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1):179-179
第11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由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承办.到会代表198人,其中俄罗斯、英国、挪威、日本的同行20人参加.会议报告论文171篇,特邀报告6篇.  相似文献   

2.
《地球物理学报》2007,50(1):304-304
第12届地震各向异性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6年10月22日至27日在北京温都水城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英国地  相似文献   

3.
引言2013年11月18日-11月20日,“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主办.来自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地壳工程中心、地震台网中心、武汉地震研究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八院、航天东方红卫星公司、航天503所、上海天文台等多个单位的80余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6月9日至12日,第十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在湖北省十堰市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大学承办,来自全国25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总计20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共同就国内近两年空间物理学研究进展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太阳风、行星际物理,磁层物理,电离层物理,中高层大  相似文献   

5.
《国际地震动态》2012,(2):38-39
2011年8月25—26日,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委员会换届暨2011年学术研讨会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唐渠大酒店召开。这是空间对地观澳4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5月12日中国科协、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以来召开的第四次学术研讨会。到会的专家代表来自中国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湖北省地震局,江苏省地震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广东省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预测研究所、地壳应力研究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以及东北大学等单位,共计70余人。  相似文献   

6.
汤吉  王立凤 《地震地质》2006,28(1):157-157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办、成都理工大学承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于2005年11月10—12日在成都举行。来自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法国、苏丹等国的代表11名,来自国内60多个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的24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电磁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以来第1次举办的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刘光鼎、刘宝、徐世浙和何继善4位院士专门为本次会议发来贺信。会议主席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家铎教授首先致欢迎词,电磁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国泽研究员代表主办单位讲话并宣读了国际电磁会议主席A.Junge教授的贺信,白登海研究员代表国际电磁委员会工作组讲话,日本友人M.Uyeshima也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会议围绕“21世纪电磁勘探方法的进展与应用”主题,针对各类电法、磁法和电磁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进行了展示与经验交流,内容包括MT,CSAMT,TEM,GDS,DC,IP,GPR,NMR,GMS和AEM等方法领域。会议共收到论文73篇,35名代表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30余篇论文进行了展示交流。论文涉及提高观测资料质量的新技术,电磁方法在深部结构探测、油气勘探、矿产资源勘探、工程与环境探测和地  相似文献   

7.
2008年10月23~29日,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the 19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in the Earth,即19EMIW)在北京举行.会议由IUGG(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和IAGA(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agnetism and Aeronomy)所属的电磁委员会(1-2工作委员会)主办,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承办,是地球电磁感应研究和应用领域最高层次的专业性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山西省地质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断裂构造”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0月5日至12日,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地质、地震、石油、煤炭、化工、建材等部门的生产、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代表共108人。提交会议交流的论文和论文摘要248篇。 这次会议的召开,是由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孙殿卿教授发起。学术讨论会以缓倾角断层(逆掩断层、推覆构造和重力构造)为主题,重点讨论缓倾角断层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正如马杏垣教授在会议开幕词中所指的,缓倾角断层与煤炭、石油等矿床的分布及勘探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地质学会古地磁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三次全国古地磁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月6日至10日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67个单位从事古地磁学和地学工作的1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及摘要86篇,其中64篇分别在大会和小组会上宣读  相似文献   

10.
在炉霍7.9级地震发生11周年之际,由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学会、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的“鲜水河地震带地震学术讨论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国家地震局及所属研究所、队、各省地震局及有关大专院校共50个单位的160名专家、教授和科技工作者。国家地震局、省科协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大多数委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0月11~13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办、长江大学承办的“第8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讨论会”在古城湖北荆州召开.参会代表共158名,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冰岛和国内的54个单位.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长江大学副校长胡文宝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许厚泽院士、长江大学校长张昌民教授、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国泽研究员分别致词和讲话.会议汇集研究论文73篇,内容涉及地球电磁法理论、仪器、新技术、新方法及在浅部构造和深部结构研究等各个方面.讨论会展示了地球电磁法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国际地震各向异性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ismic Anisotropy,缩写IWSA)是国际地震学界的一次学术交流盛会,每两年召开一次。第十二届国际地震各向异性研讨会(缩写12IWSA)于2006年10月22—27日在北京温都水城召开(见网址http://www.eap.bgs.ac.uk/12IWSA)。本次会议得到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中国地震局是12IWSA的共同主办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13.
应中国地震局和 IUGG中国委员会的邀请 ,德国联邦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研究院的地震学家斯坦姆勒博士 ( Dr.Klaus Stammler)和克林格博士 ( Dr.Klaus Klinge)于 2 0 0 1年 1 1月 8~ 1 7日来华进行学术访问。德国专家本次来华访问的目的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地震局和德国联邦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研究院合作进行的科研项目“中 -德地震科技合作流动台阵近场地震观测和北京地区防震减灾” ( Sino-GermanyCo-operative Project:Near-field SeismicObservation by Mobil Array and SeismicHazard Mitigation in Beijing Area) ,并为中国方面…  相似文献   

14.
Space physics is a young discipline in Turkey. Since 1970 various national near-Earth space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several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urkey and some of these are continuing. In May 2004 a four-week Graduate Course on “Space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I and II” was held at the Tübitak Feza Gürsey Institute in Istanbul, Turke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behind this initiative, and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opics that were covered during the course, especially emphasizing how solar-terrestrial physics is applied to space weather. During the course the students, in parallel with the lectures delivered, performed projects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and using information 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and in the literature. A resumé of their results concerning the well-known “space weather” event at the end of 2003 is given.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