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旋转风螺旋度在广西春季一次水雹大风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传新 《广西气象》2002,23(1):17-18,26
利用旋转风螺旋度对2001年4月发生在桂中地区的冰雹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旋风螺旋度对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冰雹大风天气易产生于低层正旋转风螺旋度大值中心与中低层对流性不稳定能量储存区所包围的区域,基上空500hPa以下旋转风螺旋度为正,400hPa以上为负。  相似文献   

2.
旋转风螺旋度在广西春季一次冰雹大风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旋转风螺旋度对 2 0 0 1年 4月发生在桂中地区的冰雹大风天气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低层旋转风螺旋度对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冰雹大风天气易产生于低层正旋转风螺旋度大值中心与中低层对流性不稳定能量储存区所包围的区域 ,其上空 5 0 0 h Pa以下旋转风螺旋度为正 ,40 0 h Pa以上为负  相似文献   

3.
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图上的雹云特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的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灾害和社会影响差别很大。通过对北京地区2001年和2002年出现的32次降雹时伴随出现的天气现象分类和对雹云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场图像特征的分析统计, 得出“大风区”、“中气旋”是经常出现降雹的多普勒径向速度图像特征。“大风区”常伴随出现强风冰雹, 而“中气旋”则常伴随出现暴雨冰雹, 这对于判别冰雹云产生什么样的天气现象是有指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双偏振天气雷达对2016年4月26日清远地区一次超级单体降雹进行分析,得出降雹单体具有BWER、三体散射特征。超级单体强回波中心深厚且回波顶高,速度图上低层深厚持久的中气旋和高层强烈辐散是此次过程主要特征。单体降雹前低层ZDR值在3 d B以上,降雹时ZDR值趋近于0并且0值区范围扩大;差分相移率KDP和相关系数CC特征表明同一层面上单体存在着雹水共存、干冰雹粒子、大冰雹三种状态,冰雹下落过程中表面层融化形成水膜使差分相移率值增大。HCL特征显示HA区与指状回波对应,对流云前端有BD区。降雹单体内雹区深厚,4 km以下雹区周边以过冷却水滴为主,4 km以上为冰粒。超级单体的VIL值有2次明显的跃增过程,第1个跃增过程对应单体开始降雹,第2次过程对应大范围降雹。  相似文献   

5.
贵州区域冰雹天气过程的短期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师军  刘俄 《贵州气象》1996,20(4):7-11
通过对贵州冰雹天气中天气形势的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分析,隐雹天气系统与大范围降雹,连续2日以上降雹的天气过程分析,降雹系统与冰雹落区的关系分析,总结了贵州冰雹天气过程的趋势预报和短期预报方法,据天气系统的配置确定了降雹区,还利用1979-198年3月-5月中的250个冰雹天气和一般雷阵雨,阵雨天气过程的样本资料建立了客观的按月取判断冰雹天气过程的方程。  相似文献   

6.
太行山东麓一次强对流冰雹云结构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太行山东麓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在冰雹发生区获取的综合观测资料,从强对流单体出现的天气背景、降雹特征、雷达回波演变、大冰雹的形成机制及动力结构等方面对2018年5月12日下午发生于太行山东麓的一次强对流单体降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午后不稳定能量的增大形成了有利的热力条件,低层风场的辐合扰动以及中层的冷空气侵入是产生本次强冰雹过程的触发因素。通过对雹云降雹时段雷达回波具有超长“悬挂回波”和对应大雹形成特征分析表明,云中存在着上、中、下相互衔接的0线(域),主上升气流2次逆时针转弯增加了雹胚再入主上升气流区继续长成大雹的机会,据此勾画出了云体主上升气流框架及大冰雹的形成机制,表明冰雹在雹云中的生长有多种模式。   相似文献   

