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怡之  张家声 《地震》1993,(6):42-47
本文分析了临汾盆地现代地震在时序分布上的阶段性,平面分布上的丛集性,及其震源三维分布与分布地深部构造的关系,指出盆地北部的临汾-洪洞凹陷为该区未来若干年内的主要发震区,而20-30km深度则是主要发震层次。  相似文献   

2.
基于搜集到的2000—2018年滇西北地区M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运用线性叠加反演法进行应力场反演,分析了滇西北地区现今的构造应力状态,进一步探讨了应力张量方差的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1)滇西北地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类型复杂,主要以走滑型(46%)为主,正断型(27%)次之;(2)研究区的构造应力场具有整体的一致性和局部的非均匀性,呈现为NNW向挤压和ENE向拉张的走滑型应力结构,说明研究区受到来自NNW向的水平挤压作用,对该地区上地壳运动和断裂活动起主导作用;(3)滇西北地区的应力张量方差大都小于0.2,除北部一些地区外,应力场基本处于均匀状态。根据应力张量方差随时间的变化和后续地震可知,中强地震大都发生在应力张量方差值低于0.2的情形,且主要发生在应力张量方差减小即震源机制解趋于一致的过程中。空间上这些地震基本都发生在应力张量方差的低值分布区及其边缘,这一结果有助于判定发震地点和了解区域应力集中增强过程。  相似文献   

3.
我国滇西北地震活动区的活动构造与应力状态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和原地应力测量资料,讨论了滇西北地震活动区的活动构造型式和现今应力状态。资料表明,本区是由红河和中甸两条右旋走滑断裂所形成的拉分构造,其应力状态也与外区不同。地震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在时间上的活动规律受这一构造型式及其应力状态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灵山地区地震活动性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广西及其邻近地区较为丰富的历史及现今的地震资料为基础,用地震能流密度的方法对灵山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作了定量的研究。对该区地震的震源深度作了估计,并用多种方法对灵山地区的构造应力场作了较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地震的震源深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郑斯华 《中国地震》1995,11(2):99-106
在本研究的前一项工作中,根据WWSSN的长周期无震体波记录,采用广义反演技术,确定了1966年至1980年期间发生在西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11个主要地壳地震和地震矩张量,同时得到了震源时间函数和震源深度。所分析的地震具有较浅的震源深度,且均分布于上部地壳范围内,本文根据上述结果,结合其它逐个测定的1964年至1986年发生在青藏高原的78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深度的结果,讨论了青藏高原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  相似文献   

6.
7.
山东及邻区地震的重新定位及其与活动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山东及其邻区1975~2010年发生的地震经震相到时数据校正后,用双差定位(Hypodd)和Hypoinverse 2000定位法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分析结果表明:重新定位的地震在空间分布上与区域构造结合更为紧密,震源深度的分布与人工地震勘探所推测的断裂相吻合;研究区地震多发生在5 ~25km深度范围内,分别在10km和16km左右存在两个明显的优势分布层,推断为这两个优势分布层分别位于上地壳底面和中地壳;地震活动图像表明中强震易发生在上下地壳交界的脆-韧转换带内,是区域应力作用下深部构造动力与浅层断裂运动变形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广西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自公元288年以来广西及邻区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主压应力方向等特征,对未来地震趋势的正确判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绍晋  龙晓帆 《地震研究》1998,21(4):349-357
对腾冲火山区及周围地区强震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空间分布及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由我国西南地区直到缅甸中深源地震带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格局,充分显示出我国西南地区在现代构造运动过程中,受到以印度板夫对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为主要动力源,在东部同时受到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远距离作用影响的总体特征。腾冲火山区主要受到印度板块在缅甸中深源地震带产生的侧面挤压剪切的直接作用。腾冲火山区所属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开展野外调查、震源深度校核、震源机制解反演等多项工作,综合研究了2011年7月威海地震序列.利用P波初动方法反演震群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本次震群的破裂方式均为走滑型,节面Ⅰ(走向北东向)是最可能的破裂面.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初步推断震群的发生受北东向断裂的控制.通过识别地震波形的Pn震相和sPn震相,计算得到地震震源深度,推测本次地震发生在上地壳.由于震源深度较浅,地震烈度调查工作表明震中最大烈度能达到Ⅴ度.  相似文献   

