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DELP-84WAKASHIO航海观测时,使用Ewing型多道穿透探测仪(multiple-penetration device)在中部冲绳海槽的十七个观测站测得了一批新的热流量值。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在海槽轴线上称为夏岛-84海凹的一个小凹陷区有极高的热流值(约达1600mW/m~2)。在这个凹陷内观察到高而可变的热流值和非线性温度梯度说明该区存在着高水热活动。  相似文献   

2.
DELP-84 WAKASHIO航海期间,在冲绳海槽中部进行的船载三分量地磁测量,发现了幅度超过300nT、并与伊平屋海凹(Iheya Deep)附近的一些隆起有关的磁异常。这些隆起沿N60°E-N85°E的方向线性延伸。  相似文献   

3.
对扬子地块北部地区的湖北兴山 秭归剖面寒武系至中生界进行了构造古地磁学研究 .对岩石标本剩磁载体和剩磁稳定性的分析以及褶皱检验和倒转检验的结果表明 ,从 82 5个岩芯 ( 84个采样点 ,代表古生界至侏罗系 )分离出的高温特征分量代表了原生剩磁分量 ,从而得到这一地区古生代至侏罗纪几个地质时代的古地磁极位置 ,补充了中国扬子地块古地磁极移曲线的基本数据 .  相似文献   

4.
由于InSAR数据处理所用的WGS84参考椭球系统与通用的DEM高程系统(EGM96大地水准参考面)不一致,在InSAR形变监测分析中会引入大地水准面高导致的误差.本文利用覆盖青藏高原北部阿尔金断裂带西段的27景Envisat ASAR宽幅模式数据和44景条带模式数据,研究了大地水准面高与InSAR大范围形变测量不确定性的关系:(1)模拟分析表明对于100 m的垂直基线,8.8 m的DEM测量误差,若研究区域存在20 m的大地水准面高的变化,对宽幅或条带模式InSAR形变测量造成的影响将由3 mm增至10 mm左右;(2)实例验证表明对于不同的研究区域,大地水准面高与该地区地形变化存在较大相关性,对于同一研究区域,垂直基线的大小决定了大地水准面高对InSAR不确定性的影响程度;(3)对于大地水准面高有较大梯度变化的研究区域,组合短基线方法与去除轨道平面的方法难以消除大地水准面高的影响.使用基于WGS84高程系统的DEM,可以为InSAR形变测量分析提供统一的高程基准,有效避免大地水准面高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印度地球电磁研究所(IIG)位于孟买的科拉巴地区。据说该研究所的前身为科拉巴—阿利巴格(Colaba·Alibag)地磁观测所。科拉巴观测所是印度最早的观测所之一,是东印度公司于1823年建立的,从1826年开始进行正常观测。它最初的任务是通过天文观测来确定时间,这个时间对从事对印贸易的航海船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其后,1846年开始进行了东南亚地区最早的地磁观测。1904年由于孟买市内电车通车,科拉巴已不适合进行地磁观测,观测所便移到孟买东南方向直线距离18英里的阿利巴格。其后两年间(至1906年),在地磁部分由科拉巴观测所迁出的过程中,是在阿利巴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在日本造船振兴财团的经费赞助下在中国渤海地区发展海底地震观测的初步技术报告。本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渤海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估计; (2) 渤海地区海底地震观测的条件; (3) 渤海地区海底地震观测仪器与技术的某些初步研究结果; (4) 浅海情况下海底地震观测噪声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文中研究了该地区的历史与现代地震活动性、长期地震危险性以及发生在华北与日本的大地震之间的关系。还讨论了渤海强震和海啸对渤海及其邻近海域航海的影响问题。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在渤海地区开展海底地震观测的必要性进行了解释。本文探讨了在渤海地区进行海底地震观测的某些仪器和技术问题。天津市地震局曾在渤海地区石油平台的油井中作过初步地震观测试验。日本气象厅气象研究所发展的海底地震观测中有关降低噪声与信号传输等方面的新技术与经验可用于渤海地区的海底地震观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在中国渤海地区发展渤海地震观测的初步设想。指出渤海海底地震观测试验应从观测和研究渤海海底海洋噪声谱开始。为了研究浅海情况下海底地震观测的噪声,本文完成了一项新的模拟试验工作。分别对海面源及海内源产生的噪声进行了实验研究。文中给出了一些重要实验结果。本文所得的初步结果,对发展渤海及邻近地区海底地震观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编制出版了1950.0、1960.0、1970.0.1980.0四个年代的中国地磁图,已在军事、航空、宇航、航海、通讯、地震及石油矿产资源勘探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果。随着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发展,对地磁图的质量及有关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检阅交流1982年第一次地磁测量、分析、编图会议(厦门会议)以来的成果,为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引言对一个地区的地震损失研究而言一般考虑该地区的几个可能的地震,全概率研究(危险性研究)考虑所有可能的地震事件(在所有断层上发生的所有地震)。这些研究给出了这些地震所造成的可能损失的范  相似文献   