7.
贵州遵义连续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2016年4月2日(简称"4.02"过程)和5日(简称"4.05"过程)的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雷达回波等方面综合分析了两次冰雹过程的环境场以及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两次过程主要受高空槽和低层辐合切变的影响,没有地面冷锋作用;2016年"4.02"过程的大气层结相对"4.05"过程更加不稳定,不稳定能量和垂直风切变更强,因此冰雹直径与降雹范围更大;"4.05"过程的低空急流强度和水汽的辐合强度比"4.02"强,更利于水汽的输送和聚集,因此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更大;两次冰雹过程的降雹云团都有低层强辐合、低层弱回波区、低层反射率因子高梯度区和中层强回波悬垂等降雹回波的典型特征;冰雹指数对静锥区和绥阳县以外的大部分降雹云团都成功识别显示,对强冰雹的指示性尤其明显;VIL值越大、跃增越明显,出现大冰雹或者大范围冰雹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6年6月13日和2017年6月12日德州市两次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冰雹是高空冷涡和高空西北气流环流背景下,中高层冷空气的入侵,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的。低层水汽饱和度较高,中高层干冷空气入侵导致大气不稳定度逐渐增加,这种低层湿、中高层干的大气层结特点,非常有利于冰雹生成发展。德州市强对流发生时云顶温度TBB在-40~-60℃,强对流最剧烈冰雹、大风天气主要发生在雷暴云团前方亮温梯度最大区域。造成两次冰雹天气的回波是多单体风暴,0℃层和-20℃层高度比较适宜,中心强度均在55DBZ以上,风暴强盛阶段单体顶高(TOP)维持在10km以上高度,强中心高度(HT)维持在4~8km高度,低层存在非常强的垂直风切变。降雹区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在50kg/m~2以上,DBZ、VIL等产品与降雹相关性很好,对冰雹预报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CIMISS、遵义13个气象站月报表等数据,收集了196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遵义地区气象站的冰雹、大风和降水情况,从冰雹直径、冰雹时间和空间分布、冰雹与大风的关系、冰雹与降水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遵义地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遵义地区降雹以小冰雹为主,发生大冰雹的概率小;降雹持续时间以短时降雹为主,降雹点1日内多次降雹可能性小;降雹日数余庆最多,赤水最少,遵义东部降雹日数最多,中部、西部和北部依次递减,大范围降雹的可能性较小;降雹时间集中在2~5月,其中4月最多,旬分布上看,5月上旬降雹日数最多;遵义地区降雹主要出现在夜间,白天集中在14~20 时;冰雹日数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总体呈下降的趋势,2011~2020年冰雹日数总和很可能跌破历史极值;降雹点出现大风的可能性较小,但整个遵义地区在同一天内既出现降雹又出现大风的概率高达74.23%;冰雹直径和降雨量之间呈弱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华北冷涡影响山东降雹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飒 《山东气象》1997,17(1):27-34
结合1995年6月24日午后--傍晚发生在我省中西部地区的一次降雹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探讨了在华北冷涡的环流背景上,造成山东大范围降雹的原因,结果表明:高层冷平流和低层暖平流同时向黄河下游地区输送造成大气层结稳定度急剧下降,为山东降雹创造了条件;高层辐射区叠置于低层耦合区上空,构成了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的有利环境;而地面北方冷锋及相应的高空锋区南下,是产生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重要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1.
云南一次持续性风雹过程中低空急流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英  徐银梓 《气象科学》2000,20(4):503-510
本文分析了1997年3月15~19日滇南一次持续性风雹天气过程中低空急流的动力、热力特征及其与昆明准静止锋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风冰雹出现在急流轴左侧具有较强正涡度及风场气旋式切变的区域内,当低空急流区伴随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且低层有冷气活动时,有利于风雹天气的发生,风雹地区具有较强的斜压不稳定层结。  相似文献   