11.
滇西北至滇南强震危险区地震活动能量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随机函数理论,将滇西北至滇南地区的地震活动能量场看作时间和空间的随机函数,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研究主要能量场的时间权重系数变化曲线、空间等值线图和研究时段内的均值能量场空间分布.结果发现,能量场的时间权重系数变化曲线较大幅度的升、降变化异常预示了可能发生强震的时间段,而等值线图的高值变化异常对应了可能发生强震的...  相似文献   

12.
薛艳  周龙泉  马宏生  刘杰 《地震》2010,30(1):10-19
利用首都圈地区小震重新定位结果, 研究了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 结果表明: ① 文安地震前5年, 河北平原带中段ML≥3.0地震活动出现明显的增强(持续43个月)—平静(持续17个月)特点, 蠕变曲线表现为加速—转平; ② 震前4年, 在15~20 km深处存在一个纬向长约70 km、 经向长约90 km的三维空区, 文安地震的起始破裂点位于该三维空区的下部边缘; ③ 2003年4月~2004年10月, 平原带中段ML≥2.0地震震源深度从10 km的浅处逐渐增加到30 km左右的深处, 在此过程中, 中下地壳(20~30 km深度范围内)地震活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3.
滇西北地区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庆  虢顺民  向宏发 《地震地质》2004,26(4):761-771
在收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多次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野外调查与分析结果,确定了滇西北及其邻区的地震构造标志,进而在该地区重新划分潜在震源区。在有强震发生的地区依地震重复原则划分潜在震源区并确定其震级上限;对于发震构造明显但没有强震记录的地区,根据发震构造规模和活动性特征,依构造类比原则划分潜在震源区;对于活动断裂分段性研究较为清楚的地方,潜在震源区被划分得更细一些;而在断裂隐伏区,则依据地震活动图像及地球物理异常判断潜在源震区的长轴方向  相似文献   

14.
南加州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表明,具有片岩基底的地区较具有其他类型基底岩石地区的最大震源深度浅(其深度在4~10km)。与其他基底岩石的矿物相比,片岩中的主要矿物塑化所需的温度较低,因而在深度较浅处塑化。岩性的水平向变化将控制未来潜在地震震源深度范围(乃至震级)。这种深度范围可以通过目前的背景地震活动性的深度来确定。  相似文献   

15.
考虑地震是由于震源材料软化导致的一种基本机制,假设区域构造应力场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基本不变,震源区震前存在着热异常.我们根据热弹塑性增量理论,提出了两种材料模型,用弹塑性有限单元法模拟热状态对地震发生的影响. 模型1用来模拟断层外部区域的物质,其强度只和塑性变形有关而与热状态无关;模型2用来模拟断层物质,其强度只同热状态有关而与塑性变形无关.断层外部地震的发生被认为是岩石应变软化的结果;而断层内部地震的发生被认为是断层热软化的结果. 本文用上述模型分析了只有单一断层的热软化情况,并且得到了相应的断层错距、应力降和地震距.  相似文献   

