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徐洋  曹养同  刘成林  焦鹏程 《地质学报》2018,92(8):1617-1629
古近纪塔里木盆地属于副特提斯海东延部分,而库车次级盆地位于其东北部。它古近纪经历了浅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的沉积演化,并发育了巨厚蒸发岩,是中国油气的重要产区和钾盐重点勘查区,长期以来受到广大地质学家的关注。然而,关于库车盆地始新世盐湖卤水来源及蒸发浓缩成钾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争议和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基于岩石学和矿相学观察、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以及稳定同位素研究,探讨蒸发岩的沉积环境、补给来源及蒸发浓缩程度。蒸发岩岩相学分析表明:蒸发岩形成于近源泥砾混入的盐湖沉积环境。硬石膏δ~(34)S值指示了具有一定海源补给特征。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δD和δ18 O值分别为-118.1‰~-95.3‰和2.5‰~5.7‰,蒸发趋势线说明了古卤水蒸发浓缩程度较高。古盐湖演化过程中虽然经历了3次短暂的淡水混入,但随着古盐湖持续的蒸发作用,并没有影响钾镁盐的析出,且在δ18 O值正偏较大时析出相应的钾盐或含钾矿物,推测库车盆地始新统含盐系地层具有良好的成钾潜力。  相似文献   

2.
碳、氧同位素作为反映古沉积环境、成矿物源和水–岩反应等良好的稳定同位素指标,被广泛应用。通过对老挝龙湖钾盐矿区ZK309、ZK301、ZK311和ZK004四个钻孔农波组盐岩上覆泥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分析,讨论了盐岩上覆泥岩沉积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及其指示的沉积环境。经分析,所测碳、氧同位素基本代表了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初步推测这些碳酸盐均为当地自生,受后期改变很少,δ13C和δ18O平均值分别为-5.1‰和-4.6‰,其中δ13C值略高于一般陆相碳酸盐碳同位素最大值–5.69‰,δ18O值介于–2.71‰~–10.8‰之间,ZK309和ZK301钻孔碳、氧同位素相关系数均小于0.7,初步指示盐岩沉积之后沉积环境为陆相。δ13C值略高于–5.69‰,推测是后期盐岩层被淋滤,泥岩层受淋滤后的残余卤水影响的结果,这也解释了蒸发岩沉积层序异常(钾石盐覆盖于光卤石之上)的沉积特征。因此,在本研究中,大气水在泥岩碳、氧同位素的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3.
硼在自然界中分布较集中,平均丰度低,而且11B和10B之间质量差大,分馏效应显著,故B同位素的组成可以作为判定硼来源及沉积环境的有效指示剂和指相标志。文章对老挝龙湖钾盐矿区ZK309钻孔盐岩上覆泥岩层的B同位素地球化学及矿物学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其δ11B范围为7.44‰~11.62‰,均值8.96‰,明显介于海水的δ11B值(39.5‰)与陆相地下水的δ11B值(-3‰±5‰)之间;钻孔的矿物组成保存了一定的母岩特性,石英明显来自于陆源输入物;而石盐、硬石膏、石膏与残余卤水有关,推测在下盐段后期出现陆源淡水输入事件,使得后期盐岩层被淋滤,而泥岩层的δ11B值就是受淋滤后的残余卤水影响的结果,这也解释了蒸发岩沉积层序异常(钾石盐覆盖于光卤石之上)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4.
硼同位素及其地质应用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硼的两个稳定同位素(10B 和11B)相对质量差较大,因此,硼同位 素分馏较显著。由于分析测量技术方面的改进和创新, 硼同位素地球化学近年来有了长足 的发展。业已查明,自然界中δ11B值变化为 -37‰~+58‰。其中,较负的 δ11B值见于非海相蒸发硼酸盐矿物和某些电气石,而较正的δ11B值见 于某些盐湖卤水和蒸发海水。现代大洋水的δ11B值十分恒定 (+39,5‰)。原始 地幔的δ11B值估测为-10‰±2‰。陨石的δ11B值很不均一,变化 可达90‰。而月岩的δ11B值变化较小(-6‰~+4‰)。由于硼同位素存在大的 分馏和不同地质体中截然不同的δ11B值,硼同位素地质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目 前,硼同位素在研究星云形成过程和宇宙事件,壳-幔演化和板块俯冲作用过程,判别沉积 环境,研究矿床成因,示踪古海洋和古气候条件,和判断环境污染源区等方面的研究中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江陵凹陷位于江汉裂谷盆地西部, 古新世是该区富钾卤水形成的主要时期, 研究该时期古气候的演化, 对下一步找钾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古新统沙市组和新沟嘴组湖相碳酸盐岩分析结果显示, 沙市组沉积碳酸盐岩δ13CPDB值介于–4.8‰ ~ –1.0‰之间, 平均值为–3.4‰; δ18OPDB值介于–5.6‰ ~ –0.6‰之间, 平均值为–3.3‰; 新沟嘴组碳酸盐岩δ13CPDB值介于–10.8‰ ~ –8.8‰之间, 平均值为–9.3‰; δ18OPDB值介于–10.2‰ ~ –6.7‰之间, 平均值为–8.6‰。沙市组碳酸盐岩样品的δ13CPDB和δ18OPDB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 表明它们发育在蒸发作用明显的相对封闭的咸水湖泊体系中; 而新沟嘴组δ13CPDB和δ18OPDB之间相关性差, 指示该时期是水体滞留时间较短的开放型湖泊系统。碳氧同位素, Sr/Ba值和Mg/Ca值均说明沙市组沉积时期古盐度和蒸发/降雨大于新沟嘴组沉积时期; 古新世的岩相古地理演化说明了沙市组沉积时期古湖水面小于新沟嘴组沉积时期。江陵凹陷古新统湖泊沉积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指示了区域古气候条件由沙市期的干热向新沟嘴期的湿润转变。显示古新统沙市组到新沟嘴组江陵凹陷古气候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一变化对于沙市组时期古盐湖演化和成钾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6.
