和人口地理学。从他的著作《中国》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丝绸之路”的命名是在汉学家、古典文献学家以及地图学家共同合作研究之前。在综合大量的文献后,他在地图上详细地标注了“丝绸之路”,并且讨论了汉朝及其以后历史时期内中国境内主要的贸易路线。由于丝绸一直都是重要的贸易商品,因此他把这条贸易路线称之为“丝绸之路”。对于社会、经济问题与地质问题的综合认识,使他同时又成为一个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和德国的地图工作者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地形的描绘方法,并且修正了当时的中国地图,使中国地图有了更为详尽的内容。对比当时在中国出版的地图,他们绘制的地图在很多方面是全新的,如他们采用图解法(graphicpresentationsofmontains)来代表山脉和其他的地形形态特征。在地质学领域,他绘制了中国地质图,及《中国地图集》中的地形图,连同后来出版的4卷《中国》书稿中大量的横断面和地层剖面,奠定了中国乃至东亚的地质学基础。但是他从来没有把制图作为他旅行的一个主要目的。对他来说,制图只是作为来证实他的野外观察的一个方法,以尽可能正确地体现出地貌的基本特征。李希霍芬到中国旅行的最主要的目的是研究中国地质。他是第一个把中国地质按着现代组成物的分布、序列,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可以认为,他是把中国地质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创始人。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知识使他很快就认识到了中国地质结构的原理。他的综合知识使他可以在地图上系统地标绘出他所观察到的现象。他的主要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国地图集》中的27张地质图,《中国》书稿中另外14张地质图以及大量的剖面图。另外矿产资源也是他研究的主要的内容。他不仅研究了煤炭资源,同时也经常记录贵金属矿产资源。他是最早注意到中国黄土具有风成特征的地质学家。他在研究黄土剖面时,注意到大部分没有层理的沉积物都保存有大量的陆生软体动物的壳。由此,他得出与前人相反的结论,认为黄土不是湖相沉积物,而是风成沉积物。并以北美大草原所见到的草将粉尘固定的过程作为他风成假设的证据。他认为黄土沉积是草原环境下形成的,当时的植被是草原。并且认识到粉尘来源于西部和北部的中亚的沙漠地区。他只是没能将冰期、间冰期的粉尘沉积加以区分。他研究的另一个科学领域是地貌学。在地貌学中他是最先描述一些地表变化过程的先驱者之一。正如他一直意识到的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一样,他同样将地球生态系统看作是地质结构、地貌过程、与气候有关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所组成的一个复合体。他是最早萌生地球系统的科学思想的科学家。李希霍芬对中国的研究起初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他的《中国》出版以后,他对中国地质学和地理学的影响才明显起来:他的著作和地图很快就传入中国,在学术界被广泛地阅读和讨论;他的书是地质学和地理学专业的基础教材。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他的发现也得到了认可,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19世纪末,世界上没有哪个科学家像他那样了解中国和东亚。他也从一个地质学家成为一个跨越多个学科的大科学家,他的影响在他的那个时代体现在科学领域的很多学科之中。李希霍芬在中国现在仍然有很高的赞誉。他的方法学的研究以及他的《探险家指南》,对于年轻的地质科学工作者,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他的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对当前土地退化、生态不平衡等环境问题的解决仍然起着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他,到扶沟县国土资源局上任不到一年,但他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已深深感染着每一个扶沟国土人,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全部倾注在豫东广袤而肥沃的热土上,他一个个清廉自律、执法如山、严于律己的故事令人称道,在扶沟县国土系统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4.
父亲是世纪同龄人 ,从 50岁到 80岁是他生命的春天。他以常人在这个年龄难以迸发的热情、智慧、不懈努力和顽强开拓的精神 ,在地质战线上为新中国建设辛勤耕耘 ,是一位在地学领域涉足宽广、具有科学预见能力、富有领导组织才能的科学家和领导者。他总是关注未来 ,特别热心于培养年轻人 ,对建立一支高水平、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地质队伍下了很大功夫。父亲沉静善思、富有哲学头脑 ,他的许多预见性学术观点和开创性思维都源于他宁静淡泊的心态。没有浮华和功利 ,这便是他智慧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王保来 《冰川冻土》2023,(3):1200-1204
从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阅读拉肯布鲁克博士的论文开始,我一直被他的冻土物理热学的研究方法吸引着,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我对科研课题的选择。我曾把他的热学方程应用到自己的研究。1993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国际冻土大会期间,我与拉肯布鲁克博士相见,并在会后一起参加了青藏高原调研旅行。尽管他个头高大,但说话却很温和,是一位非常耐心的良师益友。我曾通过信件联系他,并向他请求寄送其发表的文章给我,另外,他也曾作为专家为我的文章审稿。拉肯布鲁克博士的去世是地球物理学和冻土学界的一大损失,他是冻土物理热学研究的巨匠和先驱。他在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专业研究生涯长达60多年,他的研究深入到地球物理、地热热流、多年冻土、地貌,以及大地构造和地震学,并在这些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对深层冻土温度剖面的测量和研究使他比较早地提供了地球变暖及全球变化的证据。他对热油管道和多年冻土相互作用的研究避免了掩埋热油管道对冻土环境灾难性的破坏。拉肯布鲁克博士是一位多产的科学家,出版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许多文章已成为冻土学研究的基准和经典,这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和财富。在我们缅怀这位大师的同时,也为他对地球物理及冻土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致以敬意。拉肯布鲁克博士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他还是一位城市规划能手,他曾志愿担任所居城市市政规划委员会主任长达10年之久。为了纪念拉肯布鲁克博士,市政府最近决定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一条人行道。  相似文献   