16.
新疆及周缘构造破裂特征及地震序列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横亘新疆境内的天山及其周边的西昆仑、阿尔金和阿尔泰是中国大陆著名的强构造运动区和地震活动带。在对新疆构造区应力环境、动力过程、断层运动变形特征和地震序列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对新疆及其周缘主要构造区地震破裂方式和序列类型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西昆仑构造区受来自青藏块体和塔里木块体NS和NW向水平压应力和垂向力的作用,构造运动呈现出走滑与逆冲特征,震源破裂以走滑型为主,数量较少的逆断型地震主要分布在西昆仑帕米尔一侧的深震挤压区,正断型地震主要出现在西昆仑与阿尔金交汇的拉张盆地及附近。该区主余型地震占63%,6级以上地震序列也存在多震类型。(2)阿尔金断裂带位于西昆仑北缘断裂和北祁连断裂过渡带,受青藏块体向北和向西的推挤,断裂本身的左旋位移量通过两端逆冲挤压而转化,使得青藏高原北边界不断向外扩展。在此力源下,阿尔金断裂带震源破裂以走滑为主,也有少量的逆冲型地震。地震序列中主余型和孤立型地震占比相同(占44%)。(3)在印度板块和亚欧大陆碰撞效应影响下,天山地区产生近NNE向水平压应力,构造运动显现出带旋性特征的逆冲和走滑,震源破裂方式与之相吻合。而天山构造大跨度的空间展布、扩展形式的多样性和地震破裂的两重性,又影响到地震序列类型的多样性,使得主余型、孤立型和多震型地震在不同构造部位呈现优势分布。(4)阿尔泰的构造运动可能受到了来自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和西伯利亚块体南向运动的双向影响,形成NNE和SW向水平挤压力,主要大型发震断裂做右旋剪扭错动,而一些深断裂则以逆冲运动为主。震源破裂呈现出走滑(占64%)和部分的逆冲(占27%),6级以上地震序列主要为主余型,5级左右地震则多为孤立型。  相似文献   

17.
张珂  王鑫  杨红樱  王玥  徐岩  李静 《地震地质》2023,(1):231-251
2021年5月21日21时,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发生MS6.4地震。该地震的震中位于川滇块体的西南边界,是该区40多年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未产生地表破裂,余震也未沿震区附近已知的断裂分布。研究者针对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已有若干研究结果,但采用不同数据、方法和思考角度对这些结果进行验证并同时补充新认识是必要的。文中利用云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分析了漾濞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重新定位,并通过CAP(Cut and Paste)方法获取序列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矩心深度。结果表明,漾濞地震的余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13km,余震带总体呈NW-SE走向,空间分段性明显:主震震中北西侧余震稀少且分布相对集中,东南侧余震密集且余震带宽度变大;前震序列发生在主震震中的东南侧,与余震密集段的位置基本重叠,反映主震震中北西侧的稀疏余震应属于触发型,而主震破裂可能属于由震中向SE扩展的单侧破裂型。余震带的深度横剖面显示主震破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序列北西段的结构较为简单,显示出一个地震丛集,而南东段则相对复杂,很可能由2条倾向SW的高倾角断层组成。漾濞地震序列中29个M<...  相似文献   

18.
林元武 《地震学报》1994,16(2):251-257
利用SiO2地热温标的混合模式, 计算了红河断裂带北段14个温泉的热储温度, 并根据温泉热储温度和温泉密度的特征, 把红河断裂带北段进一步划分为4个亚段。从水对断裂弱化作用的角度, 讨论了水的弱化作用对地震活动的影响, 认为各亚段水对断裂弱化作用的强度的不同, 是引起各亚段地震活动差异的重要原因。热储温高、温泉密集的洱源亚段相当于滑移区;而热储温度较低。温泉较少的剑川亚段和弥渡亚段及温泉稀少的大理亚段则相当于闭锁区,认为大理亚段是孕育强震的最危险地区, 洱源亚段孕育强震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9.
滇西北东条带地震围空及条带与中强地震的时空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0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云南省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地震目录,对中强以上地震进行余震删除。利用已删除余震的正式目录,研究滇西北东条带中强地震前地震空区及条带的分布情况。1970年以来滇西北东条带共发生31组5.0级以上地震,其中19组地震前存在地震空区、条带现象,占61%。中强地震发生地点与地震前空区、条带分布区域密切相关,在其内部或边缘区域。中强震发生时间与空区和条带结束时间相关,在其结束后半年内发震,对地震短临预测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