徐洋  刘成林  曹养同 《地质学报》2021,95(7):2183-2192
古盐湖成盐演化具有多期次、连续性和淡化—咸化—盐化的周期性特征,系统研究成盐剖面的沉积韵律有利于恢复古盐湖成盐演化特征.本文以库车盆地KL4钻孔含盐系剖面及其74个石盐样品为研究对象,将含盐系剖面划分为4个成盐韵律,在此基础上开展岩相学、石盐元素地球化学以及石盐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分析等工作.结果显示:剖面上部Ⅲ和Ⅳ成盐韵律发育钾石盐、含钾石盐、杂卤石、钾石膏、钾芒硝等盐类矿物;K+含量的分布范围为0.021%~0.158%,平均含量0.051%;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中氢氧同位素δD和δ18 O值范围分别为-78.2‰~-58.7‰和-2.4‰~1.3‰,平均值分别为-66.32‰和-0.80‰.盐湖卤水从早期到晚期蒸发浓缩程度逐渐升高,早期成盐卤水在晚期高浓度卤水的形成过程扮演了预富集的角色,在Ⅲ和Ⅳ成盐阶段发现3次钾盐析出事件.本研究为探讨库车盆地中始新世古盐湖环境、沉积特征以及成盐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氯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卫国  肖应凯 《地球化学》1996,25(3):296-303
采用正热电离高精度测定Cl同位素的方法对我国柴达木盆地水体及盐类沉积的Cl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Cl同位素组成存在着明显的变化。各种水体的平均δ^37Cl值顺序为:河水(0.94‰)〉咸水湖水(-0.2‰)〉油田水(-0.62‰)〉盐湖卤水(-0.97‰)。卤水具有低的δ^37Cl值,这是盐湖卤水蒸发析盐的结果。盐湖卤水与共存盐类矿物间的分馏系数为1.0001-1.0021  相似文献   

8.
奥陶纪时期陕北盐盆位于华北海与祁连海的连接处,该地区在中奥陶世沉积了巨厚的蒸发岩-碳酸盐岩相,其马家沟组五段岩性以中薄层泥晶-细粉晶白云岩-硬石膏岩、中厚层粗粉晶白云岩与灰岩、中厚层石盐-硬石膏、硬石膏-石盐-泥岩的组合特征。本文对马五段蒸发岩-碳酸盐岩层硬石膏硫同位素特征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表明陕北盐盆奥陶系马五段硬石膏硫同位素值普遍较高,马五段大部分硬石膏硫同位素值其分布范围为25.03‰~29.25‰,落于奥陶纪全球海水δ~(34)S值范围内。硫同位素值的大小与岩性密切相关,硬石膏δ~(34)S值具体表现为灰岩/白云岩段均值为27.28‰(25.77‰~29.25‰)泥岩段均值为26.22‰(25.49‰~28.08‰)石盐段均值为25.41‰(25.03‰~26.04‰)。多种因素影响蒸发岩盆地硬石膏同位素值差异,研究区海侵阶段具有δ~(34)S高值,主要受海相沉积作用、古气候及缺氧状态下MSR作用等因素影响;海退阶段封闭环境具有相对较低δ~(34)S值,卤水形成封闭循环及淡水溶解地层原有硫酸盐矿物形成的混合卤水的加入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徐洋  张永明  曹养同 《地质学报》2021,95(11):3492-3500
评判盐湖卤水蒸发浓缩阶段对指示成钾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库车盆地始新统含盐系地层岩盐溴氯比值很低,导致这种传统的找钾地球化学指标方法受限.然而,得益于近年来稳定同位素的快速发展,氯同位素组成可以很好地指示含盐系的蒸发阶段.本文以库车盆地DZK01钻孔13个原生石盐岩为研究对象,分析结果显示,δ37Cl值均为负值,介于-1.20‰~-0.51‰之间;KCl含量介于0.13%~0.29%之间.在剖面上从下往上,δ37Cl值有升高的趋势,KCl含量有降低趋势,指示了库车盐盆中始新世古卤水经历了一个逐渐淡化的演化过程.早期卤水蒸发浓缩程度较高,并析出钾盐或含钾矿物;晚期卤水蒸发浓缩程度较低,较少发现甚至未发现钾盐或含钾矿物.此外,库车盐盆中始新统蒸发岩系的成盐物质主要为海相来源,且蒸发浓缩程度较高,具有较好的成钾前景.  相似文献   

10.