6.
他虽年轻,只有30多岁,但名气不小,在西华县国土资源局同志们都亲切地称他“王队”,他在工作中敢唱“黑脸”,凭着一股大公无私、“六亲不认”的精神,用辛勤的汗水,开创了西华国土监察的新局面,尤其在全县集中整治黏土砖瓦窑行动中,他冲锋陷阵,无私无畏,受到了好评。他任监察大队队长三年来,监察大队连续被市、县评为“先进单位”、“青年文明号”,他本人也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7.
程龙 《河南地质》2009,(10):30-31
他,中等身材、小平头、国字脸,深邃的目光中透着刚毅与睿智。 他,无论是在上班途中还是在走廊上,遇到比他小的同事,也会笑容可掬地开着玩笑:“亚哥好!锋哥好……”  相似文献   

8.
贺社军,河南省陕县国土资源局原店国土资源所所长。他在国土资源管理的前沿阵地一千就是10年,10年间,无论是在矿产资源管理站,还是在国土资源所,他都尽心竭力、尽职尽责,维护着辖区的每一寸国土资源,受到各界好评,他多次被县委、县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他所在的国土所也多次被评为“目标任务完成先进单位”,2009年3月,他又被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评为“信访工作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9.
<正>在古韵犹存、充满活力的福建泉州,有一支功勋卓著的找矿队伍。在这支队伍里,有一位妇孺皆知的地质专家。有人说他是技术精湛、为人厚道的找矿高手;有人说他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益友良师;有人说他是咱们地质队的名片……他就是福建省煤田地质局一九七地质队总工程师、福建省第二届地质科技"金锤奖"得主戴定贤。  相似文献   

10.
张文佑 《地质论评》1942,7(6):267-270
朱森先生对於广西地质素很注意、他的病根就是因为调查广西地质种下的。他对广西地质的供献很多、柳江运动就是他发见而命名的,他在未去重庆任教授以前、曾相约一同调查广西地质,他到重庆以後、还时常来信讨论广西的地质和构造问题,现在广西地质图行将完成,不幸朱先生却已作古、因为广西的古构造和古地理,也是朱先生生前所注意  相似文献   