12.
江苏沿江地区一次强冰雹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徐芬  郑媛媛  肖卉  慕熙昱 《气象》2016,42(5):567-57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对发生在江苏沿江地区一次强冰雹天气形势背景、环境热动力条件、强冰雹发生前地区环境场变化、超级单体雷达回波中尺度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在东北冷涡槽后干冷气流影响下,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的不稳定层结,高低空急流以及地面辐合系统的配置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热动力条件;高CAPE值、逆温层、低层适当水汽条件及较强的深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冰雹天气的发生。(2)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仪数据反演垂直分布的物理量场(平均散度、平均垂直速度、相对风暴螺旋度、垂直风切变)能够反映本站上空环境场的快速变化情况:强对流系统移入本站前雷达站上空逐渐调整为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的风场配置结构,螺旋度和垂直风切变数值逐渐增加,表明环境场有利于强对流系统的维持发展。(3)强降雹超级单体除具有三体散射现象、入流缺口等雷达回波中尺度特征外,持久深厚的中气旋存在造成了显著的有界弱回波区和高悬垂强回波区。应用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技术揭示了超级单体内部环流结构:低层气旋性旋转,中层旋转加强,高层风场辐散。超级单体内部涡旋特征的出现和维持有利于支撑空中大冰雹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动力和能量参数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8  
较强的热力不稳定和适宜的动力环境是强对流发展的基础 ,造成灾害的强对流一般是一种深厚对流 ,深对流指数和对流有效位能可反映对流上升运动的潜势和强度 ,对流有效位能还隐含地反映了对流层大气总体垂直热力结构。下沉对流有效位能和大风指数反映了对流下沉运动和下击暴流潜势 ,对流下沉和中层干空气的入侵高度、干燥程度及对流层中下层的稳定度和湿度有关。强风暴特别是超级单体一般都具有很高的螺旋性 ,高螺旋度有利于风暴生命的维持 ,而风暴相对螺旋度则对风暴发生及风暴类型有一定的预示。粗里查逊数反映了对流能量和环境场动力之间的平衡关系 ,能量螺旋度指数反映了动力和能量对强对流天气发展的共同效应 ,它们都综合了动力和热力两方面的因子 ,对强风暴及其类型的预报有指示意义。风暴强度指数和瑞士雷暴指数成功地把动力和对流能量参数结合起来 ,在实际研究和业务工作中这种方法值得借鉴。随着高分辨率中尺度和风暴模式的发展 ,模式输出的对流动力和能量参数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江西“4·12”降雹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郭艳  应冬梅  刘冬梅 《气象》2005,31(11):47-51
通过分析江西省2003年4月12日降雹天气过程中,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后的CINRAD-SA多普勒雷达资料的演变特征,归纳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相关特征,提出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的几个着眼点和指标.发现应用弓状回波、TBSS、“逆风区”、低层中尺度辐合线、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及冰雹指数的变化能有效地指导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并有一定的提前量.  相似文献   

15.
切变风螺旋度和热成风螺旋度在东北冷涡暴雨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东海  杨帅  钟水新 《大气科学》2009,33(6):1238-1246
引入切变风螺旋度和热成风螺旋度, 并将其应用于东北冷涡暴雨的诊断分析。理论上, 切变风螺旋度定义为风速垂直切变与绝对涡度矢量的点积, 表示风速垂直方向的分布不均匀对涡管的扭转效应, 由扭转项和垂直涡度的辐合辐散项两部分组成。热成风螺旋度是在切变风螺旋度的基础上利用地转关系和热成风关系得出的简化形式, 其强度和符号取决于上升气流和暖湿空气的配置。相对于切变风螺旋度, 热成风螺旋度的计算只需要单平面层的资料即可, 避免了垂直差分计算, 这大大弥补了台站观测中垂直层密度稀疏或者边界层的处理等问题的不足, 使得计算大大简化, 便于业务应用。在以上定义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选取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利用模式输出的中尺度资料, 诊断分析这次降水过程中的切变风螺旋度和热成风螺旋度。分析表明, 降水中心位于切变风螺旋度的正值和负值区的边界, 与降水的强度变化一致; 而作了热成风近似后的切变风螺旋度中的扭转项 (即热成风螺旋度), 与切变风螺旋度相似, 也能较好地诊断降水和对流 (尤其是强降水和强对流) 的发展, 而且其对暴雨的诊断优于传统的螺旋度。  相似文献   