波兰北部蔡希施坦统(P_2)主白云石碳酸盐的白云石化作用发生在准同生和(或)早期成岩作用阶段。盆地相白云石有序性良好且具有化学计量,而这里的台地型白云石有序性很差且通常不具化学计量。所采集的大多数样品与其它蔡希施统碳酸盐一样也高度富集~(13)C。δO~(18)值变化范围很大,从—511‰~+7.4‰所分析的白云岩具有同位素分带性。同位素特征值表明,白云岩形成于大气水、海水知可能的海成或陆成的蒸发卤水。一旦白云石化作用发生,其反应进程就与白云石化卤水的成分演化无关了。卤水的演化能用以解释泻湖白云岩的产出状态,即其剖面上部发育有良好的六面体晶形,而剖面的下部白云石已明显溶解。结晶分带表明白云岩最初是在超盐度的水中生长,这种超盐度水逐渐被淡水稀释。有同位素证据表明大陆水曾迁入盆地,其时间为主白云岩沉积末期的海平面下降时期。淡水对同沉积白云石化作用的影响,在主白云岩中表现十分明显,其它与蒸发岩有关的白云岩可能会有类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实施进展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USGCRP)自成立以来的10年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面临新的挑战,列举了自1990年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USGCRP的主要成果与贡献,其中在国家评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预测,全球温度记录,过去1000年中最温暖的时期,北美碳汇,温室气体增加与臭氧损耗,臭氧损耗评估,大气污染物的长距离输送,海洋分析,热带测雨卫星,雷达卫星,火灾监测,SeaWiFS,全球环境维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尤为显著,剖析了USGCRP在未来10年中的研究目标及其研究重点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全球变化研究是国际科学界跨世纪的重大研究主题。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从其组织、计划制定与实施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机的完整的框架体系,整体推动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开展。文章从国际全球变化的组织框架、计划体系和主要研究环节等主要方面概述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实施十年后的进展与现状,特别是分析概括了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环节——观测研究、过程研究、预测研究、数据与信息管理研究、影响(后果)分析研究、对策研究与政策评估研究,简明概述了其研究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13.
1961-2015年青藏高原降水量变化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冀钦  杨建平  陈虹举 《冰川冻土》2018,40(6):1090-1099
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与降水形式变化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使用青藏高原72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基于趋势、波动特征和极端事件相结合的新视角,全面剖析了该地区近55年降水量的趋势、波动与极端事件变化。结果表明:(1)时间上,近55年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年最大日降水量和一年中日降水量≥ 10 mm的天数分别以6.59 mm·(10a)-1、0.33 mm·(10a)-1和0.26 d·(10a)-1的速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达到36.2 mm、1.8 mm和1.4 d。(2)空间上,过去55年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增加,不稳定性增强。但波动变化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年降水量波动缓慢增强,而高原东部地区自北向南波动快速增强区与快速减弱区相间分布,极端降水强度与频数亦有类似的变化格局。(3)趋势、波动与极端变化三者组合预示,青藏高原东部的祁连山地区、柴达木盆地东部、青海湖流域与长江源区极端降水事件将明显增加,高原中西部地区发生强降水的可能性亦增加,而高原东南缘地区干旱事件将增多。  相似文献   

14.
5万年来杭州地区同位素古温度与海平面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古温度测定方法,对杭州地区临安瑞晶洞穴石笋的同位素古温度进行了研究,获得距今5-1万a间该区的古气候变化的记录,并与杭州湾海平面变化曲线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5.
