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雪江 《四川气象》1997,17(2):57-58
高炮的保养和维护是人工降雨防雹一项重要的工作。从技术上对高炮的保养和维护及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邓庆球 《贵州气象》1996,20(4):32-34
在地面利用“3.7”高炮进行人工降雨防雹催化试验,是从1975年开始的,至今已有20年的时间。20年来的实践证明,利用“3.7”高炮进行人工降雨防雹是有一定成效的。并收到了良好的作业效果,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防灾减灾,确保农业丰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回顾过去20年所走过的试验作业过程,我们认为有必要对“3.7”高炮人工降雨防雹作业中的几个具体技术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大家共同探讨、商榷。1作业云层问题利用“3.7”高炮进行人工降雨防各,主要是通过人为行动向积雨云(或发展旺盛的浓积云…  相似文献   

3.
丁仁山  谢德寿 《气象》1992,18(7):42-45
用一维时变微物理模式,模拟了1990年盛夏季节大冶县高炮人工降雨作业点作业日的积云及其催化效果。结果表明,高炮人工降雨作业技术难度大,作业效果与云顶温度、云体大小等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省于1958年开始人工降雨试验作业.据统计至1992年止,全省高炮人工降雨防雹作业3166次,飞机人工降雨作业426架次.目前,我省有用于人工降雨防雹的"三七"高炮134门,配置在60个县(市)、农场进行抗灾作业,已形成以高炮作业为主的专业队伍,并具有一定素质的业务技术骨干,现代化建设已经起步,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管理工作正走向科学化、正规化、制度化.一、我省人工降雨防雹工作的发展湖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始于1958年在武汉地区进行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试验.其后以飞机、土火箭、高炮为作业手段开展人工降雨防雹工作,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变化而进入当前的稳定发展时期.(一)1958~1971年为初始阶段1958年在省政府领导下,由武汉空军支援,在武汉地区进行了6次飞机人工降雨作业试验.尔后,有七个年份共飞行作业50架次,实施了人工降雨作业或进行消云、消雾试验.由于"大跃进"运动追求高速度的影响,起步仓促,技术力量不足,试验探测手段没有跟上,且因"文化大革命"动乱而时有停滞,加之未成立正式管理机构,缺乏科学的计划与管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经历了十多年探索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5.
今年我省飞机、高炮人工降雨工作自7月21日开始,于8月30日圆满结束。飞机共作业降雨18架次,飞经7个地区37个县,累计作业面积7万4千平方公里,全省7个县(市)开展了高炮人工降雨,发射碘化银炮弹2000多发,作业35次。今年飞机,高炮降雨都取得了明显  相似文献   

6.
刘萍 《贵州气象》2005,29(2):43-44
根据从事人影高炮装备的维修和检测经验,总结出一些高炮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以及高炮保管与保养的简易办法。  相似文献   

7.
干旱和冰雹是影响我区工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历年,桂南地区常发生春旱,桂北多发生秋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冰雹多出现在三、四、五月份,云贵高原东侧为少雨多雹区。开展人工降水、防雹是向大自然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是抗灾夺丰收的有效措施之一。一、我区开展人工降雨、防雹的基本概况:我区是全国开展人工降雨、防雹较早的省、区之一。多年来,在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开展飞机、高炮和小火箭人工降雨、防雹作业,取得较显著的效果。自一九七二年以来,全区有四十七个县进行了小火箭人工降雨、防雹作业。共作业一百四十九次,发射小火箭一万四千零八十四枚,受益面积累计达一千三百六十九万多亩。都安县是我区开展小火箭人工降雨、防雹工作最早的县,从一九七二年以来,作业六十多次,受益面积累计达一百六十多万亩。  相似文献   

8.
非随机化人工降雨试验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分析各种非随机化人工降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评价方案——区域控制模拟试验。统计数值模拟分析及采用本方案对古田人工降雨试验再评价、对河南、江西、山东等省飞机、高炮人工降雨作业效果评价均表明,本方案比其它随机试验方案能较客观、准确评价作业效果。文中还采用统计数值模拟方案探讨区域雨量相关、作业效果对区域控制模拟方案统计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配合我县贫下中农的抗旱斗争,我站在县委的领导下,和有关部门一起,分别在1976、1977两年的春季和夏初共进行了110天的高炮人工降雨试验。先后进行了48次降雨作业,共发射人工降雨弹1182发。作业后,34次使炮位附近和下风方雨量明显加大,雨量  相似文献   