9.
美国《地球物理研究杂志》1979年5月第84卷135期刊载汉克斯(Thomas C.Hanks)和金森博雄撰写的题为《矩震级标度》的文章,摘译如下:众所周知,已广泛使用的震级标度ML (近震震级),M,(面波震级)和m、(体  相似文献   

10.
一、概况国际地震工程和地震研究所(IIEEs)于1989年在德黑兰成立。该所是一个非盈利的综合研究和教育组织,它的任务是负责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及整个地区的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研究。该地区地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的活跃带,它所处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构造位置及整个地区经常发生地震的历史表明了在该地区设立这样一个组织的必要性。而伊朗所处的地理位置(在该地区的中心)则证明在伊朗建立地震工程和地震研究所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充分识别和有效减轻滑坡灾害风险,对滇西南南涧(约470 km2)和凤庆—昌宁(约2300 km2)两个研究区开展了基于GIS和专家知识的滑坡敏感性模糊逻辑评价研究。通过检查模型计算得到的历史滑坡点敏感性值与整个研究区域的滑坡敏感性平均值是否不同来评价本方法的性能,用Z值检查来测试差异的统计显著性。计算结果显示,南涧地区的Z值为4.1,相应的P值小于0.001,表明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的滑坡敏感性值是该区域滑坡事件发生的良好指标;凤庆—昌宁地区的Z值为8.93,相应的P值小于0.001。在此基础上,采用自然断点法对滑坡敏感性值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将滑坡敏感性水平划分成5个等级:极低(0.0~0.001)、较低(0.001~0.051)、中等(0.051~0.394)、较高(0.394~0.557)和极高(0.557~1.0)。敏感性极低和较低的地区没有发现历史滑坡记录;敏感性极高地区的历史滑坡密度约是敏感性较高地区的4倍,约为敏感性中等地区的10倍。凤庆—昌宁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区域专家群中提取的滑坡敏感性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知识可以外延到滇西南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12.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2):F0003-F0003
本刊为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本刊部分论文同时也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数据库(CSA)、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天体物理学数据系统(NASA/ADS)等国际知名检索机构检索摘录。本刊主要报道地球物理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刊载国内外尚未公开发表的有创新性或意义重大的研究论文和综述文章,国内外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震震级标度系统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大部分区域的实际观测资料,本文通过震级残差统计分析和近震最大震相平均衰减形态的研究,确立了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中国近震震级量规函数R_(LE)(Δ)和R_(LW)(Δ),并约定了它们的使用区域。 中国东部地区:(Δ≤120km) (Δ≥120km) 中国西部地区:(Δ≤120km) (Δ≥120km) R_(LE)(Δ)和R_(LW)(Δ)的确立,突出反映了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地震和地壳介质的地区性差异,是对中国近震震级标度系统的完善,它保持了近震震级测定的简单、方便、实用的优点,它的应用将减少震级测定值的离散度,提高区域台网测定近震震级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古里雅冰芯中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变化记录研究   总被引:111,自引:8,他引:111  
通过对古里雅309m冰芯上部268m的研究,重建了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根据对古里雅冰芯 δ~(18)O的研究,可以清楚地划分出阶段1(冰后期)、2(末次冰期冰盛期)、3(末次冰期间冰阶)、4(末次冰期早冰阶)和5(末次间冰期).阶段5又可分出a,b,c,d,e 5个亚阶段.古里雅冰芯δ~(18)O记录明确地显示了青藏高原温度变化和太阳辐射的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太阳辐射是驱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主要因子.古里雅冰芯记录与北极格陵兰冰芯和南极Vostok冰芯的对比研究表明,这些相距遥远、不同地区冰芯所记录的大的冷暖事件变化是一致的.但不同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是不一致的.青藏高原地区变化幅度大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相似文献   