16.
2011年4月17日广东强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广州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和Micaps资料,对广东省2011年4月17日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着重分析了各种有利于大冰雹生成的因素和回波特征。研究发现:(1)过程发生在高层有急流、高空槽和切变线、地面有锋面低槽的环流形势下,属西江流域前汛期强对流天气类型的复合型。冰雹发生区域的低层垂直风切变较大,达-4.8×10-3/s。(2)当CAPE突增,SSI>200、K>35℃、Si<0℃时,预示强对流天气发生。(3)边界层辐合线为对流发展提供动力因素,同时大气不稳定和较高的CAPE造成雹暴的迅速发展。(4)本次雹暴几乎具有强烈对流风暴的所有回波特征:反射率因子图上的弓形回波、后侧入流缺口、悬垂结构、有界弱回波区、三体散射,径向速度图上的中气旋及中层径向辐合。(5)雹暴的回波顶高与最大反射率因子演变趋势基本相同,有几次跃增且同步。降雹前最大反射率因子及其高度均出现突降。VIL的跃增特性对于判断冰雹的增长非常有效。(6)本次过程具备适宜冰雹生长的0℃和-20℃层高度条件,且回波核心区高度扩展到-20℃层以上。VIL密度>4 g/m3和上干下湿的垂直分布十分利于大冰雹的产生。(7)三体散射特征可作为发布冰雹预警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a severe weather case that took place during the early morning of the 2nd of November 2008, when intense convective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a rapidly evolving low pressure system affected the southern coast of Catalonia (NE Spain). The synoptic framework was dominated by an upper level trough and an associated cold front extending from Gibraltar along the Mediterranean coast of the Iberian Peninsula to SE France, which moved north-eastward. South easterly winds in the north of the Balearic Islands and the coast of Catalonia favoured high values of 0–3 km storm relative helicity which combined with moderate MLCAPE values and high shear favoured the conditions for organized convection. A number of multicell storms and others exhibiting supercell features, as indicated by Doppler radar observations, clustered later in a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and moved north-eastwards across Catalonia. They produced ground-level strong damaging wind gusts, an F2 tornado, hail and heavy rainfall. Total lightning activity (intra-cloud and cloud to ground flashes) was also relevant, exhibiting several classical features such as a sudden increased rate before ground level severe damage, as discussed in a companion study. Remarkable surface observations of this event include 24 h precipitation accumulations exceeding 100 mm in four different observatories and 30 minute rainfall amounts up to 40 mm which caused local flash floods. As the convective system evolved northward later that day it also affected SE France causing large hail, ground level damaging wind gusts and heavy rainfall.  相似文献   

18.
雹云的判别方法与短时预报统计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江苏省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资料、天气与灾情实况和探空资料,讨论了降雹概率与回波顶高的关系。用独立参数降雹条件概率公式判别雹云,并对条状和带状回波移向与高空风向间的偏角进行了统计分析。所建立的统计模式,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威宁县2022年6月2日一次冰雹天气过程风廓线雷达资料和威宁国家基准气候站降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本次天气过程的风廓线雷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雹、短时强降水开始前,低空急流的建立和垂直风切变的加强,急流造成的辐合加上近地层风向的切变作用为冰雹和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开始发生时,2000米高度以上有很大的正速度,可以作为一个指标判断对流发展的强弱情况;冰雹发生时折射结构常数(Cn2)值在-128~-110dB之间,也能很好的反映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开始,增强和结束过程。  相似文献   

20.
桂西北一次超级单体风暴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孟松  祁丽燕  黄海洪  邓汝伊  班荣贵 《气象》2011,37(12):1519-1525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4月12日发生在广西西北部的大范围冰雹天气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导致冰雹发生的天气系统是高空低涡和低层切变线,冰雹发生前上午百色探空站有中等对流有效位能、上干下湿层结结构、强的深层垂直环境风切变,速度矢图上低层强的顺时针旋转曲率,已经具备强对流潜势发生条件。(2)超级单体右前方的低层反射率因子呈现明显的钩状回波,是超级单体风暴的典型特征之一。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呈现出典型的有界弱回波区、回波悬垂和回波墙。最大的回波强度出现在沿着回波墙的一个竖直的狭长区域,其值超过65 dBz。相应的中低层径向速度图呈现一个中等强度的中气旋,旋转速度达到22 m·s-;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和密度分别超过70kg·m~(-2)和5 g·m~(-3)。(3)高空低涡正涡度区、高CAPE值、地面辐合线在右江河谷滞留以及特殊地形作用,是多个对流单体沿相似路径移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