10.
红安县从1976年开始进行人工降雨,由土火箭发展到高炮,由临时性作业逐步发展到现在的科学抗旱事业.1981年正式成立了红安县人工降雨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亲自抓人工降雨工作;每当人事变动,都及时进行调整,确保领导班子健全.县编委1990年给人工降雨配备了两名事业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是全国最先使用三七高炮进行人工降雨作业的地区之一。从1958年到现在,已经有35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工降雨工作,为重庆市和邻近地区的抗旱救灾,保证农业丰收,作出了贡献。积极科研获得殊荣重庆市气象部门是全国最先进行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的地区之一。 1958年2月就在北碚缙云山用熏烟法(燃烧碘化银)进行影响云层试验。 1958年3月,市气象台、市化工研究所、重庆民航等部门合作,首次进行了飞机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柳城县7a高炮增雨作业过程的综合分析,总结出了人工降雨工作的工作程序,得出了作业效果最佳的天气系统、最佳用弹量。  相似文献   

13.
俞香仁 《气象》1977,3(9):16-16
在人工降雨的高炮作业中,气象员根据不同的云况、仰角和引信,要求高炮炮手按一定弹距发射炮弹,一般为每隔300、400或500米打一发。而炮手在作业中,足有密位数(即把炮管旋转一周分为6,000个密位  相似文献   

14.
陈旭初 《广西气象》1998,19(4):51-52
通过柳城县7a高炮增雨作业过程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出人工降雨工作的工作程序,得出了作业效果最佳的天气系统,最佳用弹量。  相似文献   

15.
徐永和 《气象》1987,13(11):41-45
本文尝试在数理统计多元分析方法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的原理,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划分影响区和对比区,计算分析了大冶县1978年夏季开展高炮人工降雨作业的效果,并用目前常用于人工降雨的统计分析方法对聚类划分出的影响区进行了对比检验,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河池地区地处桂西北,每年春季都有不同程度的春旱发生,为了抗御自然灾害,从1980年以来,开始用测雨雷达配合高炮进行人工降雨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本文主要以1988年的作业为例,进行分析,得到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7.
简讯     
在以华主席为首党中央提出的抓纲治国战略决策的指引下,韩城县在八四八○七部队九十六分队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于四月十四、十六日进行了高炮人工降雨作业,取得一定效果。各炮点作业后十分钟内云层加厚,云体发黑,雨点加大并密集,作业下游区降水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省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工具主要以37高炮为主,高炮系部队退役装备,装备老化而且磨损大,在增雨防雹作业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故障,装备保养、装备老化及弹药原因引起故障的几率同时存在.2012年7月毕节市发生两起高炮身管断裂,故障发生后,专家对故障的判断分为高炮保养不善,身管有异物;高炮身管材质达到使用年限;炮弹药筒或弹丸变型;弹丸引信失效的等几种情况,该文通过在出故障炮站的调查,结合在现场收集到的弹丸残留物及碎片,作出这两起高炮在作业过程中发生身管断裂故障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游雪江 《四川气象》2004,24(3):51-53,50
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高炮进行安全检查与故障分析排除工作,使高炮随时处于良好的作战状态,是确保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和顺利开展的重要而有效措施。本文简述了行军和作业前后对高炮的安全检查,高炮的各种故障分析、处理及排除。  相似文献   

20.
1989年6月18日乌鲁木齐市气象管理处,自治区气象局人控办,市农委、县农业局等有关单位组织人工降雨指挥部,首次在乌鲁木齐南山甘沟乡和该乡天山大队两地进行高炮作业获得成功,两地降水都达到大量的雨,两地开炮400余发,开炮前无降水,开炮后三个小时内两地降水分别达17.0mm,19.7mm,效益十分明显. 人工降雨指挥部是17日开始进驻作业点的,虽然时间紧迫,但他们克服一切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