11.
2003年初,在部队工作了22年的营职干部郭小文离开了辽宁省丹东市武装部,正式退役。为了减轻国家安置负担,身为少校级别的他选择了自主择业——回家务农。刚到家乡,他便发现村里因宅基地管理混乱,群众上访不断。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5月初,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多次动员他出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他接过了重担。从代理村党支部书记到村委主任、村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12.
他年近七旬,中等身材,虽然银丝已染白了他的双鬓.皱纹也早已爬上了他的额头,但他满脸慈祥。柔和的目光流露出真诚与亲和。他就是268大队退休干部张昌厚同志。他有着无比强烈的家庭、社会责任感,凭着一颗善良、仁爱的心和宽广的胸怀,义不容辞地担负着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妻子的重担,减轻了对子女的拖累,同时,他还帮助子女,在她们困难的时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使她们安心工作,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3.
说起轵城分局执法监察中队队长李嘉,在济源市国土系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别看他才28岁,可他已在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了8年,是个“老兵”了。他经手办理的600余起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未发生一起败诉、复议、重审的现象,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4.
他出生于煤海之乡,上大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原山西矿业学院的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毕业即刻到煤炭地质勘探队.立志把理想定位在尚待勘查的煤海。如今,他与煤炭地质相伴23载,无论工作角色随着岁月的推移在不断地转换着,他都能在每个岗位游刃有余、发光发热、勇当尖兵,为山西省煤炭及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和矿山救援抢险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他就是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查院院长、高级工程师李新民。  相似文献   

15.
王鸿祯先生今年九十高龄。他依然心态平静、思维敏捷、精神愉悦、兴趣广泛。我们能不时听到他的教诲,也感受到他对时事、校务、学界、友人和弟子们的深切关注之情。他是一位健康、睿智、和蔼可亲的长者,我们向他表示衷心的祝福。从1948年我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起,他作为我的启蒙老师,长期以来一直是我敬爱和尊崇的师长。他博学多才、严谨求实、勤奋耕耘、开拓创新、成就卓著。他是杰出的地质学家,深入到古生物学、地史地层学、古地理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等学科的多个领域并取得了系统的开创性成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是热忱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6.
正岁月,从1926年走到2016年还不足百年,很短,时间的长河在向前延伸着;人生,从1岁走到90岁尚不满百岁,不长,生命的历程在向前行进着。在冯增昭教授九十华诞到来之际,我们在追寻他脚步的同时,也在追寻着他的梦想,追寻着他的高度,仰望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仍在为梦想而奋斗的辉煌历程。志在清华学地质,负笈征程终始一冯增昭先生是抗战胜利后才有机会走进大学校门的。中学地理老师"走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教导对他影响很大。他十分景仰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等,并立志要像他们那样探  相似文献   

17.
"格调"是潘天寿美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他绘画理论的三大命题之一这其中的格调与前人的"格"、"逸"、"品"都有着不同的联系。潘天寿追求特殊的风格和高的格调,也是在追求他独特的趣味,而他独特的趣味,意境也都体现在他特殊的风格和画格上  相似文献   

18.
正书香世家天才少年程裕淇,1912年10月7日出生在浙江嘉善县一个塾师之家,其父程成鉴是晚清秀才、贡生。程裕淇5岁就读于程氏私立的秉义小学,到上高小时,进入了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当时课业非常繁重,但他在父亲的督促和年长他五岁却与他同班姐姐的帮助下,他不仅跟上了学习的进度,而且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他父亲不仅要求他完成课堂  相似文献   

19.
正郑明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和地质教育家,在地质教育和矿床研究领域辛勤耕耘60载。他博学广闻,严谨求实,开拓创新,成就卓著。在科研上,他孜孜以求、潜心钻研,在现代成矿理论与方法、层控矿床学、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教学上,他呕心沥血,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培育出了大批优秀地学人  相似文献   

20.
忆明镇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8,18(3):193-193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周明镇院士(1918~1996)逝世两年多了。大家都很怀念他对中国第四纪研究的积极倡导和热情的支持。谨写一点往事作为对老友的敬意。明镇和我,家庭、学历、情趣和风格都不一样。他是一个潇洒的人,我重苦于;他很聪明我则迂缓;他从不勉强人,对人不疾言历色,我往往控制不住自己。但明镇和我的性格互补,使我们很谈得来。这也可能是我们年龄相仿,走过的历程有许多相同之处的缘故吧!50年代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建立和以后的工作中他曾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这时他已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工作,成为杨钟健先生十分得力的助手。在50年代到60年代,他业务精进,关于早期哺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