1936—2017年北极勒拿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胡弟弟  康世昌  许民 《冰川冻土》2020,42(1):216-223
北极河流径流的变化会影响海冰热力过程和海洋温盐环流。基于全球降水气候学中心(GPCC)及俄罗斯水文气象部提供的1936—2017年间的气温、 降水和径流数据, 分析了北极勒拿河(Lena River)流域近80年来的气候和径流变化特征, 并探究了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 研究期内勒拿河流域气温上升0.18 ℃·(10a)-1, 降水量增加率为4.7 mm·(10a)-1, 径流增加399 m3·s-1·(10a)-1。各个季节的径流均呈增加趋势, 其中春季径流增加最为明显, 冬季次之。春季径流的增加主要是由春季气温升高所致的积雪加速消融造成的, 其次是春季降水的补给。夏、 秋季径流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贡献, 气温升高加剧蒸发反而使径流减少。冬季径流的增加, 是由于气温升高导致冻土退化或活动层厚度增加, 促进更多冻结水进入径流过程, 致使径流增加。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石羊河流域径流多年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建瑛 《地下水》2020,(1):158-160
基于第三次甘肃省水资源调查评价收集的1956-2016年系列径流资料,补充至2018年,对甘肃省石羊河流域径流多年变化特性进行研究,主要对其变化趋势、突变年份、周期变化、年际变化特性进行研究。以降水补给为主的甘肃省石羊河流域径流量的大小,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经采用累积滤波器法和斯伯曼秩次相关法分析得出石羊河从北向南趋势由增向减的变化,采用滑动t检验法得出石羊河突变年份在1990年左右,采用谐波分析法得出石羊河北部周期为32年,南部径流周期不明显,径流年际变化较稳定。  相似文献   

17.
温室效应变化及其地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10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3-0.5℃,这种增温幅度与温度效应的预报结果相一致。也与气候变化的自然幅度相一致,由于温室气体效应,现代的气候变化与过去气候变化已有本质不同,经过进一步研究,多数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主要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变化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增温幅度存在普遍适应的规律。冬季大于夏季,高纬度大于低纬度,陆地大于海洋。植物种群的更新及迁移可能跟不上气候变化的步伐,土壤的形成更将远远落后于气候变化,过渡带的生态系统将长时期内存在,它们将是不稳定的,脆弱的,物种的灭绝速度可能会因此加快,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也许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理清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揭示响应度的空间变化规律,是开展冰川变化预估及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程度量化研究的基础。使用1958-2010年西部地区150个气象站点的夏季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中国第一、二次冰川编目数据,通过夏季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值定量反映气候变化,以冰川面积变化率表征冰川变化,借助GIS技术平台,采用参照对比方法,从宏观层面研究了中国西部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依据等分分类法(Equal Interval),将响应程度分为极低度响应、低度响应、中度响应、高度响应、极高度响应5级。结果表明:中国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与程度不同,对夏季平均气温变化表现为正响应,而对年降水量变化主要表现为负响应,冰川分布区年降水量增加带来的冰川积累量增多不足以抵消因温度升高而增加的消融量,升温是中国西部冰川快速退缩的主导性因素。就整体而言,冰川变化对夏季平均气温变化的响应程度相对较低,但局部地区冰川变化对温度变化高度敏感,响应程度高与极高。不同类型冰川的变化对夏季平均气温变化的响应程度亦不同,海洋型冰川的变化以中高度响应为主,极大陆型冰川的变化主要呈现极低、低响应程度,而大陆型冰川变化的响应程度呈两级化。  相似文献   

19.
数字地球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枢  史培军 《第四纪研究》2000,20(3):213-219
本文介绍了对“数字地球”的不同学术理解和当前国内外数字地球发展重点领域或方向,展望了“数字地球”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指出在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中要重视广泛应用对地观测技术,建立数据库,进而阐明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过程,揭示区域和全球变化过程中人与自然在其中的作用程度,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纪海平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以往的沉积学研究中,常常用剖面中的相对水深变化来讨论海平面的变化规律。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纪上超点变化曲线与肖尔布拉克地区寒武系露头剖面中相对水深变化曲线的对比研究发现,上超点变化曲线与相对水深变化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在寒武纪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后者除早期有一快速上升外,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这说明相对水深变化虽与海平面变化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但单凭露头剖面中相对水深变化的研究是难以对海平面变化作出正确估价的,还必须综合考虑基底沉降、沉积物供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计算机模拟结果也证实了,在碳酸盐台地的浅水处,当基底沉降速率较低时,无论是海平面上升还是下降时期,相对水深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为了能从露头剖面的地层层序中来了解海平面的变化规律,本文应用作者改进后的Fischer图解和数学方法对肖尔布拉克寒武系剖面进行了海平面变化的重建,结果发现,它们与上超点变化曲线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这充分说明了海平面变化对沉积层序的控制作用,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利用露头剖面中的相对水深变化来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海平面变化规律。只有在排除了不同沉积背景上基底沉降速率和沉积物供给速率对沉积层序的控制效应后,才能从露头剖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