15.
据1989年1月10日获悉,作为人们担心在首都圈发生直下型大地震(“南关东大地震”)的防灾对策,日本国土厅正为将东京的23区等指定为“地震防灾对策推进地区(暂名)”进行讨论研究。为此,他们打算在1月底听取由日本中央防灾会议指定加强地震防灾对策地区专门委员会研究讨论的有关预测地震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江苏地区地磁(F、Z)观测台网的情况。对台网观测资料的精度进行了讨论。最后,为了探索与研究震磁关系,作者对以下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1、为捕捉地震前磁异常,有必要在地震监视地区建立简易的、长期的、密集的地磁台网; 2、在中低纬度地区应重视地磁垂直分量(Z)观测。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尾波Q值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芳  苗春兰  高艳玲 《地震》2007,27(2):72-80
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2001-2006年6月内蒙古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114条ML≥2.7地震波形资料,从西到东分三个研究区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尾波Q值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首先计算各条记录尾波4~18 Hz间15个频率点的尾波Q值,并对Q值与频率之间的依赖关系进行了拟合,拟合结果为:Ⅰ区Qc(f)=(69.98±20.92)f(0.8989±0.0881);Ⅱ区Qc(f)=(55.59±14.726)f(0.9426±0.1084);Ⅲ区Qc(f)=(69.89±18.54)f(0.8352±0.0913)。研究结果表明,尾波值表现出明显的分区性特征,研究区Ⅰ、Ⅲ表现为高Q值,研究区Ⅱ为低Q值,其结果可能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独特的构造分区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把模糊分维方法应用于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研究,当中.给出了强震和中强震活动模糊空间分维的确定方法,并通过计算不同小区的模糊空间分维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来研究地震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以华北及西南地区地震活动性时空演化图象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所得结果表明,大震前地震活动的模糊空间分维D_0~(2)要出现下降异常,并且大地震发生在D_0~(2)减小的地区(西南)或先减小而后达到高值(华北)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濮阳地区土壤(断层)气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震地球化学前兆观测中,土壤(断层)气观测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了利用水氡、水质、气体观测仪器设备进行土壤(断层)气的实验观测。对濮阳地区土壤(断层)气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地球物理学报》已进入SCI、CA、日本科技文献速报、俄罗斯文摘杂志、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 )、CSCI(中国科学引文索引 (数据库 ) )等 2 0余种国内外检索系统。被引证情况列举如下CSCI年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和资助论文比例地区分布数1 9986590 .60 0 0 .77 1 51 999 793 0 .6880 .84 1 6  (地球科学类中排位第一 ) (地球科学类中排位第二 )CSCD( 1 994— 1 998年数据统计 )年 1 9981 997 1 9961 9951 994总 计总被引频次 53 2 93 2 4 83 3 0 7 2 2 1 2 4 75(在全国百名表中排位第十 )编辑部电话 /传真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